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甲骨文中有无夏朝?记载的一特殊诸侯国,表明夏朝并非虚构

甲骨文中有无夏朝?记载的一特殊诸侯国,表明夏朝并非虚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407 更新时间:2024/1/17 4:46:02

其他暂且不谈,先说考古对历史的作用,中国记载历史的传统绵延数千年而不绝,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料,让后人可以轻松了解数千年前古人所作所为,但西方真正规范的历史记载还不到500年,之前几乎没有什么历史记载,因此中国考古主要是印证历史,西方考古主要是发现历史。所以,在文献记载了夏朝的基础上,考古是证实文献记载,并进一步揭开夏朝的神秘面纱,考古是否能够发现夏朝,基本是有则可喜可贺、无则无伤大雅。如果一切向西方看齐,以考古发现为唯一证据,彻底否定先人对夏朝的历史记载,岂不是历史虚无主义?

其次,即便从考古上看,甲骨文中就有夏朝存在的一个铁证。在甲骨文卜辞中,记载了一个特殊的诸侯国——杞国,周武王、周成王、孔子等先后向其致敬,证实杞国是夏朝姒姓之后。

01:夏亡之后,姒姓后裔何去何从?

大约公元前1600年,鸣条之战后夏朝覆灭,在方国部落的支持下,商汤在亳称“王”。夏朝灭亡之后,商汤肯定不可能全部放过夏朝王族,但也不会全部处死,大约就是既想立牌坊,又要进一步削弱夏朝东山再起的潜力。

根据文献记载,夏朝灭亡之后,夏族人大约分为三支:一是部分留居中原,二是夏带着不少族人从历山南迁至南巢,这便是南支,三是北支进入蒙古高原,与当地诸族融合,司马迁认为匈奴祖先是夏人,“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但现代考古发现匈奴并非夏人。关于第三支,郭沫若等考古认为甲骨文中记载的、位于山西北部的土方,应该就是夏朝后裔,因此夏朝后裔可能向北迁移了,但没有进入蒙古高原。

留在中原的这一部分,商汤允许其建国,继续祭祀夏人祖先,这也是中国的“二王三恪制”。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国语·周语下》中记载王子晋的话说:“有夏虽衰,杞、鄫犹在。”西汉的《大戴礼记·少间篇》记载,商汤灭夏之后,将夏禹后人封在杞地为诸侯王。

商朝建立之后,作为“前朝余孽”的杞国有何命运?甲骨文卜辞中有杞国的大量记载。

02:甲骨文中,商王经常巡视杞国

迄今为止,一共有六块殷墟甲骨文提到杞侯或杞地,可作为商代杞国存在的铁证。

甲骨文卜辞最早记录的是武丁时期,其中一篇甲骨文记载了武丁问候杞侯:“丁酉卜,嗀(hù)贞,杞侯爇(ruò),弗其祸?凡有病。”这句话的大意是,商王武丁贞问杞侯爇,不会有灾祸吧?另外甲骨文记载,武丁曾娶一位杞国的女子为妃,是其六十多个后妃之一。可见,武丁与杞侯爇关系极为密切,曾经的家国仇恨已经烟消云散。

武丁之子是祖甲,在征讨人方(大约在山东或安徽境内)的返回途中巡视杞国:“已卯卜,行贞,王其田,亡灾?在杞。”大意是,祖甲在杞地进行佃猎活动,祭祀问是否会发生灾害。

商代晚期,在祖甲和帝辛(商朝末代帝王)时期,发生两次征人方的重大军事行动。帝辛“征人方”返回时,也有巡视“杞”国的卜辞,两条:一是“庚寅卜,在香贞,王步于杞,无灾?”纣王祭祀问从香地步行到杞国有没有灾难;二是“壬辰卜,在杞贞,今日王步于诇,无灾?”纣王祭祀问从杞国步行到诇地是不是有灾难。可见,直到商朝晚期,杞国还依然存在。

当然,这个杞国是不是姒姓杞国,就很难说得清了,毕竟商朝国祚长达六百年,中间杞国发生点什么政权变化,以当时的交通与通讯条件,其他部落也很难搞清楚。先秦之前,古人即便鸠占鹊巢,如田氏代齐、周朝之周源于商朝武丁时期的妘姓周国之类,通常不会更改国名,因此商朝晚期的杞国还是不是原汁原味的姒姓杞国还真不好说。但不管怎么说,杞国始于夏朝姒姓早已深入人心,因此才有之后周武王、周成王、孔子的一系列异常举动。

03:商亡之后,周人如何看待杞国?

周朝推翻商朝之后,周武王就寻找上古舜禹后代,《礼记·乐记》记载“武王克商,封帝舜之后于陈,封夏后氏之后于杞”,最终找到了结果找到大禹后代东楼公,便将他封到杞地(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一带),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夏朝君主的祭祀。周武王找到的东楼公,与甲骨文中的杞侯是什么关系,这就见仁见智了,或许甲骨文中杞侯支持商朝而被灭,周武王重新扶持了一位杞国王族之人。

西周初年,周成王举行“成周之会”时,在堂下左侧有“夏公立焉”,显然朝拜周成王的“夏公”就是杞国的君主。

杞国虽然来历不凡,但在周朝时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国,连司马迁都说“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对杞国的描述只有二百七十多字。由于杞国过于弱小,在强敌环伺之下,只能不停地迁徙。大约在西周晚期,杞国东迁徙到了如今的山东境内,《左传·隐公四年》记载“莒人伐杞,取牟娄(今山东寿光一带)”,显然在春秋之前杞国已经迁徙到了山东。

春秋晚期,孔子为了考证夏朝之礼,特意拜访了杞国,但可能时间久远,又不停地迁徙,导致杞国文献大多散失,最终孔子无奈的感慨:“我欲观夏道,是故至杞,而不足征(证明)也,吾得夏时焉。”汉朝大儒郑玄注解指出:孔子“得夏四时之书,其存者有《小正》。”也就是说,夏朝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孔子对夏礼的理解,不过孔子得到了夏朝四时之书,所写的《小正》就是夏代留存的历法典籍。孔子是商朝王族后裔,家族藏书丰富,可以了解一些他人不了解的历史,因此孔子认为夏朝存在绝非人云亦云。

孔子拜访杞国没多久,在公元前445年,杞国最终在楚惠王的进攻之下灭国,杞简公成为杞国末代君主。如果从商初开始计算,杞国延续了大约千余年。

04:若杞为夏,甲骨文中为何无夏?

如果杞国是夏禹后代,说明商朝人知道夏朝,心中有夏,那么为何甲骨文中却没有“夏朝”的相关记载?

从甲骨文的功能来看,这只是记录商王祭祀的卜辞内容,特意刻在龟甲上,并非专门的史书,不记载夏朝并不奇怪。周代文献中说商朝“有册有典”,而甲骨文中有“册”字,说明商朝已有类似竹简这一类书籍。也就是说,商朝记载了夏朝历史的“册”可能已经腐烂,或毁于战火,或被周人带走。

从甲骨文的破译来看,甲骨文一共有4500余字,如今才破译了2000多个,焉知夏朝不是藏在未破解的文字之中?同时,郭沫若等认为甲骨文中的“土方”就是夏人残余,这一观点是否正确暂且不说,却可以看出商朝时期对“夏朝”的称呼未必是“夏”,或者说夏朝败退其他地方之后,国号上出现了变化,就像田氏代齐一样,根据地名而已经换了一个国号。总之,除了杞国之外,甲骨文中未必没有夏朝,只是有待进一步破译。

从周朝人的心态来看,周朝有无必要虚构夏朝与大禹?统治者虚构夏朝,无非是政治目的;文人虚构夏朝,无非是政治理想,至于哗众取宠估计不存在。但根据文献记载,夏朝一点都不完美,有夏晚年荒淫、太康失国、夏桀残暴等,这样的夏朝能给周朝统治者与文人带来什么?至少从目前的文献来看,周朝人完全没有理由虚构出夏朝与大禹。

从先秦知识传承来看,百家争鸣之前,知识都被各大贵族垄断,往往都是传之子孙,并不外传,随着春秋战国乱战,很多诸侯贵族破产,于是知识与一些上古记载才逐渐外传,这是百家争鸣的前提条件。因此,大禹、黄帝、夏朝等突然在春秋战国文献中出现并不需要惊讶,可能就是之前被束之高阁。事实上,周朝初期的遂公盨上,虽然没有记载夏朝,却记载了大禹治水泽被万民而被推举为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综合文献中的杞国与甲骨文中的杞国可见,夏朝的确存在,商朝人也知道夏朝传说,只是某些原因导致如今还没有找到最直接的证据罢了。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人们要勇于质疑书本、质疑权威,但不意味着应该全盘否定古书记载。中国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人辛苦留下的,其中固然存在为了某种目的篡改、扭曲的成分,但至少基本事实还是存在的,整体历史还是可信的,因此可以质疑如太康是不是真荒淫、夏桀是不是真残暴,但质疑夏朝存在与否,等于全盘否定古人对其的记载,这种行为不是蠢就是坏。

参考资料:《尚书》、《大戴礼记》、《史记》、《礼记》、《甲骨文编》等

更多文章

  • 帝与王有何区别,甲骨文揭开谜底,难怪周朝称王不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夏商周的王和皇帝区别,周朝为什么是王不是帝,帝字的甲骨文写法

    所谓帝王,是历史学家对封建君主的泛称,帝即指皇帝、王即指君王,在如今人们印象中两者意思相差不大,都是代表最高统治者,但鲜为人知的是,“帝”与“王”意思其实大不相同,甲骨文揭开谜底,同时由此亦解释了为何周朝称王不称帝的原因。01:甲骨文中的“王”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古人也懂得这一道理,无论考古发

  • 夏朝有新说?中科大教授:夏朝源于古埃及,为中国带来青铜器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夏朝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夏朝有青铜器吗,夏朝的青铜器有什么作用

    在中国的历史中曾诞生了很多个朝代,而夏朝是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间。在此之前,封建王朝的王位都使用的是禅让制,彼此之间没有家族利益的纠纷。例如尧将王位让给舜,之后舜又给了禹。这种没有纷争的禅让制度让天下的王位之争变得特别和谐,但是也让更多觊觎王位的人想要独占。从禹开始王位就变成世袭制度了,夏朝从建立到灭

  • 穿越数千年时空,中国第一都二里头,夏朝贵族一天生活场景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一口气看懂夏朝,夏朝女人有多漂亮,二里头夏朝文化遗址

    朝阳初升,雾气弥漫在洛河水面,水鸟擦着芦苇的穗子扑棱棱地飞远了。洛河北岸的都城渐渐喧嚣起来,缕缕炊烟从夯土版筑的屋子中飘出。贵族小洛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看了一下太阳的方位,大叫一声:“不好,要迟到了!”仆人赶忙从一个底部有孔的圆形陶器中盛出小米饭,放入陶盆中。小洛席地而坐,伸手抓了两把蒸熟的小米饭塞入

  • 夏朝和商朝是否连续?对比殷墟和二里头,有这几点相同和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商朝为什么又叫殷墟,殷墟和夏朝的关系,殷墟和商朝是什么关系

    殷墟遗址,位于河南安阳市。洹河在这里弯曲流过,宫殿区正好位于南岸的一个大湾,三面环水。宫殿区发现了大量甲骨,在专门的窖藏坑内,共出土甲骨约1.5万片,类似于图书馆。在宫殿区,意外发现了妇好墓,出土器物1928件,包括468件青铜器,755件玉器以及564件骨器,另有将近7000枚海贝。宫殿区渡过洹河

  • 4000年前有没有“夏朝”?一件2900年前的青铜器,或能证明“禹”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记录夏朝的青铜器,夏朝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夏朝的青铜器都有哪些

    某种意义上,“禹”是神话人物,四千年前有没有洪水,连专家也不敢妄下结论;说到这或有朋友会说“这不抬杠嘛,不仅‘大禹治水’,海外也有诺亚方舟,你凭什么说他不存在?”且不论四千年前是否有洪水的问题,以目前的科技认知看,四千年前开山挖渠,改流入海,如此浩大工程即便放到科技发达的现代,没有几代人也难以完成。

  • 商朝有哪些祭祀手段?他们人祭时,用的是战俘还是本国贵族?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商朝祭祀过程,商朝祭祀文化是什么,商朝祭祀威慑作用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独特的朝代,其主要特点就是神权和王权既合作又制衡,宗教权力和世俗权力既统一又对峙。这两种权力的平衡模式就是祭祀,而大部分祭品都是活人。商朝的祭祀手段有两种:人殉、活祭。人殉很好理解,王室或者贵族成员死后,要用人作为配置品一直随葬墓地,这在现代考古得到了很多的印证,比如著名的商朝妇

  • 申公豹真正恨的人是谁?不是姜子牙,而是元始天尊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姜子牙和申公豹谁更厉害,申公豹为什么一直针对姜子牙,申公豹最终败给姜子牙

    申公豹与姜子牙是一同修道四十年的师兄弟,他为何如此痛恨姜子牙呢?申公豹与姜子牙反目成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元始天尊与南极仙翁从中挑拨离间!张桂芳兵伐西岐,为了对付他,姜子牙离开昆仑山之后第一次回来,然后他见到了元始天尊!姜子牙求助元始天尊,但元始天尊不止没给他什么法宝,反倒还训斥了他一番,说姜子牙

  • 最真实的司马光,砸碎的不仅是童年的缸,更是中兴的熙宁大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上最真实的司马光,司马光砸缸历史时间,司马光砸缸历史上有这个事件吗

    北宋熙宁三年,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上书宋神宗赵顼无果,以编纂《资治通鉴》为由,自行离开京师汴京,退居咸阳。这首《客中初夏》便是司马光此时的作品,这首诗不难揣摩。诗中太阳自是明喻当时北宋最高权力者宋神宗赵顼,柳絮暗喻时任参知政事的王安石,并把自己比作葵花。透过诗词和简单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是司马光

  • 都说徐达是被朱元璋害死的,究竟是用“白马汗”,还是“蒸鹅”?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徐达是朱元璋害死的吗,朱元璋为何信任徐达,朱元璋打徐达原因

    说起“徐达”,熟悉历史的朋友或许很清楚了,这里仅简单介绍。进定远,攻滁州,徐达勇武初现,再到以后取和州、拔采石、下太平、擒元将、收蕲人,徐达更是一路所向睥睨,直到进取元大都、先灭陈友谅,再除张士诚,朱元璋称帝路上的每一仗,几乎都少不了这位“当世韩信”的身影;也正因如此,徐达位列“淮西二十四将”之首,

  • 朱元璋只将马皇后和朱标当一家人,其他人都是充话费给的?非也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元璋留给朱标的班底,朱元璋为什么把棍子扔在朱标面前,朱元璋儿子朱标之死的原因

    自古以来用后宫佳丽三千来形容皇帝的嫔妃之多,朱元璋的一生,一共有二十多个老婆,其中名气最大的是马皇后。朱元璋有42个孩子,分别是16个女儿和26个儿子,长子朱标深受朱元璋的器重。那朱元璋眼里只有马皇后和朱标吗?其他的嫔妃和孩子都置若罔闻,入不了太祖的眼吗?其实不然。 朱元璋一生的挚爱马皇后 马皇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