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太宗对外政策,嬗变的原因是什么?

宋太宗对外政策,嬗变的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658 更新时间:2024/2/10 13:00:38

虽然关于释文董的记载在历史上颇受质疑,但宋太宗在“斧声烛影”中即位确实招致国内臣民的质疑。

一、巩固统治的需要

根据《宋史·杜太后传》的记载,宋太宗的即位合法性来源于“金匿遗诏”。但当时宋太祖的次子赵德昭、四子赵德芳分别是25岁和17岁,年龄上与后周恭帝柴宗训不可同日而语,皆以成年,故并没有年幼失国的可能。

“斧声烛影”谜案中即位的宋太宗,虽有“金匿之盟”为依据,然仍面临不容乐观的政局形势。史载:宋太宗曾对侍臣说过:“即位之始……远近腾口,咸以为非,至于二三大臣,皆旧德奢年,亦不能无异”。面对人心浮动的朝局,宋太宗深知只有不断树立自己的权威方能稳固统治。

对宋太宗来说,灭亡北汉、收复幽蓟,完成世宗、太祖未竟之事业,恢复“中朝土疆”,便是树立权威、巩固统治的最好机会。但多次对外战争的失利不仅给宋军造成重大损失,对宋太宗的威信也打击颇大,甚至在高梁河之战中出现前方将士拥立宋太祖之子赵德昭的事件。

太平兴国四年北伐之战失败后,宋太宗逼杀宋太祖子赵德昭。太平兴国六年,宋太祖四子赵德芳亦离奇去世。太平兴国七年,宋太宗便暗中令柴禹锡等人上书罗织罪名状告赵廷美意图谋反。关于赵廷美谋反一事其实纯系子虚乌有,但宋太宗执意要借此事除去赵廷美。

不久,宋太宗便下诏,削去赵廷美开封尹之职,任西京留守。此后,宋太宗再度将赵廷美贬职,禁于房州。不久,赵廷美便因忧郁成疾而去世。自太平兴国四年北伐失败、军中生变起,宋太宗为了巩固内政,先后逼死了赵德昭、赵德芳及赵廷美,基本上消除了潜在的权力争夺者。

宋太宗先后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仅损失惨重、徒劳无功,还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尤其是农民起义在这个时期的开始出现,其中规模最大的便是川蜀农民起义。川蜀地区在五代时期,由于远离中原,几乎没有遭到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发展较好。

但先后在此建立的前蜀、后蜀两个政权实行残酷的剥削统治,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宋太祖入主川蜀后,一方面纵容±兵抢掠,给川蜀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另一方面,宋朝还征调川蜀地区大量农民将后蜀政权搜罗的金银珠宝、绪布等运往开封,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

宋太宗即位后,在川蜀设立“博买务”,剥削广大农民和商人;还将茶叶等划入专卖,对茶农强取豪夺,导致川蜀地区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淳化四年,川蜀地区发生大旱,农民在天灾人祸下无法生存,只好发动起义。起义的领导者王小波、李顺等人宣称:“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极大吸引了众多破产农民的参与,势力迅速壮大。淳化五年,起义军占领成都府,建立大蜀政权,推举李顺为大蜀王。虽然川蜀农民起义最终被宋军镇压,但仍在相当程度上打击了宋朝的统治,对宋太宗对外政策的改变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对外战争的失败

宋太宗即位后,为了树立自己的统治权威,恢复“中朝王疆”,多次发动对外战争。特别是对于北方的辽朝,宋太宗以汉武帝为标榜,以打败辽朝、迫使契丹远遁沙漠、恢复旧疆为志向,多次率军北巡,视察边防,鼓舞士气。

显然,在宋太宗看来,自己以汉武帝为榜样,甚至自比,并非不合适。汉朝建立之初,亦面对匈奴的军事威胁,汉高祖率兵征讨,然白登被围,不得不采取和亲之策。汉高祖么后的文、景二帝,遵和亲之策,轻摇薄赋、发展生产,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多次兴师北伐,重创匈奴,匈奴自此不得不西迁以避其锋芒。

他认为宋朝建立之初也面临和汉朝相同的环境,强敌环何,但经过周世宗、宋太祖等人的经略,已经有能力解决幽蓟问题。故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改变宋太祖时期的北没政策,对北汉用兵。

宋太宗在消灭北汉后,志得意满,不顾众将反对、士卒疲累等情况,继续攻打幽州,然高梁河一战为江军所败。宋太宗在高梁河之战中,亦中箭受伤,乘驴车逃跑才得以幸免。高梁河之战是宋太宗为收复幽蓟、实现恢复“中朝土疆”的第一次努力。但富梁河之战宋军大败,损失惨重,成为宋辽关系的重要转折点之一。它不仅导致宋朝形势急转直下,在宋迈对時中开始处于弱势地位,而且战争的失败还搂伤了宋太宗的自信屯、,使得宋太宗在随后处理同辽朝的关系方面变得谨慎起来。

太平兴国五年,宋太宗企图利用交趾内乱之际,出兵收复交趾,但宋军由于内部诸将不谐、水王不服等原因为交趾所乘大败,不得不退回宋朝境内。虽然宋太宗对与交趾的战争寄希望良多,但最终还是采纳了田锡等大臣的意见,停止对交趾用兵。

宋与交趾战争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宋太宗的信心,但并未彻底窥灭宋太宗恢复“中朝土疆”的志向。为了彻底打败迁朝、收复幽蓟,宋太宗于太平兴国六年前后遣使定安国、乌舍国、高昌回鹘、高丽等寻求联合抗辽。

雍熙三年,宋太宗企图借辽朝主少国疑之际收复幽蓟,甚至消灭还朝,“爰兴师律,以正封疆。拯溺救楚,聿从于民望;执信获丑,即震于皇威”。

然而宋军东路军曹彬部岐沟关之战失利,江军乘机反攻,宋军大败。雍熙北伐是宋朝准备最为充分的一次战争,但仍然遭遇失败。雍熙北伐的失败对宋太宗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自此,宋太宗意识到无法通过战争收复幽蓟,故而开始实行消极的被动防御政策。

三、对外思想的转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宋太宗对外政策擅变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对外思想的转变造成的。考究宋太宗对外的思想,以雍熙北伐为节点,也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变化过程。

太平兴国元年,宋太宗即位时,宋朝基本上完成了统一。但幽蓟、河东、交趾等“中朝土疆”之地,仍为少数民族所占据。在宋太宗看来,自己作为汉唐德运的继承者理应恢复“中朝土疆”、实现“书轨大同”。这样不仅能够扩大宋朝的疆域,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塑造宋朝的正朔形象和树立自己的统治权威。

史载:开宝九年正月,时任晋王的宋太宗曾率群臣上表宋太祖,请加尊号“广天应运一统太平圣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但宋太祖以未收复幽蓟地区为由予以拒绝。同年,宋太宗即位,则以“太平兴国”为他的第一个年号,直言统治目标,即“治国平天下”,表现出恢复“中朝土疆”的强烈愿望。

关于“太平”辞源意义大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或出自《庄子》之《天道篇》,其文曰:“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太平,治之至也”;或《吕氏春秋》之《大乐篇》,其文曰:“天下太平,万物安宁”。无论出自何处,“太平”之意都指政通人和、天下太平。“兴国”之意则出自《春秋谷梁传》,其文曰:“古者被甲婴胄,非以兴国也,则以征无道也。”宋太宗即位伊始便以“太平兴国”为年号,表现出建立超越太祖功业的愿望。正如郑瑗所言:“其(宋太宗)年名曰‘太平’言致治由我也,曰‘兴国’言创业由我也”。

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在《慰谕刘继元诏》中,其恢复“中朝土疆”的思想表露无疑,“岂使三晋之邦,未归于封略;一方之俗,尚隔于照临”。在宋太宗看来,三晋等地本就是中原故土,宋朝理应收复,置为郡县。此外,宋太宗恢复“中朝土疆”的思想在颁给高丽、交趾的诏书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依宋太宗而言,交趾自唐末五代离乱以来,割据岭南,“遂为僭伪之邦,因成聋瞽之俗”。但如今宋朝建立,南方己定,理应收复交趾、颁正朔,如此方符合事大之礼。

雍熙三年,宋太宗在颁给高丽的诏书坦言:“幽蓟之地,中朝土疆,晋、汉多,寅缘盗据,今国家照临所及,书轨大同,岂使齐民陷诸犷俗?”对宋太宗来说,收复幽蓟、打败汉朝是恢复“中朝土疆”最重要的一环,“俾契丹之党远遁沙漠,然后控扼险固,恢复旧疆,此朕之志也”。

然雍熙北伐一战彻底打消了宋太宗收复幽蓟的想法,引发宋太宗对外思想的转变。对宋太宗来说,“斧声烛影”中即位本就招致臣民的质疑,而几番对外战争的失败以及北伐期间出现军中拥立他人事件,更使宋太宗意识到统治危机。这种情况下,李防等人提出的效法汉高祖、汉文帝之事颇得宋太宗赞同。

太平兴国六年九月,吐蕃遣使进贡。宋太宗对吐蕃的政策折射出其对外思想的显著变化:“吐蕃言语不通,衣服异制,朕以化外视之……念其种类蕃息,安土重迁,傥加攘却,必致杀戮,所以置于度外,存而勿论也。”“置之度外”便是宋太宗对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当时宋太宗致力于收复幽蓟,故“恢复中朝土疆”占据其思想的主流。

雍熙北伐失败后,收复幽蓟已然无望,再加上内政不稳、群臣劝谏等原因导致宋太宗对外思想中“四夷当置之度外”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端拱二年八月,赵普再次上书,提出“闻五星二十八宿,至于五岳四续,皆居中国,不在四夷”,建议宋太宗停止征伐、与民休息,如此方能四夷来朝,国诈永久。

总结

淳化四年十一月,宋太宗在与朝臣谈话中,对自己即位以来的对外政策做了一个较为深刻的剖析和总结。宋太宗坦言自即位以来,虽多次兴兵征伐,但绝非为了张皇夸耀,而是希望救民于水火。

当时宰相吕蒙正以为宋太宗意欲再次北伐,遂以隋扬帝、唐太宗征辽失败之事加劝谏。对此,宋太宗认为隋扬帝昏聩,不足谈之;唐太宗虽为一代明君,但大举伐迁是为失策。他认为治国应当“在乎修德尔,四夷当置之度外”,“常修德怀远,此则清静致治之道也”。由此可见,宋太宗在对外思想相较前期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宋太宗对外思想的变化也直接影响到对外政策的调整。

更多文章

  • 先秦时期用仁德来治天下,到了宋朝儒学仍是文化自信的来源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先秦时期儒学发展,宋朝的儒学影响,先秦儒学的特点和背景

    孔子从正反两面叙述着“仁”的行为方式,凸显着他对仁的重视。孟子则将孔子口中所论述的关于人与人之间的仁上升到了国家政治层面,在孟子的论述中,仁是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因素,夏商周三代取得天下是因为怀有仁,后来失掉天下是因为丢失了仁,只有仁者才会无敌于天下,即“仁者无敌”,进而实现“定于一”的愿望。一、仁德

  • 朱元璋为何参加元末起义军?真实原因令元朝统治者心碎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元末朱元璋怎么崛起,元末起义军,朱元璋在哪一年起兵抗元的

    朱重八不明白,他的父母在土地上耕作了一辈子,死后却连入土为安都做不到。地主从来不劳动,为何衣食无忧地过着自在生活。十七岁的朱重八内心逐渐冰冷,他意识到,能够救他的,唯有他自己。而他也曾在心中无数次的呐喊:“天下之大,到处都是土地,可我的在哪里?”朱重八的讨饭生涯这是明史读物《明朝那些事儿》所记载的朱

  • 专宠比自己大17岁的女人的明朝皇帝朱见深,到底是无能还是腹黑?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的皇帝朱见深,明朝的朱见深是个怎样的皇帝,朱见深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像当时极为火爆的读物《明朝那些事儿》还有拍摄的各种明朝电视剧,里面的朱见深无能无用,毫无作为,万贞儿仗势在后宫无法无天,甚至坑杀皇嗣,这是真的吗?朱见深的童年我们了解一个人往往都会去了解一下他的童年,对于朱见深不幸中掺杂着幸运的孩童时期,我们更加需要了解。首先说到他的父亲朱祁镇,这位在《明朝那些事儿

  • 被明朝誉为砥柱的江北四镇,在明朝灭亡时,为何没起到一点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朝江北四镇是哪几个,明朝十大镇,左良玉与江北四镇

    所谓四镇的真实面目笔者觉着,在弘光一朝,实际的控制人无非是史可法和大太监马士英,但是这两人的脑洞真的蛮大的,虽然史阁部是忠臣不假,但是他真的不算一个能臣,尤其是政治选择上面。当北方的大地上,李自成和清军打的你死我活的时候,在南京留守的大臣们,不整合自己手上的合理兵力乘机一步步的恢复北方的领土,反而在

  • 夹在两位明君之间的庸主,朱祁镇是个好人,却不是个好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祁镇死因,朱祁镇是一个好人吗,大明王朝朱祁镇

    朱祁镇排在明朝皇帝当中的第六位。他的父亲,就是明朝“仁宣之治”的开创者,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励精图治,兢兢业业,是明朝不可多得的一位圣君。在他的治理下,明朝国力蒸蒸日上,民生富足,经济强盛。然而,明宣宗治国有方,却没有把时间放在自己的家事上面,再加上即位时间短暂,只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朱祁镇,还有一个

  • 1444年,杨士奇仰屋窃叹、哀叫数声后身亡,朱祁镇:匹夫误我大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杨士奇晚年失节,明朝杨士奇事件,朱祁镇临终遗言全文

    “朝中多难,危机四伏,祈望陛下能亲贤臣、远小人,励精图治,延续大明光辉。”不久后,杨士奇与世长辞。朱祁镇感念他的功勋,为杨士奇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并罢朝两日,追封他为左柱国、太师。在说到杨士奇的遗折时,朱祁镇竟不屑一顾,将它扔进户部的垃圾堆中。然而5年后,朱祁镇却在诸将面前公开辱骂杨士奇,还痛斥他是老

  • 明朝的中央权力变化:皇权与相权之间交叉复杂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中央丞相制度之废除在明朝之前的王朝中,丞相制度作为一项重要制度一直被沿袭。在中央政府中,以丞相为中心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它在处理日常政务,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正因为如此,日益膨胀的丞相逐渐成了皇帝心头的一块病。皇帝出于对丞相为首外臣的不信任,使得皇权与相权的

  • 《大明风华》叫朱棣明太宗?是编剧弄错了,还是另有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你所不知道的明太宗朱棣,明太宗朱棣,大明风华朱棣霸气出场

    同样有人提出疑问,在《大明风华》里面朱棣死后,大家没有叫他我们熟知的明成祖,而是叫他明太宗。在我们的历史常识中,明成祖朱棣咋成了太宗了?是不是这部槽点多多的电视剧又给演错了?关于这个称呼问题上,《大明风华》还真的挺考究的。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历史上的庙号与谥号的区别。古代庙号的规矩庙号

  • 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为何很快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失去了赖以发展的农民力量。李自成之所以有机会能够将实力强大的明王朝一举推翻,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因为明朝的腐败统治已经失去了民心,而李自成率领的军队则趁此机会,针对社会百姓的需要,提出了各项对于百姓有利的政策措施。根据计六奇在《明季北略》中记载,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粮”、“三年免征,一民不杀”以及“

  • 明朝皇帝为什么如此窝囊?立个太子还要去贿赂、讨好大臣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朝最狠的太子,明朝皇帝贿赂大臣,明朝最窝囊的皇帝有哪些

    在明朝时期,皇帝能干的事情不多,很多前朝皇帝能做的事情明朝反而成为了限制条件,大规模建造宫殿别馆是明朝皇帝不能做的,控制社会舆论更是无稽之谈,有时候为了募集军费,皇帝还要低三下四的去求人,这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是不可想象的。相比于秦汉、隋唐时期,明朝民间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政权和政治不再是最上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