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英雄,曹操曾这样评价英雄:“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我们暂且不说刘备是否是曹操口中那样的英雄,但至少可以证明刘备是一个胸怀抱负,誓要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
不过理想很美好,现实则很残酷,仅凭雄心壮志只能算是痴心妄想。如果刘备想建立自己的政权,必须要有自己的根据地,刘备大概也想到了这一点,却不知道如何实现。而就在此时,诸葛亮出面了。
诸葛亮用一番完美的自我炒作,吊足了刘备的胃口,终于在三顾茅庐之后,随刘备出山。三顾茅庐是一场很经典的桥段,尽显诸葛亮的神秘和刘备的真诚,不过这些都是次要的,三顾茅庐最重要的环节便是《隆中对》。
诸葛亮一语道出了刘备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线,以及详细的实施步骤,用刘备的话来说,即是听君一些话,使我茅塞顿开。《隆中对》的具体内容,是说曹操依靠天时,手握百万大军,以及挟天子以令诸侯。
孙权一仗地利占据江东,已历经三世,更有很多有才能的人依附于他,这两个人都是不能谋取的。荆州物资充足、四通八达,刘表没有能力守护。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而刘璋昏庸无能,没有能力治理这里的土地和人民。
如果刘备先占据荆州,然后再以荆州为跳板占据益州,而后安抚西、南两地的各个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改革新政,如此一来自可复兴汉室。从《隆中对》的内容来看,足以说明诸葛亮的独到的政治眼光。
《三国演义》中提到,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作为与诸葛亮齐名的庞统,其实力绝对不在诸葛亮之下。庞统投奔刘备,在得知诸葛亮《隆中对》的政治路线之后,根本不屑一顾,反而冷冷地说了八个字:“鼎足之计,难以得志。”
也就是说诸葛亮的三分天下,难以实现刘备的政治目的,而且未免有些小家子气。那么庞统分析得有道理吗?在庞统看来,所有的计策和谋略都要因时因势而变。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的时候,与目前的背景完全不同。
赤壁之战未发生之前,荆州地区确实资源丰富。然而一部荆州史半部三国史,赤壁之战以后的数次大战,已经耗光的荆州所有的资源,作为三家必争的战略之地,必定会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事实也证明,刘备入川,让关羽镇守荆州,曹魏和东吴两方费尽心机地想夺回。东吴杀害关羽,夺走了荆州,也未见得提高了自身的实力。实际上刘备还不如早早放弃荆州,让魏、吴双方争抢,刘备入川韬光养晦发展实力,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当然,也有可能庞统认为荆州无论怎样都是守不住的,还不如趁早放弃。总之诸葛亮有诸葛亮的方略,庞统也有他自己的道理,至于谁的策略正确,恐怕谁也说不清楚,反正按照诸葛亮的路线,最后是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