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一个真正的盛世,但是因为安禄山的叛乱,很快就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安禄山只用了三四十天就从范阳打到了东都洛阳,而此时,唐朝守将们非降即逃,此时的唐玄宗急了,大声呼喊:“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忠臣乎!”
因为,洛阳距离都城长安很近很近。
为何太平盛世下的唐朝面对安禄山叛军如此狼狈?
因为从唐太宗开始,制定的维稳策略就是“重外而轻内”,顾名思义,也就是国家在边陲驻扎了精兵强将,而守卫内地的都是老弱残兵。
道理当然很简单,内地主要是治安问题,什么打架赌博,黄赌毒,用几个老弱残兵弹压弹压就足够了。
结果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很快陷入了衰败,最后分裂成五代十国,乱成一锅粥。
黄袍加身的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个善学习善思考的皇帝,唐玄宗的教训很深刻,要想自己的赵家天下日久弥长,就必须要借鉴其深刻教训。
“重外而轻内”既然发生了如此惨痛的教训,大宋要“反其道而行之”,治国方略就来一个“重内而轻外”,强干弱枝,这样就不会重蹈唐朝覆辙了。
宋太祖与弟弟赵光义,还有宰相赵普精心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国方略,包括:
其一、核心是重文轻武,从此,宋朝历代皇帝都始终如一执行“佑文”政策,对文人士大夫给予极大的尊重,地位高,待遇好,高级军事将领都由文官担任。这样就造成了在实际军事行动中,第一线作战的武将没有调遣军队的权力,文臣有调遣军队的权力,却不掌握军队。这种制衡导致在战时决策效率极低,特别是对少数民族骑兵的快速突击,反应速度等于蜗牛爬行,屡战屡败实属正常。
其二、制定“更戎法”,让京师驻军轮番到各地戎守,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想想,打仗需要高度凝聚力,这“兵无常帅”,让一支队伍没有核心,同时经常轮换驻地,也造成了对地形的不熟悉。“地利”和“人和”一样都没沾上,怎么能打得赢骁勇的少数民族骑兵。
其三、每次作战前,都由皇帝亲自制定“阵图”,所谓“阵图”,就是在部署战役方案时,在兵书中或地图上用一定的符号标出来。这可是皇帝亲自制定的战役方案,前方将领能不按图索骥吗?不按照皇帝的部署,吃了败仗,那可是掉脑袋的问题。即使打了胜仗,还必须要写详细的报告,还要向皇帝和朝廷认错谢罪。
其四、皇帝还不放心,每次边境有战事,必派宫里宦官作为监军,并且形成了制度。监军当然是根据皇上的意图监督前方的将帅必须按照皇帝的意图打仗,这些太监平时都在深宫里伺候皇帝皇后娘娘们,对打仗更是一窍不通。当时的杨家军领袖杨业就是服从了监军太监的指挥,结果被辽军俘虏后绝食身亡的。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个胸怀乾坤的君主,但是辩证法绝对没有用好学透,没有做到“重外而轻内”和“重内而轻外”的平衡,导致了与唐朝殊途同归的命运。
虽然宋朝经济高度发达,但是两宋始终处于少数民族的打击之下,跟汉朝和唐朝相比,始终没有实现真正的国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