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备在夷陵惨败于陆逊,因为没有做好防火?毛泽东的评论一针见血

刘备在夷陵惨败于陆逊,因为没有做好防火?毛泽东的评论一针见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216 更新时间:2024/1/29 11:13:02

然而仅仅一年后,身经百战、几乎转战全中国的刘备竟输得灰头土脸,被初出茅庐的陆逊杀得全军覆没。就如《三国志·刘晔传》注引《傅子》所载:“权将陆逊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余人。”

夷陵之战后,刘备多年以来所积攒的百战精兵就此丧尽,至于军粮、器械、甲胄、战船等战具的损失,更是不计其数。更可怕的是,许多能征惯战的将领以及智谋百出的谋士也死于此战,诸如张南、冯习、马良等人都在夷陵的烈火中毙命。

可以说,夷陵之战彻底打断了蜀汉的脊梁骨,三魂七魄也散了一半。若非诸葛亮有天人之能,蜀汉恐怕早就土崩瓦解了。虽然出兵灭蜀的是魏国,但实质上,是东吴消灭了蜀国。在荆襄之战中,吕蒙摧毁了关羽的水军;夷陵之战,陆逊又摧毁了刘备的陆军。从此以后,刘备统一中国的梦想已经不可能了。

那么作为百战老兵的刘备,为何会输给年轻的陆逊呢?古往今来,政治家、军事家、学者们说法不一。魏文帝曹丕曾说:

“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

曹丕认为,刘备的兵力本来就不足以灭吴,还联营七百余里,分散自己兵力,这不是取败之道吗?

有部分学者认为,刘备之所以战败,是因为没有注意防火。就如清代儒生钱振鍠所言:

“陆逊破先主,无他奇策,只令军士各持一把茅草耳。意先主连营,皆伐草木为之,逊其如之何?”

说白了,就是刘备如果用土石作为营垒,陆逊恐怕就用不了火攻了。

还有人认为,夷陵之战的失败,在于作为丞相的诸葛亮不仅没有参战,甚至未出一策,没有表明任何立场,这属实怪异。只是在战败后感叹: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

翻译来就是,如果法正在,就一定能拉住主公不让他东征;即使东征了,也不至于败得那么惨。

那么刘备到底怎样才能在夷陵之战中获胜呢?一千多年后,伟大的军事家毛泽东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刘备输在没有在运动中歼敌。

一、刘备为什么要连营七百里

前文提到,曹丕笑话刘备连营七百多里,将兵力分散在如此复杂的地形之中,简直是取败之道。这段评价看似高明,实际也不过是一种纸上谈兵。。

曹丕本身就是个败仗篓子,是个以不知兵而出名的大文豪。以他来评论刘备这个百战老兵,实际就是外行评价内行。刘备连营七百里,不仅不是反映他托大,反而能显示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本色。

吕蒙袭杀关羽后,东吴便鲸吞蜀汉所据有的荆州地区,包括江陵、公安以及荆南四郡,从而将蜀汉堵在了三峡之内,占尽了地利。

公元221年7月,刘备率诸军讨伐东吴。一开始,刘备水陆并进打得相当顺遂,很快就打到了长江峡口,其前军打到了夷陵,也就是今天宜昌东南长江的北岸,从而开辟了滩头阵地,确保了向荆州方向投送兵力的畅通无阻。

就当刘备准备继续东进,一举拿下江陵之时,初出茅庐的陆逊却不准备再退了。

陆逊本名陆议,出身于东吴大族。东汉末年,孙策强势杀入江东,给陆氏家族造成了巨大灾难。(宗族百人,遭离饥厄,死者将半)

面对孙氏这个强势的入侵者,陆议非但没有选择反抗,反而选择了屈服。甚至他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逊”。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怂”。

陆逊的服软很快就得到了孙权的赏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陆逊终于自周瑜、鲁肃和吕蒙之后,成为东吴第四个大都督。和很多人想象中不一样的是,此时的陆逊并不是一个青年将领,相反他已经年过四十了。

在与刘备一开始的作战中,“陆怂”果然表现得很“怂”。明明占据了三峡的地利,陆逊却没能阻挡刘备的攻势。吴军只是在三峡通道稍事抵抗,便立即撤出,沿途要塞几乎全部被放弃。此时吴军的士气遭到很大打击。很多东吴将领便开始质疑陆逊的用兵:

和刘备作战,应该一开始就在三峡用兵,在各处要害地区进行防守,哪能让刘备一下子进兵六七百里呢?

然而事实上,多谋善断的陆逊有充足的理由放弃三峡。从地理形势来看,巫、秭归距离峡口夷陵偏远,且两岸山道崎岖,江流险滩众多,吴军逆流而上近百里与顺流而下的蜀军作战,无疑要吃大亏。

况且从人和上来说,刘备汹汹而来,士气正盛。此外刘备的蜀军,极其擅长山地作战,与蜀军在三峡作战无疑是以短击长,陆逊内心里也没有底。因此,陆逊宁愿放弃三峡,收缩兵力,在峡口与蜀军决战,从而以逸待劳。

由此可见,刘备半年时间就出了三峡,看起来好像势如破竹。事实上,这都是陆逊有意为之。作为“老革”的刘备如何能看不出来呢?因此到了夷陵,刘备并没有选择趁势突破峡口,直接攻击陆逊的营垒,而是就地屯驻了起来。

至于“连营七百里”,实际上就是在关键节点上“树栅连营”,设立兵站,保持三峡航道的畅通以及粮草、兵员的运送。刘备虽然军事天赋不算高,但经验还是很丰富,断不会做出分散自己兵力的愚行。因此,他还是将主力集中于前线。因此在史书中,不乏“备军众甚盛,弥山盈谷”的记载。

因此,刘备“连营七百里”并不是什么错误,不是托大,也不是什么轻敌,而是稳扎稳打的谨慎表现。他似乎在等待长江水文条件改善,然后再大举进兵。

后世《三国演义》说刘备之败是因为连营七百里,实际承袭了曹丕的无稽之谈。一介未经战阵的公子哥,懂什么用兵呢?

二、刘备的致命失误

公元222年2月,吴蜀两军进入了长期的对峙时期。对于现在的刘备来说,有三条路线可以选:

其一,顺江而下,直取江陵甚至建业;其二,从江北夷陵道进行进攻;三从江南夷道发动进攻。蜀汉居于长江上游,对居于下游的东吴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就如后世的陆抗所说:

“若敌泛舟顺流,舳舻千里,星奔电迈,俄然行至,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悬也。此乃社稷安危之机。”

陆逊迎战之初,也很担心刘备顺江而下:“臣初嫌之,水陆俱进……”

可以说,刘备已经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陆逊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形势对东吴十分不利。

然而就在这时,刘备却祭出了昏招。首先,刘备舍船就陆,将水军变成了陆军。同时还“缘山截岭”,一步步缓慢推进。

在江北的夷陵方向,刘备命名将黄权带两万精兵驻扎于此地,为的就是监视中原方向的曹魏军队,防止其趁火打劫。

在江南的夷道方向,刘备则亲率大军前往进攻。

很显然,刘备采取的是北守南攻的战略。刘备之所以不选择从夷陵方向进攻东吴,是担心蜀军遭遇魏吴两军的夹攻。因此便将主力集中于江南夷道,妄图攻占公安以及荆南四郡(这些地区都是刘备发家的根据地),和曹丕南北夹击江陵,从而恢复到刘备“借荆州”之前的态势。如此一来,蜀汉就将摆脱被夹攻的局面,攻守之势瞬间逆转。

即使站在上帝视角来看,刘备的做法也并不为错。攻打荆南,是最稳妥的打法。然而问题就出在,刘备打得实在太“稳妥”,将大好的战争主动权,让给了陆逊。

首先,“舍船就步”就非常不智,纵使益州水军不能和东吴水军相比,也不能就此自毁长城,白白丢掉一支具有高度机动力的力量。

其次,刘备在江南夷道步步为营,进展缓慢,让陆逊轻而易举地判明了刘备的进攻方向。夷道以西以狭长的山地为主,刘备的大军难以展开,陆军的优势无法发挥。刘备遭陆逊堵击后,就只好连营五十多座,拉成一条长长的一字长蛇阵。

由此,刘备在夷陵地区的军团分成了两个部分,江北的黄权和江南的刘备。

刘备在夷道站稳脚跟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冯习、张南、傅戎等人带领数千人向陆逊挑战。

刘备的挑战让跃跃欲试的东吴诸将都感到非常开心,打了那么久的窝囊仗,这回终于可以好好打一仗了。谁知陆逊却说,刘备此举必然有诈,不可轻动。结果后来证明,刘备果然在山谷里埋藏了8000伏兵。然而这次诱敌,却成为刘备主动进攻的绝唱。

东吴诸将也想主动进攻,然而陆逊却“备以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的理由予以拒绝。

在陆逊看来,现在相持的局面反而对东吴有利。陆逊认为在“平原旷野”与蜀军对峙,则吴军难以抵挡蜀军的猛冲猛打,这是陆逊最为担心的事。而刘备恰恰选择山地进军,则其优势尽失,时间一长,自会疲于奔命,吴军守住险隘,以逸待劳,自可事半功倍。

那么刘备为什么要将好好的阵地战打成呆仗呢?

众所周知,刘备并不是什么大军事家,行军列阵的基本功或许有,但是做到变通却就不行了。就如陆逊所说“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说白了,就是刘备一生作战败多胜少,不足为虑。

刘备之所以在夷道打“呆仗”,实际就是想复制汉中之战的胜果。对于僵持战,刘备有着丰富的经验,在入蜀作战中,刘备与刘璋部队的对峙动辄以年来计算。最后都取得了胜利。

然而刘备却忘记了一点,当时他的身边有一个变数,那就是善出奇谋的法正。有法正的帮助,刘备才只能抓住敌军不经意的破绽,从而出奇制胜。例如在汉中之战中,正是法正想出的反客为主之计,阵斩夏侯渊于定军山,从而奠定了全胜之局。然而可惜的是,法正英年早逝,刘备身旁再无能出奇策之人。

至于诸葛亮,他必须坐镇成都,为刘备置办粮草。况且,奇谋妙策也非诸葛亮所长。和刘备一样,诸葛亮也更精于具体的战阵,更喜欢步步为营、平推对手。因此在夷陵之战中,作为刘备首席谋臣的诸葛亮却未出一策。由于失去了法正,最终被找出破绽的,反而是刘备了。

三、刘备之败

经过半年的相持,夷陵地区的气温逐渐转向炎热。年过六十的刘备,开始有些被热糊涂了。在炎热之下,蜀军瘟疫流行,逐渐出现了师老兵疲的状况。陆逊发现,刘备用兵越来越消极,出现了“计不复生”的景象。于是陆逊当机立断,消灭刘备,就在此时了。

首先,陆逊名夷道守将孙桓挑战刘备。对此,刘备自然求之不得,于是他大举出动,将孙桓团团包围。

然而刘备没想到的是,孙桓不过只是陆逊调动他的诱饵。陆逊真正的目的,是刘备的大营。此时,孙桓的处境岌岌可危,不断向陆逊求援。然而陆逊却压下了孙桓的求援信,反而命令大军立即向刘备的大营进发。同时,陆逊还下了个命令,让所有士兵都手持一把茅草

此时,梅雨季节刚刚过去,夷道的草木被炎热烤得枯黄。吴军摸到蜀军阵营前,开始顺风放火,蜀军猝不及防,瞬间大乱。

由此,夷陵之战的主动权彻底转交到陆逊的手中。随后,吴军诸军并出,将刘备的一字长蛇阵斩成了数段。蜀军所有的营寨都遭到了进攻,从而被各个击破。在短时间内,蜀军的营寨被击破40多座。

刘备见势不妙,赶紧带领主力撤围而走。然而孙桓那容你逃脱,拖着刀就来追击,直接断了刘备的后路。随后,陆逊的主力赶到,和孙桓一起围攻刘备。在四面围攻之下,蜀军大败,当场有上万人被斩杀。

最后,刘备侥幸突围,沿途焚烧败军所遗弃的衣服和铠甲,堵住了道路。然而不久后,吴军再次杀到。傅戎挺身而出,自愿断后,结果为孙桓所杀。

刘备万万也没想到,自己英雄一世,竟被孙桓这个小辈追得上天无路、下地无门。最终,刘备翻山越岭走了一条小路,好歹才逃入了白帝城。

此战中,刘备所部数万兵马全军覆没。位于江北的黄权被吴军所隔断,陷入魏吴两军的夹击之中。无奈之下,黄权带领2万之众投降了曹丕。夷陵之战,以刘备全军覆没而告终。刘备一生败仗无数,但这一次却败得最惨,几乎输掉了所有的本钱。刘备死后,给诸葛亮和刘禅丢下一个巨大的烂摊子。若非诸葛亮天纵的才华,蜀汉恐怕早就灭亡了。

四、毛泽东的奇谋

在很多人看来,陆逊的火攻战术是获得夷陵之战胜利的关键。但在大军事家毛泽东看来,火攻绝非刘备落败的主要因素。他的失败,完全在于丢失了战场的主动权,消极应战,白白丧失了战机。

在阅读《陆逊传》,针对钱振鍠“刘备败于没有做好防火”的观点,毛泽东批注道:

“土石为之,亦不能久,粮不足也。宜出澧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使敌分散,应接不暇,可以各个击破。”

刘备的战败在于“久战”,在于“师老兵疲、计不复生”。即使做好了防火,军心也会因为粮食不济而动摇,到时候还是会被陆逊抓住破绽,打成一场歼灭战。

因此毛泽东认为,刘备的取胜之道在于转守为攻,发挥上游机动性优势,顺流直插湘水,深入敌人腹地。这样做既因粮于敌,又分散了敌人的兵力,这是典型的外线作战思维。

在毛泽东军事字典里,从来不讲消极防守,一有机会,毛泽东就会寻求外线进攻,调动敌人,从而在运动中歼敌。千里跃进大别山,就是毛泽东外线作战的典范。如此一来,就可以化被动为主动。

可惜刘备白白贻误战机。他过于迷信阵地战,将大军驻扎在崇山峻岭之间,无异于自缚手脚,这又焉能不败呢?毛泽东曾评价刘备“多谋寡断”,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以正合,以奇胜。要获得胜利,不可不冒险。

在笔者看来,在所有名家之谈中,毛泽东对夷陵之战的评价最切中要害,也最为精到。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背后,藏着曹操的两大难言之隐,曹丕搞砸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魏仲谋,仲谋亲吻吴桐,为什么说生子当如仲谋

    公元212年,三国进入到关键的形成期。正月,西凉马超就卷土重来,搞得刚回到邺城的曹操异常恼火,果真是:马儿不死,吾死无葬身之地。曹操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由于马超信誉破产,在西凉进展不顺,于是本年五月曹操决定:既然马超不想让我活得舒坦,那你也就别好受。曹操杀掉了马超的老爸和弟弟等——《三国演义》把这段

  • 明知自己身体不好,秦始皇为何还坚持最后一次东巡?有些事在逼他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始皇第五次东巡,秦始皇东巡发生在哪,秦始皇为什么不停东巡

    作为风扫六合、威震八荒的霸主,秦始皇嬴政的一生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他继承了父兄为他留下的那一份基业,将原本就已经奠定了的统一大势付诸了行动。他耗费十年时间先后将六国一一攻灭、将天下一统,这是何等的风光、何等的雄才大略!然而纵然是如此雄才伟略的君王,却依旧做了许多让人看不懂的行为。就拿秦始皇的最后一次

  • 曹操留下的这6员猛将,有一人建在,司马懿必不敢篡魏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曹操的七大猛将都有谁,曹操最强的六个猛将是谁,曹操手下的七个大将分别是哪七个

    董卓身边聚集了不少人才,但董卓太过残暴,贪图享乐,格局太小,注定成不了大事,最终却因一个女人被吕布杀害。袁绍也是一个实力非常强大的诸侯,但他有人才,却不会用人才,这使得他在赤壁之战中输给了实力不如他的曹操。剩下的刘备、孙权和曹操,都是会招揽人才,也会用人才的明主,这使得他们成了群雄争霸中的赢家。这三

  • 各种史书中对唐太宗释放囚犯的数量记载不同,此事应为其败笔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太宗与囚犯的约定,唐太宗放囚犯是真的吗,唐太宗的历史记录

    “纵囚”有关于唐太宗“纵囚”的记载,散布于新旧唐书以及《资治通鉴》等历史记载中。《旧唐书》中是这么记载的:“十二月辛未,亲录囚徒,归死罪者二百九十人于家,令明年秋末就刑。其后应期毕至,诏悉原。”《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十二月辛未,虑囚,纵死罪者归其家。”“九月,纵囚来归,皆赦之。”《新唐书·刑

  • 甘露之变中韩约大汗淋漓引起仇士良怀疑,宦官立刻反攻并摧毁三省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甘露之战仇士良,仇士良个人资料,仇士良为什么怕武宗

    唐朝宦官专权的背景唐朝的灭亡有三个重要的原因: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但是宦官专权对唐朝政府的危害显然比另两者来得更深,因为相对于藩镇和朋党来说,宦官对于唐朝皇帝或者中央政府的危害来得更直接也更持久。唐朝的权宦始于玄宗朝的高力士,但是高力士还没有表现出威胁朝廷的迹象,他仅仅是因为受到玄宗皇帝的

  • 魏征死后留一本册子,李世民读后勃然大怒,下旨:推倒他的墓碑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魏征死了李世民痛哭,唐太宗为何对魏征毁坏了他的坟墓,李世民封魏征参与朝政

    上面这段文字出自于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十二》。公元643年,贞观名臣魏征不幸去世,而唐太宗李世民为他操办了一场盛大的葬礼。他不仅亲自为他写了一段墓志铭,还准备将自己的女儿衡山公主嫁给魏征的儿子——魏叔玉。然而讽刺的是,魏征葬礼后不久,李世民泪痕还未干,魏征的墓却被李世民亲自下令推倒。魏征和李世民,

  • 后唐上上下下均为中原政权思维,没有石敬瑭契丹无法进中原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李存勖时期,对契丹入侵毫不容情的予以迎头痛击,“帝王之兴,自有天命,契丹其如我何!吾以数万之众平定山东,今遇此小虏而避之,何面目以临四海!”把契丹人当作胡虏;李从珂时期,大臣劝谏不要与契丹议和,理由就是“以天子之尊,屈身奉夷狄,不亦辱乎!又,虏若循故事求尚公主,何以拒之?”同样是中原政权的思维方式;

  • 独孤皇后因嫉妒杀死情敌,隋文帝为何不敢问罪,反而还跑出都城?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独孤皇后隋文帝,隋文帝如何评价独孤皇后,独孤皇后与隋文帝的关系

    在正史当中,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被塑造成一对模范夫妻,两人不仅互相扶持、鼓励,共同熬过了数十年危机四伏的岁月,而且还在隋朝建立后共治天下,被国人称为“二圣”。与此同时,杨坚自从迎娶独孤伽罗后,便跟她许下庄严的承诺,一生一世将只会爱她一个人,再不会让其他女人插足。因此,隋文帝的5子5女皆是独孤

  • 比吕雉、武则天狠毒的皇后,谋害俩亲王、饿死太后,亲手毁掉帝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武则天和吕雉谁更狠毒,吕雉和武则天治国水平,武则天和吕雉同样乱政

    古人在评论后宫干政蠹国的危害时,经常会把她们比作吕雉、武则天,称之为“吕武之恶”。其实,人性比吕雉、武则天更狠毒,对国家造成的危害比二人更严重的皇后们,在历史上并不鲜见,其中西晋第三任皇后贾南风便是典型。那么,贾南风到底有多恶?贾南风西晋太尉贾充的次女,身材短小、相貌丑陋,而且天性喜欢嫉妒,是一位人

  • 比晋惠帝还傻的皇帝,不懂得冷暖饥饱,最终被毒杀,死后2年亡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晋惠帝简介,晋明帝和晋惠帝,晋惠帝真实面目

    众所周知,晋朝第二位皇帝-惠帝司马衷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白痴皇帝,在位期间不仅庸碌无能,而且还因为一系列愚蠢言论,而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桩上。其实,就智力水平而论,晋朝还有一位比司马衷更傻的皇帝,此君不仅庸碌无能,甚至连冷暖饥饱都不懂,实在是白痴透顶。此人,便是晋安帝司马德宗。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司马德宗是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