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是中国历上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司马迁把他列入帝王本纪,足以证明他的功绩是不输当时的帝王,但最终自刎乌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感慨。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面,刘邦是个对人轻慢无礼的人物,他市井流氓出身,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流氓气质,动不动言语轻慢,甚至是往儒生的帽子里撒尿,见人的时候还非常傲慢,就是一副流氓地痞的嘴脸。
反观项羽,贵族出身的,待人非常有礼,甚至手下士兵生病了,亲自给端饭送药,史记里经常提到项羽是,“恭敬爱人”,“仁而爱人”,“恭敬慈爱”。
这两相宜比较,感觉项羽就是一个下属非常尊重,是个十分懂得礼数的贵族公子,而刘邦则是个市井混混,带着一帮小弟,对他人也是非常随便,有点黑道大哥的那种作风。
按理说在,这对比得这么明显,项羽那边应该是人才都被吸引过去才对呀,但事实上恰恰相反,很多人都投奔了刘邦,甚至后来在汉军中建立了巨大功业的韩信和陈平,原来都是投靠在项羽门下,最后都转投了刘邦。
那这件事就很奇怪了,明明刘邦是个流氓江湖做派,对人粗野,项羽是贵族范儿,对人非常的恭敬,那为什么人才都投奔了刘邦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秦末天下大乱,为什么同时会有那么多人起来造反呢,千万不要说是为了正义,为了理想。
周星驰在鹿鼎记里早说过,这一套只是针对外面普通人说的,而造反的核心动力,还在于利益,在于能够获得比现代更高的职位和待遇,能够翻身,实现自己阶级的跃迁。
知道了大家为什么起来造反,我们再来看项羽和刘邦的区别,就能明白他们的差距在哪里了,作为贵族,项羽和刘邦的待人接物完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这个根本不重要。
就好比,我冒着风险来投奔你,你是给我一千块的龙井,还是10块钱的高沫,这个根本不重要,来投奔的人在乎的是最终的利益。
韩信有句话说得非常传神,他说项羽本该是该给封赏的,结果刻好的打印,在手里磨的棱角都快没有了,项羽还是舍不得给出去,结果投奔项羽的人越来越少。
天下大乱的时候,大家看的都是利益,不要来虚的,就问你能不能把地位职位给到位,其他的都是浮云。
这一点刘邦做得非常好,该给的时候就给,丝毫不犹豫,对韩信仅仅是一句提醒,他立马就能改口,给封了齐王,这样的思维高度,让所有人都看到,跟着刘邦那是有肉吃的。
个人品德,言语得体,举止优雅,这些不能说不重要,但是在乱世之中,大家提着脑袋来造反,可不会来享受这些表面好处的,大家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封地和可以传给子孙的机会,结果刘邦都给了,项羽吝啬,最终导致了他这边的人越来越少,最终发扬贵族传统规则,在乌江边拔剑自刎,一代战神就此陨落。
我们在看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看到问题的本质,看到所谓口号的背后,到底隐藏的是什么,看到了本质之后,很多看似矛盾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