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姜子牙对一壮汉说:你7日内必死,壮汉不信,结果第五日就死了

姜子牙对一壮汉说:你7日内必死,壮汉不信,结果第五日就死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700 更新时间:2023/12/7 20:02:26

我们对姜子牙已经十分熟悉了,无论男女老少,都知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如果你还看过《封神榜》,一定会变成他老人家的铁杆粉丝。作为《封神榜》的灵魂人物,姜子牙的故事真是数不胜数。与他有关的故事,有的极具神话色彩,有的也很接地气。今天我们就来说几个姜子牙的故事。

姜子牙,本来姓姜,有人称他为“姜尚”,后来又有人称他“姜太公”、“太公望”。又因为他的祖先被封在吕地,所以又有了“吕尚”、“吕望”等称呼。总之,虽然姜子牙称呼不少,但都是一个人。

关于姜子牙的籍贯,史学界有很多种说法。《吕氏春秋·首时》篇说:“太公望,东夷之士也。”这是说他出生在东海,而《水经注》引太公庙碑曰:“太公望,河内汲人。”又说他出生在河内。出生地被各种“抢注”,也足以见得,姜子牙是一个超级优秀的人!

而事实上,姜子牙也确实是个全才。他不但精通政治军事,对自然地理、人文经济多有涉猎,连兵家、法家、儒家、道家等诸家都承认他的历史地位,而且他还颇通医术。

有一个故事说,一次姜子牙正在河边钓鱼,此时路上走过来两个壮汉,他们正往河边走来,想要洗漱一番。姜子牙这时看了其中一位壮汉的脸色,瞬间面露可惜之色,对他说:“我看你脸色不好,眼中有红筋贯入瞳仁,是赤脉贯瞳之相,如果你赶紧治疗可能还能救回一条命,不然的话,估计活不过七天了。”这两个人看姜子牙就是一个钓鱼的老头,对他的话毫不在意,冷嘲热讽一番,转身边走。

结果,那位脸色不好的壮汉,在第五天便发病死了。

这两人便是周文手下的守城士兵,于是一位河边钓鱼的老者能够判断人生死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自然也传到了周文王的耳朵里,文王虽然没亲眼看到姜子牙诊病现场,也还是受到了传言的影响。

为此,姜子牙与周文王之间有了一场邂逅,还传出了不同的故事!

当一次周文王在河边看到一位老者钓鱼,拉起鱼钩时,鱼钩竟然是直的,心中十分疑惑。再看这位老者,虽然他双鬓斑白,胡须一大把,但是精神矍铄,竟是一副神仙模样。心中顿时肃然起敬,于是上前问老者:“为什么用直直的鱼钩钓鱼呢?”这位老者却没有直接回答他,反而给他讲了很多道理。

姜子牙在回答文王问题时,渐渐讲自己的经历、身世透露给周文王,同时说出了很多自己对国家形势的分析判断,也讲述了自己了解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信息,让周文王听得十分惊讶。同时周文王也认定这是他要找的治国之士,于是便把姜子牙收到自己麾下,共同成就一番事业。

当然,以上这些故事,传说的成分很大。

那么,历史上是如何记载姜子牙和周文王这次相遇呢?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於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於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適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这段故事说的是,姜子牙当年穷困潦倒,年纪又大,想通过钓鱼的机会接近周文王。有一次文王出去狩猎,出门前给自己占卜了一卦,卦象上说是这次出门狩猎,不会猎到什么猛兽,猎到的是一位能够帮他实现霸业的股肱之臣。

果然,文王狩猎时遇到了姜子牙,二人相谈甚欢,周文王当时便认定,姜子牙就是他占卜时的那位辅佐他成就一番伟业的“王之辅”。事后周文王与姜子牙聊起此事,十分感慨。由此,姜子牙也得到了“太公望”的美称。

姜子牙后半生功勋卓著,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兴周,自己也被分封到齐地为国主。在齐地,他仍然恪尽职守,将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这也为春秋时期齐国的鼎盛奠定了十分稳固的根基。

因为两个壮汉不信姜子牙,反而却成全了周文王,这何尝不是一种机缘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古代人的防火历史是怎样的?从周朝说到明清,看看古人的防火措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古代防火典故,古代防火的最佳方法,古代有森林防火的事情吗

    2014年,中国贵州镇远县报京大寨,这个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侗族古村落建筑之一的寨子在一场火灾中毁于一旦,木质建筑不具备防火性,往往一户失火,就会波及整片建筑群。所以古人很早就意识到防火的重要性。关于古人早期防火的一些历史早在周朝时期,古代人就已经有了防范火灾的意识,《周礼·天官冢宰·宫正》就记载有:春

  • 为何周平王东迁以后,感觉周朝就大不如从前了?连天子都沦为傀儡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周平王东迁后的王室实力,周平王东迁洛邑怎么念,周平王东迁洛邑完整视频

    下面我来简单分析一下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周平王迁都,是周王室衰落的结果,不是周王室衰落的原因。“周平王只是迁了一下都,周天子从此就不如其他诸侯了”——这属于因果倒置的说法,把因果关系搞反了。众所周知,周朝不是于秦朝之后的那种大一统式王朝。由于周王室先天实力不强,再加上当时生产力

  • 周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和分封制有什么关系?进来涨知识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周朝的长子继承制,周朝的分封制度,周朝的分封制度起到什么作用

    世袭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奠定了君主的权力地位和特权,国家的最高权力仅限在君主的嫡系或庶出之间交接,这一最高权力无可撼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分封制则是这一最高权力拥有者对社会利益(权力、土地、人民)的再次分配,因此在利益上的分配是否均衡、合理和恰当,都会对古代王朝的社会稳定、国家兴衰

  • 项羽灭秦后,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而是效仿西周分封治国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上是项羽灭了秦国吗,项羽击败秦国了吗,项羽为何能灭掉秦朝

    秦帝国为了镇压农民起义,赦免所有骊山囚徒,临时组建70万大军平息各地叛乱,秦将章邯率领这支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屡战屡胜,并且在一个晚上偷袭项梁的军队,项梁战死。随后,章邯率领军队北上与王离的20万大军会和攻打赵国,赵王无力抵抗退守巨鹿。此时天下各诸侯看透了形势,如果秦王朝不灭,自己还是会被扫地出门,于

  • 秦始皇为什么不愿继续用分封制?而改为郡县制?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秦始皇实行的是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秦始皇为什么用郡县制不用分封制,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建立了郡县制

    而这些都是分封制带来的结果,所以到了秦朝肯定不能在这么搞下去,郡县制就这么诞生了。但原因肯定没有那么简单,郡县制也不见得有多么好,该叛乱还是叛乱,地方反抗中央也不是什么新鲜事。郡县制的产生固然是因为分封制存在的弊端,但本质原因还是统治者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春秋国时代是学术思想大爆炸的年代,我们现在的文

  • 为何说玄武门之变是李渊一手缔造的?其中有太多秘密,已鲜为人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渊对玄武门之变的态度,李渊为什么会有玄武门之变,李渊为什么没能控制玄武门之变

    ·猪一样的队友为何说玄武门之变和李渊的发展史有关,这还要从隋末之乱开始说起。作为太原镇守的李渊,本来是杨广家的亲戚。但在权力的诱惑下,还有什么亲情可言呢!李渊起兵时很迷茫,并没有长远的计划。在军阀混战的年代,谁能保证自己能笑到最后呢。而李渊的手下,多数是太原的地方官,家里老婆孩子都在太原,他们最大的

  • 为何说唐朝的科举是“豪门贵族”内部的科举?难怪唐之后再无贵族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朝科举制度的特点,唐朝初期科举是什么,唐朝初期的科举是怎样的

    ·为何说唐朝的科举是唐朝贵族内部之间的科举为了抑制门阀历代统治者都费尽了脑筋,但在2000年的封建王朝中却一直消除不了,其本质原因就是皇帝自身就是帝国中最大的地主,他怎么又能控制住他人的增长呢?曹操时期为了重视人才搞过“唯才是举”,曹操不讲究这个人的出身和品行,只要求这个人有真本事就行了。但曹魏政权

  • 宰相写下“青鹅”二字被诛,群臣不解,武则天怒道:把字拆开来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武则天训斥群臣,武则天用锥子降伏烈马,武则天整理奏折

    “谨言慎行,方能保命。”的确如此,在古代,有很多的能人志士,可能就会因为一句话说错而丢了官位,没了性命。而在现代,也有很多人因为口无遮拦而犯下大错。“言多必失”一直是一个不变的真理。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更是有很多因为说错话而丢失性命的故事。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有一个宰相写下了“青鹅”二字,看似简单

  • 李世民让390名死囚返家探亲,命秋后归来执行处死,结局让人意外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李世民释放的390名死囚后来回来吗,李世民为何对死囚犯心生怜悯,李世民死亡之谜大全

    话说,自李家拿下了天下,李世民与李建成的帝位之争一直就没有停下过。面对李建成的各种逼迫,李世民没有选择坐以待毙而是直接策划并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先发制人斩杀李建成、李元吉二人,夺得了皇位。称帝后的李世民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得民心者才能让整个国家稳定,因此励精图治。大唐的“贞观之治”就

  • 小学生读到“铁杵磨成针”提问:我不信李白这么傻,老师直接懵掉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美女老师讲解李白,李白铁杵磨成针故事100字,小学生对李白的评价

    没错,在李白传世的作品中,他的这些性格特点都表现的非常鲜明,可是最近,我一位老师朋友却告诉我一件事,大慧觉得十分有趣。朋友在小学教4年级,按照课标要求,当时要给学生们讲述著名的历史典故《铁杵成针》。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一课是非常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没想到的是,在课堂上突然有一名学生发问:“李白真的有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