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的中央权力变化:皇权与相权之间交叉复杂的关系

明朝的中央权力变化:皇权与相权之间交叉复杂的关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587 更新时间:2024/2/16 9:49:08

中央丞相制度之废除

在明朝之前的王朝中,丞相制度作为一项重要制度一直被沿袭。在中央政府中,以丞相为中心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它在处理日常政务,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正因为如此,日益膨胀的丞相逐渐成了皇帝心头的一块病。皇帝出于对丞相为首外臣的不信任,使得皇权与相权的交锋一次又一次地上演,当然,皇帝总是能占到上风。这一切在明太祖朱元璋登上皇位以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朱元璋以游民身份登上皇位,在起义之时,朱元璋还能展示出超越常人的大度和气量,但当他真正登上权力的巅峰以后,内心深处的猜忌与怀疑便展露无疑。早年的生活经历使得他不得不处在处处提防之中,这种提防最终演变为政治上对功臣的怀疑和屠杀。洪武十三年,朱元璋首先拿时任丞相的胡惟庸开刀了,以谋反为名,一口气屠杀了与之有关的三万余人,当初跟随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也杀了二十多个,并自此彻底废除了延续1500年的丞相制度。就算如此,他还是不放心,下令后代的朱家子孙不得再设置丞相一职。朱元璋本人在废丞相之时,本想为子孙消除后患,一劳永逸,没想到却为后代带来了无穷尽的麻烦。

内阁制度的确立

在此之前的历朝历代,虽然丞相其权力有跌有涨,但其作为权力中心必不可少的一环,对于全国政务的处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明初在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制度后,朱元璋实现了大权独揽,原先隶属丞相的六部现在直接归皇帝管辖,如此一来,全国大小政务都要经过朱元璋之手,加之朱元璋生性多疑,在劫难中死里逃生的大臣早已吓破了胆,事无巨细均交由皇帝处理。很快,朱元璋被忙得寝食难安,无奈之下只能找几个德高望重的儒生来为自己帮忙,称之为“四辅官”,其中又进一步细分,王本、杜佑、龚敩任命为为春官,将杜教、赵民望、吴源任命为为夏官,秋、冬官是由春、夏官兼任。

这几个人相当于朱元璋的私人秘书,既无官职也无实权,却实际是内阁的前身。但没过多久,朱元璋就发现,这样的四辅官并不能满足这个帝国的日常事务处理,于是只好撤掉四辅官,于洪武十四年,他下令从翰林院中选出精干之人,设置殿阁大学士,由选出的翰林担任殿阁学士,平时的职责更接近于我们现在的“秘书”职务,帮助朱元璋审阅奏折,处理繁忙的政务,这个时候的殿阁学士的权力已经相较于“四辅官”有了很大的提升,也逐渐具备了后期内阁的一些职权。

等朱元璋去世以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登上皇位后,面临着跟朱元璋时期同样的问题:事务过于繁杂。但朱棣没有朱元璋那样生性多疑,他敢于放权,敢于用人,于是他在原先翰林学士的基础上,着重任用年轻的翰林来为自己做事。为了方便翰林学士的办公,他还在北京皇宫专门开设了办公地点,因为早期的这些人员是在皇宫东侧的小阁房中,因此后来逐渐称之为“内阁”。一方面是朱棣的用人不疑,另一方面也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所迫,内阁成员参与讨论的事务越来越多,小到日常的政务,大到军国大事,内阁成员都可以为皇帝出谋划策,实际上成为皇帝身旁最信任的智囊团。只是秘书的权力再大,也终究是个秘书。内阁成员既没有正式的官阶,也没有印信,地位比六部长官差得远了。

又等到了朱棣的儿子朱高炽继位以后,内阁的权力才算最终被承认。由于朱高炽在登上皇位时,承蒙自己的师傅照顾,所以为了报答这份恩情,朱高炽为其内阁的师傅提升了官衔,由以前无官衔的翰林,升为六部堂官一样的官衔,并且还授予其太子少傅的头衔,这样一来,内阁长官的权力也逐渐有了名分。与此同时,在这个时候,还赋予了内阁“票拟权”,这是后期内阁权力扩张最重要的一步。所谓的票拟,即时先将百官的奏折阅览一遍,然后代为皇帝批好处理意见,然后交由皇帝审批,如果皇帝认为可行,再用朱批同意,发行下去。其实票拟权在永乐时期便已具备雏形,朱高炽又将这份权力进一步扩大罢了。票拟权的出现,标志着内阁正式成为朝廷的中央决策机构。只就权力大小而言,这时候的殿阁大学士,已经与明朝之前的宰相无异了。当然,准确来讲的话,在体制上内阁仍然是专制皇权下的一个附属秘书机构。

中后期的宦官专权——司礼监

上边我们提到了,明朝时期的专制皇权达到一个高峰,在高度的专制下,皇帝一般都会离不来一个群体——宦官。因此,明朝的权力漩涡中,除了皇帝与内阁,还有一个权力中心便是宦官机构司礼监。

所谓的司礼监,起初只是负责宫廷礼仪的一个宦官机构,司礼监下设一个秉笔太监,负责为皇帝端茶送水。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宦官,却逐渐发展成宦官专权的关键,明朝中后期尤甚。其实在朱元璋时期,为了防止宦官专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宦官不能识字之类的。但制度性的东西一旦与现实不符,便会异变。朱棣继位以后,由于受过宦官的帮助,于是将宦官的地位大为提升,对宦官队伍也是信任有加。我们上文说了,内阁的票拟要有皇帝朱笔进行批红,这样才算具有正式效力。

但即使这样,每日皇帝的工作仍是极其繁忙,早期的皇帝亲力亲为,亲手建设起的大明王朝,在政务方面还够勤勉,但到中后期,这时候的皇帝开始惰于朝政,有的沉迷木工,有的沉迷打仗,有的沉迷修道。如此一来,皇帝旁边的宦官有了可乘之机,他们受皇帝的委托,可以朱笔代为批改奏章,再后来更是随意添改。由于他们是受皇帝的委托,批过的奏章无人敢怀疑,据《明史 刘瑾传》记载,刘瑾就经常私自篡改奏折,以此来把控朝政。这是因为这样,在明朝中后期,出现了一大批大太监,比如王振、刘瑾、魏忠贤。就连内阁要想办事,也必须与司礼监为代表的宦官集团打好关系。像隆万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进行的改革,便必须和当时的秉笔太监冯保疏通好。如果说汉朝宦官专权是因为皇帝私人信任,唐朝的宦官专权是宦官有了兵权,那明朝的宦官专权则是制度性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对失衡的中央权力的一种弥补。

历史总是喜欢跟当局者开玩笑: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费尽心机废除丞相,将丞相彻底排除在权力中心外,并且立下祖训,规定后世子孙不得设置丞相一职。但这一举措却给后人带来了无尽的麻烦。于是后人又采取各种举措来应对取消丞相后造成的权力真空,内阁制度也好,司礼监的宦官专权也好。

参考文献:

《明史 刘瑾传》《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大明风华》叫朱棣明太宗?是编剧弄错了,还是另有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你所不知道的明太宗朱棣,明太宗朱棣,大明风华朱棣霸气出场

    同样有人提出疑问,在《大明风华》里面朱棣死后,大家没有叫他我们熟知的明成祖,而是叫他明太宗。在我们的历史常识中,明成祖朱棣咋成了太宗了?是不是这部槽点多多的电视剧又给演错了?关于这个称呼问题上,《大明风华》还真的挺考究的。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历史上的庙号与谥号的区别。古代庙号的规矩庙号

  • 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为何很快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失去了赖以发展的农民力量。李自成之所以有机会能够将实力强大的明王朝一举推翻,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因为明朝的腐败统治已经失去了民心,而李自成率领的军队则趁此机会,针对社会百姓的需要,提出了各项对于百姓有利的政策措施。根据计六奇在《明季北略》中记载,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粮”、“三年免征,一民不杀”以及“

  • 明朝皇帝为什么如此窝囊?立个太子还要去贿赂、讨好大臣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朝最狠的太子,明朝皇帝贿赂大臣,明朝最窝囊的皇帝有哪些

    在明朝时期,皇帝能干的事情不多,很多前朝皇帝能做的事情明朝反而成为了限制条件,大规模建造宫殿别馆是明朝皇帝不能做的,控制社会舆论更是无稽之谈,有时候为了募集军费,皇帝还要低三下四的去求人,这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是不可想象的。相比于秦汉、隋唐时期,明朝民间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政权和政治不再是最上层的人

  • 明朝天启时期的宦官专权,与其他时期有什么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为什么会宦官专权,明朝宦官专权最突出表现,明朝宦官专权的措施

    朝廷中宦官人数和机构众多。明朝在刚建立的时候,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更好的对于国家进行管理,就设立了朝廷内部的宦官机构,并且随着朝廷政治的建设发展,宦官机构的主要职责和主要职位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调整,宦官机构地建设开始完备的发展起来。根据刘若愚在《酌中志》中的记载,天启时期,宦官机构众多,包括“内府十二监”

  • 宋代儒学女教思想对后世有何影响?减少女性束缚,提高女性地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代理学对女性的影响,中国古代女性思想上受到的束缚,宋代女性教育

    明清时期女教思想在继承宋代儒学女教思想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其表现出来的特征与以往有了明显的不同,但女教思想的发展会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无论是宋代儒学女教思想还是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明清女教思想,其所反映出的本质仍是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束缚。一、宋代儒学女教思想对明清女教思想的影响宋代儒学女教思想对

  • 朱元璋的大管家李善长,功高被颁发免死铁券,却在最后被全家抄斩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元璋对李善长的态度,李善长的免死铁券,李善长临死为什么替朱元璋说话

    最终,朱元璋在这些英雄豪杰当中角逐胜利,无上的荣耀背后,堆满了鲜血与艰难。从一个连饭都吃不饱,连家都无处回的小沙弥,到现在的江淮霸主,汉族首领,朱元璋经历了多少危难,多少失败,多少死里逃生,多少权谋诡计。他能够在乱世立足,最终横扫天下,建立王朝,这与他身后一众支持他的文臣武将有莫大的关系。朱元璋是一

  • 1385年,徐达望北而坐、狂笑数声后身亡,朱元璋:永失我万里长城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元璋害死徐达,朱元璋为何信任徐达,徐达最后有没有被朱元璋杀害

    “徐达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自1353年加入红巾军后,徐达就成为朱元璋最信赖的武将。32年的东征西讨中,徐达立下了盖世功勋,成为军中第一大将。然而,向来推崇“狡兔死,走狗烹”的朱元璋有没有对徐达动过杀心呢?他与朱元璋的关系如何?徐达又是因为什么暴亡的呢?大将之才徐达,

  • 朱祁镇真的是一无是处的昏君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祁镇是个昏君,朱祁镇的过人之处,大明暴君下旨赐死朱祁镇

    所以,朱瞻基对于明朝贡献颇大,可以位列明君之列。然而,朱瞻基即位时间短,没有统治几年,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朱祁镇却在新的统治时期,酿下“土木堡之变”,使得大明差点灭国,连皇帝都被蒙古掳去,可以说得上是明代王朝当中的奇耻大辱之一。所以,朱祁镇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好。他宠信阉宦王振,败坏朝纲,把朝廷政务搞得

  • 秦始皇嬴政,到底是不是吕不韦的儿子?史记和资治通鉴给出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秦始皇嬴政的一生,资治通鉴对嬴政的评价,一张图了解秦始皇嬴政的一生

    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若是评选出一位最会做生意、生意做得最成功的历史人物,个人认为非吕不韦莫属。商人摇身一变政治家,还混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的。奇货可居是吕不韦经营商业成功和官至秦国宰相的做事秘诀之一。吕不韦见到秦异人第一言,回到家中便与父亲进行了经典的一问一答的对话。吕不韦:“耕田之利几倍?

  • 从苏轼的诗词以及人生沉浮浅,看宋神宗变法的的得与失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苏轼讽刺宋神宗的诗,宋神宗为什么贬苏轼,宋神宗 苏轼

    一:苏轼的诗词和人生的沉浮苏夫子作为早年就成名的人物之一,在科举上,自然也是手到擒来,对比范进之流蹉跎于科举之中的艰难,苏轼可谓一举成名。好比西晋的左思。苏夫子的这次科举也是达到了当时的“洛阳纸贵”的水平。在刑赏忠厚之至论这篇议题中,年纪轻轻的苏轼技惊四座,欧阳修对于苏轼的”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