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包拯是忠臣,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他也的确对有才干的人秉公力荐。当然了,他也为此时常的付出代价。客观说,当时的狄青是武官之首,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点包拯不会不清楚。可面对打压,包拯也还没有厉害到谁都能保的下。包拯非常出名,但他在宋仁宗时代,担任的官职也并不是最高的。在当时,他的影响力还不足以改变宋仁宗和文官对待武官的态度,换个说法,他是保不下狄青的。
第二
在宋朝文官和武官总是在掐架,宋朝的国策就是压制武官——抑武扬文。文官之首的丞相文彦博对他非常排斥。在重文抑武背景下,皇帝和文官集团猜忌狄青,狄青出判陈州,最后抑郁而终。
第三
狄青任枢密使四年,被打压是在嘉祐元年(1056年)。而在这段时期包拯也是被贬的状态。至和二年(1055年)十二月,包拯因担保推荐官员失误获罪,贬官兵部员外郎、知池州(今安徽池州)。尽管转年间,他就复职刑部郎中、知江宁府。同年十二月,被召任权知开封府,迁升右司郎中。可就算如此,他的日子也不太好过。
第四
包拯嫉恶如仇,这是不假。可这并不代表包拯就一定要救下所有的能人。他与狄青的关系并没有民间形容的那么好,因为他们的交集并不多。狄青是武将,长期在外打仗。而包拯是文官,也长期在地方任职。在早期他俩几乎没有任何交集。只是到了后来,才算是同朝为臣。再说,狄青并不是被杀,只是被贬。也谈不上救不救。这在很多人看来是正常的,包拯不也被贬过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