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末年全国经济崩溃,为何到了清朝初年时却变得风调雨顺?

明朝末年全国经济崩溃,为何到了清朝初年时却变得风调雨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968 更新时间:2024/2/6 4:56:54

但为什么到了清朝时,那些灾害都迅速消失,全国很快就进入风调雨顺的时期。当然了,这有点偏神秘论了,我们今天不探讨为什么这些灾害会神奇地消失,仅仅说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改变,明朝末年,土地兼并,百姓无地可耕,社会经济自然崩盘。清朝初年,朝廷分地,百姓有地可依,社会经济自然稳定。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其发展轨迹都是一样的。

建国初期,国家统一,社会百废待兴,由于战乱等因素,人口稀少,土地大量闲置。这个时期,皇帝只要给老百姓分地,并且稍微鼓励生产,那么老百姓就会安心于生产,社会经济也会得到恢复。

到了王朝中期,由于发展红利没了,再加上天灾人祸,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大量百姓失去土地,成为雇农,整个社会暮气沉沉,国家财政出现亏空,经济发展也趋于停滞,甚至是严重倒退。进入王朝末期,国家财政赤字很严重,官员执行力很差,无官不贪,民不聊生的问题非常严重。这一时期,王朝基本要完犊子了。

因为皇帝想要缓解社会阶级矛盾,就必须要牺牲王公贵胄的利益,把王公贵胄霸占老百姓的土地还给老百姓,补贴于民。可如果皇帝敢这么干,王公贵胄肯定又不答应,会跟皇帝对着干,甚至是卖国,投靠敌对势力颠覆本国。明朝末年投靠清朝的读书人,那数量可不少。最终,皇帝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

所以,任何一个封建王朝进入这一时期,必然要灭亡。明末经济崩溃,是必然现象。具体来说,当年朱元璋接手元朝留给他的烂摊子,明朝也经历了前期的繁荣,享受到了百废待兴的发展红利期。可发展到了王朝末期,各种问题就全来了。

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人口剧增,明初才五千多万人,到了明末,实际人口一亿多,增加了这么多要吃饭的人,可是土地又衡量不变,社会岂能不动乱?第二个问题,就是宗室俸禄对朝廷的财政压力过重。由于朱元璋早年定下的不靠谱的宗室厚养政策,明朝后期的财政开支,有三分之一都要拿去养宗室。

第三个问题,就是宗室和士绅不用纳税。中国自古定下的这个规矩在明朝中前期为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基础,但是到了明朝末年,这一政策却变成了毒瘤。(所有封建王朝都一样,不单是明朝的问题)

当时的宗室、官绅,不仅可以领到朝廷发给他们的工资,而且他们名下的土地也不用向朝廷缴税。比如万历皇帝为了补偿福王朱常洵没当上太子的遗憾,一次性在河南就赏赐了他两万顷(注意是顷,不是亩)良田。当时河南的土地都不够赏赐的,户部官员还要在湖北、湖南另外找土地补给福王。而这些土地,都不用向朝廷交税。

一个亲王的土地就有如此之多,天下的宗室和士绅占了多少地,可想而知。王公贵胄占了大量的土地,却不用纳税,而朝廷又要给他们发工资,养军队,打仗。这么多的开支要找谁收税?可不就只能把税收压力全转嫁到老百姓头上了。

但前面也提到了,天下土地大部分都在王公贵胄手里,只有一少部分在老百姓手里,朝廷把财政压力全部转嫁到有土地的老百姓头上,到头来,老百姓只能把土地抛荒,出去靠要饭讨生活。成为一个新群体——流民。

流民赶上了太平年月,要饭也能活命,可赶上灾年,没有粮食吃,要饿死人了,他们就会换一个名字——流寇。明朝末年为什么会有那么大规模,而且怎么杀也杀不灭的农民起义?是明朝老百姓都不怕死吗?

当然不是了,但凡老百姓吃得饱肚子,也犯不着去玩命。明末起义说白了,就是因为大量的土地都被王公贵胄占去了,而且朝廷又拼命在老百姓头上征税,到头来,大部分的老百姓只能跟着李自成张献忠讨生活了。

清朝其实并没有从结构上解决封建王朝的发展周期性问题,清初顺治康熙两朝能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经济,实际上只是因为他们搭上了王朝初期的发展顺风车而已。用现在的话说,处在发展的风口浪尖上,猪也能飞起来。

首先,由于明末战争和清军入关混战厮杀的影响,清初人口相比于明末,数量锐减。人的矛盾不严重了。并且依赖于玉米、土豆等高产量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清初的老百姓也不存在吃不饱饭,要抛弃土地去当流民要饭的情况。

其二,明朝灭亡,明朝的宗室被屠戮,大量的土地成为无主荒地,这使得清廷手里有了笼络老百姓的资本。纵然说,八旗子弟也圈地,但八旗子弟圈地的数量与明末宗室占地相比,不是一个量级。清廷有足够的土地安置老百姓。

第三,清朝虽然也有针对士大夫免赋税、徭役的政策,但从雍正开始,士大夫的待遇被大幅度削减,官员地主也必须缴纳赋税。相应的国家财政收入就宽裕了,用不着再对老百姓极尽之所能的盘剥。虽然后来乾隆又恢复了士绅的免税特权,但相比于之前,待遇削减了很多。

总体而言,清初能稳定明末的社会动荡,主要原因就是明末战乱导致的社会特权阶级大洗牌和人口锐减造成的土地抛荒现象,清朝皇帝手里有足够的资本可以安置老百姓,使流民变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资料。顺治和康熙的政绩,实际上与昔日的西汉文景二帝、东汉光武帝、唐朝太宗皇帝、明朝太祖皇帝等,没有本质区别。

而且,清朝也没有逃过王朝兴衰规律。清朝发展至乾隆末年和嘉道年间,实际上也进入了衰退期。人口的大量增长,生产力和土地规模却没有随之增长,导致清朝后期的农民起义也是此起彼伏。可见这其实是古代封建社会下的一种历史规律,任何事物发展到末期都会显现出混乱的一面。

亲,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实用的话,点赞收藏以便查阅资料所需喲~

更多文章

  • 赵匡胤明明有子嗣,为何还把皇位传给弟弟?你看他母亲临终说了啥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赵匡胤从谁手里夺的皇位,赵匡胤历史上有没有子嗣,赵匡胤为何把皇位给弟弟

    赵匡胤要造反当皇帝这是路人皆知的事情,不过令人奇怪的是,赵匡胤自己明明子嗣众多,后来竟然将自己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送给了弟弟,这是为何呢?有人曾是赵匡胤是被威胁的,甚至是被弟弟赵光义某杀的,为了让自己的名声好听一些之后便篡改了历史。根据《续湘山野录》记载的内容,宋太宗在烛影斧声中突然死去的,宋太宗第二

  • 西夏国:一个被遗忘七百余年的王朝发现之旅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神秘的西夏王朝简介,西夏王朝纪录片完整版,西夏国历史图片

    回到家乡武威县的张澍闲来无事,某日和自己的朋友前往武威莲花山上的清应寺游玩,这座修建于西汉时期的千年古刹一度是河西走廊上最负盛名的寺庙之一,而在莲花山上坐落着七十多座佛道寺庙,一千多间房屋连绵搭建,扩展耸立在海拔1800米的莲花山上,这个地方是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交汇融合的中转处。河西走廊是一个苍凉而

  • 姜子牙对一壮汉说:你7日内必死,壮汉不信,结果第五日就死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姜子牙杀五人的视频,姜子牙怎么打伤害最大,姜子牙能单挑哪些人

    我们对姜子牙已经十分熟悉了,无论男女老少,都知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如果你还看过《封神榜》,一定会变成他老人家的铁杆粉丝。作为《封神榜》的灵魂人物,姜子牙的故事真是数不胜数。与他有关的故事,有的极具神话色彩,有的也很接地气。今天我们就来说几个姜子牙的故事。姜子牙,本来姓姜,有人称他为“姜

  • 古代人的防火历史是怎样的?从周朝说到明清,看看古人的防火措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古代防火典故,古代防火的最佳方法,古代有森林防火的事情吗

    2014年,中国贵州镇远县报京大寨,这个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侗族古村落建筑之一的寨子在一场火灾中毁于一旦,木质建筑不具备防火性,往往一户失火,就会波及整片建筑群。所以古人很早就意识到防火的重要性。关于古人早期防火的一些历史早在周朝时期,古代人就已经有了防范火灾的意识,《周礼·天官冢宰·宫正》就记载有:春

  • 为何周平王东迁以后,感觉周朝就大不如从前了?连天子都沦为傀儡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周平王东迁后的王室实力,周平王东迁洛邑怎么念,周平王东迁洛邑完整视频

    下面我来简单分析一下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周平王迁都,是周王室衰落的结果,不是周王室衰落的原因。“周平王只是迁了一下都,周天子从此就不如其他诸侯了”——这属于因果倒置的说法,把因果关系搞反了。众所周知,周朝不是于秦朝之后的那种大一统式王朝。由于周王室先天实力不强,再加上当时生产力

  • 周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和分封制有什么关系?进来涨知识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周朝的长子继承制,周朝的分封制度,周朝的分封制度起到什么作用

    世袭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奠定了君主的权力地位和特权,国家的最高权力仅限在君主的嫡系或庶出之间交接,这一最高权力无可撼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分封制则是这一最高权力拥有者对社会利益(权力、土地、人民)的再次分配,因此在利益上的分配是否均衡、合理和恰当,都会对古代王朝的社会稳定、国家兴衰

  • 项羽灭秦后,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而是效仿西周分封治国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上是项羽灭了秦国吗,项羽击败秦国了吗,项羽为何能灭掉秦朝

    秦帝国为了镇压农民起义,赦免所有骊山囚徒,临时组建70万大军平息各地叛乱,秦将章邯率领这支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屡战屡胜,并且在一个晚上偷袭项梁的军队,项梁战死。随后,章邯率领军队北上与王离的20万大军会和攻打赵国,赵王无力抵抗退守巨鹿。此时天下各诸侯看透了形势,如果秦王朝不灭,自己还是会被扫地出门,于

  • 秦始皇为什么不愿继续用分封制?而改为郡县制?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秦始皇实行的是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秦始皇为什么用郡县制不用分封制,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建立了郡县制

    而这些都是分封制带来的结果,所以到了秦朝肯定不能在这么搞下去,郡县制就这么诞生了。但原因肯定没有那么简单,郡县制也不见得有多么好,该叛乱还是叛乱,地方反抗中央也不是什么新鲜事。郡县制的产生固然是因为分封制存在的弊端,但本质原因还是统治者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春秋国时代是学术思想大爆炸的年代,我们现在的文

  • 为何说玄武门之变是李渊一手缔造的?其中有太多秘密,已鲜为人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渊对玄武门之变的态度,李渊为什么会有玄武门之变,李渊为什么没能控制玄武门之变

    ·猪一样的队友为何说玄武门之变和李渊的发展史有关,这还要从隋末之乱开始说起。作为太原镇守的李渊,本来是杨广家的亲戚。但在权力的诱惑下,还有什么亲情可言呢!李渊起兵时很迷茫,并没有长远的计划。在军阀混战的年代,谁能保证自己能笑到最后呢。而李渊的手下,多数是太原的地方官,家里老婆孩子都在太原,他们最大的

  • 为何说唐朝的科举是“豪门贵族”内部的科举?难怪唐之后再无贵族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朝科举制度的特点,唐朝初期科举是什么,唐朝初期的科举是怎样的

    ·为何说唐朝的科举是唐朝贵族内部之间的科举为了抑制门阀历代统治者都费尽了脑筋,但在2000年的封建王朝中却一直消除不了,其本质原因就是皇帝自身就是帝国中最大的地主,他怎么又能控制住他人的增长呢?曹操时期为了重视人才搞过“唯才是举”,曹操不讲究这个人的出身和品行,只要求这个人有真本事就行了。但曹魏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