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从宋太宗之后,中进士才开始变得吃香

为什么从宋太宗之后,中进士才开始变得吃香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64 更新时间:2024/2/5 18:15:54

古代艰难的成名之路,铸就了科举考试中进士的崇高地位

远古时期,人们对于贤者的要求其实粗暴简单:在严峻的自然条件的考验之下,谁能带领人们过上好日子,就是有才之士,谁就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并且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所以说,那时候采取的是禅让制。比如说历史上鼎鼎有名的、舜、,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成为部落首领的。然而,从夏朝开始,公天下转化为家天下,禅让制成了世袭制。这种影响了社会发展上千年的继承方式,就从根本上掐断了穷人成名的道路。

经历夏、商、周这几个朝代上千年的发展和延续,人们从思想上已经给自己划分了等级:贵族就是高人一等,贫民百姓就是地上的烂泥,生来就是为贵族阶级服务的。然而,到了隋朝时期,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更好的为国家选拔智者,隋炀帝提出了通过科举考试来挑选人才的方式。这样的方式给了平民百姓改变命运的机会,而成为进士更是古代学子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肇在《唐国史补》里曾经提到过:“进士科,始於隋大业中,盛於贞观永徽 之际,縉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由此可以看出,就算是已经进入官场的官员,也会因为自己不是进士出身而感到遗憾。

代的大规模改革,使得进士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

经历隋朝和唐朝的动荡,科举考试虽然是个公开选拔人才的机会,但是黑暗的官场上官官勾结的现象并不少,以至于科举还成了贵族私下捣鬼的遮羞布:考官甚至会通过判断考生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然后评出不一样的等级。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在评价科举制度的时候曾经说过:"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可见经过隋唐的科举考试当中,弊端也不少。

而到了宋代时期,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誉录,就是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仅无法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发生了很大的效力。

不仅如此,宋代还放宽了科举考试录取和作用的范围。越来越多的学子可以通过勤奋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及第的学子不再对考官自称学生,而是全部成为天子门生。要知道进士之所以叫进士,是因为在古代,只有士才有资格做官,这个名称的最初字面意思就是说,一个人通过了国家的统一考试,获得了士的地位,才会有机会被国家征辟 任命为官员。而宋代的拓展举动,给了更多人成功的机会。就算是贫民百姓也可以通过在科举考试中获得不错的名词,然后成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中的一员。试想,多少人曾经做过一夜改变命运的美梦。现在,这样的机会就摆在眼前,从社会底层走高层成为了现实。那么,作为这条路上转折点的进士,怎么能不受人崇拜?不在社会上吃香呢?宋吕祖谦说过:"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 ,皆极通显。"

况且,经过更为严格的选拔方式和被天子亲自承认的任命方式,使得进士的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宋初几十年间,科举制度显示出很强的优越性,史称:“时取才惟进士、诸科最广,名卿钜公,皆由此选。”要知道在社会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古代时期,学子能通过学习然后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并不多,更不要说古代历来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准则。在唐代,取得功名后还要经过考试合格才有资格担任官职,到了宋代,只要是进士五甲 以上就可直接授官,而且升迁的速度和级别之高也是其他途径入仕的人所比不了的。所以,宋朝政府的高级官员中,科举出身者占了压倒性优势。有了这样的绝佳例子,进士更是成了香饽饽。

新兴的婚姻观点,也从侧面提高了进士的社会地位

"榜下捉婿"是宋代的一种婚姻化,即在发榜之日各地富绅们全家出动,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也就是说,在人生四大喜事中,在放榜之后,进士往往收获两种:金榜题名和洞房花烛。这种婚姻方式的兴起,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社会对于进士们的认可和追求,同时也映射除了进士为这么受欢迎的原因。

作为科举制度最为完善的宋代,在科考中成为进士是朝廷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科举胜出者往往名利双收且待遇丰厚。科举考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一个普通学子的社会地位。况且,就算是名门望族,也希望看到自己的家族枝繁叶茂,根基更加稳固。那么,这样的家族也会接受进士这样人才的加入。毕竟,社会对于才能人士的认可度明显更高。在仕途坦荡的基础上,再加上婚姻美满,这样的人生赢家怎么能不被人羡慕呢?

从隋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的科举制度,影响了古代封建朝一千三百多年,尽管科举考试中的弊端并不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科举制度大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再者来说,这些弊端并没有影响到进士的社会地位。而且,从宋代开始,进士的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认可,这种一举成功终身不改的考试名次,是每个学子追求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尚书》《太平广记》《中国古代文化史》《宋史选举志》

更多文章

  • 朱元璋问一女子:天底下什么东西最大?女子智答四字,被传诵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元璋十大神奇故事,朱元璋的三大未解之谜,朱元璋十五个遗训

    6岁放牛,17岁当和尚,40岁当皇帝,都说时局造英雄,这句话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可如此巨大的人生跨度,放在整个历史中都是不为多见。即便你再怎么去说他的不足,朱元璋也是当之无愧的逆袭英雄。成为天下之主后,面对的无非两个问题,即稳固人心和加强统治,目的都是为了让民众在无形中自然顺服。放在某些附属国,这根本

  • 猜疑心太重的朱元璋,为什么信任大将军徐达?这六个字给出了回答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真实的朱元璋和徐达关系,朱元璋对徐达的态度,朱元璋为何信任徐达

    文/书生半凡图/来源网络01纵观中国历史,每朝每代皇权的确立,无不倚仗着文臣武将的运筹帷幄与决胜千里,等新皇权确立后,当初的功臣往往都成为权臣,然后这些功臣手上的权利再次威胁到皇权。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功臣权臣夺取皇权或者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例子屡见不鲜,甚至包括功臣权臣黄袍加身。于是,每朝每代新任皇

  • 髡刑看似没什么,实则却极具侮辱性,为何朱元璋会对亲子用此刑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元璋为何对亲儿子处以髡刑,中国古代酷刑髡刑,朱元璋最狠的酷刑

    虽然他让自己儿子所受之刑并未对其身体造成什么伤害,但是此刑却极具侮辱性,简直比让犯罪之人直接承受那些会给他们的身体造成比较严重的伤害的刑罚还要让他们感到难以接受。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会对自己的亲生儿子施用此刑呢?一、有关这种极具侮辱性的刑罚的介绍这种极具侮辱性的刑罚名字叫做髡刑,它是一种将人的须发都剃

  • 朱元璋给大臣吃兔肉和狗肉,为何只有刘伯温看出了玄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朱元璋跟刘伯温谈话被人听到,朱元璋有多看重刘伯温,朱元璋和刘伯温吃点心

    下面我来说说这个故事到底怎么讲的:据说:某日,皇帝朱元璋请文臣武将一起吃饭,上了有鸟肉,兔肉和狗肉菜,大家喝酒吃肉,好不快意,唯独百年难得一见的再世诸葛刘伯温心里不快,表面上喝闷酒,假装笑脸。宴会结束后,有人就问刘伯温刚才看见你在酒席上闷闷不乐苦瓜脸是怎么回事?哪里不舒服啊?刘伯温附耳说:你不见那盘

  • 靖难之役时,建文帝优势占尽,为何会败给只有八百亲兵的朱棣呢?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靖难之役朱棣成功的原因,靖难后建文旧臣都赶哪去了,朱棣逼死建文

    哥哥关心历史,让我这个搞历史的弟弟脸上是相当有光了,吃饭吃三个小时,我自己喷了两个小时,哈哈哈哈!目前我只看到十集左右,主线剧情应该是围绕靖难之役展开的,导致这场政治悲剧并非朱棣一开始就筹划好的,而是建文帝削藩导致的,可以说,建文帝削藩是历史上削藩失败的一个代表之一,今天纵横就跟大家讨论一下,建文帝

  • 朱元璋是如何处置滞留中原的蒙古人的?方法看似温和实际却很残酷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治国失策以及过度压迫汉人,导致元朝末年各地反元起义频频爆发,朱元璋的起义军算是异军突起,靠着“高筑墙、广存粮、缓称王”的策略,让陈友谅、张士诚在前面充当了抗元的炮灰,最后将元朝统治者赶回了草原,也收拾了陈友谅、张士诚,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明朝。朱元璋登基之后,虽然表面歌舞升平,一片祥和,可是残元

  • 宋太宗得位不正,军中也没有根基,又是怎么样扶植自己的亲信上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宋太宗履历,宋太宗乘驴车南逃有多快,宋太宗思亡子诗原文

    基于此种情况,宋太宗急需建立太祖没有建立过的功勋来来掩盖上述所说的种种谜团,让人民不再对他的上位耿耿于怀。而在当时的情况之下,南方诸国已被宋太祖扫平,唯一值得宋太宗出手的就是收复燕云十六州,当然在收复燕云十六州之前首先需要攻下北汉,关于这项计划在宋太宗上位不久后就很快被提出。对此朝中有两种不同的声音

  • 《大明风华》,朱棣一口一个“建文”,朱允炆的棺材板快压不住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真实的朱棣与朱允炆,一分钟看懂朱棣和朱允炆,朱棣见到建文完整版

    纵横目前看到第五集,看到朱棣和朱瞻基开口闭口“建文”,实在让人受不了,尤其是朱棣目前大概说了两次“建文,这个小王八蛋”。为什么我感觉建文帝的棺材板是要压不住了!“建文”是朱允炆的年号,是可以随便乱叫的吗?在中国古代对皇帝的称谓可是很重要的事情,说包括庙号、谥号、年号,说起来还是挺考究的。一般来说,庙

  • 朱棣做了一个决定,让这座县城成为什么发源地?如今每个人都得用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棣迁都的真正原因,朱棣厉害在哪,朱棣真实经历

    即使在一个省份之内,也因各自居住的区域不同,又在一个省的方言之外,划分出许多小的方言语种,如果真要详细统计,各地的方言,估计不下几千种之多。而在古代社会,没有普通话的概念,最多只有官话的定义,所谓的官话,也因王朝朝代定都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区分。如果定都在南京,那么南京地区的方言就大概率成为了官话;同样

  • 明朝名臣于谦,土木堡之变中守住了北京城,后来皇帝为何杀死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于谦策划土木堡之变,明朝的于谦是被谁杀的,土木堡之变前后于谦身份变化

    崇祯这个咱今天就不说了,专门来说说明英宗朱祁镇。朱祁镇的庙号是英宗,实际上跟英明二字没有任何关系,从基因方面来说,他父亲朱瞻基和他母亲孙氏,那都是人精的存在,善于耍弄权术,但是到了朱祁镇这一辈,算是到头了,明朝也从此走上了下坡路。朱祁镇九岁登基,其后国事基本掌握在太皇太后张氏手中,张氏重用仁宣以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