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何周平王东迁以后,感觉周朝就大不如从前了?连天子都沦为傀儡

为何周平王东迁以后,感觉周朝就大不如从前了?连天子都沦为傀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452 更新时间:2024/3/13 1:57:37

下面我来简单分析一下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周平王迁都,是周王室衰落的结果,不是周王室衰落的原因。“周平王只是迁了一下都,周天子从此就不如其他诸侯了”——这属于因果倒置的说法,把因果关系搞反了。

众所周知,周朝不是于秦朝之后的那种大一统式王朝。由于周王室先天实力不强,再加上当时生产力落后,所以周天子统治方式不是中央集权,从上至下授权的统治模式,而是靠“宗法制”+周天子相对较强的实力。

所谓宗法制,就是周天子认识到自身实力不足以控制整个中原,所以大封诸侯,让诸侯去外地建国,形成屏藩之势,拱卫王室。由于当时被分封的姬姓诸侯多,天下土地大部分都掌握在姬姓诸侯手里。所以在宗法制度之下,异姓诸侯无法动摇周天子和姬氏一族的统治地位。

当然了,光靠姬姓诸侯的拱卫也不行。毕竟姬姓诸侯也是有可能造反的。所以周朝在建国之初,周天子就把当时开发程度最高的两块富庶之地——关中平原和洛阳盆地,留给了自己。

也就是说,周王室虽没有占尽中原之地,但凭借关中平原和洛阳盆地的资源优势,周天子仍然可以因为在土地、人口、兵力对诸侯国的全方位优势,维持王室的统治地位。

不过由于是封建制度,各诸侯国和周天子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君臣关系和地方与中央的附属关系。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周天子其实跟诸侯是一样的,他也是一个诸侯,只不过他是最大的那个而已。他也要通过后续的发展,继续保持对诸侯的实力优势。否则优势不在,诸侯就不服他了。

西周早期,周天子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周王室的优势始终都有。但是随着昏君上台,这种优势就逐渐不在了。好,那么,昏君是从何时开始出现的呢?是在周朝建国大约150年开始出现的。

公元前900,周懿王继位。这位周王在历史上的评价很低。由于他生性懦弱,导致周王室在他继位后,朝政日趋腐败,国势不断衰落,在与西戎的交战中屡屡吃亏。为了躲避西戎的入侵,他甚至选择了迁都,让周王室的威信大跌。(迁至现在的陕西兴平)

周懿王死后,他儿子周夷王也是昏君,由于夷王听信谗言,杀了齐国国君齐哀公(用大锅把齐哀公煮熟了),搞的周天子与诸侯的矛盾严重激化。一些异姓诸侯国,比如楚国就开始不听周天子的号令了(齐国也是异姓诸侯国),明目张胆的跟周天子对着干。

周夷王死后,继位的可不得了,这位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暴君——周厉王。周厉王时期,由于厉王想改革,改变西周的权力结构,扭转西周的颓势。因而他就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伤害了很多人的利益。

这些既得利益者不满厉王的所作所为,便鼓动国人暴动,把厉王赶下了台。(现代学者认为周厉王不是昏君,是有为之君,只不过因为改革过于激进被赶下了台)周厉王被赶走后,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历史上称为共和时代。不过周公和召公也没有逆转王室的下滑,西周国势继续衰落。

在当时,由于没有天子了嘛。原本归属天子的财产,比如周天子的主力军团,也就是著名西六师,被王室近支诸侯纷纷瓜分。诸侯们就像打土豪分田地一样,疯狂地攫取王室财产。这其中的佼佼者就是后来导致西周灭亡的大祸害郑桓公

郑桓公能把王室的财产往自家搬,是因为他是周王室的卿士。也就是说,他有双重身份,他既是郑国国君,同时还兼任周朝的宰相。这种愚蠢的权力分配,其结果必然就是养了一堆“搬仓鼠”。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周平王东迁,郑国也跟着周王室一起东迁。当时的郑武公也是个厉害角色,即便是跑到洛阳了,他也没忘了继续薅周王室的羊毛。

公元前827年,周宣王继位后。由于关中平原的资源已经被近支宗室瓜分完毕。因此周宣王就不得不把重心挪到洛阳。(周宣王继位后,曾经想收回关中地区的控制权,但贵族们纷纷抵制,宣王害怕重蹈厉王覆辙,便不了了之)

周宣王振兴王室失败后,继位的周王的又是一个大名鼎鼎的昏君——周幽王。关于周幽王,历史上对他的记载,最有名的就是烽火戏诸侯。有一些人认为,烽火戏诸侯是后世虚构的,不存在。但是不管有没有这件荒唐事,周幽王是被犬戎杀掉的,这是不能改变的历史事实。

周幽王死后,西周的历史结束。从周懿王到周幽王,一共129年。在这一百多年中,我们可以发现:周王室的昏君可谓是前赴后继的出现。这些周天子对外不能遏制西戎的入侵,对内不能限制自己的叔伯子侄蚕食王室资产。周王室内外交困,这要是不衰落,都是见了鬼了。

周幽王被杀后,他的儿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

周平王继位的时候,周王室对关中地区已经完全失去了掌控。一方面,周平王无力抵御犬戎的威胁;另一方面,因常年的战争,关中平原从富饶之地被打成了残山剩水,不再适宜王室生存。最重要的一点,当时关中平原实质上已经被姬姓诸侯瓜分完了,周平王几乎没有生存空间。

因此,周平王继位之后,他才想要东迁。注意了,不是周平王想迁都,而是现实情况逼得他不得不迁都。这就好比鸠占鹊巢,自己的家被别人占了,除了搬家,别无选择。

迁都之后,周平王起初很有进取心。他希望重塑王室的威望。但是两个原因制约他的发展,导致他振兴王业的举措最终破产。这两个原因的第一点是周平王得位不正,他是靠坑死周幽王才上位的,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极坏的影响,诸侯们都不愿意搭理他。

第二点就是周平王的能力不够,他是文的也不行,武的也不行,完全就是个庸人。空有想法,但完全没有执行力。由于周平王也跟西周晚期那些昏君一样,所以东迁之后,周王室的颓势一点没变。诸侯对王室的蚕食也一点没变。

这就等于说,周平王东迁之前,姬姓诸侯跟周天子在关中抢地盘。东迁之后,姬姓诸侯跟周天子在河南抢地盘。模式没有变,只不过地点变了。这样一来,周王也就根本没有复兴的可能性了。

周平王死后,继位的周桓王更无能,诸侯对王室的蚕食更厉害。比如周王室在洛阳的机动部队,也就是东八师,就在周平王死后被诸侯瓜分了。军队都没了,周天子还怎么振兴?周桓王死后,周王室的国力越来越弱,控制的地盘越来越小。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形同虚设。它是既不能号令诸侯,也不能保护诸侯小国。

但是,作为一个封建制的社会,天下也不能没有周天子这张名牌。所以后来齐桓公横空出世时,就依管仲之策,打出“尊王攘夷”的称号,名义上是替周天子维护秩序,实际上是取代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而周天子的权威也就彻底的沦丧了。之后的天子虽然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但实际上只是一个二等诸侯国的国君。

亲,如果对这篇文章满意的话,点赞收藏以便查阅资料所需喲~

更多文章

  • 周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和分封制有什么关系?进来涨知识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周朝的长子继承制,周朝的分封制度,周朝的分封制度起到什么作用

    世袭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奠定了君主的权力地位和特权,国家的最高权力仅限在君主的嫡系或庶出之间交接,这一最高权力无可撼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分封制则是这一最高权力拥有者对社会利益(权力、土地、人民)的再次分配,因此在利益上的分配是否均衡、合理和恰当,都会对古代王朝的社会稳定、国家兴衰

  • 项羽灭秦后,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而是效仿西周分封治国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上是项羽灭了秦国吗,项羽击败秦国了吗,项羽为何能灭掉秦朝

    秦帝国为了镇压农民起义,赦免所有骊山囚徒,临时组建70万大军平息各地叛乱,秦将章邯率领这支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屡战屡胜,并且在一个晚上偷袭项梁的军队,项梁战死。随后,章邯率领军队北上与王离的20万大军会和攻打赵国,赵王无力抵抗退守巨鹿。此时天下各诸侯看透了形势,如果秦王朝不灭,自己还是会被扫地出门,于

  • 秦始皇为什么不愿继续用分封制?而改为郡县制?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秦始皇实行的是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秦始皇为什么用郡县制不用分封制,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建立了郡县制

    而这些都是分封制带来的结果,所以到了秦朝肯定不能在这么搞下去,郡县制就这么诞生了。但原因肯定没有那么简单,郡县制也不见得有多么好,该叛乱还是叛乱,地方反抗中央也不是什么新鲜事。郡县制的产生固然是因为分封制存在的弊端,但本质原因还是统治者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春秋国时代是学术思想大爆炸的年代,我们现在的文

  • 为何说玄武门之变是李渊一手缔造的?其中有太多秘密,已鲜为人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渊对玄武门之变的态度,李渊为什么会有玄武门之变,李渊为什么没能控制玄武门之变

    ·猪一样的队友为何说玄武门之变和李渊的发展史有关,这还要从隋末之乱开始说起。作为太原镇守的李渊,本来是杨广家的亲戚。但在权力的诱惑下,还有什么亲情可言呢!李渊起兵时很迷茫,并没有长远的计划。在军阀混战的年代,谁能保证自己能笑到最后呢。而李渊的手下,多数是太原的地方官,家里老婆孩子都在太原,他们最大的

  • 为何说唐朝的科举是“豪门贵族”内部的科举?难怪唐之后再无贵族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朝科举制度的特点,唐朝初期科举是什么,唐朝初期的科举是怎样的

    ·为何说唐朝的科举是唐朝贵族内部之间的科举为了抑制门阀历代统治者都费尽了脑筋,但在2000年的封建王朝中却一直消除不了,其本质原因就是皇帝自身就是帝国中最大的地主,他怎么又能控制住他人的增长呢?曹操时期为了重视人才搞过“唯才是举”,曹操不讲究这个人的出身和品行,只要求这个人有真本事就行了。但曹魏政权

  • 宰相写下“青鹅”二字被诛,群臣不解,武则天怒道:把字拆开来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武则天训斥群臣,武则天用锥子降伏烈马,武则天整理奏折

    “谨言慎行,方能保命。”的确如此,在古代,有很多的能人志士,可能就会因为一句话说错而丢了官位,没了性命。而在现代,也有很多人因为口无遮拦而犯下大错。“言多必失”一直是一个不变的真理。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更是有很多因为说错话而丢失性命的故事。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有一个宰相写下了“青鹅”二字,看似简单

  • 李世民让390名死囚返家探亲,命秋后归来执行处死,结局让人意外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李世民释放的390名死囚后来回来吗,李世民为何对死囚犯心生怜悯,李世民死亡之谜大全

    话说,自李家拿下了天下,李世民与李建成的帝位之争一直就没有停下过。面对李建成的各种逼迫,李世民没有选择坐以待毙而是直接策划并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先发制人斩杀李建成、李元吉二人,夺得了皇位。称帝后的李世民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得民心者才能让整个国家稳定,因此励精图治。大唐的“贞观之治”就

  • 小学生读到“铁杵磨成针”提问:我不信李白这么傻,老师直接懵掉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美女老师讲解李白,李白铁杵磨成针故事100字,小学生对李白的评价

    没错,在李白传世的作品中,他的这些性格特点都表现的非常鲜明,可是最近,我一位老师朋友却告诉我一件事,大慧觉得十分有趣。朋友在小学教4年级,按照课标要求,当时要给学生们讲述著名的历史典故《铁杵成针》。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一课是非常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没想到的是,在课堂上突然有一名学生发问:“李白真的有这么

  • 李唐的创立,并不全是李世民的功劳,史书埋没了一个人的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记录唐李世民一举一动的史书,记载李世民事迹的史书,李唐简介

    虽然李渊并不知道在自己死后儿子如何来评价自己,但是他也顾不上那么多了,慢慢地他闭上了眼睛,离开了人世。谈及唐王朝,很多历史爱好者就会想到一代女皇武则天、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很少有人会提及李唐的创立者李渊,甚至有人认为他胸无大志,能够坐上皇位,完全是他儿子李世民的功劳。我们今天去西安不难发现李世民、

  • 李世民4位夫人,两个是犯人出身,他们竟给李世民带来一生的心病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世民一共有几个妃子,李世民一生几位皇后,李世民的四妃谁最厉害

    众所周知,在唐太宗年间,其后宫以贵淑德贤四个序号,作为正一品夫人的封号。因此,在李世民的后宫之中,一共有四位夫人,然而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四位夫人之中,竟然有两个是犯人出身。究其原因,是因早期李世民还不是皇帝之时,对于妻妾的要求之在乎容貌,而其他的一概不管,因此在李世民也就有着不少的犯人作为自己的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