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代儒学女教思想,对女子各个社会生活层面的要求

宋代儒学女教思想,对女子各个社会生活层面的要求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91 更新时间:2024/1/25 15:55:26

一、宋代儒学对在室女的教化

1.宋代儒学对在室女的礼仪规范

传统社会十分注重礼教,养成一定的礼仪规范,是女子提升道德素养的重要方式。礼仪规范主要是指女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教导子女在各种场合下的正确的举止,有助于养成谦逊、恭敬、孝悌的良好品德,也有助于维护女子的形象和家庭中的地位。七岁的时候,男女便不能在一个席子上、也不能在一起吃饭,除此之外,女子一般也不能出闺门,这些礼仪是需要从小就掌握。司马光认为女子教育要从年幼时开始,帮助其树立规范的行为、培养良好的德性。但是对女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不同于男子的教育,男子要熟读经史子集,而女子教育则应该偏重于德行上的教育以及女工类的教育,为女子之后打理家庭内部事务奠定基础。

虽然女子不需要向男子一样参加科举考试,深刻掌握经史子集,但是一些关于女训女教类的专门著作应该纳入女子教育的范围,诸《列女传》《女诚》之类女训书籍都应该成为女子教育的内容,女子应该对这些书籍大致学习。司马光还提到对于皇宫内公主的礼仪教导,认为公主生于深宫,他主张应该由专门的礼仪老师来对公主进行教导,对于老师的挑选要慎重,选择一些德行良好的年长之人,朝夕相伴时刻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礼仪规范,由此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

朱熹十分认同司马光女子应该从幼年开展教育,深谙“教妇初来,教子婴孩”之道,女子幼年应习得男女有别,待到女子婚嫁之时,其父母姑嫂等亲属需要教导其应该遵守的礼节,女子应该谨遵各种礼仪规范,不能违背公婆的命令,也要遵守闺门中的礼仪,谦虚谨慎,守贞如一。总之,女子幼年在自家便开始接受礼仪训导,出嫁为人妇,到了夫家,又需要遵守妇人之礼。只有这样,女子才能维护在家中的地位,因此,在传统的封建社会,礼教伴随着女子一生。

2.宋代儒学对在室女的孝悌教导

孝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品质,从古至今,孝悌都是传统道德中永恒存在的品德。孝悌在儒家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且稳固的地位,因此,对孝悌的宣扬同样也是女教思想中的一项永恒法则。在传统儒家典籍中,有许多孝的事迹被记录下来。孝悌是中国女性墓志铭中的最主要的内容,即便是一些内容比较简单的墓志铭,也都会有所涉及,哪怕没有具体的事例,也会用一些赞语来宣扬。

朱熹在选择这方面的内容时,并不是空洞地夸奖,而是尽量将事实写得有故事性,过程有声有色,突出人物的个性,也就写出了尽孝的不容易,可以看出朱熹对女性的赞佩与同情。朱熹将每个女子尽孝的故事都描绘出各自的特点,写出了在特定的环境下尽孝之艰难,更加突出了女子的品质。对于女子的孝悌教导,除了要求女子对长辈尊重、孝顺之外,对于家庭内的同辈,兄弟姐妹也应该予以关爱。

3.宋代儒学对在室女的择偶要求

在择偶标准这方面,宋代儒学家提倡女子应该注重其品行而非门第财富。袁采提倡男女在谈婚论嫁之时,难能可贵的是找到品行优越的良人,不应该贪恋金钱门第等外在的东西,应该注重德性,否则遇人不淑将会遗憾终生。在商议女子的婚姻之事时,首先应当把男子的道德品行放在第一位,而不应该注重男子的钱财地位。因为当时宋代社会中有不少婚姻过于注重钱财,在谈婚论嫁过程中将钱财放在首位,在这样世俗婚姻的影响下,导致一些穷苦的男子不能在适婚年龄成立自己的家庭,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因为贪恋钱财而嫁女于夫家,导致女子在夫家地位较低,遭受虐待,无法在夫家有立足之地。

朱熹认为,嫁女论财,将女子用钱财来交换是买卖奴婢的做法,这样的婚姻到头来“往往终为仇钵矣”,不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因此在择偶时应当先观察对方的品行,了解其家法家风,不贪恋富贵,富贵并不是永恒的,如果遇到富贵但不肖之人,此时的富贵甚至可能变为贫贱的隐患。朱熹尖锐地批判世俗婚姻,深刻理解女性在世俗婚姻中受到的伤害,详细阐述了“婚姻论德不论财”的观点。

朱熹认为婚姻以钱财为交易,是“夷虏”的做法,古时候男女结合,不以钱财为礼,而是通过德性选择而结成婚姻。他关于贫富可能因时而变,婚姻首要观察德性的观点,对于世俗婚姻无疑是巨大的进步。朱熹不仅宣扬女子在择偶方面应该遵循正确的择偶观,而且一生致力于将观点推行至真实的社会生活,朱熹用正确的择偶观规范家族女性,而且在其之后的从政生涯中,也大力推广其婚恋择偶观,抨击世俗婚姻,改善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二、宋代儒学对出嫁女的规范

出嫁“为妇”是女子一生重要的转折点,女子嫁为人妇不仅是角色上的变化,其生活的家庭环境也大为不同,完全到一个新的家庭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其间从“为人子女”到“为人妇”的角色转换,也带来了不同的职责变化。宋代儒学对于出嫁女的规范,根源是“男尊女卑”的哲学基础,女子为人妇,要明确“夫尊妇卑”,顺从丈夫,更要守护自己的贞节,忠于丈夫,做到从一而终。

1.提倡“夫尊妇卑”、“夫义妇顺”

“天地万物之本,夫妇人伦之始”,夫妻关系是五伦关系的始源。天地运行,阴阳相生是宇宙发展的自然法则,阴阳相生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源头,男女关系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夫妇以义合”,这个“义”对于丈夫来说是要保障妻子的生活并处于尊上的地位,对于妻子来说即要顺从丈夫。《仪礼》中提到妇人的一生应该遵循三从,“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儒家都宣扬女子应该服从丈夫,夫唱妇随。范仲淹强调“男女正位”不仅表明男女各自的职责不同,同时要做到“夫为妻纲”,这也是各正其位的表现。妻子在承担家庭内部事务以及辅佐丈夫等职责之外,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就是对于丈夫的服从。丈夫是一家之主,妻子万事都顺从丈夫的想法,以丈夫的要求为准则,这才能坚守妻子的本分。范仲淹认为女子对于丈夫的服从即“和”,这是女子最重要的德性。范仲淹的主张的产生深受其母亲的影响,其母亲一生温和得体,孝敬父母公婆,以家庭为核心,将妇德完全落实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范仲淹认为妻子的顺从与贤德直接影响家庭的和谐稳定,因此,妻子必须养成良好的德性,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在二程看来,夫尊妇卑、夫唱妇随,这是传统封建社会中永恒的法则。程颐认为男女在结为夫妇组建家庭之后,就完全归属于丈夫家,应该尽心尽力孝顺公婆,即使为自己的父母守孝也是不可以的。女性在生活中始终处于一个从属的地位,只有这样才符合天理,达到“理之正”。

女子应该遵循一个重要的道理,即“从于人也”,女子要听从父母的命令,兄弟的建议,媒人的介绍,男子先发表意见,而后顺从即可。“夫尊妇卑、夫义妇顺”这些定位是传统社会男女成家之后遵循的常道,女子一旦成婚,便只能以大家为主,以顺从男子为纲。对于丈夫的顺从是妇人的行为规范,妻子顺从丈夫是“吉”的现象。朱熹同样强调“夫义妇顺”,朱熹将女子对丈夫的顺从作为女子应该遵循的规范。即使女子身份尊贵,但是也不可以以尊贵在夫家娇惯,只能谦虚恭顺,尊敬丈夫,顺从丈夫,秉持妇道。

2.注重“抱贞守一”、“保节守义”

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中,贞节对于女子来说是最重要的,整个社会对于女子的贞节非常看重,因此,教导女子“抱贞守一”,是儒家女教思想的重要篇章,从先秦开始已经是对女子的重要要求。宋代儒学家倡导的女子贞节观,不仅继承传统儒家的要求,而且在理学的影响下,贞节观被推向了一个高峰。司马光明确提出妻子应该忠诚事夫,守贞如一,妇人不仅以顺从为德,最重要的是“当终守于从一”。程颐在谈到夫妻关系时也强调夫妻之间难能可贵的是长久。提到二程,人们首先会想到“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这是二程关于女子守节最为经典的主张。二程的贞节观在儒学发展史上达到了高峰,二程在关于女子再嫁问题上持有严厉的态度,认为女子应该守节,为了守节,必要时可以放弃一些东西,在这里,程颐认为女子即使饿死,也不能再嫁,一旦再嫁,就会失去自己的贞节。除此之外,孀妇是不可以娶的,如果娶了孀妇也是失节的行为。那么如果孀妇生活贫困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再嫁,程颐认为,即使孀妇孤苦贫困,无依无靠,宁可饿死,也不能失节再嫁。

程颐这一观点无疑将封建礼教中对于女子的束缚拉到了一个高点,但是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程颐并没有将贞节观落实到不近人情的境地,因为这一观点在当时并没有完全得到社会的认可,现实生活中的贞节观尚未达到如此严格的地步。但是程颐这一观点,经理学家一再宣传倡导,对后世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朱熹将程颐的“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录入《近思录》中,表明朱熹对于程颐的贞节观有所认同。朱熹对守贞如一、守节不嫁的女子大力赞扬,他认为这些女子对于贞节的坚守是社会风俗之美的展现,有利于建立新的礼教秩序,维护社会的发展。

朱熹的主张并不局限于观点层面,而是致力于将其主张观点推行至社会实践,在他为官期间,朱熹努力实施它所倡导的礼教规范。朱熹通过奖惩制度来约束社会上的不规范行为,关于孝顺的子孙、有义的丈夫、守节的妇人,对其事迹十分突出的,要做到“依条旌赏”,而对于没有遵守礼教的人,应当检举,“依法究治”。理学的贞节观在程朱二人的推行下实为严苛,对封建社会的女子又加紧了束缚,对后世的女教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总结

为了促进女子应该积极承担家族中的责任,宋代儒学家大力称赞持家有道的女子。在中国古代男外女内的分工格局之下,男子主要负责家庭外部事务,而女子主要打理家庭内部事务,女子自幼接受的教育皆是为其打理家务奠定基础,主持家务也是传统社会中衡量女性是否贤良的基本标准。儒家讲“修身齐家方可治国平天下”,齐家对于男子而言,指的是宏观上的管理,而承担起齐家具体任务的是家族内的妻子,只有家庭内部平稳发展真正做到齐家,男子才能安心地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

更多文章

  • 澶渊之盟明明很屈辱,为何却有很多人认为这个盟约很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澶渊在哪儿,澶渊之盟基本史实

    到了宋真宗,赶上萧太后大举入侵宋境,宋真宗在寇准的建议下,赶到澶州前线督战,在形势利好的情况下,却签订了“澶渊之盟”,以每年向辽国交钱进贡平息了两国战火。从此,后世不少学者一提宋史,无不以“澶渊之盟”为耻,但随着近年学者们的研究,也有不少人认为“澶渊之盟”很成功。究竟哪种观点更恰当,我们先看正反方所

  • 此人是朱元璋唯一没杀的开国功臣,他到底是如何做到寿终正寝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元璋唯一没有杀的功臣是谁,朱元璋留下了多少功臣没杀,朱元璋杀了多少个功臣

    朱元璋杀了那么多开国元勋,哪个不是罪名昭昭?理由充足。汤和也有惹过朱元璋不开心的时候,是汤和驻守常州的时候,有事请示朱元璋,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回去喝点闷酒,说了醉话:“我镇守此城,如坐屋脊,左右为难。”朱元璋听说后,竟怀恨在心。在封汤和为信国公时,不但列举他在常州的过失,还把那些过失刻在了世袭凭证

  • 大明王朝1566:陈洪跟裕王等人闭门说的话,嘉靖怎么会知道?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大明王朝1566陈洪之死,大明王朝1566嘉靖片段,大明王朝陈洪和嘉靖

    都说做人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相信海瑞本人对于嘉靖皇帝除了传统的忠君报国之心外,还是有一颗报答嘉靖的知遇之恩的心的。但是性格决定命运。最终因为触碰了帝王的那个逆鳞,而引起了君王的杀人之心。好心办了坏事。自古以来多少人因为写书,写文字被杀了头,跟他们相比,海瑞是幸运的。一篇《治安疏》洋洋洒洒6000余

  • 陈桥兵变,赵匡胤被迫黄袍加身?其实这只是一场自导自演的戏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这样一位一心想统一天下的帝王却英年早逝,他只能将后周政权交给年仅七岁的皇长子柴宗训。周世宗为了不让后周政权落入他人之手,在他临终前设置了三方辅政。首先是外戚,皇太子的生母死的早,所以周世宗立皇太子的姨母符氏为皇后,符氏家族在当时非常显赫,周世宗认为在他死后,小皇帝就可以依靠外戚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 《西游记》中曾多次提到锦衣卫,而锦衣卫是明朝的,唐朝怎么有?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西游记中锦衣卫,西游记里面有锦衣卫吗,西游记中为什么会有锦衣卫

    这里说的锦衣卫的问题,就是很典型的“穿越”实例。在《西游记》的第62回《涤垢洗心惟扫塔缚魔归正乃修身》中,唐僧师徒来到了祭赛国,了解到金光寺的冤案时,就提到了锦衣卫。原文如下:国王大喜道:“妖贼安在?”三藏道:“现被小徒锁在金光寺里。”那国王急降金牌:“着锦衣卫快到金光寺取妖贼来,寡人亲审。”三藏又

  • 白起和岳飞两位顶尖军事统帅,如果各带10万大军对决,谁会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岳飞和白起谁更强,白起打败的名将都有谁,岳飞与白起哪个厉害

    秦国若无白起,可能不会这么快统一中国。秦国其他的大将,如王翦,蒙恬等,在历史上虽然也有建树,但是他们的地位都没有超过白起。大宋朝、与秦国不同。宋朝自它建立之日,好像就是一个病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灭掉了柴周,后来北边的辽国,西夏,还有西边的吐蕃和南边的南诏,经常对宋朝进行骚扰。宋朝建立以后,为防止百

  • 成吉思汗陵墓有没有可能在宁夏境内?这种概率大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成吉思汗真正陵墓成谜,成吉思汗墓在宁夏吗,成吉思汗墓究竟在啥地方

    第一,成吉思汗1225年秋亲征西夏,围猎意外受伤至甘肃六盘山休养,一代枭雄纵横欧亚大陆的铁木真,最终病逝在六盘山下清水县,按照成吉思汗意愿灵柩需运回蒙古,但蒙古大军与西夏鏖战至关键时刻,耶律楚材等商议后决定“秘不发丧”,蒙古军队照常围攻西夏中兴府(今宁夏银川),为成吉思汗灵柩进入宁夏境内提供可能;第

  • 此人是朱元璋唯一没杀的开国功臣,第一抗倭英雄,最后寿终正寝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元璋杀的功臣一览表,朱元璋手下唯一善终的将领,朱元璋杀掉多少功臣

    第二点:汤和是一个和识时务的政治家,在当时已经有好些个辞官回家后被杀的大臣,可他却得以善终,因为他辞官后非常低调,不与朝中人有半点往来和瓜葛。不与当地官员和乡绅有交往,这也让朱元璋找不到任何借口对其下手。第三就是汤和从小和朱元璋一起长大,二人的感情自然要比一般人深厚。朱元璋参军投郭子兴也是汤和的牵线

  • 崇祯为什么要杀袁崇焕?真的是因为皇太极拙劣的离间计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崇祯杀袁崇焕真实原因,袁崇焕与皇太极有什么关系,皇太极用反间计杀袁崇焕

    长达八个月的审判在《明史·袁崇焕传》中记载,金军围城北京的时间是崇祯二年十一月,而袁崇焕解北京之围同时被下狱的时间是十二月,而定罪处死的时间是到了崇祯三年八月,也就说审判袁崇焕的时间跨度在八个月左右。审判袁崇焕的官方是“三司会审”,也就是由大理寺(最高法院)、督察院(检察院)、刑部(司法公安)三方共

  • 大明朝也有看走眼的时候,误杀第一忠臣,太后心疼的饭都吃不下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明朝忠臣一览表,明朝最悲壮的时刻,明朝真实高光时刻

    为了做到出淤泥而不染,顺从内心的声音也会变得明亮。并且于谦有很强的志向,直到现在很多人都记得他的存在。于谦自幼生于杭州府钱塘县太平里,即现在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生后便堕入书香门第,世世代代为官。于谦在世时曾领导过保卫京师之战,夺门之变,铲除宦官等一系列功绩,为朝廷上下所钦佩。可是,于谦到了晚年却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