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康熙捅了明朝马蜂窝?61年“朱三太子”造反70次,被抓后:斩首

康熙捅了明朝马蜂窝?61年“朱三太子”造反70次,被抓后:斩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226 更新时间:2023/12/17 11:30:57

甲申国难,皇子出逃

1644年,农民军李自成率领部队攻破北京城,很多人都知道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但很少人知道他在自缢之前曾安排人护送自己的三个儿子逃跑。

崇祯帝自己不愿意南迁,成就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后世美名,但他同时也寄希望于自己的儿子,希望他们能够回到南京,重整旗鼓,为此特意安排自己的亲信护送。

这才留存下来了三位崇祯皇帝的皇子,即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后面许多人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进行活动,多是以“朱三太子”的名义,原因即从此处来。

但崇祯帝没想到的是,历史并没有眷恋明朝,这些皇子一个都没能顺利到达南京,他们先是被李自成俘虏,后又在李自成西逃的路上失去踪影,下落不明,成了一个当时的谜。

太子罹难,噩梦开始

清军当时进入北京时,打的旗号是“剿灭李自成,帮崇祯帝报仇”,摄政王多尔衮也下令,将会对明朝宗室予以“恩养”、“善待”。

清廷为了表示自己继承明朝的正统地位,将断了一臂的前朝长平公主安置在她外祖父周奎府邸上,并同驸马周世显成婚。没过几个月,太子朱慈烺也到了府上,和长平公主相认。

吊诡的是,此时在千里之外的南明小朝廷中,也出现了一位称自己是前朝太子朱慈烺的人。当时的福王朱由崧已经称帝,自然不愿意将位置拱手让人。

可想而知,无论是北京的清廷,还是南京的南明,都不欢迎这位不速之客的到访,双方不约而同,均已“假冒皇子”为由杀死了这两位“朱慈烺”。

长平公主或许是看穿了清廷的虎狼之心,在弟弟被杀害以后,自己也万念俱灰。

已经怀有身孕的她在不久之后也去世了,有人说是服毒自尽,也有人说是她失去了利用价值,被清廷杀人灭口了。

以上就是发生的第一次“朱三太子”案。这次的事件没有引起清朝的重视,因为事情的发展完全在它的控制之下,而不是像后来的起义一样。

然而,令清朝统治者万万没想到的是,“朱三太子”反清复明案此后将愈演愈烈,持续时间足足有百年。

野火燎原,风吹又生

随着政治形势的稳定,清廷认为明朝的宗室政治上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便一次性处决了13名被羁押在北京的前朝藩王,还公开下旨:“凡故明宗室……若穷迫降顺,或叛而复归,及被执献者,无少长尽诛之!”各地也纷纷效仿,在战斗过程中凡遇到明朝宗室,都尽数诛杀。

这让一些人看到了希望。康熙十二年,杨起隆自称是“朱三太子”朱慈炯,纠结了北京地区的一干人,密谋“反清复明”。他还郑重其事地建立了自己的年号,分封了手下的官吏。

可事情还没开始就已经失败了。当他和心腹还在盘算着如何发动起义时,便被闻讯赶来的清朝军队剿灭了。原来是有人向清廷告密,才使得这个“朱三太子”再一次亡命天涯。

与之关联的是,康熙十九年陕西地区又出现了一个自称是“朱三太子”的人从事反清活动,后被大将军图海击败。此人自称是杨起隆,但事后查明其实是杨起隆曾经的部下。康熙帝下令处死此人。

康熙十六年,又有漳州人蔡寅抓住当地百姓不满清朝统治的情绪趁势起兵,打出了“朱三太子”的旗号。他的队伍头上缠绕白布,并且联络上了占据台湾的郑氏后人,对外号称白头军。

白头军的起义也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即被闻讯赶来的清朝官兵击败,领头的蔡寅和一干手下也纷纷人头落地。

此后不久,河南又有一位“朱三太子”冒了出来,但这次行动由于所处的环境十分严峻,可以说还没正式起义就被消灭了,参与过的人一律被康熙诛杀。

康熙皇帝对这“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朱三太子”很是头疼,开始下令各地对明朝皇室后裔实施搜捕,务必要做到“斩草除根”,但凡扯上关系的,全部处决。

这项政策当时造成了不小的恐慌,各地官员对此十分重视,纷纷想借机显示自己的政绩,有的还人为制造“朱三太子”,冒名顶替以得升官发财,致使许多无辜之人被杀。

康熙皇帝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在寻找“朱三太子”的路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康熙十八年,崇祯皇子定王朱慈炯在湘中地区被清廷捕获。

朱慈炯自从逃出北京后,便落发为僧,遁入空门,至今逃亡了三十多年。这次被发现,是当地一伙起义的百姓借“三藩之乱”的混乱局势,裹挟着他打出旗号的。

当时负责湘中地区的清大将军、安亲王岳乐随即受康熙皇帝指派,进军围剿,成功将其抓获并押送到京师。之后,清廷又像从前一样指鹿为马,宣布:“彼时朱慈炯年甚小,必不能逸出,今安得尚存?大约是假”,以假冒前朝皇子作乱的罪名处死了朱慈炯。

怀柔无果,波澜再起

或许是名号太响,各地的“朱三太子”们活动此起彼伏,搅得康熙皇帝都胆战心惊。康熙三十八年,他以考察民生的名义,开展了一次南巡。

在返回路上,康熙帝前往明朝都城南京参谒明太祖皇帝朱元璋陵墓,名义上是安抚百姓情绪,实则是另有打算。原来,他看来硬的不行,就心生了“守株待兔”一计。康熙参谒时吩咐身旁大学士,要:“访查明代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

康熙帝确实聪明,借着拜谒朱元璋的机会顺水推舟地下达了这份诏书。当时康熙这样的上谕,无非是使海内闻风,或有自投罗网的明裔,诱之以利翦除。

但是明朝皇室后裔也不傻,先前的血流成河造成的伤害还历历在目,难道这句花言巧语就能引诱鱼儿上钩吗?

这项政策失败了,大臣们只得上奏皇帝,推脱明朝灭亡已久,留下的子孙很少了,几乎查访不到。康熙帝对此也无办法,他之后虽还去明孝陵拜谒,但再未提过此事。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康熙三十八年,江南出现了一个和尚,因为对于满清的残酷统治不满而想要在康熙南巡时起事,计划都已经安排好了,但是在关键时候发信号的大炮竟然哑火了。清兵随即一拥而上将其逮捕并杀害。

康熙四十四年前后,江苏太仓一念和尚和浙江大岚山张念一、张念二等又以“朱三太子”名义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起事,分别活动于江苏太仓和浙江四明山等地,后也惨遭镇压。

坎坷永王,全族被杀

这些事件一波接着一波,折磨得康熙帝苦不堪言,直到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化名王士元的永王朱慈炤被发现于山东。他被发现时,已经75岁了,当时是一位教书先生,且并没有造反行为。

据王士元所称,甲申国破之后,他几经辗转,到了朱元璋故居凤阳投靠了一位王姓乡绅。这位乡绅曾是明朝官员,就收留他并认为养子。养父去世以后,他便去佛寺当中做了和尚。

后来结识了一位明朝官员的后裔,这位官员钦佩他的才学,劝他还俗,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他自此以教书谋生,住在四明山,但因为官府盘查得紧,便举家迁到了山东,化名为“张用观”。

康熙四十四年,他化名为“何诚”,在宁波向张月怀租屋居住。在一次酒席之上,他向对方吐露了自己是崇祯皇子的秘密,张月怀一听顿时来了兴趣,打算借此机会起义。不曾想事情遭到官府侦查,他便带家属徙居到了湖州长兴县。

康熙四十五年,僧人张念一听说了这件事,于是募集香火钱,自称要“助朱三太子起义”,后被清廷下令捉拿。在这次追缉当中,王士元的三个儿子、一个孙子遭到逮捕,他和一个儿子再度流亡,他的一妻一妾、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均依照崇祯帝定下的家法,上吊自尽了。

后来直到康熙四十七年,官府才从张念一的口中,得悉到王士元的行踪,遂把在山东汶上的士绅李力远家教书的他拘捕,押解到京师受审。

仔细揣摩会发现,他的名字也很有特点,倒过来读的话就是“原是王”,而且更有意思的是,他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也是严格按照朱元璋当年定下的制度,最后一个字为带有“土”字旁的生僻字。

康熙帝大喜,丝毫不顾这个老翁一心只想活命,而以“虽无反清之行,未尝无反清之心”的理由将他和妻儿老小一律处斩,诛杀了这位“朱三太子”的全族。而曾雇佣他的教书先生李力远一家尽管不知情,也被处以“流放三千里”。

旗帜不倒,余音犹绕

按理说来,世间至此已再无“朱三太子”了,但是在康熙六十年,台湾的朱一贵起义时,仍旧打着“朱三太子”名号。

据统计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以“朱三太子”旗号起事的有70次之多。甚至到了雍正和乾隆时期,仍旧有人使用“朱三太子”,天地会即一直号称朱三太子在自己手里。

直到清朝乾隆末年,坊间还流传着朱三太子将随时从吕宋岛登陆两广地区的言论。

明王朝的统治覆灭了,但仍有许多人憎恶满清政权,“朱三太子”案即是这种运动的一个缩影。

其实归根结底,朱三太子到底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擎起这杆大旗才能师出有名。

更多文章

  • 赵匡胤死亡之谜:历史上流传三种说法,矛头都指向弟弟赵光义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赵匡胤死亡真实原因,赵匡胤之死历史四大谜案,历史上赵匡胤的死因

    不过,虽然官方史书“有意”地选择了隐晦,但是并不能阻止后人们的各种猜测,历史上流传的关于赵匡胤死因的各种猜测,大致有以下几种:一、嗜酒丧命说赵匡胤嗜酒众所周知。在史料记载上,也能多次发现赵匡胤喝酒的记录。比如赵匡胤曾对大将王审琦说:“酒,天之美禄。”还有一次,赵匡胤大宴群臣,对大将魏仁浦说:“何不劝

  • 朱元璋儿子朱标:本宫不死,尔等终究是妃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儿子朱标之死的原因,朱元璋长子朱标不死,朱元璋的儿子朱标为什么不死

    朱标的母亲,就是那位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以贤德著称的马皇后,所以他是正儿八经的嫡长子。朱标出生时,朱元璋正在攻打南京,嫡长子的出生使得朱元璋精神为之一振,兴奋地在一座无名山上刻下了:“到此山者,不患无嗣”的语句。毕竟,每个男人当上父亲都会兴奋得像个孩子。朱标出生于战火纷纷之中,朱元璋对自己的长子报有很

  • 靖康之耻里,韦太后落入金人之手,最后到底有多惨?说出来别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靖康之耻里面的韦太后,韦 太后,金人对靖康之耻的记载

    据《明史》所载:“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进攻北京,崇祯皇帝命后宫嫔妃尽皆自杀,亲手想砍杀自己的两位女儿,其中长女长平公主因用手挡剑手臂被砍断……”。有些人对崇祯帝的行为不甚理解,大敌当前,崇祯不去抗击李自成,反而将屠刀对准了自己的家人,莫非是急火攻心,昏了头?其实崇祯帝

  • 北宋的一代名将,终究逃不过制度约束,被迫害致死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真实的北宋名将有哪些,北宋早期名将,北宋最惨的将领

    面对来势汹汹的铁骑,宋军也果断采取措施,积极备战,面对着“胡马依北风”的敌军,丝毫也不示弱,两军对垒中,宋军士气高涨。此时,宋军中有一将领披头散发,面带一副铜面具,在日光的照耀中,青面獠牙的形态让人不寒而栗、敌军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宋军之中竟然还有如此恐怖之人,只见他一路冲杀,所向披靡,如同砍杂草一般轻

  • 宋太宗对外政策,嬗变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太宗的经济措施,宋太宗的治国策略,宋太宗文治天下的格局

    虽然关于释文董的记载在历史上颇受质疑,但宋太宗在“斧声烛影”中即位确实招致国内臣民的质疑。一、巩固统治的需要根据《宋史·杜太后传》的记载,宋太宗的即位合法性来源于“金匿遗诏”。但当时宋太祖的次子赵德昭、四子赵德芳分别是25岁和17岁,年龄上与后周恭帝柴宗训不可同日而语,皆以成年,故并没有年幼失国的可

  • 先秦时期用仁德来治天下,到了宋朝儒学仍是文化自信的来源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先秦时期儒学发展,宋朝的儒学影响,先秦儒学的特点和背景

    孔子从正反两面叙述着“仁”的行为方式,凸显着他对仁的重视。孟子则将孔子口中所论述的关于人与人之间的仁上升到了国家政治层面,在孟子的论述中,仁是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因素,夏商周三代取得天下是因为怀有仁,后来失掉天下是因为丢失了仁,只有仁者才会无敌于天下,即“仁者无敌”,进而实现“定于一”的愿望。一、仁德

  • 朱元璋为何参加元末起义军?真实原因令元朝统治者心碎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元末朱元璋怎么崛起,元末起义军,朱元璋在哪一年起兵抗元的

    朱重八不明白,他的父母在土地上耕作了一辈子,死后却连入土为安都做不到。地主从来不劳动,为何衣食无忧地过着自在生活。十七岁的朱重八内心逐渐冰冷,他意识到,能够救他的,唯有他自己。而他也曾在心中无数次的呐喊:“天下之大,到处都是土地,可我的在哪里?”朱重八的讨饭生涯这是明史读物《明朝那些事儿》所记载的朱

  • 专宠比自己大17岁的女人的明朝皇帝朱见深,到底是无能还是腹黑?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的皇帝朱见深,明朝的朱见深是个怎样的皇帝,朱见深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像当时极为火爆的读物《明朝那些事儿》还有拍摄的各种明朝电视剧,里面的朱见深无能无用,毫无作为,万贞儿仗势在后宫无法无天,甚至坑杀皇嗣,这是真的吗?朱见深的童年我们了解一个人往往都会去了解一下他的童年,对于朱见深不幸中掺杂着幸运的孩童时期,我们更加需要了解。首先说到他的父亲朱祁镇,这位在《明朝那些事儿

  • 被明朝誉为砥柱的江北四镇,在明朝灭亡时,为何没起到一点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朝江北四镇是哪几个,明朝十大镇,左良玉与江北四镇

    所谓四镇的真实面目笔者觉着,在弘光一朝,实际的控制人无非是史可法和大太监马士英,但是这两人的脑洞真的蛮大的,虽然史阁部是忠臣不假,但是他真的不算一个能臣,尤其是政治选择上面。当北方的大地上,李自成和清军打的你死我活的时候,在南京留守的大臣们,不整合自己手上的合理兵力乘机一步步的恢复北方的领土,反而在

  • 夹在两位明君之间的庸主,朱祁镇是个好人,却不是个好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祁镇死因,朱祁镇是一个好人吗,大明王朝朱祁镇

    朱祁镇排在明朝皇帝当中的第六位。他的父亲,就是明朝“仁宣之治”的开创者,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励精图治,兢兢业业,是明朝不可多得的一位圣君。在他的治理下,明朝国力蒸蒸日上,民生富足,经济强盛。然而,明宣宗治国有方,却没有把时间放在自己的家事上面,再加上即位时间短暂,只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朱祁镇,还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