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和明朝有没有可比性?为什么?

宋朝和明朝有没有可比性?为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287 更新时间:2024/1/19 18:51:50

对于这个问题的提出,肯定会有许多人认为是不切实际,甚至认为根本就没有可比性。但是,如果你仔细些,就会看出,无论是王朝的更替,还是其兴衰的过程,还是有许多相似性的。

传位皇帝多,享国时间长

宋朝从太祖赵匡胤“黄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为皇帝开始,两宋共历18帝,享国320年,在时间上是相当长了。人们常以宋弱,称宋朝为“弱宋”,在北边的西夏、辽、金等强悍的游牧民族的威胁中,能够有如此长的国祚,也算是个奇迹了。

明朝从朱元璋算起,也是传了18帝,历276年,如果将南明的那段时间算上,与宋朝存在的时间差不多。只是在明成祖朱棣的眼中,他侄子的这一朝似乎不作数的,也不知他将他老子置于何地,否则明朝也不会有二祖了。

皇权都是由大宗落入小宗,后过开始正常传承。

宋朝唱的是“兄终弟及”,看似和平交接,但别忘了赵匡胤的死因可是个谜。至于“太后遗旨”这些,很可能是赵光义后来瞎编的,因为那时太祖的儿子已经有能力继承皇位了,依常规是不会这样的。如果真如宋史所说,岂不要太宗之后,太后的孙子们还要轮流坐皇帝?

明朝却是“靖难之役”,明成祖走的是极端。他靖什么难?大哥死了太子不立我,却让侄子当皇太孙,哥不服!于是,率兵“直捣黄龙”,攻克南京,坐上了皇帝宝座,可他的子孙们却不争气啊。

转入小宗后皇帝都不怎么样

你相信血统这种东西吗?其实我也不信,但看了宋史、明史之后,就有点信了。宋太祖是何其英武?宋太宗也不赖,后来就成了“黄鼠狼下崽子,一窝不如一窝”了。

其实宋朝的皇帝都还不错,仅不杀文官的这一条,就让历代王朝的文人们羡慕死了,哪是一种怎样的存在感?其实武官也不错,虽然不被重用,但被杀者却没有多少。

但是,宋朝的皇帝自太宗之后都怕死,甚至太宗也一样。西夏来了想跑路,契丹打过来了也想跑路,金人打来了就真的跑了,跑到南方去了。要不是怕死,为何都想当太上皇?为何宋朝会有如此多的太上皇?一句话:包袱甩给儿子。

明朝的皇帝大多荒淫残暴。自成祖之后,他儿子“仁”了一把,孙子也“德”了一回,可后来呢?嘉靖皇帝想要成仙,万历皇帝整天在数钱,还有学木匠的等等,到了崇祯皇帝,想要励精图治,已经是回天乏术了。

都分南北两个时期

宋有北宋、南宋;明有北明(方便期间这样称呼)、南明。

北宋被金攻破了开封,好了,开封不要了,到南方发展吧,咱再建立个南宋,好在还有长江可以挡一阵子的。明朝北京被顺治占了,崇祯也死了,不要紧的,咱本来在南京还有一班子,就叫南明吧。也想来个划江而治?

只不过南明实在是短命,故在历史上通常忽略不计了。为何南宋能存在一百多年,而南明却只有二十多年?问得好。

人家宋朝对文人好,皇帝虽然怕死,原因是他想继续当皇上,但官僚、民众有民族意识,没有内乱(或问题不大),所以可以一致对外。故宋江也可以招抚,贼寇也可以参加抗金。而明朝怎么回事?

明与李自成死磕,两败俱伤。不过这好比是两兄弟打架,满清也只是外人,你进来插一杠子算怎么回事?但南明却不与李自成联手对付满清,在李自成与清军血战的时候,他还想利用满人先收拾了兄弟呢。不灭亡就是怪事了。

亡国于外族

南北朝、五代时期那是个特例,乱到都分不清敌我了。但对于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王朝,其兴也内乱(如农民起义或军阀互斗),亡也内乱,似乎成了一条规律。但宋朝和明朝不是,他们都是亡国于外来民族。

宋朝有宋江、方腊、王小波起义,但他撑过来了;明朝有王聪儿的白莲教、李自成、张献忠起义,他仍在死撑。可最终在外族的入侵时,却没有一点抵抗力,这又是为何?

堪称两个强大的帝国

不要以为宋朝有多弱,其实除了军队机制的缺陷外,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他都可以贯通古代,不让古代任何王朝,光是经常的繁荣就是无与伦比,要不北宋拿什么来买和平?

明朝也不错,尤其是在以军事上曾一度空前。他曾经有过世界最强大的海军,最先进的航海技术;也曾经在火药、火器的应用领域领先于世界;他还把横扫欧亚的成吉思汗的子孙赶回了草原去吃草。

事实上,明朝的灭亡来自于天灾,从明成祖永乐年间开始,到崇祯的灭亡,干旱、流行病就一直没有断(可查阅明史),这就使得,经济和人口大幅度下降,当然也包括了军事实力。

更多文章

  • 朱元璋:你叫什么?农民回答2个字,朱元璋立即封官,世代继承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的霸气的话,朱元璋九字方针,朱元璋都干过哪些职位

    关于孝陵卫,历史上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一位普通老实巴交的农民,因自己的姓氏被朱元璋封官,子子孙孙世袭该官职,他们负责在孝陵卫做事,究竟是什么官职呢?明孝陵建好后,朱元璋发现这地方环境极佳,周围有不少鹿出没,说明这里的草料肥沃,最适合养马了,朱元璋下令禁止猎人闯入明孝陵捕鹿,朱元璋还设置了牧马千户所,

  • 有子嗣的朱元璋竟收养了“10”个儿子!是善心大发还是别有用心?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在我国的古代,一代帝王要想成就自己的霸业,除了自身要由宏图大志之外,还要有能人异士来辅佐自己,正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只有这样,才能一步一步的创立出属于自己的大业。而我国古代拉拢人的办法有很多种。诸葛亮有的是用洁白的方式来拉拢有能力的人为自己所用,就像三国里的刘备与关羽和张飞结拜一样。有的

  • 宋朝推行“高薪养廉”,为何仍然滋生出众多贪官?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朝高薪养廉,宋朝大贪官有哪些,宋朝高薪养廉什么时候开始的

    包拯月薪12万如果还不够形象的话,我们可以拿北宋的名官包拯做例子。包拯最多的时候一人曾经同时担任了三份职位,其中单单是龙图阁学士一职的月工资,就是138贯!从《宋史》来看,在当时400文钱就可以购买一石米,按照同等购买了来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包拯任龙图阁学士一职的月收入,就是12万元!这个收入对于当时

  • 现在看到的长城,为什么多是明长城?明朝为什么要拼命修长城?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修长城的真实原因,明朝修长城死了多少人,明朝是怎么修长城的

    都知道,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特别是从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会修筑长城。长城的修筑历史可不是从秦朝开始的,以前挨着北面的那些诸侯国,都会或长或短地筑起一道墙。这

  • 宋辽澶渊之盟形成的两个关键因素:一个秘密武器和一个小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宋辽之间的澶渊之战的时间,宋辽澶渊之战历程,宋与辽什么时候订立澶渊之盟的

    雍熙三年,宋太宗赵光义发三路大军北伐,试图一举夺回燕云之地,结果大败而归,最重要的是这次北伐损失了一位最优秀的将领——杨业,这个人我们应该很清楚,他是木万家将的祖宗。经过这次失败,宋朝上下普遍对辽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对收复燕云也显得越来越没有了信。然而,辽国却觉得他们占据燕云是天经地义,这是他们接收

  • 赵匡胤为何定都开封?明知难以防守,宋朝一百多年为何不迁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赵匡胤为什么不迁都去长安,赵匡胤为何要迁都洛阳,赵匡胤什么时候迁都洛阳

    一、开封:无险可守的尴尬此后的宋王朝一直以开封为都,南宋都城临安名义上都叫行在,并不是正式都城。然而,开封无险可守的尴尬,给北宋带来了极大的军事压力。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北部的燕云十六州还丢了,因此辽国的骑兵几乎可以长驱直入进入开封腹地。为了保证首都的安全,北宋不得不保持相当庞大的首都卫戍部队,这也是

  • 清朝二十万人是如何逆风翻盘,最终击败人口上亿的明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清朝是如何打败明朝的,清朝战胜明朝的转折点在哪里,清朝推翻明朝是必然还是偶然

    皇太极虽有称帝的野心,但从未想过马踏明朝,做那中原之主。可明朝末年的内部纷争,却给了满清一个从未想过的历史机遇。而满清统治者也准确地抓住了这个时机,使得满清最终成为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之地真正的掌权者。皇太极剧照那么,清朝是如何逆风翻盘的呢?明朝末年,知名谋士范文程投靠满清,并向满清献策:“今此之行,非

  • 宋朝执法者权力监管机构——纠察在京刑狱司的权力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宋朝刑狱司,宋朝执法部门,宋朝的执法部门是什么

    为了让纠察在京刑狱司对各个执法机构能够有效的监管,宋朝主要给予了纠察在京刑狱五个方面的权力。一、录问京师案件之权何为录问,就是在按案件审理完成还没有进行判决的时候,派遣与审讯机构方面没有任何交集的官员对犯人进行询问,并且在询问的过程之中有权查阅所有关于案件记录,核实无误后审讯机构才能对犯人进行下一步

  • 让他当皇帝,他绝食四天,无奈只好答应,当上后又把皇位给了赵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文│小先生在古代封建社会,皇帝可谓是一个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不仅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更享受无与伦比的荣誉和权力,那些生在帝王家里的皇子们,为了当上皇帝可谓是斗的死去活来,但是笔者今天要讲述的这个故事就是,在历史上有人让他当皇帝,他先是绝食四天装病拒绝,最终无奈才答应,当了后没多久又把皇位让出

  • 王安石让儿媳改嫁,儿子得知消息后,写下一首词述说思念之情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这是《宋史》中对王安石之子王雱的描述。王安石王安石一生在沉浮中度过,他几经起伏,在北宋推行新法,帮助北宋王朝走向了强大。王安石一生清清白白,两袖清风,从不与奸人同流合污。这样的王安石,可以直面任何敌人的打击,依旧不会落人口实。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王安石正式提出变法,一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