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怎么回事呢?据史书记载:
周琬,江宁人。洪武时,父为滁州牧,坐罪论死。琬年十六,叩阍请代。帝疑受人教,命斩之,琬颜色不变。帝异之,命宥父死,谪戍边。琬复请曰:“戍与斩,均死尔。父死,子安用生为,顾就死以赎父戍。”帝复怒,命缚赴市曹,琬色甚喜。帝察其诚,即赦之,亲题御屏曰“孝子周琬。”寻授兵科给事中。
也就是说,明朝曾经有位16岁的少年名叫周琬,他的父亲是安徽知府。因为一件案子,他的父亲被判秋后问斩。但是周琬知道他的父亲是冤枉的,为了替父亲伸冤,周琬跑到京城告御状。朱元璋当时在京城专门设立了鸣冤鼓,任何百姓都可以直接来这里告御状。
周琬因为告御状见着了朱元璋,他一直声称父亲是无辜的,但也拿不出明确证据来证明;只凭一面之词,朱元璋无法就此放了他父亲;周琬见朱元璋不肯原谅父亲,就大胆提出“代父受刑”的请求,这个请求让朱元璋很吃惊,因为这个少年说这句话的时候,神情自若,没有一丝紧张。
▲朱元璋弑杀大臣毫不手软。(影视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但律法毕竟无情,不能仅凭少年的几句话,就免除一个要斩首的朝廷官员,于是朱元璋就随便找个理由打发周琬回去。没想到周琬不但不回去,还一直说父亲是冤枉的,胡搅蛮缠赖着不走。要知道人都是有耐性的,尤其朱元璋个性喜怒无常,所谓天威难测,没多久朱元璋就怒了,他立马下旨将周琬拖出去斩首。
周琬被押到刑场之后,没有丝毫的害怕,相反还一直大笑。这让负责监斩的官员很是惊讶;于是他就上前询问周琬:你才16岁,马上就要死了,难道不害怕吗?周琬答道:死有何惧,若我死了,能换回父亲一条命也值,换不回我就和父亲共赴黄泉。
▲周琬行刑前毫无惧色。(影视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监斩官听到周琬的话后,快马加鞭去向朱元璋报告此事,朱元璋听到后,被周琬的孝心所感动,当即宣布免去周琬的死罪,并亲笔在身旁的屏风上写下“孝子周琬”四个字,后来为表彰周琬的孝行,朱元璋不仅赦免了周琬的父亲,还破格赐给周琬兵科给事中的官职。
历史上能够让朱元璋改主意的人极少,马皇后算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周琬也算一个。从朱元璋手中能够2次死里逃生,实在是难得,最终还因祸得福混得个官位,除周琬外,我想历史上恐怕再也没有其他人了。
参考资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