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徐达”,熟悉历史的朋友或许很清楚了,这里仅简单介绍。进定远,攻滁州,徐达勇武初现,再到以后取和州、拔采石、下太平、擒元将、收蕲人,徐达更是一路所向睥睨,直到进取元大都、先灭陈友谅,再除张士诚,朱元璋称帝路上的每一仗,几乎都少不了这位“当世韩信”的身影;也正因如此,徐达位列“淮西二十四将”之首,最终官拜“魏国公”,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后又被追封为中山王,谥号“武宁”,配享太庙,入功臣阁永受香火,朱元璋又亲笔撰写“神道碑文”。表面上看,这些殊荣似乎足以证明朱元璋对徐达的崇拜;但无论民间传说还是史料记载,却都流传着“徐达被朱元璋害死”的说法。
这里先说“民间传闻”。徐达功劳太大,军中更是威名显赫,由此引起了朱元璋的担心,但一时又不敢轻动;正值明太祖屠戮功臣,徐达又背生毒疮,于是名义上“告病还乡”,实则想全身而退。朱元璋听闻徐达身染重病,表面上悲痛欲绝,暗中却在积极寻找与“搭背疮”相克的东西;一日朱元璋亲自登门看望徐达,非要看其后背的毒疮,并取出“御帕”亲自为徐达擦洗病患。怎么说徐达也是臣子,能得到皇帝如此尊崇,似乎也证明了朱元璋对臣子的爱护;可就在朱元璋离开不久,徐达大喊一声“暴毙”,临终手指那块手帕,后经医者检验,手帕上粘的正是与“搭背疮”相克的白马汗,由此证明“朱元璋害死徐达”。
当然,这仅是民间传说,况且以今天的医学来看,所谓的“白马汗”并没有这么大威力;而且即便朱元璋有害徐达之意,作为一代君王也没必要做的这么“偷偷摸摸”,既然做的如此明显,又何必假惺惺的为徐达大办丧事,这样岂不是更显君王的“小人之心”?民间传说虽不可全信,但在史料中却同样记载着朱元璋害死徐达的文字,不过并非“白马汗”,而是一只“蒸鹅”;明太祖建国后的确大肆屠戮功臣,史料记载“郡县之官虽居穷山绝塞之地,去京师万余里外,皆悚心震胆,如神明临其庭,不敢少肆”由此足以证明当时局势之紧张,徐达正好背生“恶疮”,趁机退隐避难也是有可能的。
《明史》记载,朱元璋听闻徐达染病并没有亲自登门看望,而是命御膳房做了一只“蒸鹅”送了过去,徐达见状痛哭,吃下后病情加重而亡;这里强调一下,史载“蒸鹅”肥腻,与徐达所生毒疮是相克的“发物”,朱元璋送鹅的意思颇有点“曹操送荀彧一只空食盒”,关键不在于徐达是否吃,而是在表达朱元璋“赐死”之意,这就显得明目张胆了许多。其实不仅是《明史》,就连明朝中后期的《翦胜野闻》,甚至如今的许多史学家也都认可这一说法,如明史专家吴晗的《朱元璋传》也是这么说;或许正是这种说法的流行,到今天几乎成了“毋庸置疑”的正史论断;但医学方面的权威对此却有不同声音,以目前的科技来看,各种食物确有“相克”之说,但其威力远没有史料记载的那么严重,而且鹅肉富含蛋白质,虽然某些患者吃肥腻的鹅肉不是很好,但理论上是不会和病情联系在一起的,更不可能“食则暴毙”。
或许正是这一点引起考古专家注意,“考古”的意义本就是为了佐证历史,因此考古队想在徐达墓中寻找答案;徐达墓并不难找,史载其安葬于南京太平门外,今天依然保存相对完好,就连那块“神道碑文”也被找到。经专家鉴定,这块墓碑共两千余字,特殊的是,碑文上由很多“小圆圈”,专家称“明代标点符号”;这里解释一下,古人撰文和今天不同,古人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以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秦简也好,历代古籍也罢,几乎都是一气呵成。而如今大家看到的古书都是今人加好标点的译本,不加标点“断句”的话,今人读起来很是困难;“不加标点断句”似乎成了古人文化水平的展示,而如今这块加了“标点”的墓碑,也从侧面证明了朱元璋水平不高,因此这块“神道墓碑”很可能正如史料记载的“朱元璋亲撰”。
同时考古队测量了“神道墓碑”的高度,即8.95米,比“明孝陵”的那块还要高出17厘米,这又引起了专家的疑惑;据史料记载,历代王朝对于“葬礼”都有严苛规定,明代礼制:功臣殁后封王者,陵前神道碑应为“高九尺,广三尺六寸”,换算今天的单位不过3米左右。也就是说,徐达的墓碑远远超出了明代规定,甚至比皇帝的规格还要高,这种情况看似“不合理”;但专家们通过对碑文、各项特征的鉴定得出,这块石碑就是徐达的“神道碑”,由此推断:朱元璋这一打破常规的举动,即证明了对徐达生前功绩的认可,同时也证明了“蒸鹅死徐达”并非真实。
还有一个原因,《明史》一书很可能是满清史官所撰,这就不难理解“朱元璋害死徐达”为什么如此广为流传了;诚然,“白马汗”和“蒸鹅”也被现代医学证明没有记载中的那么大威力,虽然不能完全解释“徐达之死”,至少部分证明了并非朱元璋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