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世民喝下李建成给的毒酒本该丧命,为何却没被毒死?

李世民喝下李建成给的毒酒本该丧命,为何却没被毒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311 更新时间:2024/2/5 10:02:47

关于李世民的故事,已经是电视剧演烂的内容,我依稀记得唐国强老师演的一部有关李世民的电视剧,李世民先去太子府喝酒,然后回来就肚子疼,甚至到吐血的地步,在大臣的劝说下,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从这部电视剧所要表达的内容是,李世民是在李建成的压迫之下无奈反击,正如要是他不杀死李建成,李建成就要毒死他。

这种观点,在史书中是有记载的据《旧唐书》记载:“建成又与元吉谋行鸩毒,引太宗入宫夜宴,既而太宗心中暴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狼狈扶还西宫。”

用现在话说,李建成请李世民去喝酒,结果喝着喝着就“吐血数升”,被“狼狈的扶还西宫”。

《旧唐书》作为二十四史中的一部,大概应该也许可能是比较有权威的史料吧!咱也不清楚,咱也不敢问啊!

这里面有一个疑问,就是李建成下的应该是鸩毒,症状应该是中毒立马毒发身亡,奇怪的是,李世民竟然只是狼狈而走,李建成的毒药竟然没有毒死李世民,仅仅几个小时后的第二天早上李世民带兵发动玄武门之变,这个时候李世民还亲自率领私军前去打仗,并且亲手射杀了李建成,杀死太子后,李世民前去逼宫,在李渊被迫任命李世民为太子后,竟然还能上演跪地而吮其乳的戏码。

有点矛盾啊!出现这种情况,应该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李建成失手了,下毒分量不够。

如果《旧唐书》说的是真的话,李世民真的中毒,而第二天又能够亲手射杀李建成,唯一能说得通的就是,李建成下毒药量不够,或者成分配错了,只能吐血,不能致命。

纵横是文科出身,孤陋寡闻,还没有听说哪种毒药有这种功效,李建成作为大唐太子,连个毒药都兑不明白,那就是死有余辜了,在唐朝的政治生态中,人不狠,站不稳,别说李世民杀兄逼父,就是武则天为了获得李治的宠幸,亲手掐死自己的孩子,也是做得出来的。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逻辑上说不通,既然李建成想要对李世民痛下杀手,并且已经召到府上来喝酒,并且有了下毒的打算,在李世民已经中毒后,为何还要放他走?逻辑上说不过去啊!

实际上,最大的可能,还是李建成压根就没有下毒,李建成当时已经是太子,尽管在李渊起事的过程中为了调动李世民的积极性,放给了李世民一定的权力,但是这种权力放眼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王史,哪一个开国皇帝都希望给自己的儿子一定的权力。

并不代表李渊就要传位给李世民,李建成是深知这一切的,只要没有人搞事情,皇位妥妥是他的,本来最有资格继承皇位,却要把自己弟弟召到宫中下毒谋杀,这不是给天下人口舌嘛!

历史真相是李建成压根就没想杀李世民,或者说,他还没有意识到李世民会做出杀兄逼父的事情,以李建成的能力,以及在李渊起事过程中做出的贡献,李建成曾经多次奉旨领兵出征,尤其在平定河北刘黑闼和平定山东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这样的太子根本就没有必要忌惮李世民。

实际上,透过唐书,我们也能够看到,当时李建成的谋士魏征曾经劝李建成打压李世民,甚至对其下手,但是李建成并没有采纳,后来李世民问魏征为何挑拨他们兄弟之间的矛盾,魏征则表示,李建成如果能够下得去手,就没有后来的玄武门之变。

由此可见,李建成下毒根本就是李世民编造的谎话。

李世民的上位之路并不光彩,而是通过政变的方式夺来的,从礼法上来说并不合法,李世民为了标榜自己的皇位得来的正,所以在史书中给自己增添了不少的光彩。

我一直认为中国古代的历史分为两段,唐朝之前的历史和唐朝之后的历史,唐朝之前的历史因为造纸和印刷技术并不进步,保留的资料比较少,但是可信度比较高;唐朝之后可记载的史料特别多,但是里面的真实性存在问题。

史书甚至成为帝王美化自己的遮羞布,帝王直接干预修史,始至李世民。

在唐书中,李世民让史官贬低李渊和李建成,抬高自己,甚至可能编造了李渊曾私下许诺李世民要立其为太子,然后表明自己即使并非嫡长子,即使杀兄逼父,那也是“迫不得已”,是顺应天命,从而间接证明自己获得政权的合法性。

其实,历史上有两个人都开创了盛世,却又都受到质疑,前者是“唐二代”李世民,后者则是“明二代”朱棣,一个开创了贞观之治,一个开创了永乐盛世,两个人都是发动了政变或者叛乱,登基称帝,都可以说是:名不正言不顺。

为人诟病的地方倒是都差不多,李世民在晚年的时候大力修改唐书,而朱棣则编造了永乐大典,其实都是利用舆论为自己洗白。

真实历史上的李建成,应该也是一个比较优秀的太子,如果继承皇位之后,未必会比李世民差,然而在阴谋诡计方面,李建成并不如李世民。

有的时候我也在想,中国的历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历史从来都是一部小人上位成功史,想要做个好人,那你就只能跟李建成一个下场。

更多文章

  • 李林甫有什么样的手段,能够让安禄山与其对话,都惶恐的汗流浃背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安禄山最怕李林甫,李林甫一生压制安禄山,安禄山和李林甫谁厉害

    正因为如此,关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历史评价就十分费劲了,李隆基在位初期选贤任能,稳定了唐朝武则天晚年以来的混乱局面,开创了足以震铄整个历史的开元盛世。然而,晚年的李隆基却变得昏庸无道,得意忘形,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盛世而衰,再也没有崛起,深刻影响了中国此后的历史走向。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你怎么去评

  • “闭门囚久不知春,忽见桃花一树新”,杜甫此诗形容当下,正合适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杜甫夏季短诗,杜甫的早春诗句,关于春天杜甫的五言绝句

    当时正值年末,大批外出人员从九省通衢的武汉返乡过年。人们上街置办年货、买春联,一副年味十足的景象。然而,回乡过年的人们不会料到这个春节竟会一去不返,全国人民会因为疫情足不出户,武汉人民面对疫情更是毫无防备,丝毫没有料到会有那么多的人永远地留在了2020的春节。而此时,疫情已经处于失控状态。大批感染者

  • 西晋为何“夭折”得那么快?顶层权力机构不够平衡,自然不长久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西晋短暂统一的历史教训,西晋的灭亡的惨烈程度,西晋短暂统一后迅速灭亡的原因

    关于西晋没有建立起新的平衡这件事。和一般人想的不太一样,一个组织存续最重要的不是它对外的输出,而是它顶层的权力结构是否能达到平衡。说得直白一些,就是这个组织中最有权力的那帮人,是否能够处得来。这个很重要。一个王朝的权力结构,来自于它构建过程中的创业团队结构,就如同公司的股权结构一样。一个公司的建立,

  • 致力于灭高句丽,杨广和李世民难道都疯了?一位美国学者一语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杨广有没有灭掉高句丽,杨广和李世民哪个大,李世民真的在高句丽中箭了吗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与周边各民族的战争从未停止,这也是我国历史的主旋律。不过东北地区显得较为特殊,这里不仅交通不便,而且气候十分寒冷,一直以来都很少有朝代会主动征讨此处。隋朝时期这里的地位急剧提升,两代皇帝都发动战争征讨高句丽,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时期依然坚持着这个策略,不禁引起许多人的疑惑,难道李世民和杨

  • 安庆绪为何要杀了自己的老爸安禄山?仅仅是为了帝位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安禄山和安庆绪之死,安庆绪之死,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是怎样死的

    很多热爱历史或者热爱文学的人,对唐朝都有着天然的好感,对于唐朝的衰败,都有着天然的惋惜,因此很多人都将唐朝衰败的因素推到了安禄山的身上,实际上这是不恰当的。所谓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打破的,李隆基执政晚期把唐朝霍霍的不是一星半点,安禄山只是其中之一。话说李隆基晚年有多昏庸,不止是宠信安禄山,六十多岁的人

  • 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为何急于除掉昔日的盟友太平公主?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玄宗李隆基,唐朝灭亡后的李隆基,李隆基当皇帝后为何杀太平公主

    李渊建立唐朝后不久,唐太宗李世民通过发动玄武门政变,杀兄逼父,从父亲李渊手中夺得大权,最终成为皇帝;武则天也是通过政变夺了自己儿子的权力成为中国史上第一位女皇;武则天岁数大了之后,唐中宗李显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支持下发动神龙政变,从武则天手中夺下政权,成为皇帝;但是李显本身就是傀儡皇帝,真正的权力掌

  • 《长安十二时辰》以唐朝为背景,为何女性角色穿着并不暴露?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长安十二时辰还原唐朝,长安十二时辰人物衣着色彩分析,长安十二时辰服装

    不管你现在看没看《长安十二时辰》,我相信你都会对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巅峰时期唐朝有着天然的好感,在两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能够有这样一个盛世,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就冲着这个大唐盛世,我们也应该来看看这部剧。我在一篇文章:《长安十二时辰》口碑爆炸,收视扑街,因为包含的历史知识点太多,中详细的解释为何我们

  • 东晋名画被英军掠走,二战时期主动提出奉还,为何中国却不同意?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二战时期东晋名画,东晋名画,八国联军抢走的名画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这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给侵略中国的法国上尉巴特勒所写的一封信,信的名字就叫做《两个强盗》。这封信中所描述的事情,是中华民族永远无法磨灭的耻辱,也是世界艺术史上最大的悲歌。01事情发生在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之后,强行

  • 李世民喝下李建成给的毒酒,只是大口吐血,为何没有伤及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世民亲手杀了李建成吗,李建成怎么会被李世民杀了,李世民晚年有没有后悔杀了李建成

    李世民从小就长在一个贵族家庭里,父亲李渊是隋朝的大将军在,在父亲的影响下,李世民不仅精通兵书,而且还擅长骑射,懂得如何用兵,在如何带兵打仗、管理军队上极富天赋。在隋朝时期,李世民因为解救过隋炀帝,就已经声名远播了,等到建立唐朝后,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他几次平定地方割据,很多次的战争都是亲力亲为,为唐朝

  • 魏征写《谏太宗十思疏》时,李世民尚在,怎么就知道他庙号是太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魏征如何劝谏唐太宗的,唐太宗魏征历史评价,李世民庙号为什么是太宗

    按照这个结论来说,魏征写《谏太宗十思疏》是不可能的。但凡是也不能说绝对,话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出现啥样的事应该都是可以理解的。就比如三国时期的魏国第二任皇帝曹睿来说,在活着的时候就定了自己的庙号,而且还是烈祖,也让人感觉不管啥时候话都不能说得太满。那么,曹睿为何会生前定庙号呢?而且是烈祖呢?曹丕篡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