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导致清朝灭亡的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派兵南下镇压革命,他被任命为一等参谋,就在这个时候,何成濬知道清朝的气数将尽,便暗中反水,帮助起义军并投奔革命党,旋去南京参与筹建临时政府的工作,并担任了陆军部副官长职务,随后被蒋介石信任,曾经任命为东征军总部总参议。
北伐军攻克武汉之后,何成濬因有功任命为湖北省长,他虽然没有当过军事教官,没有训练过军队,没有建立一个小组织,也没有单独成立过军队,但多次成为总指挥,成为一名陆军中将,原因是因为口才好,能说会道靠着一张利嘴,拉拢分化大小军阀,得到蒋介石的重用。
当年,何成濬奉命到福建游说延平镇守使王永泉,当时的福建山头林立,群龙无首,他只身入闽,取得了策反成功,并协助军队功下福州,一度被委任为东路讨贼军前敌总指挥,曾率部旅扫荡闽南,并整编民军,历时约两年,随后,何成濬又成功游说江西督军方本仁,合之部下成为第11军。
何成濬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游说杂牌军的几度成功,得到了上司的一致好评,被人誉为“小孟尝君”和湖北大家长,被誉为天才的说客和杂牌军的领袖。
为此,1927年4月,何成濬奉蒋介石委派赴山西联络阎锡山,说服了阎锡山出兵参加北伐战争。何在经过北京时,先联络了在奉系的士官同学韩麟春,挑明了他要去太原,韩麟春当年在日本时有一次掉到河里,多亏他冒死相救,因此无法拒绝他的请求。但考虑到这样对奉系很不利,就劝他先去见张学良。
何成濬很会察言观色,又舍得花钱,因此很得张学良周围的好感,他对张说,他去见阎,绝不会做对不起张的事,还说事后一定将谈判结果如实相告,张学良就用自己的专车送他去太原,他见到阎锡山后,就说奉系已经和北伐军有联系了,不再是你们可靠的盟友。这样,阎锡山和奉张都感觉到必须和蒋介石合作才有出路。
经过几次谈判,阎锡山同意就任北方军总司令。他返回北京时,又和张学良谈了几天,鼓励他改换青天白日旗,张学良也谈了一些自己的困难,并提了一些条件,这就为以后东北易帜打下基础。
何成濬这一天才第一说客的表现,的确为蒋介石立下汗马功劳,稳住孙传芳的五省联军,使北伐军长驱直入,直捣武汉,一举打垮吴佩孚;还有,他凭三寸之舌说得直鲁联军的主将徐源泉拱手投降,京津地区不费吹灰之力便成了他的天下;游说张学良改旗易帜;蒋桂战争,何成浚说服大批桂系将领临战倒戈,不费一枪一弹迫使“小诸葛”白崇禧逃离平津。
特别是在中原大战中,因为这一仗是蒋介石成败关键之役,大战初期,蒋介石三面受敌,处境十分不利,双方使用兵力共计100多万,何成濬为第三集团军总指挥,统率的全是杂牌军队,武器装备不如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且军纪涣散,战斗力可想而知。
而且,何成濬手下的这些小军阀,大多是土匪出身,吃喝嫖赌,讲究的是江湖义气,一旦发生要拼命的战争,便频繁倒戈,反正有奶便是娘。
这个时候,何成濬运用的是“撒钱兵法”这个法宝,成为撒钱高手,在说服这些根本没有主张的小军阀时,无论哪一方军阀之间结盟也罢,交战也罢,各自的代表都在烟馆和娼寮里把酒言欢,大大小小的交易不停地在签字画押,只要价钱合适,袁大头和烟土到位,战争也就结束了,的确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何成濬出手阔绰,对于这些代表,要钱给钱,要女人给女人,绝口不谈立场,也不要求他们站在自己这边,而阎锡山虽然也给钱,但斤斤计较,给人报销点路费,就要求代表回去劝说主公出兵相助。结果是被蒋介石拉过去的人越来越多,连本来倾向冯玉祥、阎锡山的人,也都纷纷翻了脸。
何成濬深谙此道,知道在这些小军阀眼里只有利益、没有主义,只要钱到位了,一切都矛盾都是纸老虎。便金钱美女大把送,高官厚爵随便给,每仗打完,军官们都有酒有肉,还有美女陪伴,三天一送钱,五天一宴请。除了舍得花钱,对手下这帮杂牌军的纪律也是张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出大乱子,一概不予追究,所以在何的指挥下,打起仗来十分卖力。
就这样,在中原大战的西线战场,留声机里毛毛雨的靡靡之音,盖过了枪炮的隆隆之声。冯玉祥亲率主力在东线苦战之际,西线已经到了全线瓦解的边缘。大战结束后,几乎丢光了老本的冯玉祥在日记里写道,他的西北军哪儿都好,就是一见不得钱,二见不得女人。
何成濬虽然为蒋介石的统治立正大功,但他千算万算,最后却是因为西安事变时,错误判断双方会打起来,蒋介石肯定要垮台,并公开支持何应钦,结果被人排挤受到冷遇。慢慢地退出了权力机关。
随后,何成濬离职回,虽然两次担任湖北省长,但其过往的功绩也被刻意淡化,只好回随县老家与老农们“把酒话桑麻”去了,解放战争期间去了香港,后迁台湾,先后担任国策顾问、幕僚机构资政、评议委员等闲职,1961年在台湾病逝,埋葬于阳明山第一公墓,生平著有《八十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