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为何没把皇位传给朱棣?除了宗法制度,另有几重考虑

朱元璋为何没把皇位传给朱棣?除了宗法制度,另有几重考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991 更新时间:2024/1/19 9:04:32

首先,从个人情感出发,朱允炆的确比朱棣更占优势。朱允炆乃是太子朱标的嫡长子,在《明太宗实录》中曾经记载“懿文太子以柔弱牵制文义,不称太祖意。”但是,这种不称意是就担任帝王的合格与否来看的,多有恨铁不成钢之意,但父子两人的感情未必不深厚。朱标是长子,又是与朱元璋情深意笃的马皇后所生,朱标诞生时,朱元璋甚至曾在山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后来,朱元璋自立吴王后,更是将朱标立为世子,对他的诸多教导也都是从培养储君的角度出发的。由此可见,朱元璋对朱标是极为看重的。但朱标三十七岁便英年早逝了,这对朱元璋的打击是巨大的。

朱标去世时,朱允炆年仅十五岁,朱元璋难免会移情。将对朱标早逝的惋惜,多年培养付诸东流的遗憾都化为对朱允炆的疼爱。而朱允炆本人也确实聪颖勤奋,又孝顺非常。朱标病重,朱允炆昼夜不离左右,小心侍奉,长达两年之久。而为朱标守孝时,更是因为过度悲伤而形销骨立,让朱元璋都感叹他“纯孝”。如此画面,对朱元璋而言,必然会刻在心中。加之朱允炆出生于顺天府,从小长于朱元璋膝下,两人感情更是深厚。而朱棣则不然,他出生时,正好传来陈友谅进攻太平的告急文书。军情紧急,朱元璋都未来得及看一眼朱棣便奔赴前线。形势安定之后,七周岁的朱棣才算拥有自己姓名。十七岁的朱棣就被派遣到凤阳居住了三年,为去藩地而做准备。二十岁时便去了燕京北平。相较之下,朱元璋内心肯定对跟自己亲近的朱允炆更看重。

抛开私人感情,朱元璋也有非朱允炆不选的原因。早在朱允炆出生前,朱元璋就曾为王朝定下传统,立朱标为太子。朱元璋的用意极为明显,就是要为王位的继承立下一个准则,以杜绝以后子孙后代在皇位继承上产生争执甚至自相残杀。朱元璋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是难得的有远见的君主。他太明白自古以来皇室内部为这个位置尔我诈的惨状了,所以他要杜绝此事。朱元璋立下这一原则,自己自然要率先遵守。嫡长子虽然已逝,但是还有嫡长孙。所以,就身份而言,朱棣早就在皇位之争中败下阵来。

朱元璋选择朱允炆还有一点重要原因,那就是他认为明朝需要一位守成之君,而朱允炆是最为合适的人选。古人常认为,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天下太平时,君主最好是以文治国。而朱允炆恰好合适,他与其父相似,都是温文尔雅而又极有教养的人,性情温和,为人宽厚。另外,他所亲近的人也多是书生气十足,是理想主义者,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朱允炆曾向朱元璋请求修改《大明律》,将其中数十条严苛的条文全部重新修改。朱允炆的种种表现确实有明君的潜质。相较之下,朱棣最出名的则是他的军事能力,他坐镇北方,曾两次率师北征,均战绩卓著,令人生畏。当然,朱棣并非文学素养低,只是他的军事能力更为突出,所以文学能力在当时难以显现。落在朱元璋眼中,自然是以文治国的朱允炆比打打杀杀的朱棣更适合做守成之君。

然而,朱元璋思虑虽多,但最终却是竹篮打水。他一方面愿意子孙后代皆能享受荣华富贵,于是将他们封为藩王,给了他们拥兵自重的机会。一方面又将嫡长子嫡长孙留在京城,反而使得他们缺乏锻炼。除此之外,朱元璋为了铲除威胁,多次大开杀戒,使得功臣几乎被屠杀殆尽。但是他的这一做法,也让靖难之役时,朱允炆几乎无人可用。

朱元璋几乎事事为朱允炆打算,也在尽力为他铺路。但是相较于朱棣,朱允炆太像成长于“温室之中的花朵”,他的性格本就温和宽厚,又缺乏实战经验,最终皇位丢失也在意料之中。朱棣虽然因为靖难之役受世人诟病,但是不可否认,他确实是难得的帝王。

更多文章

  • 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四位文豪的爱恨情仇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王安石和苏轼司马光谁官大,苏轼与王安石欧阳修的关系,司马光苏轼王安石之间的关系

    上面提到的这四位大文豪曾经先后活跃在北宋的文坛,并且个个都堪称是领军级别的人物。巧合的是,这四位杰出人物还基本活跃于同一个时代,这就不免让人产生好奇——常言道“文人相轻”,那么这四位当时的文坛巨匠曾经进行过怎样的往来,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按照年龄排序,四人当中年纪最长的是生于景德四年(1007)的欧

  • 李自成兵围北京前,如果崇祯同意南迁,明朝是否还有复国希望?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李自成打到北京为什么没人救崇祯,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崇祯为什么不逃,李自成归顺崇祯视频

    首先作为大明王朝的掌舵人崇祯的执政能力不算高超。《崇祯遗录》:“上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从无宴乐事。”毫无疑问崇祯是个勤劳的皇帝,每天从鸡叫工作到深夜,常常被累倒。没有休息日,更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但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日复一日的辛劳工作并不能挽救濒临崩溃的王朝。崇祯极为多疑,容不得臣子犯

  • 刘邦靠张良,曹操靠郭嘉,为什么赵匡胤、朱元璋就只要靠自己?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元璋赵匡胤谁厉害,张良郭嘉,朱元璋和赵匡胤哪个牛逼

    我这么说是什么意思呢?刘邦自己的才能并不是很出众,但是他很会用人,他手下的萧何、张良、韩信、陈平这些人有非常大的能力,最后他胜了。曹操是三国时期非常出名的人物,他的手下也是人才济济,有荀彧、郭嘉、荀攸、贾诩、张辽、乐进、曹仁等人,曹操建立了功业。刘备也很平庸,但他的手下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诸葛

  • 刘伯温临终前使出什么计策,让朱元璋每天担惊受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伯温死后朱元璋什么反应,朱元璋算计刘伯温临死前留下一计,刘伯温的奇谋妙计助朱元璋成功

    刘伯温名叫刘基,字伯温。在1359年的时候,被朱元璋请出家门,开始自己为朱元璋辅佐的生涯。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伯温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洪武八年,64岁的刘伯温临死前,将两个

  • 繁荣强大的北宋,为什么因为金朝灭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北宋与金朝是同一时期的吗,北宋和金朝,金朝灭亡北宋的历史事件

    北宋时期经济是非常繁荣的,登基户数达到2000万,人口达到一亿以上。可以说北宋在很多方面要比唐朝盛世时期还发达。可是这样一个国家,在区区十二万金兵的侵略下,竟然四处溃不成军,连首都都守不住。最后大批皇亲贵族被直接掳走,无数人民在战火中流离失所。实力如此强大的北宋为何会积贫积弱,不堪一击?这到底是什么

  • 此人被杀后,明朝的辽东彻底无解,不然大明何至于此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辽东广宁,大明辽东高清大图,明朝十大残暴事件

    熊廷弼少时家境贫寒,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刻苦强记。在28岁那年考中了乡试第一名,次年又中进士。在大明帝国那段波诡云谲的岁月里,时势造英雄。放牛娃出身的熊廷弼在考中进士那一刻,估计也不会想到,他将会是影响大明帝国走向的风云人物!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朝在与后金军的萨尔浒之战中,杨镐指挥的十二万明

  • 二郎神“神器”究竟有多强?换在古代威力如何,看看水浒传就知道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二郎神六大绝世神通,二郎神图片,水浒传里有二郎神吗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仅仅体现在她独特的文化蕴含上,更加体现在其几千年古代人民的智慧积累,尤其是在关于古代的众多野史正史中小编尤其喜欢其中的武侠片段,特别是金庸老先生写的那一部部武侠剧简直是满足了小编脑海中对于侠客的所有幻想呀不过武侠剧终究只是武侠剧,在古代中虽然说有江湖的很多故事,但是像金庸的武侠剧里

  • 朱棣靖难成功,坐上皇位,其他的二十多位藩王都不反对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朱棣靖难前参加过哪些战斗,朱棣靖难多亏了谁,朱棣靖难的成功率

    第一 实力上的差距朱元璋有26个儿子,除去太子朱标和早夭一子,其他的儿子都被他敕封为藩王,藩镇全国各地。但是相对塞边九王,内地的藩王实力要相对较小,而此时秦王朱樉、晋王朱棡都已经去世,而辽王朱植又被建文帝召回,蜀王朱椿则本就模棱两可,态度暧昧。如此一来,唯一能够对朱棣构成威胁的也只有镇守宁城的宁王朱

  • 一心为崇祯分忧的兵部尚书陈新甲,为何最终还是被崇祯杀掉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崇祯错杀三个大臣,被崇祯坑死的兵部尚书,崇祯兵部侍郎

    这时的朝堂之上,大臣们还是喊打喊杀,个个义愤填膺,要坚决的打下去。两面都无法不妥协,就导致了一个可怕局面——流贼被官军打得奄奄一息之时,后金打来了,关外战线吃紧了,必须从“剿贼”前线抽调大军支援关外,导致流贼死灰复燃;或者是辽东刚刚打败清朝,想要巩固阵地、收复失地之时,流贼势头又起来了,又需要抽调辽

  • 朱元璋写了一首打油诗,沈万三不以为然,哥哥沈万二却说:快逃命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元璋罚沈万三,朱元璋流放沈万三的借口,朱元璋用一文钱干翻沈万三

    常言道:“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可有些时候无论做人做事都要低调一点为好,尤其在古代封建王朝时期,如果稍有不慎,太过张扬的话很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在历史上可是有真实的案例的。就比如明朝时期有一位富可敌国的商人名叫沈万三,他为了讨好当时的明太祖朱元璋,不吝钱财,各种溜须拍马。可因为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