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国建立几十年,皇族大权旁落,罪魁祸首正是这个冒牌明君

魏国建立几十年,皇族大权旁落,罪魁祸首正是这个冒牌明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749 更新时间:2024/1/16 10:01:11

高平陵政变,是曹氏皇族的全面失败,可以说这次失败之后,魏国已经进入了魏失其鹿天下逐之的局面。无论谁胜谁负曹氏都很难夺回大权了。而对曹爽来说,更是灭门之祸。

在魏明帝死前的宫廷政变之后,曹爽一系可以说是曹氏皇族的唯一栋梁支柱,人臣之极,手握顾命大权,权倾朝野,兄弟并握兵权,然而不出十年就一败涂地,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曹爽的失败,说到底是曹氏皇族宗亲集团的失败,而曹氏从曹操死前人才济济,大权在手的局面到曹爽被人满门一锅端的局面,时间不过一代人,以曹氏马上得天下,以武力乱世横扫北方一统中原,而迅速大权旁落其原因何在?

在我看来,曹氏大权旁落的根本原因在于:

甲,东汉末年的战乱并未打断世家大族这个新兴势力的崛起。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建立和曹氏代汉,世家大族的势力相比东汉,实际是不断膨胀的。

乙,曹氏宗亲集团在魏文帝到明帝时期随着大量优秀人才去世,加上魏明帝的亲王不得辅政的规定和对曹氏嫡系近亲的打压,呈现了明显的青黄不接的状态。

丙,魏明帝自身扶植其他势力来平衡朝局的彻底失败,魏文帝的更换皇后和禁止母后临朝,魏明帝的更换皇后和“曹氏好立贱”的传统,实际导致外戚这一可以平衡内外的势力始终没能扶植起来。而魏文帝禁止宦官参政,和魏明帝用朝臣为亲信的做法,又导致内朝势力无法成型。

[var1]

结果:到魏明帝末期,朝局已经明显失衡,世家大族明显地呈现一家独大的态势。皇室自身的亲信势力,外戚以及可能的宦寺都没能建立起来,而唯一的宗亲势力则每况愈下。而并未看到魏明帝有意识到这点迅速调整局面的努力。

如果魏明帝能够长寿,他毕竟是大权独揽,政由己出的实权皇帝,当时朝廷还没有一家独大的鹰扬跋扈之臣威胁帝位,他还有从容的一步步调整布局,扶植亲信的机会。

例如晋武帝司马炎初即位的时候,也面对长辈宗亲和父辈勋贵满朝而自己亲信微弱的局面,但是在大家互相制衡的情况下,司马炎镇之以静,以时间发挥作用,一步步的完成了政局的调整,真正大权独揽。

然而历史没有给魏明帝机会,他的早逝和无子导致曹氏皇权进一步衰弱,毕竟皇权的支柱就是皇帝本人,在皇帝本人空位无法履行自己职责期间,大规模调整布局是不可能的,而魏明帝无子不得不用养子为嗣,则进一步削弱了帝权的合法性。

[var1]

魏明帝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准备了清一色的曹氏宗亲顾命班子(“帝以燕王宇为大将军,使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对辅政。”(裴注引《汉晋春秋》) ),准备把异姓完全排斥在中央顾命之外避免其窥测,而且有了全力加强曹氏宗亲力量,尤其要掌握军队的想法。

然而在曹氏宗亲力量已经衰弱,其位置多被异姓世家大族所占据的情况下,这无异于虎口夺食。

如果魏明帝自己身体还好,也许可以不动声色的一步步循序渐进的完成调整,但是在魏明帝病重即将不起的情况下,指望强行完成调整,必然遭到内外的巨大反弹。而且就是魏明帝的亲信,也不会更不敢支持魏明帝这么做了。刘放孙资的倒戈,其实并不奇怪。

作为魏明帝亲信,他们一度权倾朝野,但是由此也得罪了太多的人,魏明帝眼看不起,他们就得为自己今后打算,而从燕王曹宇和他们的关系看,考虑到这之前曹植多次上书不见用,和曹氏宗亲在魏明帝一朝没有大力扶植的事实,很明显地,他们矛盾很深。

【“中书监刘放、令孙资久专权宠,为朗等素所不善,惧有后害,阴图间之。”(裴注引《汉晋春秋》) “(刘)放、(孙)资久典机任,(夏侯)献、(曹)肇心内不平。殿中有鸡栖树,二人相谓:‘此亦久矣,其能复几?'指谓放、资。放、资惧,乃劝帝召宣王。”(裴注引《世语》) 】

也正因此,刘放孙资,放手一搏,终于击败了燕王曹宇等人,让曹氏宗亲再次元气大伤,而且让异姓朝臣得以参与顾命,可以说曹氏的失败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决定性的斗争就是魏明帝死前的顾命之争。

【“帝气微,宇下殿呼曹肇有所议,未还,而帝少间,惟曹爽独在、、、(刘放、孙资)乃突前见帝,垂泣曰:‘陛下气微,若有不讳,将以天下付谁?'帝曰:‘卿不闻用燕王耶?'放曰:‘陛下忘先帝诏敕,籓王不得辅政。且陛下方病,而曹肇、秦朗等便与才人侍疾者言戏。燕王拥兵南面,不听臣等入,此即竖刁赵高也。今皇太子幼弱,未能统政,外有强暴之寇,内有劳怨之民,陛下不远虑存亡,而近系恩旧。委祖宗之业,付二三凡士,寝疾数日,外内壅隔,社稷危殆,而己不知,此臣等所以痛心也。'” 】

刘放孙资的胜利,绝不是轻松容易的,要知道魏明帝当时已经病的要死了,从历史看,历代在皇帝将死之际,当权派借用皇帝名分清理政治对手的事情,可谓史不绝书,李斯胡亥联手解决在外的蒙恬扶苏,就是典型案例,再往后西晋也有晋武帝死前杨骏矫诏排斥司马望以求独揽大权的案例。

要知道魏明帝已经内定燕王曹宇为首的曹氏宗亲辅政,而且他任命的这批人,实际控制着曹魏洛阳禁卫军(领军将军,武卫将军,屯骑校尉,骁骑将军),等于控制着宫廷,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怎么可能因为刘放孙资出来说两句而退缩?

进是权倾天下,退是生死由人,如果说曹爽是庸才,好歹是形势不利,那这些人在手握重兵之下居然缩了,岂不是更是庸才?

[var1]

被迫退出政治舞台的曹宇、曹肇等人,分别是文帝、明帝以来曹氏亲党中的最受宠顾者、从而也是影响力最大者,他们退出后,就留下一个在亲族中已被分化孤立的曹爽,从这一时刻起,魏晋嬗代的大门便已打开。

由于魏文帝的“藩王不得辅政”,使的魏国武、文、明三代嫡亲子侄全部被摒除到中央政治舞台之外,自明帝时起,曹休、曹真这两家同族就成为曹氏亲族在政治舞台上的活跃代表,然而在魏明帝去世时的托孤权争夺中,曹休一系的曹肇又黯然出局,所以曹氏一门中还在活跃的亲族栋梁,只剩下曹真—曹爽这一支。

在此形势下,曹爽已经难于在曹氏一族中寻找政治上的合作者,为此他不得不直接将自己的弟弟曹羲安插为中领军,曹训安排武卫将军,前代贵臣夏侯尚之子夏侯玄作为曹爽的“姑子”即表兄弟,不久也迁为中护军,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禁卫军的兵权。

以上诸人,正好就是曹爽辅政之际,诸曹、夏侯在中央政治的主要参与者。

更多文章

  • 面对荆轲秦王为何不以剑挡?嬴政:像《大秦赋》那样佩剑我先砍他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荆轲和嬴政是兄弟吗,嬴政是怎么处置荆轲的,嬴政大战荆轲

    编者按:近期,热播电视剧《大秦赋》宣告完结。那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刺杀——荆轲刺秦王,也再次被搬上了荧屏。于是大家又看到了那经典的一幕:荆轲在拿匕首刺秦王嬴政的时候被躲开,秦王想拔剑反击却拔不出来。那么,有个堪称老生常谈的话题又要被说一下了。秦王为啥拔不出剑来?[var1]秦王嬴政为啥拔不出剑来?主要

  • 魁父、黄父,“父”多为都城后缀?试论春秋都邑为何多以“父”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var1]乱世出人才,战乱的环境变相给中国文化生长的机会,甚至春秋孕育文化的环境自由度达到了后人难以匹敌的高度。遍地花开的文化呈现欣喜景象,但也受到中国未统一的限制影响了语言系统的特征,这些特征一直到如今都在保持作用。一、春秋时期:文化肆意成长的年代春秋战国时期的衔接阶段对于当时的文人而言是精神可

  • 韩国学者为证明孔子是韩国人,亮出3大“铁证”,我方仅回应了2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韩国人对孔子的评价,韩国称孔子是韩国的是真的吗,韩国和孔子有什么关系

    韩国在整个国际社会当中,有这么一个外号,叫做“偷国”,这是因为韩国自身没有什么历史,因此会剽窃他国历史充实己身,而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就是中国。时至今日,韩国民众还一直坚称汉服、泡菜乃至筷子之类的我国文化遗产,都是韩国发明的,让无数国人听了之后都无不愤怒。而更无耻的是,在韩国不仅仅只有民众如此认为,韩

  • 鸭绿江发现蔺相如戈,揭秦国灭赵缺失真相,专家:重大历史课题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在韩国覆灭后第二年,秦军在王翦统率下向赵国发起猛攻,最终邯郸城破,赵王迁被俘。但赵公子嘉却率其宗数百人逃亡代地,被立为代王。[var1]所以,赵国虽然是秦灭韩后第二个进攻目标,但直到公元前222年燕国灭亡,秦将王贲“还攻代,虏代王嘉”,赵国的残余军事力量才算彻底覆灭。因此,司马迁明确将“秦既虏迁,赵

  • 最终一统三国的司马懿,在三国前期谋略值能排多少,在魏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司马懿十大谋略,司马懿是怎么样统一三国的,司马懿谋略到底多厉害

    [var1] 司马懿是非常特殊的人,至少在曹魏阵营中他比较特殊。爱读三国的朋友能够发现,在鼎立的三国时代,魏蜀吴三方的风格迥异:曹魏出将才,经常涌现出那些即能冲锋陷阵,又能领兵攻守的人物,比如张辽、曹仁、张郃、夏侯渊这些人;东吴出帅才,阵前厮杀的不多,但运筹帷幄的不少,像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些人

  • 最终“灭六国”彻底实现华夏统一,是汉武帝完成的,而不是秦始皇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秦始皇灭六国的过程,秦始皇灭六国真实案例,秦始皇统治六国是哪几个国家

    很明显,所谓的“六国”根本没有被消灭。“六国”(齐楚燕韩赵魏)的复辟和分裂力量,生命力极为顽强,实际成为了华夏统一进程的对抗者和颠覆者。也就是说,只有从根源上消灭六国的复辟力量,才能谈得上华夏的真正统一。这不仅包括版图形式,也包括古代国民的国族认同。[var1] 秦始皇的统一,一度遭到破坏 从战国后

  • 魏国谋士献一条毒计,兵不血刃灭了蜀吴,如今却成美国“杀手锏”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魏蜀吴谋士大比拼,魏国的谋士有多厉害,魏国的重要谋士

    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当今宜先文后武。”贾诩是汉末三国时期的一位鬼才,人称“毒士”,以算无遗策著称,听贾诩话的人,无往不利;不听贾诩话的人,往往要吃大亏。贾诩谋略与诸葛亮不同,诸葛亮背着沉重的责任,做事免不了瞻前顾后;但贾诩始终冷眼旁观,以最清醒的姿态为主公献计。[va

  • 韩非为什么得不到秦王嬴政的重用?是谁害死了他 是不是李斯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韩非之死是李斯所害吗,韩非是什么时候进入秦国的,历史上的韩非和嬴政是什么关系

    [var1]郑国渠疲秦的计划,韩王派了一位水利专家郑国去秦国,然后劝说秦王嬴政兴修水利,让秦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修渠,然后就无力东出了。秦王嬴政很快就发现了这个阴谋,就把郑国给抓起来了,秦王大怒要杀死郑国。郑国却不慌不忙的对秦王嬴政说:“大王,兴修水利虽然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水利工程修好后,会

  • 魏国李悝变法:真正意义上的法家文明肇始!战国首强的崛起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战国时期李悝变法主要内容,魏国李悝变法哪一年,李悝变法的原因和效果

    不论是文化作者还是历史作者,都会给出各自的答案。但其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中华文明的变法文明和求变图强的潮流,四大文明古国当中绝无仅有。其实一提到新政变法,我们往往想到的是商鞅变法以及封建时代的正如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等。但是若论过去,恐怕连夏商周时期的禹刑,汤刑,礼乐制度的构建,管仲改革,其实都

  • 雍正王朝:臣子们为何不愿臣服雍正?管仲的这句话给出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管仲对雍正的评价,雍正王朝到底是谁走漏了风声,雍正王朝的成功之谜

    [var1]皇子时代,反对他的人已经不少胤禛一登场,就展现出铁面无私的个性,还被人冠以“冷面王”的称号。人都愿意与热情的人打成一片,就是像老八那种,但会对胤禛那种敬而远之。胤禛也不怕得罪人,黄河发大水,他跑到户部去清查账底。户部在胤禩的管理下,钱被百官给借走,账本就乱得一塌糊涂,你胤禛一查,不是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