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中宗复辟后极为昏聩,武三思为掌权将张柬之等人迫害致死

唐中宗复辟后极为昏聩,武三思为掌权将张柬之等人迫害致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277 更新时间:2024/1/19 7:07:51

正是这场政变将他的命运彻底改变了,不仅被贬丢官,最后因此郁郁而终。

武则天崩逝后的政治局面

唐中宗即位之后,遂立其妻韦氏为皇后,并追赠皇后父韦玄贞为上洛王,母崔氏为妃。中宗这种行为遭到了左拾遗贾虚己的批评,却没有引起中宗的重视。

韦后欲仿效武则天干预朝政,中宗每坐朝,其必施帷慢坐于殿上,引起了朝臣的极大不满。桓彦范上表中宗,请求不要让韦后出外朝干预国政,中宗不听。干预朝政的除了韦后外,还有安乐公主与上官婉儿等人。安乐公主出生在中宗与韦氏迁往房州的途中,因而特别受到中宗的钟爱,于是愈加骄横。

上官婉儿本是高宗时宰相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被杀后,其家被籍没,上官婉儿当时尚幼,被收入掖庭为奴。长大后聪慧异常,明习吏事,善撰诗文,因而得到武则天的喜爱,命其在宫中掌管文书表奏,尤其是圣历以来,“百官表奏多令参决”。中宗即位后,仍命其专掌制命,并且封为婕好,使其得以弄权于禁中。

当初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时并没有诛杀武氏诸王,目的是留给中宗诛之。关于这一点,《资治通鉴》有明确的记载,张柬之说:“主上昔为英王,时称勇烈,吾所以不诛诸武者,欲使上自诛之以张天子之威耳!”实际也是为中宗着想。中宗即位之后,张柬之等人遂劝中宗诛杀诸武,中宗不听。

张柬之

张柬之又说:武则天“革命之际,宗室诸李,诛夷略尽;今赖天地之灵,陛下返正,而武氏滥官僭爵,按堵如故,岂远近所望邪!愿颇抑损其禄位以慰天下!”也就是退一步请求贬降诸武官爵,中宗仍不听。敬晖等人又率百官上表,请求降诸武王爵,中宗不许。后来在百官的再三要求下,才勉强将武三思、武攸暨等降为郡王,武懿宗等十二人降为公爵。

中宗不仅不愿诛杀诸武,而且还与武三思打得火热,多次微服前往武三思家。监察御史崔皎密表进谏,中宗反而将其所谏之言泄露给武三思,引起了武三思等人对崔皎的切齿痛恨。

中宗即位后,虽然以魏元忠、张柬之、崔玄暐袁恕己等人为宰相,敬晖、桓彦范为纳言,但是对他们并不完全信任,他们关于政事的意见也多不听取,但是对武三思却言听计从。武三思之所以在中宗复位后仍旧能够擅权,与韦后不无关系。据载,武三思与上官婉儿私通,关系非同一般,上官婉儿又将他推荐给韦后,韦后遂将其引荐给中宗,因此武三思可以随意出入禁中,深得中宗的信任。

韦后之所以如此善待武三思,除了其女安乐公主的驸马武崇训是武三思之子,两家为儿女亲家的关系外,韦后本人也与武三思私通。中宗畏惧韦后,对其百依百顺,以至于她们卖官鬻爵,胡作非为。史载:“韦后及太平、安乐公主等用事,于侧门降墨救斜封授官,号‘斜封官’,凡数千员。内外盈溢,无听事以居,当时谓之‘三无坐处’,言宰相、御史及员外郎也。”所谓“斜封官”,即没有正式制敕和经过正规铨选程序而授予的官职。

由于武三思权势甚大,使得一些投机分子纷纷投靠其门下,成为其党徒。如考功员外郎崔湜,本是敬晖的心腹,敬晖等为了制约武三思,命其为耳目,刺探诸武动静。崔湜见中宗亲近武三思而疏远敬晖等,于是转而投靠武三思,将敬晖等的密谋全部告诉了武三思。武三思为了鼓励崔湜,遂提升其为中书舍人。

武三思关系图

殿中侍御史郑愔原为二张心腹,二张被杀后被贬为宣州司士参军,又因为贪赃事发,只好弃官逃亡。后来他潜入洛阳,投到武三思门下,为其出谋划策,武三思又设法任命其为中书舍人。史载:“三思令百官复修则天之政,不附武氏者斥之,为五王所逐者复之,大权尽归三思矣。”这里所谓“五王”,就是指张柬之等五人。

关于五人封王也与武三思有关。武三思与韦后将这五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他们对中宗说:五人恃功专权,于社稷不利。昏庸的中宗竟然信以为真。于是武三思给中宗出谋划策,将张柬之等五人封为王,而罢去其相权,外不失尊宠功臣之意,内实夺其权。

中宗大喜,于是封敬晖为平阳王,桓彦范为扶阳王,张柬之为汉阳王,袁恕己为南阳王,崔玄暐为博陵王,罢知政事,赐金帛鞍马,只令参加朔望朝,即每月初一、十五举行的大朝会。

张柬之之死

韦后与武氏的专权擅政,使得参与神龙政变的众臣心灰意冷,人人自危。如右羽林将军、弘农郡公杨元琰,见武三思专权,遂请求弃官为僧,中宗不许。敬晖得知此事,嘲笑说:“使我早知,劝上许之,髡去胡头,岂不妙哉!”因为杨元琰多胡须,相貌类似胡人,故敬晖才这样相戏。杨元琰说:“功成名遂,不退将危。此乃由衷之请,非徒然也。”对杨元琰的这种态度,敬晖很不高兴。

后来,五王被害,唯独杨元琰安然无事。张柬之见中宗如此昏庸,也心生退意,上表请求退归故乡养疾。此举正合中宗心意,遂任命张柬之为襄州刺史,但却不许掌管州事,给全俸养疾。

崔晔

张柬之虽然离开了京师,但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人尚在京师,武三思仍然深感不安,于是设法将此三人分别贬为滑、洛、豫三州刺史,将他们赶出了朝廷。至于崔玄暐,早在这之前就已经被任命为检校益州长史、知都督事,不久,又贬为梁州刺史。至此,神龙政变的主要功臣基本被贬黜殆尽。

即使如此,武三思仍不罢休,非将神龙功臣诛杀殆尽不可。少府监丞宋之问与其弟宋之逊为二张同党,被贬岭南,逃回洛阳,住在好友光禄卿、驸马都尉王同皎家。王同皎见武三思与韦后擅权,经常与亲属议论此事,切齿痛恨。

宋之逊为了讨好武三思,便派人将此事告诉了武三思。武三思遂指使人诬告王同皎与洛阳人张仲之、祖延庆、武当丞周憬等勾结,招纳壮士,打算杀死武三思,然后派兵入宫,废去皇后。导致王同皎等被斩,并籍没其家。周憬逃入比干庙中,大声呼曰:“比干古之忠臣,知吾此心。三思与皇后淫乱,倾危国家,行当枭首都市,恨不及见耳!”说罢自尽。而宋之问、宋之逊等却因此功而重新得到任用。

敬晖等人虽然被贬到外地,武三思仍不放过,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他与韦后日夜在中宗面前诉告,诬陷他们结党营私。神龙二年(706年)三月,中宗下令将敬晖贬为朗州刺史,崔玄暐为均州刺史,桓彦范为亳州刺史,袁恕己为郢州刺史。又将黄门侍郎宋琢贬为检校贝州刺史。这年五月,刚刚将武则天安葬完毕,武三思便又指使人诬告张柬之等五人通谋,于是将张柬之贬为新州司马,敬晖为崖州司马,桓彦范为泷州司马,袁恕己为窦州司马,崔玄暐为白州司马,并且削去他们的封爵。

张柬之等人虽然屡遭贬逐,但只要他们人还在,对武三思来说终究是一个威胁,于是他又想方设法置他们于死地。经过一番谋划,终于想出了一条毒计。武三思指使人暗中将韦后的种种丑行写在纸上,张贴于洛阳的热闹处天津桥,呼吁加以废黜。中宗得知此事后大怒,命御史大夫李承嘉追查此事。

李裹儿

李承嘉遂上奏说此事乃张柬之等五人指使而为,并说明在废后,实则谋逆,请求处以族诛之刑。武三思又指使安乐公主在宫内谮告,侍御史郑愔在外进奏,内外夹攻,务要置张柬之于死地。中宗因为在即位之初曾赐张柬之等人铁券,恕十死,于是便将张柬之流放州,敬晖流放琼州,桓彦范流放瀼州,袁恕己流放环州,崔玄玮流放古州,其子弟年龄在十六岁以上者全部流放岭南。武三思见目的没有达到,又指使太子上表,请诛杀五人三族,中宗仍然不许。

中书舍人崔湜对武三思说:“晖等异日北归,终为后患,不如遣使矫制杀之。”武三思问谁可为使者?“湜表兄周利贞先为桓、敬等所恶,自侍御史出嘉州司马,湜乃举充此行。”于是遂提升周利贞为右台侍御史,命其出使岭外。

周利贞到达时,张柬之、崔玄暐二人已经病死,遂将桓彦范乱杖打死,将敬晖刚而杀之。袁恕己平时迷信于神仙之术,服用黄金,于是逼其饮用野葛汁,这是一种毒草,食之则死。袁恕己饮数升而不死,毒发倒地,指甲手指脱落,周利贞命人乱棍打死。周利贞回朝后,被提升为御史中丞。“利贞往,彦范等皆死。擢利贞御史中丞。”

武三思杀死五王后,权倾朝野,得意忘形,常常说:“我不知何等名善人,唯与我者殆是哉。”在朝中他拥有一大批党羽,许多朝臣都纷纷依附于武三思,兵部尚书宗楚客、将作大匠宗晋卿、太府卿纪处讷、鸿肪卿甘元柬等皆为其羽翼,御史中丞周利用、侍御史冉祖雍、太仆丞李俊、光禄丞宋之逊、监察御史姚绍之等五人为其耳目,时人称之为“五狗”。

更多文章

  • 唐中宗一生活在女人阴影下,韦皇后的面首便至少三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中宗为何纵容皇后出轨,唐朝皇后为什么毒唐中宗,韦皇后毒死唐中宗

    唐中宗李显在历史上的名气并不大,但他的祖父却是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母亲是中国唯一的正统女皇武则天,侄子是著名的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唐玄宗李隆基。自己和自己的父母、弟弟、侄子全都是皇帝。唐高宗李治登基后,由于其后宫里王皇后和萧淑妃的争宠,唐高宗得以在王皇后的支持下将唐太宗的才人武则天接回皇宫。唐高宗接

  • 司马氏的得志给晋朝一个无法抹去的羞耻,而诸葛瞻也并非无能之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晋朝司马氏的下场,晋朝司马氏有多厉害,怎么评价司马氏建立的晋朝

    从史书中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在某些时期,那些无视规则、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坏人”,往往比那些遵守规则、循规蹈矩的老实人表现得更“出色”。三国时期的诸葛家族和司马氏就是这种情况:身在强大的魏国、无视君臣之道、玩弄权术登峰造极的司马氏家族权势滔天,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个个显得像人中龙凤;而身在弱小蜀汉,且循

  • 史思明曾打败唐朝众多名将,但被儿子弑杀前却不断向其求情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史思明差点灭了唐朝吗,史思明的个人资料,史思明屯兵于河清

    留守期间,起先,史思明犹如战神,席卷整个河北,荡平了河北拥护唐朝的所有势力。但到了次年的二月,当李光弼率军从山西东出井陉关,进入河北后。他就风光不再了。第一战,他们战于常山,史思明惨败。被迫退守藁城(现在的石家庄藁城区)。第二战,郭子仪也来了。郭、李二人联手再次大败史思明,打得史思明连退几百里。放弃

  • 乞活军在北方的抵抗为东晋争取了安全的外部环境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东晋时期的北方,东晋会统一北方吗,东晋怎么抵御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

    不得不离开的并州永兴元年(304年),匈奴人刘渊建立汉赵政权。此时身为皇室宗亲的并州刺史司马腾得知此事后在未做好准备的情况下派遣并州大将聂玄率军攻打刘渊。西晋的内乱耗尽了晋军精锐,两方人马在大陵展开激战,结果晋军惨败。司马腾在得知战报之后,惊恐万分,这时又恰逢并州闹饥荒,百姓颗粒无收,城中已无余粮可

  • 西晋不承认蜀汉的正统地位,东晋时习凿齿为尊蜀汉而编造正统授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蜀汉西晋的关系,西晋为什么能灭蜀汉,蜀汉灭亡西晋建立地图

    晋朝不承认刘备是皇帝。史实证据就是《三国志》中,记载刘备事迹的史书体裁是“列传”,而不是“本纪”。所谓“本纪”和“列传”,通俗地说,前者记述皇帝的事迹,后者记述诸侯或名人事迹。刘备驾崩后没享受到“本纪”待遇,这就可以说明晋朝不承认他是皇帝。至于晋朝官方为什么不承认刘备是皇帝,原因有二。第一,成王败寇

  • 武则天对内平叛较为顺利,但在对外战争中则败绩不断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武则天对外战争十战九败,武则天美图100张,武则天怎么玩才最厉害

    然而,到了唐高宗的皇后,一代女帝武则天执政后,唐朝的国土面积却出现了大幅度缩水。历朝历代,从大的方面分,战争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对内平叛,一种是对外征伐。唐朝也不例外。武则天执政时期也出现了很多战事,但在这些战争中,武则天却也是丧师失地,接二连三丢失领土。对内平叛武则天虽由皇后一步步临朝称制,到最后称

  • 唐玄宗令宦官监视节度使使宦官逐步拥有兵权,甚至妄行废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玄宗的兵权,唐玄宗时期有宦官当权吗,唐朝后期宦官专权

    但是到了唐玄宗时代,宦官的定位,第一次出现了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原因,则是因为在唐玄宗时代,唐朝的军事制度开始变了。在唐朝初期,唐朝基本执行府兵制的军事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兵农合一。国家要打仗了,直接从地方募集士兵,然后带到前线去打仗。而如果前线没有战争了,就直接把这些军队解散,让士兵们回家种地。这种

  • 唐朝时俸禄是由百官凭符、牒到相关部门领取,一般按季度发放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朝从九品俸禄,唐朝士兵一年的俸禄,唐朝官员俸禄等级

    那么朝廷会如何将俸禄发到全国各地的官员手中呢?实际上不同时期是有不同方式操作的。春秋战国之前,官员的俸禄比较单纯,就是田邑,各级官员都有自己的土地,这就是他们的收入。随着时代的进步,战国时期就开始出现了另一种俸禄形式,即实物俸禄,它是作为土地的一个补充出现的。到了汉朝就开始出现了货币形式的俸禄。实物

  • 五代十国的混乱使人印象深刻,故使人感觉唐宋之间相隔数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宋五代十国太混乱,唐宋五代资料,隋唐五代又十国全文

    唐天祐四年(907年),朱温接受唐哀帝李柷禅让,建立后梁,立国289年的唐朝灭亡,这是五代十国的开始。中国历史上有两段特殊的时期,一是五胡十六国,二是五代十国。西晋开国不过才二十多年,便因为八王之乱,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南下,致使中原板荡,百姓流离失所,大小政权你方唱罢我登场。这是自中国第一个统一政权秦

  • 魏晋隋唐时已出现行尚书台,但只是临时机构,元朝正式设置行省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元朝行省制度确立的背景,元朝的驿站与行省,元朝行省制度二元制指什么

    王袆在《送申巡检之官序》中记载:“至正十一年,海内多故,天子命勋旧大臣行中书省以镇外服,且以为去朝廷远,事有机速,不可律于常制禀命而行。凡军旅、钱粮、铨选之事,一听其便宜行之。”王袆是明朝官吏,学者。生于至治二年(1322年),死于洪武七年(1374年)。元末曾隐居山中。他的这段话点出了行省制的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