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的灭亡的锅,王安石到底应不应该背

北宋的灭亡的锅,王安石到底应不应该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034 更新时间:2024/2/8 0:59:16

1127年(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开封,北宋都城惨遭金兵洗劫。曾经的繁华也消失在了靖康之耻的一片废墟上,北宋也伴随这徽宗和钦宗及大量赵氏皇族、大臣们北去的身影走向了终结。

关于北宋的灭亡,多少年来,大家都把这口锅丢给了靖康之耻五十年前的变法的王安石,而这口锅,王安石老师一背就背了将近一千年。从南宋起,一直到民国时期,各个朝代的大佬们统一思想,一致认为北宋神宗年间王安石的变法是导致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

那么,王安石当年的变法究竟做了什么?为什么后世会把北宋灭亡的锅让他背呢?下面我们就从当年那场轰轰烈烈的社会大变革中来看一下,王安石究竟该不该背这口锅。

01内忧外患,积贫积弱

首先咱们来看看王安石当年变法的大背景。

大家都知道,北宋第一位金马奖影帝赵匡胤同志自导自演了“黄袍加身”的年度大戏,潜规则了后周的江山。但是,赵匡胤也怕别人也把他和他的后代潜规则了,于是又导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拿掉了武将的兵权。

不过,这官还得有人当,兵还得有人带啊。于是赵匡胤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天才的主意:一个官几个人来当,谁也造不了反了。不仅武将上一职多官,文臣也这样。这下好了,一个师设十个师长,一个县设十个县长。

不光如此,各部门还频繁调动。在外打仗的士兵一年下来连谁是自己的长官都不知道,这样的部队怎么打胜仗,北宋在外边是打一场输一场;国内就更麻烦了,几个人干一个官职,大家天天扯皮、吵架,办事效率非常低,形成了人多不办事的奇葩景象。

而且反过来,这人一多,大家还得发工资,虽然财政收入很多,但国家花钱的地方也多。

再赶上几个好大喜功的皇帝,比如说房地产巨商宋真宗,老觉得房子不够住,天天开楼盘,出去微服私访一圈,修一路宫殿;而且他还是个道教的迷弟,到处建道观。别看宋真宗打仗不咋地,败起家来可一点也不比汉朝某位皇帝差。

到了宋神宗时期,北宋外有强敌环伺,内有冗兵、冗官、冗费三座大山,整个国家积贫积弱,亟需一场变革来缓解统治压力。

02大刀阔斧,改革创新

大家都知道,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在地方上任职多年,体察民情,政绩很好;而且他还写得一手好文章,文采斐然,吸粉无数。但是他有个毛病,那就是一言不合就辞职,他曾多次向朝廷提出改革的意见,但都遭到无视,于是他一有机会就撂挑子不干了,弄得朝廷最后都不敢征召他了。

1067年,王安石的超级粉丝宋神宗赵顼即位了。这位新皇帝一上线,面对北宋的烂摊子,立马就邀请“辞职有瘾”王安石来双排。

熙宁二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正式开始主持变法。在宋神宗的全力支持下,王安石根据自己多年地方任职的经验,推行一系列变法新政。

具体的咱们就不说了,就挑几个主要的措施来说。

1.青苗法,实际上就是将政府变为对农民进行贷款的银行。每年青苗不接的时候,农民可以向政府贷款,等到收获之后,再行归还。并且贷款利息要低于地主商人的放贷利息。

2.均输法,就跟现在国家建的粮食储备中心一样。要求各地方政府在首都设立专用仓库,丰收时大量购入,以解决歉收时的赋税问题,还改由用货币替代实物纳税。

3.市易法,就是平抑物价的制度。实际上就是政府具有了现代中央银行兼物价局的职能。政府设立市易司,通过贵卖、贱买、对商人放贷的方式调控商品价格,目的是防止商人垄断。

4.免役法,就是公平劳役制度。因为当时宋朝要求成年男性都要服兵役,免役法的颁布,让有钱的人可以花钱纳税免除兵役。

王安石的这些变法措施都增加了政府的收入,用现在的眼光看,王安石是一个出色的经济学家,在王安石的变法中,涉及到的经济学知识远超过同时期的所有人,这正是其了不起的地方。但同样因为他太超前了,导致当时的人根本不理解他的这些措施。

03阻力重重,十不得一

王安石是一个天才,但是他生错了年代,也看错了形势。虽然变法之后,国库迅速丰盈,国家财政的充足一直受益到徽宗时期。但是遗憾的是,这些收入并不是变法取得的效果,而是地方官员为了政绩强制收的钱,而且有些时候,朝廷也强制推行。

举个例子,青苗法中,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业绩,就不管是不是灾年,强制性要求百姓去贷款。老百姓一看,你这不是扯淡嘛,我有钱还去借高利贷。

再比如说,王安石变法中有一条保马法。就是政府给补贴让百姓帮政府养马,这样一来可以节省政府养马开支,二来可以降低马匹的死亡率。但是地方政府为了迎合朝廷,强制要求老百姓养马,有的地方一家养好几匹马,这老百姓哪吃的消。

王安石的变法出发点是好的,在不触及百姓利益的同时,对商人尤其是投机倒把的巨商征以重税,但是他的这套变法并不适合当时北宋的社会环境,严重脱离实际,劳民伤财。变法虽然让国库充盈,但却损害了商人的利益,还让农民越来越穷,形成了严重的“与民争利”的情况。

04千年背锅,功过留于后人评

王安石的变法推行了几年就遭到了各方反对,尤其是死对头司马光同志。宋神宗去世后,司马光被用为宰相,立即就把王安石的新法废除得干干净净,看来司马缸砸光也没说错啊。

司马光在自己写的《资治通鉴》里说王安石就是一个反革命头目,还跟茅坑里的石头一样,又臭又硬,简直把王安石黑的体无完肤。

其实,被政敌讽刺倒没什么,但要是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那可真要“遗臭万年”了。北宋末年,蔡京担任宋徽宗时期的宰相,两人堪称“没头脑和不高兴”的最佳拍档。

蔡京怂恿宋徽宗赵佶继续以王安石变法为幌子敛财。“没头脑”赵佶整天画画,“不高兴”蔡京大权独揽,以王安石新法为挡箭牌,打击异己,贪污腐败,这二人要对北宋末期的政治黑暗负有重要责任。

到了南宋时候,宋高宗在临安召开了一个年度总结会议,讨论分析北宋灭亡的原因,实际上就是一个分锅大会。大家都知道,宋徽宗时期一系列错误的军事、政治以及用人决策是导致北宋灭亡的导火索,但是毕竟是自己老爹,不能乱说。

但是这锅得有人背,于是以宋高宗赵构为首的一帮旧党极力诋毁当年变法的新党。到了宋理宗时期,干脆官方宣布王安石是“万世罪人”。

此后,历朝历代基本都持这样的看法,明太祖朱元璋对王安石变法深恶痛绝,说:“昔汉武帝用东郭咸阳、孔仅之徒为聚敛之臣,剥民取利,海内苦之,宋神宗用王安石理财,小人竟进,天下骚然,此可为戒。”清朝的康熙也认定王安石是亡国之臣

但北宋的灭亡当然不能这样归咎于某个人或者某一群人,北宋的灭亡是多年来的积贫积弱造成的。王安石当年的变法,他的理念是先进的,出发点也是好的,只不过并不适合当时的时代土壤,在重农抑商的封建社会里,这么做不是砸统治阶级的饭碗嘛,而且强制推行造成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北宋的灭亡,王安石确实要负一定的责任。但是要说背锅,可不能全赖王安石,从赵匡胤到宋徽宗赵佶谁也跑不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赵构在“靖康之变”之后,是如何成为南宋第一位皇帝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南宋赵构怎么当上皇帝的,对南宋皇帝赵构的看法,宋朝皇帝赵构有多厉害

    金人攻进开封之后,俘虏了北宋的皇室一众人等,但赵构和身在民间的宋哲宗废后孟氏并不在其中。赵构还是从别人的口中才知道父亲和哥哥都被俘虏了。然而,金人并没有继续南下,而是扶持了“伪楚”等傀儡政权以后,就北上了。不过“伪楚”的张邦昌虽然曾经是主和派,但不愿意当这个皇帝,于是在金人走之后,他派人找到了孟氏,

  • 作为“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真有其人吗?为何他在宋朝被大肆搜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吕洞宾是八仙之首吗,历史记载吕洞宾,八仙之一吕洞宾真的有其人吗

    但是,吕洞宾也确实有其人,他本是唐朝末年的一位书生。在宋朝他却被视为“妖人”,被大肆搜捕,可以说,当时只是皇帝犯下的错误,是笑谈一桩。史料记载的吕洞宾,是唐朝末年一书生,吕洞宾本人颇有文采,而且相貌堂堂。他本想通过科考光宗耀祖,一展志向,无奈吕洞宾多次应试始终没中进士,对仕途失望后,当时正值黄巢之乱

  • 李自成进入紫禁城后,皇宫中的妃嫔结局如何,说出来你别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李自成入紫禁城,李自成紫禁城不开城门能抵抗多久,李自成攻破紫禁城后的下场

    明朝皇帝朱元璋之前是一个卑微的乞丐,最后成为了开国皇帝,这其中经历的艰辛与磨难,令人无法想象。正是有了这些不堪与痛苦的经历,朱元璋特别讨厌别人提起这段过往,并且专政,希望独揽大权,而实行专政的第一步便是废除宰相制度。初衷避免宰相权倾朝野,并将权力集中在皇室。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政权逐渐落入阉人手中,导

  • 专家打开万历墓葬,检测万历尸骨后,揭露万历三十年不上朝的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万历除了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也是明朝最不可思议的皇帝。在位48年竟然有将近30年没有上朝,这不仅是明朝历史中没有案例,连中国古代历代王朝都罕见,万历为何近30年都不上朝?对于万历仅30年不上朝,有关记载称万历于公元1586年便开始荒废朝政,整日纵饮作乐,导致身体每况愈下。也因此,明朝陷入了后

  • 宋朝第一个临朝听政的太后,后位之路很坎坷,但终究是传奇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宋朝刘太后临朝听政,宋代太后听政,宋朝首位摄政皇太后

    刘娥入宫经历有点特别,当时还不是皇帝的赵恒,在街上游走的时候遇到一名姿容上乘,面色秀丽的艺女,当时就对她一见倾心,此女就是刘娥。刘娥的家世虽然不好,但为人温婉端庄,知书达理,确实令人喜爱。宋真宗处理政务的时候,会让刘娥伴驾左右,还会虚心听取刘娥的建议。刘娥的智慧和谋略让真宗钦佩,对其很是宠爱,终于还

  • 刘基不看好这三个人,朱元璋却让他们做丞相,三人结局都没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刘基是什么时候跟随朱元璋的,刘基给朱元璋留下遗书,刘基临死前为什么把书交给朱元璋

    明朝立国后,先是继承元朝制度,朱元璋分别让李善长和徐达做了左右丞相。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君权和相权得斗争,就在朱元璋和李善长之间发生。当然不是李善长和朱元璋得私人恩怨,他们私交甚至很不错——就是因为千年来的丞相制度,天然就会分走权力,对君权形成制衡。从乞丐到皇帝的朱元璋,跟豪族世家出生的皇帝不一样,他

  • 他是北宋开国功臣之首,辅助赵家兄弟统一中国,七十高龄寿终正寝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北宋开国十大功臣,历史上真实的北宋功臣,北宋四大猛将谁最厉害

    一个朝代不管算不算大一统朝代,都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所有朝代无一例外,只是大一统朝代开国功臣的历史贡献较大,知名度肯定随之会高得多,所以北宋开国功臣的知名度还是算高的。今天小编要介绍的历史人物,正是北宋开国功臣之首,也就是北宋第一开国功臣,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赵普。赵普虽然姓赵,而且从小就跟赵家兄弟赵匡

  • 崇祯若逃离京城跑到南方,大明王朝可能得以延续的三个理由很现实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崇祯怎么做才能挽救大明,崇祯与大明王朝的关系,魏忠贤为何斗不过17岁的崇祯

    首先,南方有完整的治国团队和钱粮军队。大明王朝虽然迁都了,但是南京同样有一套班子运行着,这里毕竟是朱元璋起家之地,论忠心程度是北方无法比拟的。而最后南明抵抗的激烈程度也佐证了这一点,所以当时尽管北方已经遍地狼烟,可南方依然拥护崇祯效忠大明。而且,最重要的是,钱粮赋税大多集中在东南地区。如果崇祯跑到了

  • 元明清三代龙纹的具体特征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元明清三代龙纹特征,元明清龙纹寓意,清中晚期龙纹的特点

    元代飘逸龙,景德镇窑烧制的元青花龙纹,驰名中外闻名遐迩,元代龙纹形态有升龙,赶珠龙,穿云龙等,它们头首扁长,上鄂无须,发量稀疏,龙爪锋利,多以三,四趾呈现与粗壮的龙身,与健硕的四肢相比,元代颈部更显纤细,整体形象灵动鲜活,俊秀飘逸。明洪武可爱龙,明初的龙纹处处透着元代遗风,它们多身躯纤细,狭长,鳞片

  • 明朝第二位铁血帝王,仅此于朱元璋,只可惜英年早逝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明朝的功臣有谁逃过朱元璋的屠刀,明朝最杰出的帝王是谁,明朝第二个皇帝与朱元璋的关系

    要说历史上的铁血帝王,肯定有明太祖朱元璋,不可否认的是,朱元璋结束了元朝的统治,让汉人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之后,一路高歌猛进,最终通过战争建立了历史上的明朝。大明王朝建立之后,朱元璋成为了开国皇帝。在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论功行赏,在各个方面都非常出色,于是就有了历史上的洪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