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飘逸龙,景德镇窑烧制的元青花龙纹,驰名中外闻名遐迩,元代龙纹形态有升龙,赶珠龙,穿云龙等,它们头首扁长,上鄂无须,发量稀疏,龙爪锋利,多以三,四趾呈现与粗壮的龙身,与健硕的四肢相比,元代颈部更显纤细,整体形象灵动鲜活,俊秀飘逸。
明洪武可爱龙,明初的龙纹处处透着元代遗风,它们多身躯纤细,狭长,鳞片密布,指爪尖锐似雄鹰,三五爪都有,但洪武龙纹,头首偏短似猫,双目圆润有神,灵动可爱。
永宣霸王龙,到了永宣时期瓷器中的龙纹作品数量激增,形象细节等也更加完善,它们身材魁梧趾爪粗壮有力,双目圆磴,唇齿紧闭,多作昂首挺胸状,茂密的鬃毛飘扬于脑,肘之后,整体形态威风又矫健,姿意又张扬,值得一提的从永宣开始,明朝才出现了四爪龙纹,呈风车状,均匀展开的五爪龙为皇室独有,官窑器具中十分常见。
成弘活力龙,发展至明中的成弘,正德时期的瓷上龙纹,向隽丽秀美风发展,些时的龙纹拥有水藻般的长发,扭动的身躯,像戴了圆框眼镜的双目,眼镜龙形象不显凶猛不说,还透着股轻快活泼,甚至有些滑稽的意味。
明中晚期失神龙,明晚嘉靖,隆庆时期,瓷上的含龙量虽高,但画面却显得漫不经心,龙首高昂,龙口大张,却不见气势只见无神的双目,糊作一团的发丝,几乎看不清的鳞片,实在略显粗糙,国势如龙势也一路下降。
万历泥鳅龙,万历的龙纹整体偏孱弱,细节方面都被简化,目光呆滞神态拘谨,趾爪纤细,在瓷面的比例明显缩小,又像小泥鳅,所以也称泥鳅龙,明明复刻了前朝的姿势,万历的龙总显得有些小心翼翼。
崇祯老态龙,用一个词形容崇祯的龙纹那就是老态,目光呆滞,长发披散,趾爪无力,好似一条垂死的老龙,老态龙身份坐实它以庄重凄凉之势,向众人宣告了这一时代即将落幕的信息,而后发展至清代,清龙威严凶猛,头似鬼形似弓,鬃毛茂盛,龙须外撇,可细节方面依旧有着千差万别。
康熙魔鬼龙,康熙龙身材魁梧,身形较长,腹部下坠成弓状,一二趾呈一字状展开,有腾云驾雾之势,龙头肌肉硕大,怒目圆瞪,长伸的下颚露出獠牙,茂密的鬃毛四处飘扬,可怖不似鬼头也称魔鬼龙。
雍正正经龙,雍正龙纹体态端庄,神态威严鬃毛规整有序,整齐划一,四肢粗壮,龙鳞片排列规整,趾爪锋利,随龙身摆动自然展开,写实意味正浓。
乾隆跳舞龙,乾隆时期的龙纹千姿百态,龙首长,龙身粗壮,鳞甲排列规整有序,毛发量大,尾部略秃,多做起舞,漂游,放松,状态的跳舞龙,搭配内扣八字龙须,整体亲切,祥和。
嘉庆温和龙,到了嘉庆龙纹变得细弱温和,龙首依旧似鬼,却老了千百岁,身形瘦骨嶙峋,趾爪尖利又干扁,世俗,粗糙的它几乎不见前朝神武威风的影子。
同宣败龙,同光,宣统的晚清龙有形却无神,双目圆瞪,嘴巴大开,却不见雄武之士,大展的四肢像被禁锢了手脚,绵软细长的身躯,已然无龙味,反而似蚯蚓气势大败,千百年来,龙纹也各有看头,其反应的乃是时代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