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虽然官方史书“有意”地选择了隐晦,但是并不能阻止后人们的各种猜测,历史上流传的关于赵匡胤死因的各种猜测,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嗜酒丧命说
赵匡胤嗜酒众所周知。在史料记载上,也能多次发现赵匡胤喝酒的记录。比如赵匡胤曾对大将王审琦说:“酒,天之美禄。”还有一次,赵匡胤大宴群臣,对大将魏仁浦说:“何不劝我一杯酒?”这些记载都说明赵匡胤曾嗜酒如命。
所以便有人把赵匡胤的离奇死亡和嗜酒联系在了一起。但是分析这种说法,不难发现很多漏洞,比如饮酒过度导致猝死,会有各种先兆出现,比如醉酒者呕吐导致窒息,或是醉酒后引发脑出血,导致口眼歪斜等。
但是翻遍了史书记载,也没有发现赵匡胤临死前有这些症状出现。相反,倒是有赵匡胤做皇帝后,对饮酒有所节制的记录,比如他曾对大臣王彦超说“沉湎于酒,何以为人?“这也能看出赵匡胤做了皇帝后,注意到了嗜酒伤身的问题。所以赵匡胤不太可能是饮酒过度导致猝死。
二、气死说
这种说法是,赵匡胤是被他弟弟赵光义气死。而导致这一后果的起因,就是赵光义当着哥哥的面,调戏了皇后派来服侍的宫女,赵匡胤大怒,剧烈抽搐,等到皇后赶来时,已经是奄奄一息。而赵光义则见状不妙,逃回了自己的府中,第二天便传来了赵匡胤死亡的消息。
这种说法,更架不住推敲。
首先,据史料记载,赵光义好色,曾垂涎赵匡胤喜欢的花蕊夫人,并因为嫉妒将花蕊射杀。此举已经惹得赵匡胤大为不满,后来还是赵光义磕头认罪,才免于惩处。有了这次教训,赵光义不可能故态复萌,一而再地为了一个宫女去触及皇帝的底线。其次,退一万步说,就算是赵光义真的调戏了宫女而导致赵匡胤活活气死。这么严重的事情,不可能无人过问,就算赵匡胤说不出话,事关天子龙体,那宫女又岂敢隐瞒?如此一来,赵光义这欺君罪名落实,不死也要脱层皮,更不可能在赵匡胤一死之后就当了皇帝。
三、毒死说
这种说法,还是和赵光义有关。这说法说的是,赵光义觊觎皇位已久,可是自己比哥哥小了12岁,如果哥哥身体健康活到70多岁,那自己也就是60多,不可能有机会过一把当皇帝的瘾。所以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下毒毒死了哥哥,自己好做皇帝。
这种说法是真是假呢?虽然赵光义用毒酒害死过南唐的李煜和吴越的钱俶。但是这两人又怎么能与亲哥哥相提并论?即便赵光义真有那个贼心,有没有那个贼胆还要另说?就算是真有那个贼胆,有没有作案机会呢?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赵匡胤死的那天晚上,有没有和赵光义在一起。
这就又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说法,首先是宋代和尚文莹《湘山野录》记载,赵匡胤去世那晚,曾把赵光义召进宫来酌酒对饮。喝到到三更时分,积雪数寸,赵匡胤一边用拄斧铲雪,一边嘱咐赵光义:“好做,好做!”解带就寝。当晚赵光义留宿宫中,五鼓时分再去看赵匡胤,已经死去多时。赵光义就在灵枢前接受遗诏即位。根据这条记载,赵匡胤驾崩时,赵光义也在宫中,宦官、宫人都在宫外,不知道寝宫里发生了什么事。
另一种说法是说赵光义不在宫中。司马光《涑水纪闻》记载,赵匡胤死时是四更天气,宋皇后派王继隆急召秦王赵德芳继位。但这王继隆没去召德芳,而是去了晋王赵光义的府邸。王继隆见了晋王,说了继位之事,赵光义大惊,犹豫不敢行,王继隆催促说,如果耽搁,天子的位子就被别人抢去了。赵光义这才急忙同王继隆来到寝殿。
还在等待赵德芳的宋皇后,抬头见是赵光义,先是惊诧,转瞬间变为恐慌,急忙改口称赵光义为“官家”,“官家”在宋代是天子的称谓。据此记载,赵匡胤死时赵光义不在宫中。
参考这两种说法,无论赵光义在不在宫中,也无论有没有下毒,他都有很大嫌疑。根据司马光的记载,皇后命王继恩召秦王德芳,如果不是赵光义提前安排,王继恩怎么敢违背皇后的旨意,擅自做主去找晋王?赵光义一番做作后走入寝殿,宋皇后先是愕然,再一想自己母子不是赵光义对手,生死全在人手,于是变为恐慌,这才急忙改口。由此可见,如果赵匡胤生前指定赵光义接班,宋皇后不可能做此反应,显然赵匡胤生前并未指定赵光义继位。
而后来,赵光义拿出母亲临终留下的《金匮之盟》也有许多疑点,首先这份遗诏在正史中不见全文记载。再者既然是杜太后临终前草拟,而杜太后死时赵匡胤年仅三十岁,她怎么能未卜先知自己的儿子一定会早死?第三,如果有这份遗诏存在,那么在《太祖旧录》中为何不见记载,宋皇后又为何不知,还要派人急召赵德芳继位。
这种种疑点,都在证明这份遗诏大概率是伪造甚至杜撰的。由此综合以上种种记载,也不难得出,赵匡胤之死与赵光义,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各位亲爱的读者,你们是如何认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