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除了秦国,还有哪些诸侯也想统一天下?它们为什么失败了?

揭秘:除了秦国,还有哪些诸侯也想统一天下?它们为什么失败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734 更新时间:2023/12/21 15:07:04

关于这个问题分成两个部分来阐述吧,究竟有哪些国家想要取代周王室,最后这些国家为什么又失败了。

[var1]

①究竟有哪些国家想要取代周王室,统一天下?随着战国时代的兼并战争进入白热化时代,周王室面临建国以来最大的危机。尽管说周王室早已经名存实亡,但好歹还有一个名号挂在那里,只要周王室存在一天,那它依然是天下诸侯的共主。诸侯们蠢蠢欲动,维系着和周王室并不稳固的隶属关系,最先暴露要取代周王室野心的是秦国,这是秦昭襄王时候的事情了。

冬,十月,秦王称西帝,遣使立齐王为东帝,欲约与共伐赵——《资治通鉴》

当时秦昭襄王拉的这个小伙伴就是齐湣王,秦国的野心我就不多说了。大家都知道整个战国时代最活跃的就是它,整天不是打这个国家,就是打那个国家。而齐国在齐湣王时代也开始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

而这个时期也是“秦齐争霸”的关键时期,当时秦昭襄王害怕自己称帝也招来齐湣王的反对,所以拉拢齐湣王一起称帝。尽管这时候的齐国早已经不如齐桓公在位时代那么强大,但作为一个老牌强国,齐国多少还是有一些资本能够支持它参与到角逐天下共主的斗争中。

[var1]

有趣的是,当时还有一个小国家也试图取代周王室,那就是宋国。为什么要谈到这个宋国呢?因为它后来被齐湣王直接灭国了,宋国虽小,但好歹也曾经拥有过“春秋五霸”之一的无上殊荣。宋康王时代,宋国通过一系列励精图治的改革,国力迅速变得强大起来。

《史记》中记载宋国取得的傲人成绩说“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乃与齐、魏为敌国”,可见宋国虽小,实力却不弱。取得这些傲人成绩后,宋康王整个人就变得飘飘然起来,颇有一点要朝着军国主义道路发展的倾向。

宋康王之时,有雀生于城之陬,使史占之,曰:“小而生巨,必霸天下……乃愈自信其霸。欲霸之亟成,故射天笞地,斩社稷而焚灭之,以示威服鬼神。为长夜之饮于室中,室中人呼万岁,则堂上之人应之,堂下之人又应之,门外之人又应之,以至于国中,无敢不呼万岁者。天下之人谓之“宋”——《资治通鉴》

但宋国的行为引来齐国和魏国的不满,齐湣王也不是吃素的。就联合起楚国和魏国一起去攻打宋国,宋康王不敌三国联军的进攻,就这么灭亡了,于是各个诸侯们便少了一位竞争对手。

齐湣王起兵伐之,民散,城不守。宋王奔魏,死于温——《资治通鉴》

[var1]

灭掉了宋国之后,齐湣王也走上了和宋康王一样的老路子,整个人变得飘飘然起来。觉得自己有实力可以取代周王室,成为天下共主了。南面攻打楚国,西北方面攻打三晋(韩赵魏),另外齐国在齐宣王时代还趁燕国内部爆发了“子之之乱”,命令将军匡章帅兵攻打燕国,差点把燕国给打灭国。这也导致两国之间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齐湣王既灭宋而骄,乃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为天子——《资治通鉴》

所以齐湣王敢于和秦昭襄王一起称帝,本身也是当时齐国迅速崛起的一个象征。但是就像宋康王一样,齐湣王很快也引来诸侯们的反感,“诸侯害齐王之骄暴,皆争合谋与燕伐齐”,这就发生了后来我们都熟知的历史事件“乐毅伐齐”,齐国也是差点被打亡国,最后还是依靠田单才复国成功,但国力却从此一蹶不振。

另外还有一个国家楚国也试图取代周王室统一天下,这是楚顷襄王时代的事情了。但当时的楚国实际上已经进入了衰败时期,他是楚怀王的儿子。楚国在楚怀王时代虽然进入了一段发展期,但是和秦国比起来显然还是差一截。正因如此,当时秦昭襄王要求楚怀王到武关去会盟,迫于秦国的政治压力,楚怀王不得不前往武关,结果一去就被扣押,最终死在楚国。

怀王见秦王书,患之。欲往,恐见欺;无往,恐秦怒——《资治通鉴》

[var1]

秦昭襄王想以楚怀王为政治资本要求楚国割地,在这种背景下楚顷襄王继位,并拒绝了秦国的要求。秦昭襄王派兵攻打楚国,取得了不小的战果。

顷襄王横元年,秦要怀王不可得地,楚立王以应秦,秦昭王怒,发兵出武关攻楚,大败楚军,斩首五万,取析十五城而去——《资治通鉴》

那楚顷襄王为什么连秦国都打不过,还敢妄想取代周王室呢?其实完全是出于他自己的小算盘,当时楚顷襄王希望联合韩国和齐国一起攻打秦国,然后趁机取代周王室。

楚欲与齐、韩共伐秦,因欲图周——《资治通鉴》

但这件事在周赧王的主动劝说下,楚顷襄王最终放弃了自己的这个打算。当时周赧王派遣西周武公对楚国国相昭子说:

西周之地,绝长补短,不过百里。名为天下共主,裂其地不足以肥国,得其众不足以劲兵……今子欲诛残天下之共主,居三代之传器,器南,则兵至矣——《资治通鉴》

楚顷襄王觉得周赧王的话很有道理,所以最终放弃了这个打算。通过上述论证,大家其实可以发现,整个战国时代每个诸侯都在蠢蠢欲动,都希望自己能够取代周王室,并不是只有秦国暴露出这种野心。只不过秦国蹦跶的最活跃,但其它诸侯国其实也是有自己的野心的。

[var1]

②那么为什么这些诸侯国们没有成功取代周王室呢?

其实这里有一个错误的认知就是:秦国成功了,其它诸侯们失败了。实际上秦国也没有获得成功,秦国最后能够统一天下,这其中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就不在此阐述。但从最初的表现来看,秦国也并没有成功的取代周王室。

秦昭襄王拉着齐湣王称帝以后,并没有当几天西帝,就在各个诸侯施加的政治压力之下被迫取消了帝号。当时,齐国比较精明,因为不想得罪秦国,所以陪着秦昭襄王玩了几天。随即就取消了帝号,然后立刻联合其它诸侯发动了攻打秦国的战争。

这一件事当时燕昭王做出了干预,他派遣苏秦的弟弟苏代去游说齐湣王,对他解释称帝的种种害处说:

愿王受之而勿称也。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资治通鉴》

最终获得齐湣王的同意,随后齐湣王联合其它诸侯发动“第三次合纵攻秦之战”,迫使秦昭襄王放弃了帝号。所以你会发现这个时候战国的局势是很微妙的,周王室已经成为案板鱼肉,而秦国却成为了各个诸侯的共同敌人。

“合纵”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抵抗秦国,但秦国的强势崛起迅速瓦解了合纵之约,所以战国的形势立刻发生了一种非常鲜明的变化。

[var1]

究竟是“图周”还是“事秦”?

◆◆◆◆图周

取代周王室实际上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情,六国诸侯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有实力把周王室取代。但实际上这也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至少在秦昭襄王时代,当时的舆论环境不允许有任何一个诸侯站出来取代周王室。

原因很简单,周王室虽然名存实亡,但是却成为制约各个诸侯,维系某种微妙平衡的工具。谁都可以取代周王室,但是谁都没有那个条件取代周王室,就像当初楚国准备取代周王室的时候,周赧王如此对楚顷襄王说:

西周之地,绝长补短,不过百里。名为天下共主……今子欲诛残天下之共主,居三代之传器,器南,则兵至矣——《资治通鉴》

这番话的内在逻辑是非常简单易懂的,意思就是说虽然周王室已经失去了影响力,但好歹还是天下共主。如果你要叛乱,试图取代周王室,那其他诸侯肯定不会同意。为什么不同意?因为每个诸侯都想取代周王室,但是谁都不愿意这个人是其它诸侯国。

[var1]

所以周王室很巧妙的就维系了诸侯之间的平衡,让他们彼此消耗和竞争,最终胜出的那个人才能取代周王室。这在当时是一种舆论上的处境导致的,各个诸侯们都互相不服气,谁都不承认对方有实力、有资格继承周王室。

所以即便强大的秦国触动了这种舆论,最终也招来其它诸侯施加的政治和军事压力。

◆◆◆◆事秦

但既然谁都不想对方取代周王室,但总归会决出一个胜利者。总归会有一个诸侯会脱颖而出,在这场斗争中崛起,而秦国无疑正是这个诸侯,秦国的崛起看起来已经势不可挡,既然“图周”这条路径已经走不通了,那么唯有“事秦”这一条道路可走了。

这是秦国凭借它强大的军事实力给自己争取来的资格,面对秦国各个诸侯肯定都不愿意依附于它。但是它们又不得不面对秦国正日益强大的事实,“合纵之约”并没有维持多久便瓦解了,“连横”的目的就是要天下诸侯依附于秦国。

韩非子》中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var1]

究竟是抗秦还是事秦,各个诸侯都有自己的打算。但在张仪的游说下,六国的合纵之约最终还是瓦解,从而选择了依附于秦国,而秦国也巧妙的利用“连横”的政策逐个击破。而这时候你会发现六国诸侯早已经失去了统一天下的野心,反而在强势崛起的秦国之下开始思考起自己国家的命运走向。

依附秦国兴许还能换取生存空间,反抗秦国却可能招来灭国之灾。可以说这些诸侯国的态度几乎经历了从“图周”到“事秦”的鲜明变化,然而“图周”并不具备舆论条件,连秦国也无法通过直接取代周王室的方式成为天下共主。

因此也就不难奇怪为什么各个诸侯国虽然有统一天下的野心,却并没有那样的实力和条件。那么这条道路既然走不通了,那就只剩下以武力来一决胜负了。而秦国显然凭借着历代君主的治理,最终让秦国成为最终的胜出者。

关注【围炉言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更多文章

  • 正确还是错误,赵国该不该接受上党?该收!该占的便宜就得占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赵国上党,上党之战赵国可能赢吗,赵国该不该争夺上党

    而平原君赵胜认为应该接受,白送的17座城市为什么不要?于是赵王就接受了上党,这一下子就触发了长平之战,所以就有观点认为,但是赵王的决定过于草率,没有认真分析,最终给自己埋下祸端,那么赵王究竟该不该接受上党呢?[var1]我认为应该。首先,秦国和赵国已经撕破脸,长平之战前就有多次交手。赵国接不接受上党

  • 长平之战中,齐国为何不愿借粮给赵国?一文读懂齐国人的小算盘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长平之战赵国为啥不借粮食,长平之战赵国惨败的原因,长平之战后齐国和赵国谁强

    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脣也,脣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甕沃焦釜然。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义救亡国,威却强秦。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齐王弗听——《资治通鉴》[var1]其实当时齐国之所以不借粮给赵国,

  • 当“马其顿方阵”遇上秦国军队,双方之间有何优势?多方面分析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国箭阵vs马其顿方阵,马其顿王国能打败秦国吗,马其顿与秦国的关系

    不然秦始皇也是一个足以让西方人倾倒的伟大君主了,那么如果当时强大的亚历山大大帝远征中国的话,会和这个古老的东方文明碰撞出什么精彩的火花呢?其实并没有实际的证据表明“亚历山大东征”是奔着中国来的,也有理由怀疑征服中国是否在亚历山大的规划之内。当然了,这并不能够阻拦我们拿它来做一个比较。[var1]时间

  •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亡吴国,那么越国是怎么消失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今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四分天下而有之,墨子非攻,诸侯力征,南有楚越之王,而北有齐晋之君。——《墨子节葬下篇》[var1]越王勾践死后,他儿子鼫与继位,这位越王在位时间不长,只在位六年就去世了。鼫与去世后,他儿子越王不寿继位。这位越王在位时间也不长,他在位期间没有像爷爷勾践时代那样富于侵略,而是专修

  • 合纵连横的意义在哪里?读懂“合纵连横”,就读懂了战国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研究,战国合纵连横讲解,战国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

    如果说合纵的成功短暂遏制了秦国的扩张,那么连横的出现让各诸侯再也无力对抗秦国,从春秋时代开始,漫长的兼并战争打下来,幸存下来的六国已然失去把周王室取而代之的可能,留给他们的选择无非是“抗秦”或“事秦”而已。而“合纵连横”所展示的正是这样一种愈发鲜明的时代潮流,换言之,读懂了合纵连横,我们就能读懂战国

  • 秦齐争霸:秦昭襄王拉着齐湣王称帝的目的是什么?看战国政治角力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这场称帝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秀,因为它并不具备实质意义,秦齐称帝是没用的,不要说称帝,称天皇都没用。因为还有一个周天子在那里呢,虽然是个摆设,但好歹还是天下共主,就像儿子和父母关系不好,但名义上、血缘上还是各个诸侯的父母吧。所以这就牵扯到当时秦齐争霸的一个时代背景。[var1]秦齐为什么要称帝——

  • 田氏代齐:田氏抢走了姜子牙的齐国,为什么不改国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田氏如何篡夺齐国,田氏与姜子牙什么关系,田氏怎样占领齐国

    [var1]姜子牙本来是东海人,很有抱负,也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而此时的商纣王根本不在乎他,姜子牙在商朝没有发展空间,他想去周国碰碰运气。但是周文王并不是想见就能见到的,后来姜子牙在周文王常常路过的地方垂钓,而且还不放鱼饵,他不是钓鱼,他想钓周文王。周文王见到姜子牙以后,经过一番交谈,瞬间变得大喜,

  • 信陵君魏无忌称得上是军事家吗?一个靠名声打仗的奇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信陵君人物深度解析,信陵君魏无忌是现代哪里人,历史上的信陵君有多厉害

    怎么理解这四家呢?中国近代史学家、国学大师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兵家》中解释说:“阴阳、技巧之书,今已尽亡。权谋、形势之书,亦所存无凡。大约兵阴阳家言,当有关天时,亦必涉迷信。兵技巧家言,最切实用。然今古异宜,故不传于后。兵形势之言,亦今古不同。惟其理多相通,故其存在,仍多后人所能解。至兵权谋,则

  • 为什么楚国被攻下首都和陪都后,还能存活五十余年?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楚国首都被攻破几次,楚国最鼎盛的时期,楚国什么时候发展起来

    [var1]楚国通过对魏、齐、鲁作战,夺得土地人口资源,补充国力。公元前266年,楚国夺取了我国的彭城和萧;公元前257年,楚国夺取齐国莒和琅琊(临沂)。公元前256年,楚国灭鲁国。三次战争使楚国的国土向北扩张,均为中原富庶地区,足以弥补丢失国土损失。楚国国土幅员辽阔,战略纵深大。楚号为“三楚”,西

  • 三千越甲可吞吴有何故事?越国三千人就灭了吴国?真相更精彩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千越甲真的送给了吴国吗,三千越甲怎么能打败吴国呢,三千越甲可吞吴是哪个时期

    两幅大概创作于明末清初的挽联,具体作者尚有争议,并不是蒲松龄写的。这里面有两个典故,一个是说项羽灭秦之战,一个是说越王勾践消灭吴国。前联下句表达的都是经过不懈的奋斗和努力后终于达到某种目的。这倒也符合明末清初的形势。[var1]“三千越甲可呑吴”肯定是一种艺术性的描写,属于一种比较夸张的豪迈手法,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