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比商鞅早80年变法,夺秦国12土地,因后期重用儒家而衰败的大国

比商鞅早80年变法,夺秦国12土地,因后期重用儒家而衰败的大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443 更新时间:2024/1/17 10:07:06

各个国家之间的纷争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一直没有停止过。那个时候科学技术远没有这么发达,国家发展依靠的基本上就是农业,农业就是一个国家的根基,而且农民基本上是看天吃饭。

后来商鞅变法使得秦国的国力大增,为后续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其实商鞅并不是战国时期改革的第一人,比商鞅早80年就有李悝变法,魏国因此也雄霸一方,夺去了秦国1/2的土地,因为后期重用儒家而衰败,魏国也失去了强国的地位。

[var1]

入朝拜相

李悝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在魏国推行变法改革,促使魏国从众多的诸侯国中脱颖而出。魏国在没有实行变法之前,一直都是诸侯国中实力比较弱的那一个,魏文侯虽然有想努力发展民生,让国家实力更加强大的心,但苦于没有合适的治国良策。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没成想魏国的一场大火改变了一时积贫积弱的魏国现状。

魏国有一个宝库,里面存放是历代魏国君留存的宝物,是魏国压箱底的家当,可一场大火让几代人的资产化为了灰烬。就在魏文侯伤心不已的时候,有人则说这未必是坏事,此言一出就引起了魏文侯的注意。

[var1]

说这话的人是公子成父,他引经据典的给魏文侯讲述了藏富于民的道理,好在此时的魏文侯也确实有治国安邦的想法,所以他欣然采纳了公子成父的意见,打算好好的把魏国治理成诸侯国之间的强国。不过公子成父并没有把自己抬高,而是向魏文侯推荐了李悝。

李悝从此进入了魏国的朝堂,最高官至宰相,他也开始用谋略帮助魏国走向强国。魏国的国力不行,那就增强国力,只有国家的资本雄厚了,才有谈其他当面的资本。

“尽地力”、“平籴法”是李悝在发展农业上的重大贡献。简单的六个字,却蕴含着丰富的意义,是历朝历代君王都不可超越的真理。

[var1]

推行改革

“尽地力”就是鼓励农民深耕细作以提高粮食的产量,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间实力对比除了军队数量,就是粮食的储备量,毕竟充足的粮食是定国安绑最大的底气。

民以食为天,鼓励农民能力提高粮食的产量只是第一步,保证农民衣食无忧。农民生产出来的粮食多了,卖不出去怎么办?粮食丰收势必会造成粮价低,这样就会打击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var1]

李悝相应的推行了“平籴法”,也就粮食丰收的时候,国家以平价收购粮食,以保证农民的基本收入;一旦发生天灾人祸,国家再以平价将粮食卖给农民,如此一来,国家和人民的生活都有了保障。

不得不说李悝的这一思想太有价值和意义了,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此举就稳定了民心,民心稳了,国家自然也就稳定了,这一点就跟我国现行的粮食收购最低价格一样。

“尽地力”、“平籴法”这六个字在当时社会而言是十分新颖的,李悝把重农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我们经常说我国历都是农业大国,谁能解决农民的问题,都是当之无愧的功臣。李悝做到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他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农民种地的热情,而且稳定了一个国家最大的群体,使得国家的发展有了坚实的根基。

[var1]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李悝也注意到了这一社会现象,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权贵实行的都是世袭制,也就是说有人生来注定是王侯将相,有人出生就注定了身处社会底层。所以有的权贵安享高官厚禄,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有抱负的人则是报国无门。

李悝通过在农业方面的变革使得民心稳定,国家富足,如果再能充分的调动人们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热情,那么这个国家必将走向强盛。

“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这是李悝提出的用人之道,如此一来虽然没有彻底改变世袭制,但是至少给有才者提供了跻身朝堂的机会。

这个改革可以说触动了当时很多权贵的利益,所以推行起来是困难重重,不过有魏文侯的鼎力支持,这样的改革举措在艰难困苦中还是落地了,因此也激发了国家的人才活力,致使魏国上下人人争相建功立业,收益良多的自然是国家。

[var1]

成绩斐然

除此之外,李悝在军队上和法治上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在各个方面的改革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李悝变法成功了,最明显的结果就是魏国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成为了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按照李悝的最初构想,实现国家富强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开疆拓土。公元前419年,魏国在李悝的建议下,开始了扩充领土的计划,首当其冲的目标就是侵吞秦国。

以魏国当时的国家实力,想要侵吞哪一个国家的领土都不是难事,经过多年的征战,魏国夺取了秦国1/2的土地,而且将秦国压制了长达80年之久。除了秦国,魏国还侵占了周边一些国家的领土,这个时候的魏国可以说是傲视群雄。

[var1]

李悝变法所取得的成绩十分的显著,魏国也成了名副其实的诸侯强国。也许是魏文侯一直都没有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伟大抱负,满足于小富即安的现状;也许是多年的改革、战争等高强度的国事让魏文侯心生厌倦,就在魏国的领土不断扩张时,魏文侯却一改往日的治国方略,开始重用儒家。

儒家思想治国跟法家完全不同,但一时半刻两种思想治国的差异不会很快的显现出来,毕竟李悝变革给国家到来的红利还在持续。等到魏国明白儒家思想治世的弊端之后,为时已晚。

不是说儒家思想不好,而是不适合当时的社会,那个时候每个诸侯国都有虎狼之心,哪个国家都别想偏安一隅。

魏国后期重用儒家而导致衰败,与之相反的是80年后秦国开始了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很大程度就是承袭了李悝变法的思想,不过他在李悝变法的基础上,结合秦国的实际情况又加以变通。

[var1]

众所周知,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迅速地提升了国家实力,秦国在强大也走上了开疆拓土的老路,不过秦国的计划比魏国大,秦始皇的目标是统一六国。

后来的历史大家都知道了,秦始皇统一了六国,曾经风光无限的魏国不复存在。有时候历史的发展看得不可违逆,有时候历史的发展也往往就是统治者的一念之间。

如果当年魏国沿着李悝变法的路持续的走下去,也许统一六国的就不是秦国,亦或者说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将会滞后很多。

[var1]

小结:

自古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李悝遇到魏文侯也不能说完全不对,在最初魏文侯还是十分支持李悝变法的,李悝也没有辜负魏文侯的重托,将魏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小国变成了一个称霸一方的诸侯强国,鼎盛时期侵吞了秦国1/2的土地,后期因为重用儒家而衰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历史不可更改,但是后世人却能从历史事件上吸取教训,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更多文章

  • 公孙衍曾为秦国“相国”,被迫离开秦国到魏国,为何终身反秦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公孙衍离开秦国后最后回秦国了吗,公孙衍什么时候加入秦国,秦国公孙衍怎么退的

    正因为战国时期这种没有国家观念的意识,所以经常可以看到人才不断地在各个诸侯国之间流动,只要人才能在某个国家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和政治理想,获取他所需要的政治地位和物质财富,这个人才就会效忠哪个诸侯主。比如吴起,先是以杀妻获得在鲁国效忠的职务,当在鲁国因为受到嫉妒待不下去时,白起去了魏国,为魏国奉献20多

  • 楚国2:差点让楚国灭亡的柏举之战在何地?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吴楚和柏举之战,柏举之战越国打吴国,楚国衰败从哪场战役开始

    楚文王开疆拓土到淮河上游,楚庄王时期直逼中原,楚共王时期势力已达洞庭湖,此后吴国东迁。晋国为了遏制楚国,支持吴国发展军备,吴国自此才与中原诸侯接触。伍子胥逃到吴国后,采用扰楚疲楚战术。而楚国也支持越国,达到牵制吴国的目的。楚国自灵王后已失争霸中原之心,应该跟吴国壮大有关。在楚灵王、平王、昭王时期,楚

  • 为何老师从不说,孙膑田忌围魏救赵的后续?专家:代价实在太惨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孙膑是怎么让田忌赢的,孙膑为什么要打田忌,田忌孙膑是一个怎样的人

    [var1] 人心是非常善变的,尤其是掌握至高的权力成为孤家寡人之后更是如此,刘邦、朱元璋等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田忌与孙膑两人“围魏救赵”的故事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但是两人合作亲密无间立下了赫赫功勋,已经达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最后受到了君主的猜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人被迫流亡他国,一人只能退隐深

  • 老师在课堂上,为何不说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后续?付出的代价太惨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太假了吧,蔺相如完璧归赵是哪一课,对蔺相如的看法及评价

    和氏璧,一种极其珍贵的玉石,被我国古代王国视为“传国之宝”,乃是太平和强盛的象征。古有“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说法,这里指的璧是普通的宝玉,而仅仅只是拥有这样的宝玉就已经是一种罪过了,更何况是玉石之中的顶级宝物——和氏璧呢? 而在公元前283年,赵国的赵惠文王就在当时得到了和氏璧。本来这块和氏璧是楚国

  • 同样启用纸上谈兵者为将,刘邦用韩信对,赵王用赵括错,是运气?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韩信和赵括都是纸上谈兵吗,历史上的赵括纸上谈兵,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150字

    其实啊,答案在下面两人身上。[var1]首先说一下韩信的“纸上谈兵”,这可不是空穴来风!《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也就是说,韩信与萧何见面后,也是侃侃而谈用兵之道,而萧何,并不清楚韩信的真实能力,只是听韩信在那说,就觉得韩信有才能。然后,就把韩信推荐给刘邦了。刘邦这边呢,一

  • 从奇货可居到饮鸩而死,吕不韦为何会因为秦始皇30个字的信而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吕不韦就变成投资公司,嬴异人就成吕不韦所投资的创业公司,共同的利益把两人紧紧绑在一起,即使是面对异人索取自己姬妾时,吕不韦仍然毫不犹豫地献给了异人,这一切都是因为吕不韦已经投资了异人,他已经没有退路,必须一条路走到底。[var1]吕不韦与嬴异人吕不韦运用一系列商人的手段,成功地将嬴异人推上了秦国太子

  • 当初魏国如果重用了这五人,统一天下的就没秦始皇什么事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秦始皇把魏国灭了吗,秦始皇和魏国的关系,秦始皇时期魏国是哪里

    [var1]魏国的历史我们可能都不太清楚。但是说起来魏国名将奇才,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奇怪的是他们发迹于魏国,但是最后都选择了来报效其他的国家。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魏国错失的这五位人才。[var1]一、吴起吴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后来被人们尊称为兵家亚圣。吴起一开始是投靠在魏文侯的麾下的,作

  • 三招排挤吴起,一计逼走商鞅,提防我们身边的“公叔痤”!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赶走吴起的公叔是不是公叔痤,商鞅和公叔痤的关系,吴起为啥没有商鞅有名

    比起后期横扫六合的秦国,其实前期的魏国才是公认的七雄最强。魏赵韩三家分晋后,魏国就在名将吴起的统帅下建立了威震天下的魏武卒,吴起统帅魏武卒,对外“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奇功伟绩,打的秦国割地求和,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魏国是如何从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衰落的呢?其实魏国的衰落

  • 孙膑仅用2个计谋,就打败庞涓,是什么计策如此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孙膑跟庞涓谁厉害,孙膑怎么战胜庞涓的,孙膑用三十六计对付庞涓吗

    说起孙膑,就会想起战国中期兵家,他是伟大的思想家和军事家。据传,他年轻的时候和庞涓都是鬼谷子的徒弟,后来庞涓成为了魏国的将军以后,觉得自己不如孙膑,于是就将孙膑骗到了魏国,对他实施了膑刑,所以后来人们才会叫他孙膑。最终,孙膑幸运的得到了齐国使臣的帮助,成功的逃到了齐国。公元354年的时候,魏惠王派庞

  • 粽子原本是古人用来祭祖的,为何与屈原扯上关系,还成了他的专属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端午的粽子是纪念屈原的吗,粽子在屈原之前就已经有了吗,粽子的起源和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庆从小时候开始,每逢端午节吃粽子,身边总有人提及一个叫屈原的古人,但也不知道他具体是干什么的。年纪稍大一些以后,才知道这位屈原先生是2000多年前的楚国大夫,因为生不逢时,遇到了昏君奸臣的陷害,长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最后在汨罗江边投水自尽了。编辑搜图屈原编辑搜图吴均始作俑者与屈原一样报国无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