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立国后,先是继承元朝制度,朱元璋分别让李善长和徐达做了左右丞相。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君权和相权得斗争,就在朱元璋和李善长之间发生。当然不是李善长和朱元璋得私人恩怨,他们私交甚至很不错——就是因为千年来的丞相制度,天然就会分走权力,对君权形成制衡。
从乞丐到皇帝的朱元璋,跟豪族世家出生的皇帝不一样,他不懂得权力共享,他的执念就是——把所有权力都抓在手中,由此,明朝的皇帝集权达到了帝制历史上的巅峰。他如何做到呢?
朝廷内部,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以刘基为首的浙东势力。两派的党争,这个契机,被朱元璋敏锐地抓住,进而实施皇帝集权计划。
利用党争,驾驭臣子,历来是帝王术的最高境界。玩好了,从此高枕无忧,垂手而治;玩栽了,朝堂就此混乱不堪,君臣身败名裂。无疑,朱元璋是此中高手。
在两派党争中,朱元璋先是帮着刘基打压李善长,杀掉了淮西派李彬,这一下激起淮西派激烈反弹。刘基也把坐不住了,只好自请辞职。刘基的死党杨宪,继续带领浙东派向李善长发动攻击。浙东派一时似乎占了上风,李善长似乎在丞相位上待不住了——这是朱元璋的生死棋局正式开幕。
朱元璋貌似跟刘基讨论丞相人选,实则试探刘基,逼刘基做出选择。
朱元璋看似随意一问:“如果撤了李善长,你来接替咋样?”
刘基不上钩:“李善长就不错。”
朱元璋又换了个问法,:“让杨宪上,咋样?”
“杨宪有做丞相的才干,没有做丞相气量。”刘基答。
“那么,汪广洋咋样?”
“浅薄狭隘,连杨宪都不如!”
“那胡惟庸可以吧?”
“这人有能耐,怕是将来收拾不住,要翻车。”
“那这丞相的位置,就剩你最合适了。”这才是朱元璋最压轴的一句话。
刘基的回答是:“臣嫉恶如仇,又不耐烦繁琐事务,恐怕会辜负皇上,天下何患无才,皇上耐心物色就好。”
这次对话,朱元璋发现刘基不愿意替自己淌浑水。那么他的政治生命基本上快要终结了。刘基估计是看清了朱元璋嘴脸,跟他混没好果子吃,变相请求退休。
虽然,刘基不合作,但是朱元璋得到了刘基对三人的看法。朱元璋故意将刘基不看好的三人:杨宪、汪广洋、胡惟庸推上了丞相位。貌似没有采纳刘基建议,实际上是采纳了——朱元璋就是要让这三人把丞相的位置搞臭。
尤其是胡惟庸上台后,朱元璋就故意放纵他。人们以为朱元璋是宠信胡惟庸,实际上是要“捧杀”他。朱元璋嫉恶如仇、严厉苛刻的个性,有官员贪腐60两就杀头,连女婿都杀。是什么理由让他放纵胡惟庸为非作歹、无法无天?因为刘基说过,胡惟庸会翻车。
看结局就知道,胡惟庸帮皇帝把朝里的刺头收拾完了,胡惟庸也就臭名昭著了,那么他的使命也就到头了。然后,朱元璋就给胡惟庸栽赃一个谋反的罪名。
借着“胡惟庸案”,朱元璋气势汹汹杀人,杀了十年,顺便在这个节点喊出“再也不准设丞相!”谁要是反对,分分钟就是胡惟庸同党。再说了,人心惶惶、人人自危的情况下,谁又敢反对呢?三个丞相的惨死,全是朱元璋为废除丞相制度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