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因此衰亡,宋朝借鉴教训,反其道行之,为何结局殊途同归?

唐朝因此衰亡,宋朝借鉴教训,反其道行之,为何结局殊途同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807 更新时间:2023/12/30 5:00:48

唐朝,是一个真正的盛世,但是因为安禄山的叛乱,很快就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安禄山只用了三四十天就从范阳打到了东都洛阳,而此时,唐朝守将们非降即逃,此时的唐玄宗急了,大声呼喊:“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忠臣乎!”

因为,洛阳距离都城长安很近很近。

为何太平盛世下的唐朝面对安禄山叛军如此狼狈?

因为从唐太宗开始,制定的维稳策略就是“重外而轻内”,顾名思义,也就是国家在边陲驻扎了精兵强将,而守卫内地的都是老弱残兵。

道理当然很简单,内地主要是治安问题,什么打架赌博,黄赌毒,用几个老弱残兵弹压弹压就足够了。

结果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很快陷入了衰败,最后分裂成五代十国,乱成一锅粥。

黄袍加身的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个善学习善思考的皇帝,唐玄宗的教训很深刻,要想自己的赵家天下日久弥长,就必须要借鉴其深刻教训。

“重外而轻内”既然发生了如此惨痛的教训,大宋要“反其道而行之”,治国方略就来一个“重内而轻外”,强干弱枝,这样就不会重蹈唐朝覆辙了。

宋太祖与弟弟赵光义,还有宰相赵普精心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国方略,包括:

其一、核心是重文轻武,从此,宋朝历代皇帝都始终如一执行“佑文”政策,对文人士大夫给予极大的尊重,地位高,待遇好,高级军事将领都由文官担任。这样就造成了在实际军事行动中,第一线作战的武将没有调遣军队的权力,文臣有调遣军队的权力,却不掌握军队。这种制衡导致在战时决策效率极低,特别是对少数民族骑兵的快速突击,反应速度等于蜗牛爬行,屡战屡败实属正常。

其二、制定“更戎法”,让京师驻军轮番到各地戎守,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想想,打仗需要高度凝聚力,这“兵无常帅”,让一支队伍没有核心,同时经常轮换驻地,也造成了对地形的不熟悉。“地利”和“人和”一样都没沾上,怎么能打得赢骁勇的少数民族骑兵。

其三、每次作战前,都由皇帝亲自制定“阵图”,所谓“阵图”,就是在部署战役方案时,在兵书中或地图上用一定的符号标出来。这可是皇帝亲自制定的战役方案,前方将领能不按图索骥吗?不按照皇帝的部署,吃了败仗,那可是掉脑袋的问题。即使打了胜仗,还必须要写详细的报告,还要向皇帝和朝廷认错谢罪。

其四、皇帝还不放心,每次边境有战事,必派宫里宦官作为监军,并且形成了制度。监军当然是根据皇上的意图监督前方的将帅必须按照皇帝的意图打仗,这些太监平时都在深宫里伺候皇帝皇后娘娘们,对打仗更是一窍不通。当时的杨家军领袖杨业就是服从了监军太监的指挥,结果被辽军俘虏后绝食身亡的。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个胸怀乾坤的君主,但是辩证法绝对没有用好学透,没有做到“重外而轻内”和“重内而轻外”的平衡,导致了与唐朝殊途同归的命运。

虽然宋朝经济高度发达,但是两宋始终处于少数民族的打击之下,跟汉朝和唐朝相比,始终没有实现真正的国家统一。

更多文章

  • 为宋朝续命并非赵构?4人起了关键作用,其中1人只是个渔民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赵构死后宋朝维持了多少年,赵构在宋朝的地位,南宋是从赵构开始的吗

    两宋交替背景1130年,金朝派4路大军侵略南宋,第一路挞懒领兵主要方向是山东、淮北地区;第二路是完颜宗弼率军进攻河南商丘,准备南下渡江,直取建康,主要目标就抓获赵构。第三路大军管勾太原府路兵马事拔离速与大将马五统兵入河南,再南进过江;第四路完颜娄室率军进攻陕西。且说完颜宗弼(金兀术)这一路军,进展非

  • 同样是得位不正,为何朱棣的口碑却要比李世民差?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棣跟李世民谁厉害,朱棣和李世民谁的功绩最好,朱棣对李世民的影响

    虽然两位君王都堪称是一代明君,也都在各自的带领之下大唐王朝、大明王朝都逐渐走上鼎盛,可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便是一样得位不正的二人,朱棣的口碑却明显要比李世民差的多,这又是为什么呢?首先,那便是在对待臣属之上。唐太宗李世民讲究以宽治国,即便是对待曾经从属于太子李建成一党的魏征等人也是待之深厚。反观朱棣则

  • 同样是开国皇帝,为啥刘邦、李渊是高祖,赵匡胤、朱元璋是太祖?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邦赵匡胤朱元璋谁厉害,刘邦朱元璋李渊到底谁最强,刘邦李渊朱元璋三人谁更厉害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确凿的说法,目前比较多的也只是推测而已,笔者在此就讲述一下自己的推测。首先是汉高祖刘邦,汉高祖刘邦,其实不应该叫汉高祖,而应该叫汉太祖,现在流传的汉高祖刘邦之名,追根溯源其实还要从司马迁说起,司马迁曾经写过一本《史记》,其中,关于汉高祖的章节被称呼为高祖本纪,也就是从这时

  • 元朝和明朝之间,其实还有一朝代?其后人现居海外,坚持说普通话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元朝和明朝哪个强,元朝跟明朝中间的朝代,元朝与明朝相隔多少年

    说起这个朝代就要先来说一下元朝灭亡原因,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他们在后期的统治中,鱼肉百姓、疯狂敛财,百姓苦不堪言,由于宫廷内斗、朝廷混乱,元朝统治岌岌可危。此时一个叫明玉珍的湖南人带领贫苦百姓开始起义,他在1353年的出山大战中大败元军,经过十年征战,明玉珍所到之处人心皆向,他当时平定多方地区

  • 元朝建立之后,建立了多元的法律体系,这种体系存在哪些弊端呢?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元朝的法律是什么,元朝法律主要特点,元朝创立了什么制度来管辖地方

    一、元朝时期的司法制度元朝时期的法律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与完善过程,元世祖在平定南宋后对混乱的法制状况,"始定新律,颁之有司,号曰至元新格"。到仁宗即位后,又将《至元新格》内有关风纪等内容单独列出,辑录成书,号《风宪宏纲》。时至英宗,又在前代帝王的基础之上加以损益,成《大元通制》,其中主要包含了诏制

  • 元朝严密监控百姓,为什么朱元璋却说,元朝“以宽失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元朝是被朱元璋消灭的吗,朱元璋说元朝以宽仁治天下,朱元璋拿下金陵对元朝的影响

    (朱元璋画像)其一,我们知道,古代统治者都追求“德政”。尧舜时期的德政,是后期历代统治者的样板,是历代统治者积极追求的目标。如果某个皇帝实施德政,那么他在历史上必将留下令名,从而成为历代皇帝学习的榜样。比如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等,就被后世反复提起。既然德政很重要,宽厚仁爱很重要,反过来,严刑峻法与

  • 他是皇后的叔叔,也是宋朝的名臣,却在死后被开棺割颅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宋朝最悲惨的皇后,宋朝名臣名将一览表,宋朝开棺

    历史上对韩侂胄的评价也是很两极化的。有人说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主张伐金,结果战败,误国误民;也有人说,在那个时代背景,没有对与错,只有“和”“战”两种主张,而主战的这一方,又恰恰是比较爱国的一方。不管韩侂胄是忠臣还是佞臣,他为北宋的繁荣发展还是做出了贡献的。皇后韩氏在位时,韩侂胄也算是有可以撑腰的

  • 为除掉这个家族,明朝军队深入不毛之地、断水断粮,也要追击千里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洪武初年,元惠宗北奔应昌,依然想着恢复实力,以图中原。明太祖朱元璋连续用兵,逐个消灭了盘踞在内地的元朝残存势力,夺取了辽东、漠南、甘肃等一些地方。朱元璋剧照朱元璋承认元朝的封建正统地位,对其治绩予以肯定朱元璋在洪武初年曾多次发表文告,阐明明朝统治集团对元朝的态度。这些文告以及有关文件充分肯定元朝是中

  • 为什么李自成和张献忠在明朝时期那么顽强,对上满清却不堪一击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李自成张献忠起义,明军和李自成哪个更强

    简单说来,李自成、张献忠都坚持了初心,但是明朝和清朝的实力却长江后浪推前浪!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李自成、张献忠等人,从起义到最后失败,总体实力变化都不大,甚至说后期的实力要强于崛起时的实力,战斗力总体上是在线的。但是,明朝后期的军队,基本都是磨洋工不干活,喜欢“打活仗”。而且很多管军和民军都是乡里乡亲

  • 为什么朱棣攻下南京之后,大多数臣子都支持他当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棣在南京当皇帝多少年,刘伯温是朱棣的臣子吗,朱棣是如何一步步打入南京的

    首先我们来说说朱棣为什么要起兵,又为什么要能攻打下应天。这要从朱元璋的分封制度说起。朱元璋贫苦出身,打下来江山之后,就担心人家夺取他朱家的江山,外人始终是外人,还是他们朱家自己人靠谱。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朱元璋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了,就是分封诸王,他把自己的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封到各地,分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