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烛影斧声,这一千古谜案的真相是什么

烛影斧声,这一千古谜案的真相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151 更新时间:2024/3/7 14:16:30

众所周知,宋朝建立后的第一次皇位传承,留下了“烛影斧声”这一千古谜案。一直以来,人们对于这场谜案始终是众说纷纭。由于各种人为因素的干预,事情的真相或许将永无出头之日。但透过现存史料的蛛丝马迹,我们多少还是能够一窥该案的是是非非。那么,这场谜案究竟是怎么回事?宋太祖的死和宋太宗的继位之间,到底有没有阴谋充斥其间呢?

01

不只是喝酒

最早对“烛影斧声”有详细叙述的,是文莹所写的《续湘山野录》,其间描写大致如下:

入夜,太祖登上太清阁四望,开始天气晴朗,星光灿烂,忽然间阴云四起,天地陡变,猛然降下雪雹,太祖便移杖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来开封尹赵光义,延入寝宫,酌酒对饮。然后令宦官、宫女尽行避去。守候在外者只是远远看见烛影之下,光义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任之状。饮毕,已是深夜三更,大殿下积雪已有数寸。忽见太祖用柱斧戳雪,回顾光义道:“好做!好做!”遂解下衣带就寝,鼻息如雷。是夜,赵光义亦留宿宫内。将近五更时,殿外守卫者寂无所闻,但宋太祖已驾崩矣。赵光义接受遗诏,于灵柩之前即位。等到天亮上殿,宣读遗诏,引近臣瞻仰宋太祖遗体,见容色如玉莹然,好似刚经过沐浴一般。

这段叙述生动形象,就好像作者身临其境一样,以至于虽然没有任何史料能够佐证其是真是假,但流传至今,不少正统史书在描写此事时都引用了上述文字,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因此,我们不妨认为它是真实或者接近真实,那么其间无疑有两大疑点最值得关注:一是宋太祖召弟弟晋王赵光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入宫喝酒,为什么要让宦官、宫女尽行避去,是有什么重要的话要说,容不得第三人知晓吗?二是宋太祖究竟是怎么死的?

先看第一个疑问,也就是太祖兄弟俩在当晚到底聊了些什么。聊完天后,宋太祖就死了,所以这个疑点对后面太祖的死有着直接乃至根本的促进作用。显然,非要弟弟在如此恶劣的天气下进宫,又非要让所有人离开,只留下兄弟二人,这肯定是要谈一件极为机密的事。不过因为没有别人在场,谈话内容可能永远不得而知。

但请注意两个细节:一是“远看见烛影之下,赵光义时或避席”,二是“宋太祖用柱斧戳雪,回顾赵光义道:‘好做!好做!’”晋王在饮酒时,有数次避席的举动。为何避席?如果是地位高的人避席,是一种尊重、谦虚的表现;如果地位低的人避席,则是谢罪的表示。晋王相对于皇帝,自然地位要低。那么他避席,是不是受到了皇帝严厉的批评或指责,因而不得不表示谢罪呢?

再看太祖用柱斧戳雪,柱斧是哪来的?试想进宫面君,安检肯定少不了,晋王如果随身拿一把柱斧,那不是明摆着要弑君吗?所以柱斧非晋王所有,应该是本来就放在宫殿里的。太祖酒酣耳热之际拿起斧子来戳雪,是玩吗?况且连声道:“好做!好做!”也就是好自为之的意思,是什么事能让太祖当着弟弟的面拿起能杀人的斧子并大喊好自为之?我们不妨大胆假设:晋王夺权篡位的阴谋被太祖知悉,太祖席间发怒,晋王惶恐避席,太祖几番欲下杀手,但念及兄弟之情举而又止,只得戳雪以泄气!

那么这么讲,有依据吗?

02

你的心思我知道

晋王有没有抢班夺权的想法?我们抛开那个可能是子虚乌有的“金匮之盟”,看看晋王当时的地位如何:他是开封府尹,首都最高行政长官。按照五代旧例,亲王兼首都行政一把手即被视为皇储,晋王恰恰符合作为皇储的条件。

太祖登基之后,一直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也暗示“金匮之盟”中提到的杜太后要求太祖传位晋王的指示是存在的,即便没有纸面协定,太祖多少也是口头答应了。而正是在开封尹的位置上,晋王大肆培养自己的党羽,其势力根深叶茂,朝中大臣、宫内宦官、禁军将校、三教九流……晋王的心腹和眼线几乎囊括了开封城中的各行各业。

对于晋王势力的膨胀,太祖有没有警觉?当然有!史料记载,乾德四年(966年),宋太祖借口巨额财产来源不明,一口气将冯瓒、刘嶅、李美等十余名官员或罢免、或流放,而这些官员在太宗即位后不仅重回仕途,还均有升迁。这说明什么?说明太祖是在故意打压晋王的党羽,这些人替当时的晋王顶了雷,所以到了太宗朝自然倍受重用。

开宝九年(976年),太祖又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表示要迁都洛阳,后来因为群臣劝阻而作罢。这又说明什么?说明太祖想要摆脱晋王的势力网,但又不愿和弟弟撕破脸。虽然迁都未能成功,但它却警告了晋王:你小子的算盘,我清楚着呢!

03

哥俩到底说了啥

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再把目光拉回到“烛影斧声”案发的当晚:是夜风雪交加,对晋王的阴谋一清二楚的宋太祖心中无比郁闷。他想了半天,决定还是把弟弟找来,哥俩开诚布公谈谈心。

弟弟来了,太祖屏退了所有人,哥俩开怀畅饮。喝的差不多了,太祖便将晋王的所作所为一五一十讲出,晋王惶恐不已,只得屡屡避席谢罪;太祖借着酒劲气愤难平,拿起斧子想要杀死晋王,可突然间又想到了母亲的话,于是只能无奈地拿地上的积雪出气,并大叫道,你好自为之吧!

这之后,晋王告辞离开,太祖回宫就寝,不久便鼾声如雷。一直到五更时分,守夜的太监听不到皇帝的呼噜了,这才蹑手蹑脚上前查看——太祖已然驾崩了!

在训斥完晋王、几番欲杀之却未能下手之后,太祖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死了——这由此引出了“烛影斧声”的第二大疑点:太祖到底是怎么死的?

04

怪事连连

一直以来,对于宋太祖是怎么死的,呼声最大的一个论调便是宋太宗弑兄。尽管宦官宫女可以作证,晋王走时皇帝还没死。而且有学者认为,晋王是临时被召入宫中,怎么可能预谋杀害皇帝?况且若其真欲弑兄自立,为什么非要选择和太祖独处、嫌疑最大时动手呢?要解答这些,我们不妨先往后看。

得知太祖驾崩,从梦中被惊醒的孝章皇后马上让亲信宦官王继恩叫皇子赵德芳入宫,准备即位(另一个具备即位条件的皇子赵德昭这时远在汉中,赶不回来)。应该说,皇后的反应还算迅速、准确。但不想,王继恩并没有去皇子家,而是去了晋王府!

作为宫内的亲信宦官,从本质上说,其关系应该和皇后更为亲密。然而在皇帝驾崩这个紧要关头,他为什么没有遵守命令去找皇子,而是去找晋王?很显然,有两个原因:一是他本人已被晋王拉拢,他是晋王在宫内安插的眼线;二是他要把晋王所急切期盼的情报第一时间带给晋王,这显然是晋王拉拢他的一大原因。

那么,是什么情报需要王继恩冒着暴露自己是晋王眼线的风险、违背皇后的命令去告诉晋王?先留下这个问题,当王宦官来到晋王府后,又一个怪事出现了:王府门外还坐着一个人——左押衙程德玄。据《宋史》记载,这个程德玄是晋王的心腹,且“善医术”。大半夜的,又时值寒冬,他坐在王府门口干什么?对此,老程自己给出的答案是:夜里我听见有人敲门,说晋王要见我。我开门后却不见人影。如此三次,我心里忐忑,害怕晋王真病了,就赶了过来。没想王府大门紧闭,只好坐在这里。

05

比我还着急

程德玄所说可信吗?完全不可信——你要是真担心晋王病了,为什么不赶快敲门?所以,程德玄的行为只有一种合理的解释,那就是他预感到今夜必将发生大事,宫里会有人前来报信,因此便提前坐在王府门口等待消息。

那么,程德玄预料到会发生什么大事了吗?史籍没有记载,不妨暂且按下,继续往后看。当王继恩见到晋王时,立即将太祖的死讯和皇后传赵德芳进宫一事和盘托出。接着他又说:“您要是现在不进宫,会让他人捷足先登!”

好家伙,王继恩违抗皇后的命令来找晋王入宫即位,他不怕掉脑袋吗?当然不怕,因为他所说的正是晋王想要第一时间得到的急切情报——换言之,两人早就联系好了。

于是,晋王遂和王继恩、程德玄一同进宫。注意,这里程德玄跟着去了,他如果是局外人,有必要跟着去吗?入宫后,王继恩请晋王稍后,他去禀报一下。程德玄立马说:“进去就是了,还禀报什么?”看来,他比晋王还要着急——这更加印证了我们之前的推断,这件事里程德玄绝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06

皇后的屈服

三人来到太祖寝殿,这时皇后还以为来的是赵德芳。可当看到晋王时,她呆住了。短短几秒,皇后或许想明白了一切,她瑟瑟发抖,怯生生地对晋王说道:“我们母子的性命,全托付给官家了。”

官家,乃五代、两宋时期对皇帝的称呼。皇后此话,无疑承认了晋王对帝位的继承权。贵为皇后,在当时太祖驾崩的情况下,已是绝对的宫中之主。当其看见王继恩违令将晋王带来时,完全可以下令卫兵将这伙人拿下。可是,她放弃了抵抗,选择了屈服。为什么?也许她明白抵抗是徒劳的,连王继恩都站到了晋王这边,那宫中会有多少宦官、侍卫是晋王的人啊!

皇后的屈服,似乎点明了太祖的死因。再结合王继恩变节、程德玄的异常举动,我们不妨暂时来个脑洞大开,还原一下太祖死亡的经过:

当太祖让人叫晋王入宫,决心向弟弟摊牌时,宫内的眼线便提前将情况透给了晋王。晋王深知此行凶多吉少,于是便命“善医术”的程德玄置备好了毒药,而后暗藏于衣中进宫面圣。席间,当太祖厉声责问时,晋王知道今日若不放手一搏,即便不死,余生肯定也不太平。于是,他趁太祖不备,将毒药下在了太祖酒杯之中。这种毒药应该是一种慢性毒药,太祖没有马上死掉,而是恰好待晋王离去后于梦中离世,这样无疑减小了晋王弑兄的嫌疑。

如果事情真是这样,那么程德玄的异常举动也就好解释了:他为晋王置备毒药,等于把自己和晋王绑在了一条船上,所以哪里还睡得着!毒药起没起作用、皇帝死没死、晋王会不会出卖自己——事关自己身家性命,坐立不安的他只能在晋王府外等待着宫中传来的第一手消息。

“烛影斧声”的悬案,至今已有一千余年了。一直以来,无数专家学者都在不遗余力地寻找各种证据,期待着为大家揭开案件的真相。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想要完全搞清这一悬案的前前后后,已经是不太可能的事了。就如同宋太祖登上皇位一样,他的死同样是迷雾重重,让人难以看透,这或许就是上天对这位充满传奇的帝王的结局所作出的最好的安排。

策划:鱼羊史记监制:鱼公子

撰文:林森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更多文章

  • 被神化过度的刘伯温:他的一记昏招让明朝军队变成没牙的老虎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很长时间以来,形形色色的野史逸闻、民间传说中,刘伯温的形象逐渐偏离了他的本来面目,被神化过度的倾向愈来愈明显,俨然成为一个天文地理无所不知、未卜先知算无遗策的“半仙”,与正史中他的真实形象相去甚远。在真实历史中,刘伯温的特点有两项:一是长于用兵筹谋,他虽是文人,却熟读兵书,胆识过人,战争年代他是

  • 不要江山要老娘的大孝子宋高宗,为什么换不来后人一句好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宋高宗为什么退位,一句话评价宋高宗,宋高宗对自己的评价

    在历代皇帝中,宋高宗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昏暴之君。他对金国畏敌如虎,屈膝投降,冤杀抗金名将岳飞,重用奸臣秦桧,史称“高宗之畏女真也,窜身而不耻,屈膝而无惭,直不可谓有生人之气矣”,简直说得他一无是处。但换个角度而言,宋高宗的历史功绩也不容否定。靖康之变后,新生的南宋既要面对金国大军的巨大军事压力,

  • 永乐朝三个女人宫斗,引发了怎样的血雨腥风?朱棣剐了三千宫女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永乐十九年朱棣败了吗,朱棣为何斩杀宫女,永乐皇帝对朱棣的评价

    在通俗的认知里,作为大明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始终是一位野心勃勃的雄主,在他君临天下的二十几年时间里,他的帝王生涯几乎都是在统兵征伐中度过的,就连死也是在回师的路上。但这并不等于朱棣就是个清心寡欲的帝王,事实上,创造了“永乐盛世”的朱棣在广招天下佳丽上同样霸道,或许他将之视成了彰

  • 崇祯十二年紫禁城中“九莲菩萨显圣”事件,背后真相让人一声叹息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紫禁城崇祯,崇祯政令出不了紫禁城,九莲菩萨图片

    李太后出身平民之家,最初不过是隆庆帝身边的一个婢女,在讲究门第出身的古代,李太后常因为这一点被人背地里鄙视。为了塑造自己的尊严和形象,李太后导演了一出“造神”行动。《帝京景物略》记载,李太后声称有一次做了个梦,梦见佛菩萨现身,赐给她一部《九莲经》。于是她下令修建一座金碧辉煌的慈寿寺,寺中供奉了一尊九

  • 都说天启皇帝是昏君,事实证明他比崇祯要英明得多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天启皇帝是崇祯害死的吗,崇祯皇帝不如天启皇帝,天启皇帝多当十年皇帝会如何

    实际上,这种看法是不准确也不符合事实的。综合天启帝和崇祯帝的一生梗概,在很多方面可以明显看出,天启皇帝比崇祯高明的不是一点半点。如果天启皇帝不是英年早逝,而是继续统治明朝,明朝的结局很可能是另外一番光景,能让明朝国祚大为延长,绝不至于像崇祯那样断送祖宗江山。仅仅在用人方面,天启皇帝就显现出独具一格的

  • 马皇后下葬时大雨倾盆,朱元璋发怒,之后怎么样呢?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马皇后死后朱元璋哀嚎,马皇后死了朱元璋的反应,马皇后不死的话会给朱元璋陪葬吗

    就在此时,朱洪武和马皇后恩恩爱爱30年的情景,浮现在了眼前。想当年20岁的马秀英,在义父郭子兴的主持下,嫁给了时为红巾军将领的他。两个苦命的人从此连在了一起,妻子马秀英本来家道殷实,但是因为父亲乐善好施,散尽家财,日子捉襟见肘。后来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杀,马秀英之父把马秀英托付给好兄弟郭子兴后,客死他乡

  •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汗位之争,忽必烈凭什么赢得最终的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继位之争,忽必烈是怎么当上大汗的,历史上忽必烈有跟蒙哥争汗位吗

    元宪宗九年二月,蒙哥汗起三路大军,攻伐南宋,志在统一南北。不想自己亲率的部队在四川钓鱼城遭到宋朝军民的顽强抵抗,而蒙哥本人竟命丧于此。此后,忽必烈接过兄长的大旗,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灭亡南宋,结束了南北分裂,开启了蒙古人统治华夏的数十载历史。但事实上,忽必烈的上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蒙哥汗事先并未对

  • 宫女要勒死嘉靖,真是因为一粒红铅丸吗?不,背后有更大的阴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宫女勒嘉靖脖子,嘉靖为啥被宫女刺杀,嘉靖真的差点被宫女勒死吗

    嘉靖九年之前,他奉玄修道,主要是因为他自幼身体虚弱,想祛病延年;嘉靖九年到嘉靖十八年,他痴迷这一套,主要是在此之前他生不出儿子,为的是祈求子嗣。因为常年清心静修,十年间,嘉靖的病痛渐去,体魄也渐渐壮硕起来,更让整个大明王朝欢欣鼓舞的是,自嘉靖十五年后,嘉靖迭生皇子,解决了事关江山社稷安稳的无后问题。

  • 导致大明崩盘的白银短缺,竟从宋朝开始就埋下了伏笔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白银短缺导致明朝灭亡,明朝发现白银短缺了吗,大明帝国白银流向

    时下的热播剧《成化十四年》中,西厂提督汪植向宪宗提议由唐泛调查云和一案,而根据剧情的介绍,此案牵扯的官银关系着大明根基的稳固与否。在历史之上,明政府在中后期也是头疼于白银短缺,并有学者分析,明朝建国后出现的白银短缺,既有前朝宋、元的影响,也包含自身的原因,更是与明朝灭亡息息相关,是一个令明中后期帝王

  • 朱元璋为何要将沈万三满门抄斩?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一,沈万三太有钱沈万三祖上世代经商,广辟田宅,先是买了很多土地,又收购了很多农家土地,积累了一定财富,以后又开始做珠宝生意,卖珠宝,开当铺,开银号,做海外贸易,成为“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沈万三的家产折算成美元的话,有20000亿美元,可以买下当时的整个大明朝,民传说他有一只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