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小说《三国演义》切入,探析吴国低调的客观原因

从小说《三国演义》切入,探析吴国低调的客观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653 更新时间:2024/1/22 0:15:46

《三国演义》几乎是陪着我们长大的,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其他的衍生品数不胜数。有很多人对三国这段历史的了解都是通过《三国演义》来入门的,小时候我们都是依靠这本书来看汉朝末年的这段历史。还有很多人说一共有有两个三国,一个是属于小说里的三国,还有一个是属于历史学家的三国。

作为普通人,我们更了解的当然是属于小说家里的三国。可是如果我们想要了解真正的历史,我们还得从后一个三国也就是历史上记载的史料为准。那我们就试着用这些史料来研究一下,为什么明明是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吴国最没有名声,戏份最少?借此,我们从小说《三国演义》切入,探析吴国低调的客观原因

罗贯中《三国演义》

[var1]

引言

如果让你举几个三国中你最喜欢的人物,马上就会出现许多名字,什么曹操,刘备,关羽等等等等,一下子说是几个人不是问题。可是加个限定词,要你说出吴国中有名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周瑜孙权还有呢?为什么吴国这么大一个势力?存在感却这么低。我还是从一个故事讲起。

《三国志》有言: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赐厥孙谋以燕冀于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

孙权画像

[var1]

说到鼎鼎大名赤壁之战大家第一个印象就是诸葛亮舌战群儒,怎么说来说去还是蜀国的诸葛亮是主角?作为被求助一方的孙权,周瑜。戏份怎么那少,其实根据历《史记》载,赤壁之战可说是是一个巧合。当时曹操的军队从上游往下走孙权和刘备恰好是的军队从下游往上走。

两波军队就这在赤壁这个地方就遭遇了,谁都没有计划要在这开战,我们今天知道的什么诸葛亮舌战群儒,妙借东风,草船借箭都是没有的事儿。赤壁之战严格来说只是一场遭遇战而已。曹操根本没有准备,而且我觉得赤壁之战其实被严重的被高估了,这场战役规模其实不大,双方的兵力也没有小说里的那么悬殊,三分天下和这场战役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三国群雄

[var1]

小说家的写作倾向导致吴国的尴尬

那为什么这场战役对于我们来说印象那么深刻?那是因为罗贯中作为一个小说家写小说的时候就有一个将故事情节戏剧化冲突化的需求。而刘备具有很强的话题性,你想想一个皇室子弟家道中落,逼不得已去卖草鞋,然后凭自己的能力一路逆袭三分天下,这是多么励志的故事。

曹操也是一个宦官子弟。前期被人各种看不起,后期却凭自己的努力把中原一举收复,最后自己的儿子成了皇帝,这也是一个励志典范啊!这两个人的故事多有话题,写起来也很刺激。

罗贯中画像

[var1]

而孙权的故事就没有那么大的波澜。首先孙权继承的是他哥哥孙策的位置,继位之后,孙权前期的主要精力都是在对付自己内部问题上面,汉末许多重要的节点和战争孙权都没有参与。所以对于罗贯中这样的小说家来说,孙权身上的爆点不多,所以他的存在感就没有其他两个人高。

《三国志》有言: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刘繇弃军遁逃,诸郡守皆捐城郭奔走。吴人严白虎等众各万余人,处处屯聚。吴景等欲先击破虎等,乃至会稽。

我们作为读者也特别需要注意这个问题。《三国演义》毕竟是一本小说,对于人物他是有非常大的倾向的。如果我们真的根据《三国演义》里面的故事禁锢了自己的思维就难以认识真实的世界。

沙溢饰演孙策

[var1]

吴国的内部困境,让孙权自顾不暇

那孙权为什么这么低调?他就没有从江东出外面去搞事情,去统一天下的野心吗?其实孙权野心是有的,但是江东的内部问题非常严重,世家势力盘根错节,孙权前期主要精力就是在搞定这些世家大族上面。然而到他把关系理顺之后,他就发现局面已经被曹操控制住了,天下就没有他什么事儿了,最好的机会就已经错过了。

我们都知道东吴政权是由孙权的哥哥孙策一手打下的,可是他们老孙家本来不是江东本地人,他们也是从外面过来的。孙策原来是袁术手底下的将领,是袁术派孙策来攻打江东的,要知道袁术是三国时期第一个作死当皇帝的人,所以孙策就自己呆在了江东,可是孙策作为袁术的部下这就是一个政治污点,所以他们刚到江东的时候,名声也是非常的不好。

三国地图

[var1]

《资治通鉴》有言: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丙年,策卒,时年二十六。

孙策奉袁术的命令进攻庐江城,当时陆康带着自家的子弟在守城。最后的结果是陆氏宗族一百多人在这场战争中牺牲,陆康也在庐江陷落郁郁而终,最后病逝。这导致陆家这个在江东举足轻重的世家对于孙策没有太大的好感。

这些江东的本地人就不太看得上老孙家,所以当孙权即位之后,孙权的最大的任务不是出去外面搞事情逐鹿中原,而是在于要搞定内部问题,攘外必先安内,孙权作为一个外来户统治江东之后他需要面对的本地压力其实是非常的大。而江东又是一个有险可守的地方,这些世家大族对于曹操他们的威胁没有那么大,所以才能放开心思和孙权内斗。

孙权画像

[var1]

所以大家都知道了汉朝末年的时候,前期是戏剧性最多的时候,而在这个时候孙权忙于整治内部矛盾。所以错过了非常多的机会,错过了前期的大场面的孙权就被罗贯中放弃了,这才导致孙权这个东吴政权前期的存在感的确不高。

《曾文正公文集》有有言:吴主孙权同恤灾患,潜军合谋,掎角其后;凉州诸国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余人,诣受节度。大军北出,便欲率将兵马,奋戈先驱。天命既集,人事又至,师贞势并,必无敌矣。

吴主孙权

[var1]

最后一个称帝的国家

孙权称帝之前,一开始是向曹丕服软了,被曹丕册封为吴王。按理说当时该用魏国的年号黄处,然而,吴国只是对外使用魏国的年号黄初,在国内继续使用汉朝的年号建安。1996年在出土了一份东吴留下来的木简,曾发现"建安二十七年"等字样。事实上,建安到了二十五年,就完事了,所谓建安二十七年,应该是曹丕执政的黄初三年。孙权却不计风险,依然使用汉朝的年号。

年号在古代可以说是皇权的象征,我们看三国经常说建安多少多少年,那个建安就是汉献帝的年号,而孙权却继续使用汉朝的年号,说明孙权对于曹魏的中心可以打一个大大的问好,对于汉朝的忠诚也值得玩味。可以这么理解对汉室的忠诚,反而在貌似局外人的吴国身上得以残存。8年后,公元229年,孙权终于在历经10年的韬光养晦后登基称帝。而孙权建立的吴国,是魏蜀吴三国里寿命最长的国。

后人眼中的孙权

[var1]

《晋书列传》有言:子不擅名,遭世方扰。抚翼桑梓,息肩江表。王略威夷,吴魏同宝。遂赞宏谟,匡此霸道。桓王之薨,大业未纯。把臂托孤,惟贤与亲。轰哭止哀,临难忘身。成此南面,实由老臣。才为世生,世亦须才。得而能任,贵在无猜。昂昂子敬,拔迹草莱。荷檐吐奇,乃构云台。

这是非常有戏剧性的,曹丕前期一直不敢称帝,直到曹操去世之后,他的儿子曹丕才正式称帝,而刘备这个汉氏宗亲一直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却也在曹丕称帝之后的第二年也迫不及待的当了皇帝。但是孙权这个和汉室关系不大的人确是在刘备称帝的八年之后才正式登基当了皇帝。这也是一个令人唏嘘不已的发现。

蜀主刘备

[var1]

以前看到"孙权"这个名字的时候,经常会想孙权的父亲不太会取名字,这个名字取得太过赤裸裸。这当然是一种很幼稚的疑问,后来听到一种解释"权"是一个含义非常美好的词:要拥有权力就必须懂得权变、权通,故:

孙子兵法》也说,"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作为一个将领,你不懂得权通是没办法服众的——这个"权通"不是和稀泥没有立场,而是随机应变、审时度势,作出最好的应对方式。孙权也对得起这么一个名字。孙权其实非常的有野心,不过孙权对自己的欲望又非常强的掌控力。之所以孙权在三国中的重要性被我们所忽略,那是因为这只老狐狸一直在隐藏,到了最后才愿意露出爪牙,这和他的名字不谋而合。

孙权称帝

[var1]

总结

所以我们读历史的时候,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不要被那些戏剧化的冲突,还有故事的情节限定了自己的想法。因为人类本来就有一个叫做脑补的神器,我们倾向于把不是故事的东西编成一个故事,把一个故事变得更加具有戏剧冲突,越有戏剧冲突的事情在我们的脑子里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刻。

而且对于三国这段历史,罗贯中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罗贯中作为一个小说家,他本来的职责就是写一个故事,作为一个小说家,他的倾向就是把主角神话,而且把主角的故事写的好看,最好是高潮迭起,跌宕起伏,这样才会有人看。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代表忠义的关羽

[var1]

其实三国这个时代在中国浩瀚的文明史中非常的不显眼。只不过是魏晋南北朝的一个序幕而已。但就是这样一个丝毫不显眼的历史时期,却造就有了中国历史中最多的故事。最多生动的人物形象。我们不仅佩服义薄云天的关羽。还羡慕雄姿英发的周瑜,佩服那个聪明绝顶的诸葛亮。

不过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些其实人并不完美,他们都是像我们一样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人而已。我们在三国时期的英雄身上寄托了非常多的情感,《三国演义》中寄托着我们对忠义的推崇,说道义气想到的一定是关羽关云长,三国的故事也一直流传至今,经久不衰。不过有的时候,不要在乎史实,把三国当成单纯的故事看, 也很好。

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资治通鉴》、《晋书》等。

更多文章

  • 官场高人,把人性看的多透彻?看管仲的临终遗言,有恍然大悟之感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管仲的遗言和感悟,管仲临终遗言解析,管仲经典语录

    [var1]齐桓公有管仲的辅佐,不仅可以舒服地做甩手掌柜,还可以在诸侯国面前扬眉吐气,自然得意。所以,齐桓公为表示对管仲的信任和感激,也就不称管仲为“管总”,而是亲切地称为“管叔”。管仲在世时,易牙、开方、竖刁、常之巫四个人不敢干涉朝政。但这四个人为了讨好齐桓公,无所不用其极;齐桓公身在蜜罐,不知所

  • 秦朝统一后,那么多六国后人造反,汉朝统一后,为何没人造反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秦朝统一的背景,秦朝统一过程详解,秦朝和汉朝

    [var1]之所以这样,与两个朝代建国时期的境遇是不一样的。秦朝是灭了六国以后建国的,虽然秦朝也杀了不少六国的君王和贵族,或者把六国的君王和贵族迁移到边远贫困封闭的地方去生活,但也并不是把他们全部杀光。就算把六国的君王和贵族杀得差不多了,但是六国的老百姓们,还有家国情怀,还存在丧家失国的感觉。他们心

  • 春秋时期,赵国就能把匈奴打败,为何到了汉朝,却打了100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赵国灭匈奴,匈奴和赵国的关系,秦赵打仗抗击匈奴要不要帮忙

    如今人回溯这段历史,仿佛当时世界上就只有秦楚燕韩赵魏齐这几个国家,自古以来就有的北方边患此时好像根本不用像后世那一般在意,但其实,让大汉王朝举国剿灭的匈奴,此时就已经存在了。不过此匈奴非彼匈奴,此时的匈奴还是一个七国之中随便拎出来一个就能给他扁一顿的国家,是李牧率领几十万人就能吓得匈奴不敢南进,是蒙

  • “柏举之战”吴国五战五胜,性格急躁的夫概背后应该有高人指点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柏举之战有什么启示,柏举之战对吴国影响,吴军大战柏举之战视频

    夫概从楚国令尹囊瓦临阵脱逃的行为中,看出了他是胆小怕事之辈,因为楚国将领和士兵都不想为国捐躯,所以楚军不足为惧。在夫概看来,如果派出少许精兵立马快攻过去,这些贪生怕死之辈一定会逃跑,之后吴军再以主力部队为后盾进攻,就可以轻松地取得胜利。[var1]《东周列国·春秋篇》吴王阖闾剧照犹记得,“鸡父之战”

  • 从吴王寿梦的外交计划中,可以看出吴国想要融合进中原的诚意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吴王寿梦简介,吴国灭楚吴王做了什么,吴王寿梦是吴国第几任国君

    会盟可以暂时停止纷争,如弭兵之盟。但当会盟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也会引发战争。战争结束时,盟主仍然会举行会盟,以达成协议。也正因如此,成为盟主的国家便有了话语权。春秋时期战争频仍,且周天子王权旁落,由诸侯争先会盟的激烈程度就可以看出端倪。从这些会盟中,也可以观察出各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var1]诸

  • 庞涓在魏国得势以后,为何没有斩草除根,直接将孙膑杀掉?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孙膑和庞涓的真实历史,孙膑杀了庞涓后去哪里了,庞涓与孙膑

    [var1]回头来看,没有直接杀死孙膑,是庞涓的一大败笔。那么,心狠手辣的庞涓,既然如此嫉恨孙膑,选择暗害于他,为何不斩草除根,直接将孙膑杀掉呢,难道是因为恻隐之心和同窗之情吗?我们不能说完全没有这个因素,抛开和孙膑的冤仇,庞涓不是一位性格残暴的人,在魏国军中,士兵将领们对庞涓十分尊敬,往往会为他视

  • 曹叡:矛盾中的魏国皇帝,没杀司马懿是他最大的失误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曹叡死在了司马懿背上,曹叡当皇帝多亏了司马懿吗,曹叡司马懿关系

    甄氏与曹植的故事,在民间被传得沸沸扬扬。但是这仅仅是民间故事,当不得真,没有证据证明甄氏与曹植之间有过男女私情。不过甄氏原来是袁绍的儿媳妇,想当年曹丕可是在攻破冀州后,从父亲手中抢来了甄氏,最开始的时候,曹丕对甄氏还是非常好的。只不过花无百日红,后来的曹丕宠爱汉献帝的两个女儿以及郭美人,甄氏失宠并颇

  • 楚国逐渐衰弱,吴国方兴未艾;楚国不思进取,吴国君臣一心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楚国为什么灭不掉吴国,楚国被吴国打败的原因,战国吴国与楚国

    年幼而势弱的楚昭王,又恰逢立志图霸的雄主阖闾;楚国有贪婪暴戾的令尹囊瓦,而吴国有一代雄杰伍子胥、孙武。吴国“入郢之战”,其背景是吴国君臣一心,国力强盛相对于楚国的奢靡,令尹亦不进取,渐进地让吴国取得大胜。[var1]《东周列国·春秋篇》伍子胥剧照楚昭王得位的过程,先就受到了囊瓦的阻挠,从中可以得知,

  • 战国四名将,谁能与白起一战?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战国名将白起简历,战国最厉害的名将是李牧还是白起,战国时期抗韩名将白起

    这几句话说的是,战国时期四个能征善战的四位名将。千字文这东西,要求的标准是字不能重复。所以在介绍战国史的时候,很可能就挑了这几个字出来,把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并列,后人再把这四个人叫作战国四大名将。我个人其实是同意这种说法的。虽然千字文误打误撞,但找出来的这四个人确实都是十分合适的“战国四大名将”人选。

  • “柏举之战”起因——楚国囊瓦贪婪、晋国见死不救、吴国拔刀相助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晋国吴国,关于柏举之战的资料,吴国和柏举之战

    此乃“天相”。另一边,自吴王阖闾即位后,吴人不断侵楚,吴王阖闾在伍子胥的建议下,在作战中基本都是到达楚国边境之后,等到楚军来救,然后就打道回府——“吴师还”,他们并不和楚国正面作战。不仅如此,吴王阖闾还讨伐了越国,借此稳定了自己的后方,其后开始积极谋划破楚。此乃“人事”。由此可见,楚强吴弱的局面,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