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林甫有什么样的手段,能够让安禄山与其对话,都惶恐的汗流浃背

李林甫有什么样的手段,能够让安禄山与其对话,都惶恐的汗流浃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363 更新时间:2024/2/5 10:02:42

正因为如此,关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历史评价就十分费劲了,李隆基在位初期选贤任能,稳定了唐朝武则天晚年以来的混乱局面,开创了足以震铄整个历史的开元盛世。

然而,晚年的李隆基却变得昏庸无道,得意忘形,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盛世而衰,再也没有崛起,深刻影响了中国此后的历史走向。

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你怎么去评价他,你说他厉害吧,他晚年那么昏庸,你说昏庸吧,早年又那么出色。

评价的难点就在于李隆基执政心态的转变,在开元年间,李隆基励精图治,勤勤苦苦干了将近三十年,结果在开元二十九年的时候,认为自己有点累了,想要开始享受,将年号又开元变更为天宝,稍有不慎,就变成了前功尽弃。

前几天播出的《长安十二时辰》里面就深刻揭示了这个问题,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个盛世已经不存在了,皇帝应该勤于政务,去改变这一切,只有皇帝不愿意相信。

有一个外国人,在文章中说,长期执政的人容易形成一种权力幻觉,权利就像一个洞穴,而长期执政的人就是这个洞穴的主人,他以为自己将洞穴弄得天衣无缝,其实他根本啥都看不到,因为他只看他想看到的,看不到他不想看到的。

从李隆基的临床症状来看,这是典型的权力幻觉综合征,当然,中华帝王史上,大部分的长期执政的皇帝都犯这个病,我以前总结为老年皇帝综合征。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导演为了让李隆基感受基层的艰难,因此安排了皇帝被绑架“民间一日游”,感受人间疾苦,我相信大部分人的愿望都是,这个皇帝后来会改过自新,但是我却深刻地知道,天保三年的时候,李隆基是不会有这样的觉悟的。

因为天宝三年的时候,李隆基还很宠幸李林甫!而李林甫堪称是大唐第一奸相。

在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认知中,仿佛奸臣都是没有什么能耐,只是依靠阿谀奉承的本领,拍着领导的马屁上位的,有这种想法的人,天生柠檬精,大凡出名的奸臣,那都是十分厉害的。

比如乾隆朝的和珅,能力不是一般的强,乾隆重用和珅之前,眼里揉不得一丝沙子,对于臣子的内心揣摩是相当到位,正因为如此,乾隆在位六十多年,压根就没有什么君臣之情,还不如雍正铁面无私之下尚有一二个铁杆。

能跟乾隆称兄道弟,估计只有和珅一人,可见其厉害,关于和珅在理财方面的才能就不说,和珅最大的能耐是懂多种语言,能够妥善处理当时的民族问题,而当时朝廷之上,在乾隆初年张廷玉死后,竟然无一人能及和珅。

李林甫这样的奸臣,那都是人精,能力绝对出众,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在去拍马屁,那才是一拍一个稳!

李林甫的上位之路,那叫一个精彩,拍成电视剧都精彩万分,在《长安十二时辰》中也可以看见一二,能够把自己专权,讲的这么冠冕堂皇的人放眼整个历史也没有几个啊!

没有点本事,怎么可能担任唐朝19年的宰相,堪称坑唐第一奸臣,李林甫最大的手笔就是怂恿李隆基废掉太子,唐玄宗后来听信李林甫之言,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同时废为庶人,可见李林甫的能量,在扳倒张九龄的过程中,更可以看出李林甫的实力,尽管后来张九龄已经跟李林甫求饶,依然没有留下任何余地。

安禄山和李林甫比起来,那压根就不是一个级别的,当初安禄山受到李隆基的宠信,很大程度上是买通了很多官员,李林甫作为宰相,很可能也在其列,正是李林甫主张重用胡人,安禄山这样的将领才能够得到提拔。

当然,鸟的翅膀硬了之后,都会想要放飞一下自我,安禄山在天宝六年的时候被提拔为大夫,当时安禄山仗着刘隆基的宠信,刚开始的时候也没有把李林甫放在眼里,结果李林甫就使用了点手段。

当时李林甫当着安禄山的面召见了与安禄山同为御史大夫的王鉷,王鉷见到李林甫后毕恭毕敬,安禄山一看就明白了,这家伙是在吓唬我,几个回合的较量后,安禄山就被李林甫的手段所折服。

李林甫每次与安禄山交谈,都能猜透他的心思并抢先说出,让安禄山惊惧不已,即使数九寒冬也会惶恐得汗流浃背,不敢有丝毫隐瞒。在驻地的时候,他手下从长安回来,最关心的就是李林甫说了什么。

安禄山后来更是开口闭口称李林甫为十郎,很多人对这个称呼可能没有什么感触,其实这个称呼大有来头,在唐朝时期不是称好友为郎,而是奴仆称呼主人为郎,安禄山称李林甫为十郎,实则有把自己当作李林甫的奴仆的意思。

正因为如此,有人说,李林甫不死,安禄山不敢反,李林甫一死,朝廷能够压制他的人根本不存在了。当然,这种说法是带有夸张成分的,因为李林甫被杨国忠取代而死,杨国忠掌权后视安禄山为大敌,不断打压安禄山,最终逼迫安禄山造反。

总结起来,安禄山的发展离不开李林甫的纵容,类似安禄山这种能够威胁到中央的地方军阀势力不断发展,即使安禄山不反,早晚还有张禄山、李禄山造反。

李隆基创造了盛世却没有解决盛世带来的危机,所谓楼盖得越高,它就越危险,倒塌之时必然一片废墟。

更多文章

  • “闭门囚久不知春,忽见桃花一树新”,杜甫此诗形容当下,正合适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杜甫夏季短诗,杜甫的早春诗句,关于春天杜甫的五言绝句

    当时正值年末,大批外出人员从九省通衢的武汉返乡过年。人们上街置办年货、买春联,一副年味十足的景象。然而,回乡过年的人们不会料到这个春节竟会一去不返,全国人民会因为疫情足不出户,武汉人民面对疫情更是毫无防备,丝毫没有料到会有那么多的人永远地留在了2020的春节。而此时,疫情已经处于失控状态。大批感染者

  • 西晋为何“夭折”得那么快?顶层权力机构不够平衡,自然不长久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西晋短暂统一的历史教训,西晋的灭亡的惨烈程度,西晋短暂统一后迅速灭亡的原因

    关于西晋没有建立起新的平衡这件事。和一般人想的不太一样,一个组织存续最重要的不是它对外的输出,而是它顶层的权力结构是否能达到平衡。说得直白一些,就是这个组织中最有权力的那帮人,是否能够处得来。这个很重要。一个王朝的权力结构,来自于它构建过程中的创业团队结构,就如同公司的股权结构一样。一个公司的建立,

  • 致力于灭高句丽,杨广和李世民难道都疯了?一位美国学者一语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杨广有没有灭掉高句丽,杨广和李世民哪个大,李世民真的在高句丽中箭了吗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与周边各民族的战争从未停止,这也是我国历史的主旋律。不过东北地区显得较为特殊,这里不仅交通不便,而且气候十分寒冷,一直以来都很少有朝代会主动征讨此处。隋朝时期这里的地位急剧提升,两代皇帝都发动战争征讨高句丽,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时期依然坚持着这个策略,不禁引起许多人的疑惑,难道李世民和杨

  • 安庆绪为何要杀了自己的老爸安禄山?仅仅是为了帝位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安禄山和安庆绪之死,安庆绪之死,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是怎样死的

    很多热爱历史或者热爱文学的人,对唐朝都有着天然的好感,对于唐朝的衰败,都有着天然的惋惜,因此很多人都将唐朝衰败的因素推到了安禄山的身上,实际上这是不恰当的。所谓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打破的,李隆基执政晚期把唐朝霍霍的不是一星半点,安禄山只是其中之一。话说李隆基晚年有多昏庸,不止是宠信安禄山,六十多岁的人

  • 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为何急于除掉昔日的盟友太平公主?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玄宗李隆基,唐朝灭亡后的李隆基,李隆基当皇帝后为何杀太平公主

    李渊建立唐朝后不久,唐太宗李世民通过发动玄武门政变,杀兄逼父,从父亲李渊手中夺得大权,最终成为皇帝;武则天也是通过政变夺了自己儿子的权力成为中国史上第一位女皇;武则天岁数大了之后,唐中宗李显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支持下发动神龙政变,从武则天手中夺下政权,成为皇帝;但是李显本身就是傀儡皇帝,真正的权力掌

  • 《长安十二时辰》以唐朝为背景,为何女性角色穿着并不暴露?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长安十二时辰还原唐朝,长安十二时辰人物衣着色彩分析,长安十二时辰服装

    不管你现在看没看《长安十二时辰》,我相信你都会对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巅峰时期唐朝有着天然的好感,在两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能够有这样一个盛世,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就冲着这个大唐盛世,我们也应该来看看这部剧。我在一篇文章:《长安十二时辰》口碑爆炸,收视扑街,因为包含的历史知识点太多,中详细的解释为何我们

  • 东晋名画被英军掠走,二战时期主动提出奉还,为何中国却不同意?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二战时期东晋名画,东晋名画,八国联军抢走的名画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这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给侵略中国的法国上尉巴特勒所写的一封信,信的名字就叫做《两个强盗》。这封信中所描述的事情,是中华民族永远无法磨灭的耻辱,也是世界艺术史上最大的悲歌。01事情发生在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之后,强行

  • 李世民喝下李建成给的毒酒,只是大口吐血,为何没有伤及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世民亲手杀了李建成吗,李建成怎么会被李世民杀了,李世民晚年有没有后悔杀了李建成

    李世民从小就长在一个贵族家庭里,父亲李渊是隋朝的大将军在,在父亲的影响下,李世民不仅精通兵书,而且还擅长骑射,懂得如何用兵,在如何带兵打仗、管理军队上极富天赋。在隋朝时期,李世民因为解救过隋炀帝,就已经声名远播了,等到建立唐朝后,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他几次平定地方割据,很多次的战争都是亲力亲为,为唐朝

  • 魏征写《谏太宗十思疏》时,李世民尚在,怎么就知道他庙号是太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魏征如何劝谏唐太宗的,唐太宗魏征历史评价,李世民庙号为什么是太宗

    按照这个结论来说,魏征写《谏太宗十思疏》是不可能的。但凡是也不能说绝对,话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出现啥样的事应该都是可以理解的。就比如三国时期的魏国第二任皇帝曹睿来说,在活着的时候就定了自己的庙号,而且还是烈祖,也让人感觉不管啥时候话都不能说得太满。那么,曹睿为何会生前定庙号呢?而且是烈祖呢?曹丕篡汉

  • 南唐后主李煜,主动投降赵匡胤,为什么是一个令人尊敬的选择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南唐后主李煜,以诗词名震千古,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是将其当时的心境,刻画得淋漓尽致。李煜42岁之时,死于开封,为何而死,至今都是千古之谜。然而他主动投降赵匡胤的选择,确值得人们尊敬。后周显德二年,也就是956年,周世宗亲征南唐,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就占据了南唐大部分土地,兵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