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后,秦国也损失惨重,其他五国为何不趁火打劫?

长平之战后,秦国也损失惨重,其他五国为何不趁火打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047 更新时间:2024/1/21 19:24:43

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对于赵国来说,正是因为在长平之战中损失了45万精锐士兵,从而失去了和秦国争夺天下的根本,并且这也为赵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var1]

不过,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在长平之战中,获胜一方的秦国也是损失惨重,俗语有云“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在冷兵器时代,这是一条经得起考验的真理。对此,司马光也在《资治通鉴》中记载:“秦虽胜长平,士卒死者过半,国内空。”也即长平之战后,秦国大军也损失过半,这导致秦国一度国内空虚。但是,在秦国最虚弱的时候,却没有遭到山东六国的反击。

具体来说,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前后投入了60万大军,按照过半伤亡的说法,秦军至少付出了30万人伤亡的代价。虽然商鞅变法后,秦国的整体实力领先其他诸侯国。但是,30万人的伤亡,依然是一次重创了。不过,即便是在秦国损失惨重之际,其他五国依然不敢对秦国趁火打劫,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var1]

首先,就楚国来说,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楚国是战国时期非常强大的诸侯国。进入到战国时期后,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时间兵强马壮,初露称雄之势。楚宣王、楚威王时期,楚国的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

但是,实际上,在长平之战爆发时,楚国已经走向衰落了。早在公元前299年,楚怀王被秦昭襄王骗去秦国,并在咸阳病逝,楚国就已经走上了下坡路。楚顷襄王时期,秦国多次进攻楚国。特别是在公元前278年的鄢郢之战中,白起率军攻入楚国都城,攻占了楚国的大片疆域。所以,在长平之战前,楚国已经遭到了秦国的连续重创,失去了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实力。因此,在长平之战前后,楚国选择了按兵不动的态度。直到邯郸之战,也即赵国快要灭亡的时候,楚国才出兵救援赵国。

[var1]

其次,就魏国、韩国来说,对于长平之战时的韩国,已经选择了摇摆不定的立场了,也即秦国强则跟随秦国,山东六国强则倒向山东六国。在长平之战后,虽然秦国国力空虚,但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韩国,依然和秦国存在巨大的实力差距。所以,为了自保,韩国自然不敢对秦国趁火打劫,如果韩国真的这么做的话,很可能其灭亡时间就要提前了。战国末期,韩国成了秦国和赵国之间战争的缓冲地,苟延残存;最终于在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所灭,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诸侯国。

相对于韩国,魏国作为战国初期的霸主,自然希望可以重拾霸业。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率先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北灭中山国(今河北西部平山、灵寿一带)。西取秦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间)之地,于是,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后,魏国的国力衰落。

[var1]

在此基础上,赵国和秦国的崛起,又让魏国的压力更大了。因此,长平之战时,魏国的态度就是希望秦国和赵国两败俱伤,这样魏国才能坐收渔翁之利。不过,长平之战的结果是赵国损失了45万精锐士卒,而秦国仍有白起等名将,这让魏国依然十分忌惮。对此,在笔者看来,不管是魏国还是韩国,都曾遭到了白起的多次进攻。因此,在长平之战后,白起的存在,自然让魏国和韩国不敢偷袭秦国。

再者,就燕国和齐国来说。在战国后期,燕国和齐国对于秦国消灭其他诸侯国的行为,基本上都是乐观其成的。也即在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下,燕国和齐国已经被秦国成功拉拢了。战国时期,范雎觐见秦昭襄王阐述一统天下的战略。范雎认为,只有做到''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才能真正消化所取得的领地,主张“远交近攻”策略。这一策略得到秦昭王的积极推行,并任范睢为相。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远交近攻”不仅巩固了秦国所攻取的土地,还破坏了山东六国的“合纵联盟”,加快了秦朝建立的步伐。

[var1]

从燕国和齐国的角度来看,自己和秦国之间隔着三晋等诸侯国,即便成功击败了秦国,自己也很难越过三晋来抢占秦国的疆域。因此,燕国和齐国不仅很少参与山东六国合纵攻秦的行动,还经常对秦灭六国的行动进行助攻。比如在长平之战后,燕王喜就派遣大军进攻赵国,想要对赵国趁火打劫。结果,在廉颇的反击之下,燕国反而损兵折将。基于此,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赵国对于燕国和齐国的威胁,其实要比秦国更大,这促使他们和赵国的关系更加紧张。在长平之战后,不管是燕国还是齐国,都遭到了赵国的进攻。一定程度上,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的损失,在燕国、齐国身上得到了弥补。

[var1]

最后,对于赵国来说,显然没有实力来反击秦国,只是想办法拖延时间,从而恢复实力。

公元前259年,长平之战后,白起想乘胜进围赵都邯郸,攻灭赵国。应侯范睢妒忌白起功劳,以秦军疲劳应休整为由,建议韩国割让垣雍(今原阳县)、赵国割让六城请和,秦昭襄王同意。赵孝成王准备按和约割让六城时,赵国大臣虞卿认为割地与秦国,秦国将会更强,对于赵国来说,“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长此以往,赵国还是会走向灭亡。

[var1]

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接受了赵国割地求和的请求。但是,让秦昭襄王没有想到的是,赵国最终拒绝向秦国各地。秦昭襄王大怒,于是再一次调集大军攻打赵国,从而在公元前259年发动了邯郸之战。到了公元前257年,公元前257年12月,魏、楚两国军队先后进抵邯郸城郊,进击秦军。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在三国军队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损失惨重。。因为邯郸之战的惨败,加上长平之战的损失,秦国一度停止了一统天下的步伐。当然,这也为秦始皇嬴政的登场奠定了基础。对此,你怎么看呢?

更多文章

  • 诸葛亮南征南蛮时,魏国是否有兴兵来犯蜀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诸葛亮平定南蛮后攻打魏国几次,诸葛亮征讨过魏国吗,诸葛亮北伐是进攻魏国吗

    [var1]在此期间,魏吴两国并非没动作.先来看吴国方面,吴蜀此时双方大玩谋略战,由于蜀国于夷陵战后国力衰退,但是此时吴国大都督陆逊深知蜀国暂时没有威胁性,反倒是魏国才需要提防,所以并未进一步攻打蜀汉.吴蜀两国反倒是在刘备死后谋和.但是,雍闿的叛乱,吴国就给了他一个口惠的永昌太守名分.但是吴国一直没

  • “奋六世之余烈”,大秦王朝除了秦始皇之外,哪个秦王最有作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奋六世之余烈哪六世,秦国哪位皇帝最优秀,秦国最霸气的4代君王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始皇是“奋六世之余烈”,才完成了统一大业。秦始皇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帝王之一,也是最有作为的帝王之一。秦始皇能够统一中国,也不全是自己的功劳,也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结果。[var1]从秦孝公开始,秦朝出现了好几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正式由于这些出色的君主,秦国才一步步发展壮大。秦国从建

  • 秦灭六国,建立了首个大一统王朝,为何不能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秦始皇如何能统一六国,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影响

    [var1]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秦朝可以看作是华夏文明的另一种正统起源,正是因为有它的存在,华夏文明才会成为一个整体的文明,才不会四分五裂。要知道,如果没有秦的统一,那么,当时的战国七雄可能会向不同的方向发展,最终走向不同的意识形态,就如同现在的西欧一样,大家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共同体,只是一种联合,但是

  • 长平之战时秦军战损25万,为何赵军只损失了5万,却选择了投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长平之战赵军全军覆没,长平之战秦军为什么能围住赵军,长平之战赵军有没有可能突围

    因为写少了吧,显得长平之战不够牛掰,写多了吧,又怕人家看出来是估出来的。因此在太史公笔下,秦军投入了60万大军,而赵军投入了45万大军。问题是,后来太史公兜不住了。毕竟这玩意儿是估算出来的,没有具体根据,所以就造成了前后矛盾的情况。尤其是在秦军战损25万人之多的情况下,赵军才损失了5万大军。最后白起

  • 秦始皇为什么命令秦军在秦国危亡时不允许秦军回防?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秦始皇为什么禁止秦军回防,秦始皇死后为啥秦军不堪一击,秦始皇与秦军的关系

    这个故事的出处大概就是《大秦帝国》小说,作者出于对秦始皇的美化,才杜撰了这么一个情节。秦始皇建立的是皇权专制国家,也就是私天下。国家就是秦始皇一家的,秦始皇还梦想自己的基业能够千秋万代。他对反叛自己的势力从来都毫不留情,为的就是巩固大秦帝国的统治基础。秦国都快要灭亡了,秦始皇还要那个岭南做什么?中原

  • 75岁的秦昭襄王,打得六国俯首称臣,如果他多活几年能否一统六国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秦昭襄王的十大名将,秦昭襄王有实力一统天下吗,历史对秦昭襄王的评价

    可是白起被秦昭襄王灭了,如果说秦昭襄王是一把枪的话,那么白起就是一颗致命的子弹。现在子弹退了膛,你让没子弹的枪怎么去征服天下呢?同样秦始皇其实也是一样,如果没有王翦和王贲父子,秦始皇也未必能够一统天下。打赵国未必是李牧的对手,打楚国用李信,更是一败涂地。个人的力量,的确可以左右国家的命运,这在封建时

  • 历时10年完工的郑国渠,为秦国带来了多大的收益?粮食产量翻6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秦朝郑国渠,秦朝郑国渠从哪到哪,秦国的郑国渠何年开始修建

    为了保住韩国,韩桓王想了一个好主意,那就是帮助秦国修建一条河渠,这条河渠工程浩大,需要十多年时间,外加数十万人的努力才能修建而成。这么一来秦国就会花大力气在修渠事业上,便无暇顾及东出了。既然没机会东出,那韩国自然就能够得到保全了。这条渠的名字就是郑国渠。[var1]一、郑国渠花费了秦国10年时间。秦

  • 为何孔子母亲到死都不告诉他亲生父亲是谁?原因其实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孔子与母亲的关系,孔子父亲和母亲相差多大,孔子和父亲关系好不好

    孔子出生时,他的家庭状况已经陷入了低谷。据汉代司马家所著《史记》中记载,他的父亲是鲁国的一个武士,在他年纪已经很大的时候,娶了孔子的母亲,在附近的一座小山上面祈福,并且采用“野合”的方式进行了夫妻之实。也就有了后来的孔子。这样的做法在当时备受争议。因为他的含义有很多种。[var1]有些人说,所谓的“

  • 五国伐齐时,乐毅打下齐国72座城池,为何5年也打不下莒城和即墨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五国伐齐后齐国现状,乐毅伐齐历史背景,五国伐齐的真实历史

    这场战争,乐毅领导五国联军,一口气打下了齐国72座城池。吓得齐闵王立刻从临淄城出逃,先后辗转到了卫国、邹国和鲁国。由于齐闵王本人过于傲慢,导致这几个小国家一个都不愿意接纳他。最终无奈之下,他只好逃亡到了齐国仅剩的两个城池之一的莒城。结果在莒城,齐闵王被楚国大将淖齿所杀。盘踞在莒城的齐国贵族们,将齐闵

  • 铁血宰相武元衡,为何得罪了各地节度使?晋鄙被锤改变了战国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武元衡当过几次宰相,历史上的武元衡,铁血宰相武元衡

    武元衡这个人最不沾光的地方,那就是他生在了中晚唐时期。因此相对于其他明相来说,武元衡的名声就太小了。不过这个人,如果当时没有被刺杀的话,可能唐朝会有一番新的模样。至少不会像后来那样,逐渐受制于地方节度使。[var1]1、武元衡是状元宰相。考上状元本来就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了,武元衡不光考上了状元,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