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尧舜禅让王位,为何史书评价完美的大禹,却传位于夏启?

尧舜禅让王位,为何史书评价完美的大禹,却传位于夏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381 更新时间:2023/12/29 23:03:08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禅让,即为传舜和舜让禹,注重能力而非血统,成为中华五千年治国的国家哲学。尤为重要的是,禅让制有“内禅”与“外禅”之别,“内禅”为帝王将帝位让给同姓人,“外禅”谓天子禅位于外姓,尧舜禹的禅让属于“外禅”。所以,在《论语•泰伯第八》中孔子称赞,“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既然如此,为何禅让制没能维持下去呢?以孔子为首的儒家认为,根源在于尧舜道德品质高尚,一心为公,而此后人心不古,导致真正的禅让制终结。但问题在于:儒家笔下的大禹,也是一个品行完美的领导人,为何大禹不禅让而传位于儿子夏

尧帝时期,天下洪水淘淘,于是在大臣力荐之下,任命大禹父亲治水,9年过去之后,洪水没有变化,于是尧帝继续求才,得到一位奇才舜,就让舜代理执行天子的职务。舜巡视之后,发现鲧做事不像话,就在羽山海边诛杀了鲧,又任命鲧的儿子大禹治水。

舜为何让鲧的儿子禹治水呢?《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就是说大禹办事敏捷而又勤奋,品德不违正道,仁爱之怀人人可亲,讲的话诚实可信,发出来的声音自然地如同音律,动作举止自然地可为法度.....总之是一完美之人。

临危受命之后,大禹在外奔波13年,过家门而不入,连儿子呱呱坠地都来不及见一面,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受到了民众的赞扬,也为舜所重视。所以舜在晚年把禹举荐给上天,把首领的位置禅让给禹。

以上《史记·夏本纪》对大禹事迹的描述,在儒家其他经典中,也都表现出大禹在治水中表现的艰苦卓绝的作风,和在外治水无暇顾及家庭、顾及儿女私情等高尚精神。孟子说,“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尚书》说禹娶涂山氏之女为妻,新婚仅三四天,便出发治水,儿子夏启呱呱堕地,他都没有见过一面。

2002年,国内收藏专家在海外发现一件西周初期青铜器,上面有迄今发现的最早称赞大禹德行的铭文,将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提早了六七百年,即遂公盨。遂公盨的盨盖缺失,内底铭文10行98字,记载了大禹治水办法和划分九州,更有大段文字阐述德与德政,教诲民众以德行事。

总之,至少从西周开始,大禹德行被备受世人赞誉,尤其儒家更是高度赞扬大禹。按理说,思想境界如此高的大禹,更应该会继续禅让,寻找有德之人继承首领之位才对,为何他偏偏传位于儿子夏启?

这个问题注定难有历史真相,但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中的蛛丝马迹,却又透露出血腥黑暗的踪迹,让人思来不寒而栗,颠覆了我们传统认知。

一,山西陶寺遗址,被普遍认为是尧都,但这座古城的墓葬却出现诡异一幕,即一些“王墓”和“贵族墓葬”遭到掘墓毁尸,因为陪葬品没有丢失,所以学者判断应该是有目的的报复或泄愤。根据儒家经典描述,尧舜禹禅让交接权力,气氛好的一塌糊涂,既然如此为何出现这一残暴掘墓毁尸行为?

二,我们都知道大禹“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但根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并非不想回家,而是不敢回家,所谓“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即便有鲧的教训所在,大禹偶尔回家一下,以舜的德行也不至于要杀他吧,难道其中还隐藏了血腥真相?

晋朝时期盗墓贼挖出的《竹书记年》,是春秋战国晋国和魏国的史官所作,上面提到尧舜权力交接非常血腥,即“舜囚尧,复堰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这个颠覆传统认知的记载,可能就是大禹不实行禅让的原因所在:禅让制根本就不存在,尧舜不是不想传位于子,而是后者发动了血腥政变,强行夺取了王位。

尧舜禹这三人,应该是三个不同部落首领,或三个家族族长,势力都非常庞大。尧帝在位时,舜帝或大禹集团对华夏联盟的王位虎视眈眈,其中舜首先崛起,势力庞大到尧帝不得不提拔他,以至舜“摄行天子之政”。但舜崛起之后,为了巩固手中权力,必然就要打压潜在势力大禹集团,所以先找理由杀死鲧,再让大禹治水,以寻找大禹过错而杀之,继续削弱大禹集团实力,所以大禹“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可能就是不给舜找到一点把柄。

由于大禹为人极为谨慎,所以13年积蓄实力,最终掌握了王权。陶寺遗址中发生的掘墓毁尸现象,或许就是舜对尧、禹对舜的情绪发泄。尤其是大禹,完全有理由发泄报复,因为他父亲鲧被舜杀死。

那么,既然禅让制不存在,为何儒家积极宣扬禅让制呢?原因很简单,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战乱无穷,君王一心夺权无心德政,所以儒家就塑造出一个虚幻的“天下德者居之”的模范,希望君王行仁政、少战争,效仿尧舜禹注重德行。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虽然篡改了历史,但编织的这个善意谎言却很可敬。

更多文章

  • 甲骨文中有无夏朝?记载的一特殊诸侯国,表明夏朝并非虚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甲骨文中为什么没有记载夏朝,甲骨文没提到夏朝吗,甲骨文记录夏朝历史吗

    其他暂且不谈,先说考古对历史的作用,中国记载历史的传统绵延数千年而不绝,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料,让后人可以轻松了解数千年前古人所作所为,但西方真正规范的历史记载还不到500年,之前几乎没有什么历史记载,因此中国考古主要是印证历史,西方考古主要是发现历史。所以,在文献记载了夏朝的基础上,考古是证实文献记

  • 帝与王有何区别,甲骨文揭开谜底,难怪周朝称王不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夏商周的王和皇帝区别,周朝为什么是王不是帝,帝字的甲骨文写法

    所谓帝王,是历史学家对封建君主的泛称,帝即指皇帝、王即指君王,在如今人们印象中两者意思相差不大,都是代表最高统治者,但鲜为人知的是,“帝”与“王”意思其实大不相同,甲骨文揭开谜底,同时由此亦解释了为何周朝称王不称帝的原因。01:甲骨文中的“王”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古人也懂得这一道理,无论考古发

  • 夏朝有新说?中科大教授:夏朝源于古埃及,为中国带来青铜器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夏朝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夏朝有青铜器吗,夏朝的青铜器有什么作用

    在中国的历史中曾诞生了很多个朝代,而夏朝是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间。在此之前,封建王朝的王位都使用的是禅让制,彼此之间没有家族利益的纠纷。例如尧将王位让给舜,之后舜又给了禹。这种没有纷争的禅让制度让天下的王位之争变得特别和谐,但是也让更多觊觎王位的人想要独占。从禹开始王位就变成世袭制度了,夏朝从建立到灭

  • 穿越数千年时空,中国第一都二里头,夏朝贵族一天生活场景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一口气看懂夏朝,夏朝女人有多漂亮,二里头夏朝文化遗址

    朝阳初升,雾气弥漫在洛河水面,水鸟擦着芦苇的穗子扑棱棱地飞远了。洛河北岸的都城渐渐喧嚣起来,缕缕炊烟从夯土版筑的屋子中飘出。贵族小洛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看了一下太阳的方位,大叫一声:“不好,要迟到了!”仆人赶忙从一个底部有孔的圆形陶器中盛出小米饭,放入陶盆中。小洛席地而坐,伸手抓了两把蒸熟的小米饭塞入

  • 夏朝和商朝是否连续?对比殷墟和二里头,有这几点相同和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商朝为什么又叫殷墟,殷墟和夏朝的关系,殷墟和商朝是什么关系

    殷墟遗址,位于河南安阳市。洹河在这里弯曲流过,宫殿区正好位于南岸的一个大湾,三面环水。宫殿区发现了大量甲骨,在专门的窖藏坑内,共出土甲骨约1.5万片,类似于图书馆。在宫殿区,意外发现了妇好墓,出土器物1928件,包括468件青铜器,755件玉器以及564件骨器,另有将近7000枚海贝。宫殿区渡过洹河

  • 4000年前有没有“夏朝”?一件2900年前的青铜器,或能证明“禹”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记录夏朝的青铜器,夏朝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夏朝的青铜器都有哪些

    某种意义上,“禹”是神话人物,四千年前有没有洪水,连专家也不敢妄下结论;说到这或有朋友会说“这不抬杠嘛,不仅‘大禹治水’,海外也有诺亚方舟,你凭什么说他不存在?”且不论四千年前是否有洪水的问题,以目前的科技认知看,四千年前开山挖渠,改流入海,如此浩大工程即便放到科技发达的现代,没有几代人也难以完成。

  • 商朝有哪些祭祀手段?他们人祭时,用的是战俘还是本国贵族?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商朝祭祀过程,商朝祭祀文化是什么,商朝祭祀威慑作用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独特的朝代,其主要特点就是神权和王权既合作又制衡,宗教权力和世俗权力既统一又对峙。这两种权力的平衡模式就是祭祀,而大部分祭品都是活人。商朝的祭祀手段有两种:人殉、活祭。人殉很好理解,王室或者贵族成员死后,要用人作为配置品一直随葬墓地,这在现代考古得到了很多的印证,比如著名的商朝妇

  • 申公豹真正恨的人是谁?不是姜子牙,而是元始天尊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姜子牙和申公豹谁更厉害,申公豹为什么一直针对姜子牙,申公豹最终败给姜子牙

    申公豹与姜子牙是一同修道四十年的师兄弟,他为何如此痛恨姜子牙呢?申公豹与姜子牙反目成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元始天尊与南极仙翁从中挑拨离间!张桂芳兵伐西岐,为了对付他,姜子牙离开昆仑山之后第一次回来,然后他见到了元始天尊!姜子牙求助元始天尊,但元始天尊不止没给他什么法宝,反倒还训斥了他一番,说姜子牙

  • 最真实的司马光,砸碎的不仅是童年的缸,更是中兴的熙宁大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上最真实的司马光,司马光砸缸历史时间,司马光砸缸历史上有这个事件吗

    北宋熙宁三年,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上书宋神宗赵顼无果,以编纂《资治通鉴》为由,自行离开京师汴京,退居咸阳。这首《客中初夏》便是司马光此时的作品,这首诗不难揣摩。诗中太阳自是明喻当时北宋最高权力者宋神宗赵顼,柳絮暗喻时任参知政事的王安石,并把自己比作葵花。透过诗词和简单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是司马光

  • 都说徐达是被朱元璋害死的,究竟是用“白马汗”,还是“蒸鹅”?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徐达是朱元璋害死的吗,朱元璋为何信任徐达,朱元璋打徐达原因

    说起“徐达”,熟悉历史的朋友或许很清楚了,这里仅简单介绍。进定远,攻滁州,徐达勇武初现,再到以后取和州、拔采石、下太平、擒元将、收蕲人,徐达更是一路所向睥睨,直到进取元大都、先灭陈友谅,再除张士诚,朱元璋称帝路上的每一仗,几乎都少不了这位“当世韩信”的身影;也正因如此,徐达位列“淮西二十四将”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