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时期为什么只有楚国称“王”?

春秋时期为什么只有楚国称“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512 更新时间:2024/1/21 22:19:10

[var1]

周武王夺取天下后,自称为"天子",并将伐纣过程中立下功劳的诸侯、上古圣贤人物的后代,以及自己的同族宗亲分封到全国各地,让他们各自建国,拱卫中心的周朝都城镐京。后来,周朝迁都洛邑,历史进入春秋时期。

这一时期,其他国家都称"公"例如齐桓公,唯独楚国称"王"例如楚庄王,这是为什么呢?

后世称呼一国之主的"皇帝"一词,要到公元前221年才被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的秦始皇嬴政所创造。在此之前,周朝作为天下共主,被称为"天子"、"周王",而其他诸侯则只能够自称为"公"。据唐代史学家司马贞所著的《史记索隐》记载,后世称之为"春秋五霸"的五位国君,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而《荀子》主张的"春秋五霸"则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这些君主中,齐、晋、秦、宋的国君都称"公",而吴、越、楚则不同,他们虽然身为诸侯,但自称的确实与周天子地位相等的"王"。而要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情况,还得从这几国的建国史说起。

我们先来说说题外的吴国和越国。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称王的吴、越、楚三国都处在当时中原地区以南的偏僻之处,那里距离周天子掌控力最强大的地区比较遥远,正所谓"天高皇帝远",再加上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畅。可能诸侯在南方称王很多年后才会被周天子知晓。

[var1]

当然,即使如此,也不是人人都敢于称王的,称王前必然要具备一定的实力,否则周围的强邻很轻易便会以"尊王攘夷"为名前来讨伐。吴国、越国因双方的君主夫差、勾践而为人所熟知,"卧薪尝胆"也是后世常用的成语典故。

而早在夫差成为吴王前百余年,吴国国君已然称王。传说,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有三个孩子,周文王姬昌之父季历是最小的一个。周太王喜爱自己的孙子姬昌,但按照立嫡立长的继承规则,季历是无法继承的。季历的两个哥哥懂了父亲的心意,便主动离开,前往了南方,于是开创了吴国。

后来吴国持续发展,逐渐壮大,据《史记》记载,鲁成公五年(前586)时,"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越国则是夏朝君主少康的后裔,他们在南方发展许久,到了周敬王时,越国国力渐强,于是国君允常便自称越王。

[var1]

楚国和吴、越非常相似,楚国本是北方一支部族,受到商朝人驱逐而逃往南方,周朝建立过程中,楚部落首领鬻熊为周王当火师,肩负祭祀祈祷重任,但周朝建立后却没有得到封赏。直到周成王时期,鬻熊的曾孙熊绎才得到封爵,不过也只是最低等的子爵。

在楚国的发展过程中,来自中原的诸侯们都对其十分蔑视,认为楚国地处蛮荒、人民野蛮,不配和中原众诸侯一同会盟,于是都排挤楚国,称之为蛮夷。楚人忍辱负重,背负着屈辱和嘲笑,拼命的开垦土地、发展国力,并陆续对外吞并了一些小国。

据《史记》记载:"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可见,楚人对于"蛮夷"的称号恨之入骨,并用这一称号来挖苦曾经嘲笑楚国的随国。楚国攻打随国,让身为周朝宗亲的随国国君面见周天子,请求为楚国提升爵位。

[var1]

楚武王三十七年(前704),随国国君带着周天子否定的答复回到南方,"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盟而去。"楚国国君自此代代称王。

综上所述,楚国之所以称王,最为主要的原因便是受到诸侯的嘲讽、周王的轻慢,这也是日后楚庄王做出"问鼎中原"的威胁举动之原因所在。其次,距离周天子和其它强国距离较远,不易被讨伐也是楚国称王所依仗的因素之一。

更多文章

  • 三国时期,吴国历任交州刺史,都是东吴大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三国时期东吴交州兵力,三国交州历任太守,交州刺史列表

    步骘[var1]一、步骘(zhì)(?-247年),字子山。临淮郡淮阴县(今江苏淮阴西北)人。三国时期孙吴重臣。步骘最初避难江东,于孙权统事后,被召为主记。后游历吴地,又任海盐县长,还任东曹掾,出领鄱阳太守。公元210年(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吴国的孙权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步骘到任后,苍梧太守吴巨阴怀

  • 不进则退,忘战必危:哪些原因使得秦国走上了变法强国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国变法成功的原因,秦国变法的四大措施,秦国后期最穷的变法

    与戎人相接,秦人靠着不屈的血性一步步占据脚跟,“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昊之神,作西畤,祠白帝”。百年盛衰,秦人暴霜露、斩荆棘,在秦穆公时得以向西“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然而在争霸道路上,秦国却屡次不敌高速发展的邻居晋国,哪怕秦穆公之后欲继父祖之余烈,向晋挑战,与楚靠拢,却难得一胜,

  • 马希萼、马希崇短暂的统治和楚国的末日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马希崇事件,历史上的马希萼,马希崇60集视频

    马希萼之前几乎丧命,这时候好不容易苦尽甘来,就开始报复过去反对自己的人,并终日纵酒享乐,军国大事都交给了当初的内应也是自己的胞弟马希崇。马希崇也不是靠谱人,全凭自己的好恶胡闹。先前内乱导致府库的钱都没了,这两兄弟就抢百姓的钱犒劳士兵,结果士兵还是因为分钱不均怀恨,即使随马希萼从朗州打来的从龙功臣也不

  • 秦王、晋王、魏王以及蜀王,哪个更尊贵一些呢?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秦王和蜀王,秦王和魏王的关系,魏王与秦王谁尊贵

    事实上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仅需要了解王爵的情况,还需要了解一些比较特殊的历史事件方可,下边我就结合历史事件和大家一起研究一下这个问题。[var1]王爵的产生分封这个概念是在周朝时期才出现的,在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之后,为了对功臣进行奖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本来应该周武王完成这件事,可惜他建国两年

  • 赵国坐拥数万骑兵军团,为何仍是打不过秦国?两千字看懂赵国骑兵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赵国为啥打不过秦国,赵国与秦国实力,赵国的兵马有多厉害

    [var1]不管是战法战术,还是武器装备,亦或者是大家对于骑兵的理解,都远比不上后世那些让人闻风丧胆的骑兵军团。比如赫赫有名的蒙古铁骑,或者清朝的八旗精锐,在骑兵的运用上面,就远不是两千多年前的赵国,能够比拟的。另外,最重要的是,赵国和秦国的几场大战,主战场都不是平原,地形相对复杂。在这种情况下,骑

  • 2000年前,谁在助秦始皇制造“黑科技”?没一统六国才不正常?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始皇的三大神器,秦始皇最强黑科技,秦始皇黑科技有多厉害

    [var1]但是鲜为人知的是,秦始皇之所以能够一统六国,离不开三样本不该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黑科技。那么,是谁在帮助秦始皇研究制造这些“黑科技”?或者说,秦始皇本人有没有可能是穿越者?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黑科技”从古至今,科技都是第一生产力。谁能最先掌握更先进的科技密码,谁就更有可能率先实现脱颖而出。在

  • 秦国一统天下之谜:《史记》中司马迁曾4次提到,一个神秘的预言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秦国统一的预言,司马迁对秦朝的预言,司马迁怎么评价秦国

    [var1]其中记载了秦朝统一天下的传说——一个神秘的预言:“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岁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出。”那么,这个预言具体是指什么呢?荒蛮之地建王国秦朝作为中国封建历史的开端,它的建立和发展都具有非凡的意义。[var1]秦始皇扫六合、平天下,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依靠的不只是他自己的文

  • 聊聊春秋时期的晋国的族内婚现象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春秋时期晋国,晋国联姻列表,晋国的形成史

    晋是唐叔虞的封国,唐叔虞是武王之子、成王之弟,故《左传》有:“邘、晋、应、韩,武之穆也。”那么,晋国显然属于根正苗红。就是这个根正苗红的晋国,却是不遵守“同姓不婚”制度的典型,并且在当时也是常常遭人非议的,如郑子产曾就晋平公的病发表过如下言论:“侨又闻之,内官不及同姓,其生不殖,美先尽矣,则相生疾,

  • 吴国首任丞相孙邵,史书中为何没有他的传记?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孙邵的后人,三国孙邵简介,孙邵有没有当过东吴丞相

    [var1]北海士人,历仕孔融、刘繇孙邵是谁?恐怕许多熟悉三国的人也需要时间来想一下,因为此人在小说中从未出现过,而在正史中,这个人的记载也只有片言只语,加上裴注,一共也只有五处。可说起这人的职位来,在东吴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是东吴的首任丞相。[var1]孙邵,字长绪,北海国人,早年曾担任汉末文

  • 赵括最后的荣光:断粮46天拒降,突围5次不屈,冲锋路上视死如归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赵括是怎样死的,真实的赵括有多强,赵括的具体情况

    在梦境中,赵孝成王穿着左右两种不同颜色的衣服,乘着一条飞龙,可是这飞龙还没有起飞便落在了地上,然后看到了堆积如山的金玉。[var1]赵孝成王醒来之后,对这个梦一直耿耿于怀,他认为一定是上天要警示他什么,其实这也不能怪赵孝成王迷信,毕竟当时的人对玄学都比较敬畏,甚至宫中还有专门占卜的官员。于是,赵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