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儿子朱标:本宫不死,尔等终究是妃

朱元璋儿子朱标:本宫不死,尔等终究是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984 更新时间:2024/1/21 16:45:19

朱标的母亲,就是那位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以贤德著称的马皇后,所以他是正儿八经的嫡长子。朱标出生时,朱元璋正在攻打南京,嫡长子的出生使得朱元璋精神为之一振,兴奋地在一座无名山上刻下了:“到此山者,不患无嗣”的语句。毕竟,每个男人当上父亲都会兴奋得像个孩子。朱标出生于战火纷纷之中,朱元璋对自己的长子报有很深希望,甚至请来了很多大师来教导朱标。其中就有高中课本上那篇折磨了无数学生的《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宋濂。

可以说,朱标从小就是被朱元璋按照继承人的标准来培养的。公元1364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自立为王,国号为“吴”,并将朱标册封为世子,参与处理政务。到了1368年,也就是洪武元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册封朱标为太子,马氏为皇后。让李善长作为太子少师,徐达为太子少傅,常遇春为太子少保。话说中国历史上,太子少保真是个躲不开的魔咒,要么英年早逝,要么含冤而死,要么被人软禁。比如岳飞,含冤而死;常遇春,英年早逝,年仅四十;鳌拜,嚣张跋扈,被康熙软禁一生。好了题外话不多说,各位读者请看太子的师资团队,无一不是当时最顶尖的人中龙凤,朱元璋对太子的期望之深一目了然。

很多网友都拿英国的王储——查尔斯王子开涮:天下岂有六十年之太子?这句话的原型是清代康熙皇帝的太子,胤礽的抱怨之词。自古以来,一把手和继承人之间的关系总是微妙而尴尬。太子管得多了,皇帝疑心太子要造反。太子管得少,皇帝嫌弃太子不理政务。总之,很多太子难以找到工作上的平衡点。比如汉武帝因“巫蛊之祸”杀死太子,康熙皇帝二次废太子,历史上有太多这样的事情发生了。然而朱元璋和朱标这对父子的关系却非常和睦且融洽。自古以来,皇帝的领导班子和太子的都是两套,太子有自己的行政体系。而朱标处理政务却直接使用朱元璋的班子,这也是朱元璋信任朱标的其中一点。在朱标22岁的时候,朱元璋让太子直接处理政务,文武百官可以直接向太子汇报工作,给了朱标一个极佳的实习单位。

朱元璋对太子说:“朕让你每天接触这些大臣,就是为了锻炼你的处理政务的才干。你面前跪着的这些人,有人想的是钱,有人想的是色,有人想的是名,你今后要时刻注意各种政治势力的诉求。平衡各方,你才能岿然不动。你要记住做皇帝的几个要点:首先是要宽厚仁慈,这一点朕并不担心,因为你天性如此,但是也要注意不能一昧宽仁,导致法无可依。其次是勤奋,你自幼生长军中,未曾享受过富贵,我担心你会沉迷于温柔乡,不理朝政。最后是决断,处理政务,要听取别人的意见,然而最后终究如何去处理,还是要英明果断。”朱标从此开始协助朱元璋处理政务,并保住了很多人的性命。《明史》记载:“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公元1391年,朱标生了大病,一年之后便病死了。朱元璋非常悲痛,追封为“懿文太子”。并且爱屋吉屋,立自己的长孙朱允炆为皇帝,史称建文帝。朱元璋怕年幼的建文帝即位之后难以压服手下那些身经百战的功臣。在晚年大开杀戒,大肆屠戮曾经的战友,“洪武三大案”共杀死文武百官上万人。并且将其他的儿子都赶回封地,不准留在京城。朱元璋死后,建文帝迫不及待地开始削藩,终于引发了永乐靖难,失去了皇位,不知所踪。

在此我们可以开一下脑洞,如果朱标活到了朱元璋去世,那么历史会如何发展呢?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朱标没有去世,朱标生前的威望使得文武百官都一致拥护。因为朱标生于战火,大部分武将都是和朱标并肩作战过的战友,感情非比一般。就连蓝玉这种骜不驯的将军都对朱标心服口服,甚至对朱标说过:我看燕王(朱棣)有紫气加身,恐其日后作乱。朱标却不在乎地说:我看着老四长大的,他对我也十分恭敬,无妨,无妨。

在这里笔者要说一下自己家的一件小事,笔者的哥哥比笔者大八岁,从小看着笔者长大,以至于笔者至今不敢守着哥哥的面抽烟喝酒耍心眼。因为如果人有一个比自己大很多的兄长的话,那种畏惧感是发自内心的,你从小在人家手里长大,打不过他,吵不过他,玩儿心眼儿也斗不过他。此时不只是朱棣,所有的皇子都对朱标恭恭敬敬的。且不说朱标登基之后会不会像建文帝一样铁腕削藩,就算朱标真的采取削藩的措施,以他宽厚仁慈的性格,一纸推恩令即可把兄弟们收拾得服服帖帖的,根本不会有靖难之战的出现。因此,我们可以确定,如果朱标登基的话,明代历史也会为之改写。

然而,历史是不会重来的,朱标不会复活,建文帝仍会削藩。朱标这个宽厚仁慈的太子,也只能留下很多遗憾给我们品味了,这也是历史的魅力,不是么?

参考文献:

《明太祖实录》《明史》

更多文章

  • 靖康之耻里,韦太后落入金人之手,最后到底有多惨?说出来别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靖康之耻里面的韦太后,韦 太后,金人对靖康之耻的记载

    据《明史》所载:“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进攻北京,崇祯皇帝命后宫嫔妃尽皆自杀,亲手想砍杀自己的两位女儿,其中长女长平公主因用手挡剑手臂被砍断……”。有些人对崇祯帝的行为不甚理解,大敌当前,崇祯不去抗击李自成,反而将屠刀对准了自己的家人,莫非是急火攻心,昏了头?其实崇祯帝

  • 北宋的一代名将,终究逃不过制度约束,被迫害致死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真实的北宋名将有哪些,北宋早期名将,北宋最惨的将领

    面对来势汹汹的铁骑,宋军也果断采取措施,积极备战,面对着“胡马依北风”的敌军,丝毫也不示弱,两军对垒中,宋军士气高涨。此时,宋军中有一将领披头散发,面带一副铜面具,在日光的照耀中,青面獠牙的形态让人不寒而栗、敌军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宋军之中竟然还有如此恐怖之人,只见他一路冲杀,所向披靡,如同砍杂草一般轻

  • 宋太宗对外政策,嬗变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太宗的经济措施,宋太宗的治国策略,宋太宗文治天下的格局

    虽然关于释文董的记载在历史上颇受质疑,但宋太宗在“斧声烛影”中即位确实招致国内臣民的质疑。一、巩固统治的需要根据《宋史·杜太后传》的记载,宋太宗的即位合法性来源于“金匿遗诏”。但当时宋太祖的次子赵德昭、四子赵德芳分别是25岁和17岁,年龄上与后周恭帝柴宗训不可同日而语,皆以成年,故并没有年幼失国的可

  • 先秦时期用仁德来治天下,到了宋朝儒学仍是文化自信的来源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先秦时期儒学发展,宋朝的儒学影响,先秦儒学的特点和背景

    孔子从正反两面叙述着“仁”的行为方式,凸显着他对仁的重视。孟子则将孔子口中所论述的关于人与人之间的仁上升到了国家政治层面,在孟子的论述中,仁是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因素,夏商周三代取得天下是因为怀有仁,后来失掉天下是因为丢失了仁,只有仁者才会无敌于天下,即“仁者无敌”,进而实现“定于一”的愿望。一、仁德

  • 朱元璋为何参加元末起义军?真实原因令元朝统治者心碎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元末朱元璋怎么崛起,元末起义军,朱元璋在哪一年起兵抗元的

    朱重八不明白,他的父母在土地上耕作了一辈子,死后却连入土为安都做不到。地主从来不劳动,为何衣食无忧地过着自在生活。十七岁的朱重八内心逐渐冰冷,他意识到,能够救他的,唯有他自己。而他也曾在心中无数次的呐喊:“天下之大,到处都是土地,可我的在哪里?”朱重八的讨饭生涯这是明史读物《明朝那些事儿》所记载的朱

  • 专宠比自己大17岁的女人的明朝皇帝朱见深,到底是无能还是腹黑?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的皇帝朱见深,明朝的朱见深是个怎样的皇帝,朱见深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像当时极为火爆的读物《明朝那些事儿》还有拍摄的各种明朝电视剧,里面的朱见深无能无用,毫无作为,万贞儿仗势在后宫无法无天,甚至坑杀皇嗣,这是真的吗?朱见深的童年我们了解一个人往往都会去了解一下他的童年,对于朱见深不幸中掺杂着幸运的孩童时期,我们更加需要了解。首先说到他的父亲朱祁镇,这位在《明朝那些事儿

  • 被明朝誉为砥柱的江北四镇,在明朝灭亡时,为何没起到一点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朝江北四镇是哪几个,明朝十大镇,左良玉与江北四镇

    所谓四镇的真实面目笔者觉着,在弘光一朝,实际的控制人无非是史可法和大太监马士英,但是这两人的脑洞真的蛮大的,虽然史阁部是忠臣不假,但是他真的不算一个能臣,尤其是政治选择上面。当北方的大地上,李自成和清军打的你死我活的时候,在南京留守的大臣们,不整合自己手上的合理兵力乘机一步步的恢复北方的领土,反而在

  • 夹在两位明君之间的庸主,朱祁镇是个好人,却不是个好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祁镇死因,朱祁镇是一个好人吗,大明王朝朱祁镇

    朱祁镇排在明朝皇帝当中的第六位。他的父亲,就是明朝“仁宣之治”的开创者,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励精图治,兢兢业业,是明朝不可多得的一位圣君。在他的治理下,明朝国力蒸蒸日上,民生富足,经济强盛。然而,明宣宗治国有方,却没有把时间放在自己的家事上面,再加上即位时间短暂,只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朱祁镇,还有一个

  • 1444年,杨士奇仰屋窃叹、哀叫数声后身亡,朱祁镇:匹夫误我大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杨士奇晚年失节,明朝杨士奇事件,朱祁镇临终遗言全文

    “朝中多难,危机四伏,祈望陛下能亲贤臣、远小人,励精图治,延续大明光辉。”不久后,杨士奇与世长辞。朱祁镇感念他的功勋,为杨士奇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并罢朝两日,追封他为左柱国、太师。在说到杨士奇的遗折时,朱祁镇竟不屑一顾,将它扔进户部的垃圾堆中。然而5年后,朱祁镇却在诸将面前公开辱骂杨士奇,还痛斥他是老

  • 明朝的中央权力变化:皇权与相权之间交叉复杂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中央丞相制度之废除在明朝之前的王朝中,丞相制度作为一项重要制度一直被沿袭。在中央政府中,以丞相为中心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它在处理日常政务,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正因为如此,日益膨胀的丞相逐渐成了皇帝心头的一块病。皇帝出于对丞相为首外臣的不信任,使得皇权与相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