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官场高人,把人性看的多透彻?看管仲的临终遗言,有恍然大悟之感

官场高人,把人性看的多透彻?看管仲的临终遗言,有恍然大悟之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208 更新时间:2024/2/6 16:10:18

[var1]

齐桓公管仲的辅佐,不仅可以舒服地做甩手掌柜,还可以在诸侯国面前扬眉吐气,自然得意。所以,齐桓公为表示对管仲的信任和感激,也就不称管仲为“管总”,而是亲切地称为“管叔”。管仲在世时,易牙、开方、竖刁、常之巫四个人不敢干涉朝政。但这四个人为了讨好齐桓公,无所不用其极;齐桓公身在蜜罐,不知所以然,还以为这四个人对自己是真心真意。但管仲是个明白人,他治理齐国,提拔、任用了无数的人才,阅人无数,窥破人性,自然能看透易牙、开方、竖刁、常之巫的真面目。管仲知道这四个人是大奸似忠的人物,只是他们迫于自己的压力,所以一直表现得很规矩。管仲很担心,一旦自己死了,这四个人失去制约,就会扰乱齐国。为此,在临终之际,管仲嘱咐齐桓公,要远离这四个人。齐桓公不解,就问管仲缘由。

齐桓公先提起易牙。易牙是一个厨子,因善于调味,烹饪美食,得到齐桓公的宠爱。一次桓公对易牙说:“寡人尝遍天下美味,唯独未食人肉,倒为憾事。”

[var1]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齐桓公只是随便一说,但易牙却把这话牢记在心。为了讨好齐桓公,易牙就把自己4岁的儿子杀死,做成一鼎鲜嫩无比的肉羹,献给齐桓公。齐桓公从未喝过这么鲜嫩的肉汤,便询问易牙:“此系何肉?”易牙哭着说出杀子做肉羹的缘由,齐桓公被易牙杀子为自己做食物的行为所感动,他认为易牙爱他胜过亲骨肉,从此对易牙信任无二。但管仲却不这么认为,他分析说:“一个人,杀掉孩子来讨好君主,这不合人情。”齐桓公再说起开方。开方本是卫国公子,齐桓公称霸伐卫,卫懿公战败就派庶长子开方带着金银珠宝,向齐国求和。不料开方见齐国强盛,就归附齐桓公,一连十五年没回家,就连开方的父母去世,他都不回国奔丧。所以,齐桓公认为开方对自己很忠诚。管仲分析说:“没有人是不关怀自己父母的,开方背弃亲人,来讨好君主,行为不合乎天理人情,不能信任。”齐桓公又说起竖刁。竖刁和妻子本来有一子两女,但他为了表示对齐桓公的忠心,竟自行阉割,做了太监。齐桓公为此对竖刁深信不疑,让他做内宫的总管。管仲又分析说:“自己阉割来讨好君主,也不合人情,难以亲爱、信任。”齐桓公最后问常之巫。常之巫是个巫师,平时负责忽悠齐桓公搞迷信,算命、祛病,驱鬼之类的邪术,而博得宠信。管仲说:“死生,是无法逃避的;疾病,是人体失常所致。君主不顺其自然,守护根本,却完全依赖于常之巫,那这个人就会趁机欺骗君主,无所不为了。”齐桓公将信将疑,管仲死后,先是把四人赶出了皇宫。但过了一段时间,齐桓公没了这四个小人的奉承谄媚,吃不香睡不稳,就又把他们都召了回来,官复原职。

[var1]

齐桓公不听管仲遗言,亲信易牙、竖刁等四人,最终给自己带来了恶果。桓公四十三年,齐桓公病危时,他的几个儿子为了王位互相攻打,易牙等人作乱,竖刁砌了一个小屋,只留一个洞,把齐桓公关在小屋内,不给桓公饭菜。最后,一代霸主齐桓公被活活饿死。

《智囊全集》记载,齐桓公临终悔恨地哭道:”圣人所见岂不远哉?“仲父的见识太远了,我真后悔啊!而且齐桓公死后,尸体无人收葬长达六七十天,导致寝室蛆虫遍地,尸臭熏天。一代霸主,落个如此结局,只因他没有窥破人性、人心。自古以来,做领导的都是权谋高手,窥破了人性。所以,我们无论身在官场、职场、生意场,都要多读些增长智慧,分析人性的书籍,免得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就如不懂前车之鉴的吴王夫差一样,见勾践亲尝自己的粪便,不仅不怀疑勾践反人性的行为,还信任勾践,导致身死国灭。

更多文章

  • 秦朝统一后,那么多六国后人造反,汉朝统一后,为何没人造反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秦朝统一的背景,秦朝统一过程详解,秦朝和汉朝

    [var1]之所以这样,与两个朝代建国时期的境遇是不一样的。秦朝是灭了六国以后建国的,虽然秦朝也杀了不少六国的君王和贵族,或者把六国的君王和贵族迁移到边远贫困封闭的地方去生活,但也并不是把他们全部杀光。就算把六国的君王和贵族杀得差不多了,但是六国的老百姓们,还有家国情怀,还存在丧家失国的感觉。他们心

  • 春秋时期,赵国就能把匈奴打败,为何到了汉朝,却打了100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赵国灭匈奴,匈奴和赵国的关系,秦赵打仗抗击匈奴要不要帮忙

    如今人回溯这段历史,仿佛当时世界上就只有秦楚燕韩赵魏齐这几个国家,自古以来就有的北方边患此时好像根本不用像后世那一般在意,但其实,让大汉王朝举国剿灭的匈奴,此时就已经存在了。不过此匈奴非彼匈奴,此时的匈奴还是一个七国之中随便拎出来一个就能给他扁一顿的国家,是李牧率领几十万人就能吓得匈奴不敢南进,是蒙

  • “柏举之战”吴国五战五胜,性格急躁的夫概背后应该有高人指点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柏举之战有什么启示,柏举之战对吴国影响,吴军大战柏举之战视频

    夫概从楚国令尹囊瓦临阵脱逃的行为中,看出了他是胆小怕事之辈,因为楚国将领和士兵都不想为国捐躯,所以楚军不足为惧。在夫概看来,如果派出少许精兵立马快攻过去,这些贪生怕死之辈一定会逃跑,之后吴军再以主力部队为后盾进攻,就可以轻松地取得胜利。[var1]《东周列国·春秋篇》吴王阖闾剧照犹记得,“鸡父之战”

  • 从吴王寿梦的外交计划中,可以看出吴国想要融合进中原的诚意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吴王寿梦简介,吴国灭楚吴王做了什么,吴王寿梦是吴国第几任国君

    会盟可以暂时停止纷争,如弭兵之盟。但当会盟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也会引发战争。战争结束时,盟主仍然会举行会盟,以达成协议。也正因如此,成为盟主的国家便有了话语权。春秋时期战争频仍,且周天子王权旁落,由诸侯争先会盟的激烈程度就可以看出端倪。从这些会盟中,也可以观察出各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var1]诸

  • 庞涓在魏国得势以后,为何没有斩草除根,直接将孙膑杀掉?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孙膑和庞涓的真实历史,孙膑杀了庞涓后去哪里了,庞涓与孙膑

    [var1]回头来看,没有直接杀死孙膑,是庞涓的一大败笔。那么,心狠手辣的庞涓,既然如此嫉恨孙膑,选择暗害于他,为何不斩草除根,直接将孙膑杀掉呢,难道是因为恻隐之心和同窗之情吗?我们不能说完全没有这个因素,抛开和孙膑的冤仇,庞涓不是一位性格残暴的人,在魏国军中,士兵将领们对庞涓十分尊敬,往往会为他视

  • 曹叡:矛盾中的魏国皇帝,没杀司马懿是他最大的失误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曹叡死在了司马懿背上,曹叡当皇帝多亏了司马懿吗,曹叡司马懿关系

    甄氏与曹植的故事,在民间被传得沸沸扬扬。但是这仅仅是民间故事,当不得真,没有证据证明甄氏与曹植之间有过男女私情。不过甄氏原来是袁绍的儿媳妇,想当年曹丕可是在攻破冀州后,从父亲手中抢来了甄氏,最开始的时候,曹丕对甄氏还是非常好的。只不过花无百日红,后来的曹丕宠爱汉献帝的两个女儿以及郭美人,甄氏失宠并颇

  • 楚国逐渐衰弱,吴国方兴未艾;楚国不思进取,吴国君臣一心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楚国为什么灭不掉吴国,楚国被吴国打败的原因,战国吴国与楚国

    年幼而势弱的楚昭王,又恰逢立志图霸的雄主阖闾;楚国有贪婪暴戾的令尹囊瓦,而吴国有一代雄杰伍子胥、孙武。吴国“入郢之战”,其背景是吴国君臣一心,国力强盛相对于楚国的奢靡,令尹亦不进取,渐进地让吴国取得大胜。[var1]《东周列国·春秋篇》伍子胥剧照楚昭王得位的过程,先就受到了囊瓦的阻挠,从中可以得知,

  • 战国四名将,谁能与白起一战?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战国名将白起简历,战国最厉害的名将是李牧还是白起,战国时期抗韩名将白起

    这几句话说的是,战国时期四个能征善战的四位名将。千字文这东西,要求的标准是字不能重复。所以在介绍战国史的时候,很可能就挑了这几个字出来,把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并列,后人再把这四个人叫作战国四大名将。我个人其实是同意这种说法的。虽然千字文误打误撞,但找出来的这四个人确实都是十分合适的“战国四大名将”人选。

  • “柏举之战”起因——楚国囊瓦贪婪、晋国见死不救、吴国拔刀相助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晋国吴国,关于柏举之战的资料,吴国和柏举之战

    此乃“天相”。另一边,自吴王阖闾即位后,吴人不断侵楚,吴王阖闾在伍子胥的建议下,在作战中基本都是到达楚国边境之后,等到楚军来救,然后就打道回府——“吴师还”,他们并不和楚国正面作战。不仅如此,吴王阖闾还讨伐了越国,借此稳定了自己的后方,其后开始积极谋划破楚。此乃“人事”。由此可见,楚强吴弱的局面,马

  • 春秋末期形势:晋国很忙、吴国走下坡、楚国逐渐复苏将面临混乱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楚国晋国,春秋时期晋国与吴国谁强,春秋期的晋国和吴国

    晋国在春秋晚期,从楚昭王十九年起晋国大乱,起先范氏、中行氏联合攻打赵氏。随后,韩氏、魏氏、知氏又以晋侯之命,联合讨伐范氏和中行氏,二氏退保朝歌。齐国、郑国等支持范氏,齐国以粟千车接济范氏,郑国以武力护送。结果在铁地被赵氏击败。此后,赵简子又连续击败范氏和中行氏,二氏被迫出逃。楚惠王三十一年,知氏、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