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纷乱不堪的缘由

春秋战国纷乱不堪的缘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391 更新时间:2024/2/6 16:10:13

历史上,让人混乱的有两个时代,一个是由于时代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一个就是东汉末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前者是南北朝的靖康之变,后者则是乱世枭雄的时代。除了携天子以令诸侯值得一说外,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激烈争夺天下、斗争不休的源头也让许多人疑惑,乱世枭雄,会在怎样的境况下,才会在乱世里留下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

[var1]

历史上的春秋战国其实是两个相继开来的时代,从正史来看,是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诸侯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时代也是历史上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春秋战国时代同样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里的分裂指的是无固定的王朝执政,诸侯国遍地开花,而从较为严密的角度考虑,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为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var1]

春秋之始,战国之末

1、春秋之祸,硝烟四起

很多人对于春秋战国有一个误解,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朝代,而现实的情况是,这是两段纷乱不堪的历史时期。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和战国代表的是不同战况的两个时期。最先开始的春秋时期,简称春秋,至于为何称为春秋,这一原因目前尚在研究之中,可能是因为这个时代处于周王朝的末年,江山气数已尽,后来还会有新的人才出现,而春秋时代陆续出现的五位诸侯都是赫赫有名的能人志士,在乱世得以长久,必然是有功在千秋的功绩,所以此段时期称为春秋。

[var1]

2、战国时代,口诛笔伐

战国时代,有《战国策》一书,将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的场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众所周知,西周时期,天子将天下土地分封给各诸侯国,而率土之兵,都成为了王臣。开始的时候,一切都十分美好,周王朝享受这各国的朝贡,还不用亲力亲为地治理国家,但时间久了,诸侯国也经历了新旧交替,越来越多的诸侯子弟开始厌倦了被周天子驱使的生活,开始招兵买马,自立门户,而另一边,以往可以高枕无忧的周室子弟却始终沉迷于玩乐,终日无所事事,将朝政日渐荒废,王朝的治理还及不上诸侯国,就引发了各地诸侯国的强烈不满。

[var1]

战国之初,初现端倪

1、战国无双,仁人志士

如果说,春秋时期,最忙的是孔子,四处奔波收徒,传播儒学思想,那么三国时期,思想已经相当成熟的齐桓公秦襄公就接替了他的地位,开始四处征伐,追求建立太平盛世,将入者无法家避世,出者无敌国外患这套理论付诸于行动。

[var1]

先是以齐桓公的霸业徐徐展开,他开始了承继天命,任用管仲,进行改革,提出来了尊崇周天子的号召,虽然看上去不太管用,但是却名正且言顺地将国家发展为最强盛的诸侯国,稳居五霸之首。然后是战国里的秦襄公,虽是质子自身,却一路拜师学艺,交友结拜,任用商鞅,将弱秦进行改革,成为了有名的秦国。所谓立竿见影,商鞅的政令成为了秦朝发展的关键因素,秦朝的发展与规划也不负众望,而后的大一统王朝便是最好的证据。

[var1]

不论之前是多少人,最后就只剩下了天下七分,如果说是天子之令,皇室血脉遗孤秦王,一边是边域附属的大臣,这三者之间,已成定局,而秦楚的人才,无论出生在哪个时代都是时代的栋梁之才,所以民间也有煮酒论英雄的传说,所以,他们每个人单独来看,都是乱世里难得的人才。

2、天下七分,乱世枭雄

天下三七分,局势已定,而真正的枭雄秦朝就正式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了。在这七个大国中,秦朝一开始所具有的只有地区优势,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而后期的改革发展都是在前面的基础之上,所以导致秦朝在后期显得十分强势。

[var1]

实际上,我们在研究时发现秦朝的政治和经济之所以强于其他朝代,本质上是由于商鞅变法成功导致的,在地形图上,秦朝还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齐,魏,秦这三国有其自然而然的发展方向,秦朝最后能够轻松地拿下草原和少数民族,以及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投奔,也是由于其强盛之故。

朝纲不振,四处揭竿而起

1、周王朝衰亡,王朝倾覆

周而复始,西周的溺亡其实源于烽火戏诸侯,也源于周王室的步步堕落。本来是开始,又到了最后,西周时期,可考证的历史并不多,关于周王朝的丰功伟绩历史上很少提到,大部分都是关于西周的疆土和末代君主的荒唐行径,如果说,一个朝代的末世之时,只有这些可以说的话,那么西周王室的倾覆是必然的。

[var1]

2、乱世之中,变法图治

朝纲不够重要,也并非如此,而是朝廷的发展不够强大导致的,所谓得良将者得天下,大概就是这个道理。春秋五霸的齐桓公就是如此,他任用管仲,改革内政,使国力强盛。又用管仲的谋略,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尊王就是迎着周天子的号召,借着天子名义合理合法地讨伐诸侯国,从而发展实力,达到制衡其他国家的效果。

[var1]

不论是春秋五霸,还是战国七雄,都忙着改革发展,修养生息变法图治。治大国如同烹小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对于春秋五霸的理解是齐联合各国就岁贡之事,讨伐楚国,而齐桓公深谋远虑,任用管仲,始终休养生息保存实力,能够许和就坚决不发动战争。所以,当时齐国的国力最为强盛,后来齐桓公又多次会诸侯,周王也派人参加,加以犒劳。齐桓公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

在战国时期,秦朝之所以能够独立而出,也是秦国长期推行改革和政治,变法图治,将秦国在短短时间内就发展为最强的诸侯国,并且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依旧强盛,当然秦王朝的建立者也是源于秦朝的发展和商鞅的任用,才有了后来秦朝的强盛。

总结

无论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代,我们都能清楚地感受到齐桓公和秦襄公的个人发展过程,他们都是在乱世之中发展而来的,本质上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及时进行变更或者进一步进行革新和发展。但这些问题最初的原因都应该归咎于周朝的分封制度,周天子稳坐天下,授民授疆土于四方,这是历史上人们对于分封制的见解。

这一点,其实也与宋朝的杯酒释兵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前者是由于疆土与兵权的结合,后者是关于封地和赏赐,前者是一个不落地发展起来了,后者则是逐渐成为一种朝堂上的趋势,而分封制的本质就是利益的分配不均衡,一开始周天子和各地的诸侯纷纷合作,进而发展为周天子坐拥朝堂享受万世太平,诸侯国不仅要驻守边防,每年还要进行大量的朝贡,年度巨额的贡品给各诸侯国带来了巨大的岁贡压力,而一边是周王室的无度索取,一边是诸侯国的兢兢业业,这种不平衡存在的时间越长,诸侯国与周天子的矛盾就越来越大,各诸侯国始终蓄势单发,气氛就开始剑拔弩张。

[var1]

所以,本质上春秋和战国都是由于诸侯分封制度导致的社会动荡,本质上是权利和义务分摊不均,社会的财富和资源分配不公导致的,而不论是春秋五霸,还是战国七雄,他们都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他们都没有统一天下的实力和运气,而孔子周游列国,最后成功将理念传达诸国,最终也只有秦朝的商鞅真正得以升华。而春秋和战国纷乱的根本原因就是各地诸侯野心勃勃,没有出现有实力的人能够解决这一局面,而各家始终处于观望的状态,而秦朝的出现,无论是焚书坑儒,还是将政治和文化得以升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不屑努力的。

换个角度来说,春秋战国的纷争其实是秦朝建立的过程,先是在此前秦襄公的基础上发展,再到七雄的斗争,秦朝子孙万代的苦心经营和发展,才得以结束这局面,而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才是天下之争的原理。

参考文献:《春秋战国》《春秋歧途》《读罢春秋不成歌》《春秋:五霸跌起》《战国:七雄争霸》

更多文章

  • 比勾践“更猛”的复国枭雄,五次对敌称臣,覆灭后竟还能逆袭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勾践复国后怎么对付功臣,勾践复国的残暴,勾践复国有多厉害

    [var1]其人与陈寿《三国志》中“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的孙权颇为相似,他的亲大哥辛劳创业,好不容易乘乱世之际,坐拥一方沃土,然而环顾四面全是强敌虎视,豺狼之邦林立,这位枭雄继承父兄之业后,不敢有丝毫懈怠,竭智尽勇,欲逞强称霸,结果事与愿违,竟先后五次屈辱地向非帝即王的司马氏、苻氏、吕氏、姚氏、秃

  • 西汉虽延续秦朝,并没继承秦朝文化,继承的是楚国、周、商等文化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朝与西汉之间的王朝,秦朝与汉朝的关联,汉朝继承过秦朝吗

    [var1]对于秦朝,虽然存在的时间比较短,但东周开始后没多久就建国了。从秦国建立到秦朝灭亡,一共存在了五百多年时间。可以说历史还是比较久的,所以也有自己的文化。秦国虽然在春秋和战国时期存在感比较强,也有一定的实力,不过其文化发展并不是很好。一直到战国后期,秦国的文化才开始发展,在这之前,秦国的文化

  • 谁洗刷了长平之战“纸上谈兵”的耻辱?此人使叛臣胆寒,威震敌国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长平之战真实分析,长平之战简介和特点,长平之战关键人物

    史书上记载赵括有一个非常能打仗的父亲,赵国“马服君”赵奢,他的弟弟赵牧也是赵国难得的将才,其实这赵氏一门后裔还出了不少带兵良将。[var1]而据说在当年长平之战前夕,赵括的母亲听说赵孝成王要以赵括为帅,就急忙找到赵王对他说道:“妾身曾见他的父亲马服君赵奢为将,都是和将士们同甘共苦,大王及宗室所赏赐的

  • 从小说《三国演义》切入,探析吴国低调的客观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三国吴国国君,三国演义小说分析,三国演义深度解读分析

    《三国演义》几乎是陪着我们长大的,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其他的衍生品数不胜数。有很多人对三国这段历史的了解都是通过《三国演义》来入门的,小时候我们都是依靠这本书来看汉朝末年的这段历史。还有很多人说一共有有两个三国,一个是属于小说里的三国,还有一个是属于历史学家的三国。作为普通人,我们更了解的当然是属于小说

  • 官场高人,把人性看的多透彻?看管仲的临终遗言,有恍然大悟之感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管仲的遗言和感悟,管仲临终遗言解析,管仲经典语录

    [var1]齐桓公有管仲的辅佐,不仅可以舒服地做甩手掌柜,还可以在诸侯国面前扬眉吐气,自然得意。所以,齐桓公为表示对管仲的信任和感激,也就不称管仲为“管总”,而是亲切地称为“管叔”。管仲在世时,易牙、开方、竖刁、常之巫四个人不敢干涉朝政。但这四个人为了讨好齐桓公,无所不用其极;齐桓公身在蜜罐,不知所

  • 秦朝统一后,那么多六国后人造反,汉朝统一后,为何没人造反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秦朝统一的背景,秦朝统一过程详解,秦朝和汉朝

    [var1]之所以这样,与两个朝代建国时期的境遇是不一样的。秦朝是灭了六国以后建国的,虽然秦朝也杀了不少六国的君王和贵族,或者把六国的君王和贵族迁移到边远贫困封闭的地方去生活,但也并不是把他们全部杀光。就算把六国的君王和贵族杀得差不多了,但是六国的老百姓们,还有家国情怀,还存在丧家失国的感觉。他们心

  • 春秋时期,赵国就能把匈奴打败,为何到了汉朝,却打了100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赵国灭匈奴,匈奴和赵国的关系,秦赵打仗抗击匈奴要不要帮忙

    如今人回溯这段历史,仿佛当时世界上就只有秦楚燕韩赵魏齐这几个国家,自古以来就有的北方边患此时好像根本不用像后世那一般在意,但其实,让大汉王朝举国剿灭的匈奴,此时就已经存在了。不过此匈奴非彼匈奴,此时的匈奴还是一个七国之中随便拎出来一个就能给他扁一顿的国家,是李牧率领几十万人就能吓得匈奴不敢南进,是蒙

  • “柏举之战”吴国五战五胜,性格急躁的夫概背后应该有高人指点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柏举之战有什么启示,柏举之战对吴国影响,吴军大战柏举之战视频

    夫概从楚国令尹囊瓦临阵脱逃的行为中,看出了他是胆小怕事之辈,因为楚国将领和士兵都不想为国捐躯,所以楚军不足为惧。在夫概看来,如果派出少许精兵立马快攻过去,这些贪生怕死之辈一定会逃跑,之后吴军再以主力部队为后盾进攻,就可以轻松地取得胜利。[var1]《东周列国·春秋篇》吴王阖闾剧照犹记得,“鸡父之战”

  • 从吴王寿梦的外交计划中,可以看出吴国想要融合进中原的诚意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吴王寿梦简介,吴国灭楚吴王做了什么,吴王寿梦是吴国第几任国君

    会盟可以暂时停止纷争,如弭兵之盟。但当会盟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也会引发战争。战争结束时,盟主仍然会举行会盟,以达成协议。也正因如此,成为盟主的国家便有了话语权。春秋时期战争频仍,且周天子王权旁落,由诸侯争先会盟的激烈程度就可以看出端倪。从这些会盟中,也可以观察出各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var1]诸

  • 庞涓在魏国得势以后,为何没有斩草除根,直接将孙膑杀掉?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孙膑和庞涓的真实历史,孙膑杀了庞涓后去哪里了,庞涓与孙膑

    [var1]回头来看,没有直接杀死孙膑,是庞涓的一大败笔。那么,心狠手辣的庞涓,既然如此嫉恨孙膑,选择暗害于他,为何不斩草除根,直接将孙膑杀掉呢,难道是因为恻隐之心和同窗之情吗?我们不能说完全没有这个因素,抛开和孙膑的冤仇,庞涓不是一位性格残暴的人,在魏国军中,士兵将领们对庞涓十分尊敬,往往会为他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