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王后的第八个年头,朱元璋又将这些已经封王,并长大成人的儿子们都送去了他们的封地,在大明周边各地驻守藩国,以保朱家王朝的丰功伟业。京都和各个封地的距离遥远,所以,儿子们要前往藩国,都需要在文武官员的陪同、士兵部队的护送之下,长途跋涉才能抵达。
之后,朱元璋在跟这些远赴藩国的儿子们挥泪告别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宫中。
但是,令他没想到的是,突然有一天,一封密报送到了京都,说:“秦王朱樉在去藩国的途中,因为一点小事迁怒于他的厨子,还鞭打了这个人。”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朱元璋感到非常担心,甚至,可以用恐惧来形容。于是,他便赶紧提笔疾书,亲自写了一封圣旨,并命人送到秦王的手中。
这封圣旨明确的指出:“殴打做饭的厨师,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朱元璋竟然对一个厨子如此畏惧,让周围的看官们十分惊讶。其实,作为现代的人来说,也挺不理解的,一国之君,别说打一个厨子,就算把全国的厨子打一个遍儿,在那个封建帝王的体制之下又能怎样呢?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会如此害怕呢?
因为,在朱元璋眼中,厨子可是惹不起的“狠角色”。他说:“吃饭,这是保命的事情,只有会做饭的人才能掌握其中的精髓。”人生的荣华富贵,不断追求,也不过是为了衣食住行,然而,吃却在这其中却占据首位。所以,他跟秦王说了这样一番话:
“儿子,你可听好了,你吃的饭菜,都是这个厨子做出来的,你不把厨子当人看,随意虐待他,是不可取的。因为,吃的东西是要入口的,你得罪了厨子,他要是往你的饭食里面吐口水,或者弄点鼻屎、污物什么的放在里面,你能知道吗?而且,这还是小事儿,要是他记恨于你,在你的食物里面下点毒药,你命恐怕都保不住了。听说你稍有不悦就打厨子,那就更不可取了。”
虽然,朱元璋的想法有点与众不同,批评和分析的言论也有点龌龊,但是,话糙理不糙,还是比较精辟的。
也不知道为什么,貌似朱家的孩子跟厨子总是过不去,这刚说完秦王打厨子的事情,晋王朱棡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在去太原的路上,羞辱了随行的膳夫。这次晋王犯错,又被朱元璋知道了,他真的是被这帮任性的孩子给气坏了,怎么说大家都不听呢?
于是,朱元璋立刻命人,以八百里加急快马,连夜传谕旨到晋王手中,让他好好的对待这个厨子,不要再打骂了,这速度真是比遇到重要军情还紧急。在给晋王的谕旨中,朱元璋这样苦口婆心地说道:“当年,为父我在群雄鹊起的时候,能够平定乱世靠的是手腕和手段,对于那些乱臣贼子,我从来没有害怕和姑息过。但是,只有厨子徐兴祖,跟随我二十三年了我一直善待于他,从来都没有欺辱过这个人。”
朱元璋也算是一位乱世枭雄,算是枪杆子里打出来的政权、江山,可以说是杀人无数,但是,为什么他会对一个伙夫另眼相看呢?难道,杀一个厨子,真的比杀了自己的左膀右臂,功勋重臣还要严重吗?关于这个疑问,朱元璋没有明确答复,也有可能的确如此,但是,由于后来的秀才们认为,朱老爷子的解释太过直白,不像是从皇帝口中说出来的话,所以,就没有写在相关的历史资料之中。
想来,这么多亲王去往自己的封地,路途之遥、人员之多,各种杂事一定不少。
但是,朱元璋却唯独因为两个皇子打了厨子的事情而大动肝火,耿耿于怀,还专门派人八百里加急去传书、训导,足见,他心中自有自己的思量。因为,朱元璋很明白,无论是陈友谅、张士诚,还是胡惟庸、蓝玉,他们想要杀自己,都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自己身在宫中,这些人只有借助举兵进犯,才有可能危及到自己,而自己也不是束手就擒的,怎么也能抵挡一阵子,总不至于马上就输了,也不会立马就没命了。所以,他对这些人的明枪来犯并不害怕。但是,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他最怕的就是这些人有可能买通自己身边的人暗下毒手,最终,让自己在没有防范之下就一命呜呼了。
然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除了侍寝的宫女之外,还有什么人可以轻易接近皇帝,杀他于无形之间呢?
无非就是两种人:
一个是厨师;
另一个就是剃头的。
所以,直到现在,我们才明白,为什么朱元璋说不能得罪厨子了。
那么,到了剃头匠这里,也就更不难理解了。皇帝身边除了可以带刀的侍卫之外,敢在御前“挥刀”的人,也就只有剃头匠了。
可以说,在朱元璋的眼里,剃头匠的“危险性”比侍卫可要大太多了。因为,侍卫们的刀都是藏在剑鞘之中,想要拔出来动作是很大的。而剃头匠呢,都是一把把小利刀儿,小而快,短而精,很可能,被剃头的人还没看清楚,这把小小的剃刀就已经在自己龙喉之前横飞而过,命比胡子还先没。
想来朱元璋当时理发、剃胡子的时候,一定跟我们这种普通的老百姓一样,张口闭口就是“师傅您好!师傅您辛苦了!”而且,这不光是停留在口头上的感谢,还有真金白银的赏赐,甚至,还会封他们个大官做做。比如:朱元璋提到的那个叫徐兴祖的厨子,后来,就做了光禄寺卿,而剃头匠杜安道等人也做过太常寺卿,这些可都是位居从三品的大官了。
归根结底,朱元璋还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们被厨子所害。
参考资料:
【《明史·太祖本纪》、《明实录·太祖卷》、《明史·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明史纪事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