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某位著名畅销书作家对于明英宗朱祁镇的评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着“土木堡战神”、“明堡宗”、“瓦剌留学生”、“蒙古导游”等一系列头衔的朱祁镇做皇帝十分失败。无数的明军精锐葬送在他手里,挽狂澜于既倒的民族英雄于谦死在他手里。这样一个人,自然不是个好皇帝。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平庸的皇帝,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做了一件“勇敢而伟大的决定(书中原话)”:废除自太祖、太宗、仁宗乃至宣宗以来一直坚持的殉葬制度。那是在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正月十六日,已经气息奄奄的朱祁镇把皇太子朱见深叫到面前,对他口授了一段遗诏:
“殉葬非古礼,仁者所不忍,众妃不要殉葬。”
明英宗朱祁镇剧照
次日正月十七日朱祁镇驾崩,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庙号英宗。正月二十二日,皇太子朱见深登基称帝,即明宪宗。这位新天子严格执行了先帝遗诏,包括昭妃武氏、和妃宫氏、宸妃万氏、德妃魏氏、顺妃樊氏、贤妃王氏、惠妃王氏、安妃杨氏、懿妃黄氏、德妃张氏、恭妃刘氏、成妃张氏、贞妃王氏、淑妃高氏、丽妃刘氏、庄妃赵氏在内的大批妃嫔得以保全性命,有的甚至一直活到了五十年后的明武宗正德朝。
那么明英宗废除殉葬制度,仅仅因为他是一个好人吗?事情自然没有那么简单。
明初殉葬惨状
在古早电视剧《穿越时空的爱恋》之中,某不能说女星扮演的小玩子穿越到了明朝,发现太子宫中已故太子朱标的妃嫔们,都在自缢殉葬。如此惨烈的景象,自然让人对这些无辜的女子产生极大的同情心。而且您还别说,这一段剧情还真有出处。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两朝,都有接受来自藩属国朝鲜美女的传统。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的时候,朝鲜国再次向大明朝廷进贡了一批美女。其中有一位韩氏是贵族出身,因此来明朝的时候还带了一个叫金黑的保姆。
朱棣驾崩剧照
韩氏被封为丽妃,颇受宠爱。但是当朱棣驾崩之后,这位韩丽妃的命运就是殉葬。金黑在韩丽妃死后还在明朝生活了十多年,直到明英宗朱祁镇登基,这才开恩让她回来。韩丽妃命丧的经过,经过金黑的口述,由朝鲜史官记录在了《李朝实录》之中。
帝之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于庭,饷撤,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大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圈于其上,以头纳入其中,遂去其床,皆雉经而死。韩氏临死,顾谓金黑曰:“娘吾去!娘吾去!”语未竟,旁有宦者去床,乃与崔氏俱死。—《李朝实录·世宗卷二十六》
所谓的“雉经”,就是自缢的委婉说法。从朝鲜史书的记载来看,殉葬诸妃都是“自缢”而死,《穿越时空的爱恋》这部电视剧并没有胡乱瞎编。
根据《明史》的记载,太祖朱元璋驾崩之后,
“宫人多从死者”
。建文和永乐年间,这些宫人的家庭成员都被封为锦衣卫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等世袭职位,故而也被称为
“太祖朝天女户”
。笔者虽然无意为朱元璋开脱,但是太祖后宫真的全部殉葬了吗?似乎也要打一个问号。
朱元璋剧照
朱栋,朱元璋第二十四子,封郢王,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之国安陆。安陆是日后明世宗朱厚熜的第二故乡,他在登基之后指示朝廷官员修纂了一本《兴都志》,里面讲到了郢王及其母惠妃刘氏的故事。
郢王天性贤孝,尝念母皇惠妃刘氏久违侍养,奏取母兄散骑舍人刘敬至府,给赐田地。暇日率长史以下亲诣其第,赐宴命儒臣赋诗,王自序其端。—《兴都志卷七》
这里写到郢王在就藩安陆之后思念生母,因此派人把舅舅刘敬接来自己封国孝顺侍奉。如果刘惠妃是在太祖驾崩后一同殉葬,那对郢王来说,把舅舅接来安陆似乎谈不上什么
“久违侍养”
,只是思念母亲而已。毕竟朱元璋去世的时候郢王不过十岁,还只是一个由母亲照顾的孩子。
但无论如何,明初四代帝王死后都执行了殉葬政策。以明英宗朱祁镇为例,在他登基之后,父皇宣宗朱瞻基的后妃之中,有史可查能活下来的不过三人而已:宣宗废后胡氏、继后孙氏、皇弟朱祁钰生母贤妃吴氏。
明宣宗朱瞻基剧照
废除殉葬究竟保护了谁?
我们在本文开头虽然提到了许多妃嫔的名字,实际上这些人是否殉葬,对于皇帝来说并不在乎。明英宗之所以会废除殉葬,完全是因为这两个人:皇后钱氏和贵妃周氏。二人之中钱皇后是本朝开国以来,第一个从大明门抬进宫的皇后。至于周贵妃,则是皇太子朱见深的生母。二人之所以有矛盾,是因为当年的一桩往事。
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三月初一日,明宣宗朱瞻基任命姑父、驸马都尉、西宁侯宋瑛为正使,太子少傅、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杨荣为副使,册封皇太子朱祁镇生母孙贵妃为皇后。至于原来的皇后胡氏由于没有儿子,只能选择
“主动”
退位,迁居长安宫(今景仁宫)修道。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七日,趁着景泰帝朱祁钰病危,蛰居南宫多年的太上皇帝朱祁镇发动政变,重新夺回了皇位。朱祁镇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又复封此前被降封沂王的朱见深重为皇太子。此时周贵妃打算以自己的婆婆孙太后(即上文的孙贵妃)为榜样,逼同样没有儿子的钱皇后退位,由自己母凭子贵进封皇后。
上复辟,太监蒋冕白于皇太后,谓后无子,周贵妃有子,请立周贵妃为后。上怒,立斥之。—《胜朝彤史拾遗记卷二》
孙贵妃与胡皇后剧照
孙太后其实对周贵妃的这个要求并不反对,毕竟自己当年就是这么干的。但对于朱祁镇来说,当初在土木堡兵败被俘,已经让自己成为了天下人的笑柄。现在靠着政变把弟弟赶下台,朱祁镇自知得位不正,又如何敢再废立皇后?
周贵妃之所以如此咄咄逼人,一来她是太子生母,又有婆婆孙太后的成例在前。二来当年仁宗朱高炽驾崩之后,皇后张氏将生了三个儿子的郭贵妃也列入到殉葬名单之中,不能不让周贵妃为自己将来的命运早做打算。
皇后和贵妃的暗战
当年宣宗皇帝开了废黜皇后的恶劣先例,逼得无儿无女的钱皇后必须想办法自救。钱皇后虽然素有“贤”名,但她号令后宫多年,自然也不可能是一朵白莲花。总的来说,钱皇后的对应措施有两条。
第一条:为胡皇后平反。
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九月,孙太后去世,钱皇后由此正式打响了白莲花反击战。为了赢得和周贵妃的对抗,首先要做的就是拨乱反正。即向天下表明废黜胡皇后这件事,当年宣宗皇帝做错了。
天顺六年,孙太后崩,钱皇后为英宗言:“后贤而无罪,废为仙师。其没也,人畏太后,殓葬皆不如礼。”因劝复其位号。—《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
在钱皇后的争取下,胡氏这位无罪被废的“静慈仙师”得到了一个“从帝谥”的谥号:
“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
。明宣宗朱瞻基和孙太后的谥号分别是
“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和
“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
,最后都有一个“章”字,这就是所谓的帝谥。胡氏谥号的字数虽然不及孙太后,但同样有个“章”字,这一点彰显了她原配的身份。
平反胡皇后,是对周贵妃的警告。原配就是原配,你不是当年的孙贵妃,当朝皇帝也不是当年的宣宗章皇帝,千万不要做以庶夺嫡的美梦。
第二条:收德王为养子
德王朱见潾,明英宗朱祁镇次子,生母宸妃万氏,只比皇太子朱见深小半岁。对于钱皇后是否收养德王,史书中语焉不详。但以笔者看来此事大概率是真的,证据有两条。
其一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八月,16岁的德王正式出居诸王府。亲王成年后离宫别居本是惯例,但朱祁镇竟然下令文武百官赴府朝见。宗室元老、英宗的亲叔父襄王朱瞻墡认为此事非同寻常,立刻派人送来厚礼。
癸卯,复书襄王瞻墡曰:“近以次子德王见潾年长,令其出府,此亦常典。乃荷叔父重亲爱之念,赐之礼物。”—《明英宗实录卷三百五十八》
钱皇后与明英宗剧照
其二日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钱皇后(此时已称慈懿皇太后)去世,已经就藩的德王请求回京奔丧,给出的理由也很意味深长。
庚午,德王见潾奏:“慈懿皇太后崩,诚念抚育深恩,不胜哀恸,乞赴京临送。”上复书谕之曰:“得王奏,欲来京赴临致祭送葬,具见孝心。但道里辽远,宜上遵遗诰免来。惟弟亮之。”—《明宪宗实录卷五十六》
当初父皇朱祁镇在南宫做太上皇帝的时候,德王和朱见深都在清宁宫中由孙太后抚养长大,和钱皇后之间并无交集。如果说有
“抚育深恩”
,只可能发生在英宗复辟之后。德王生母宸妃万氏死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钱皇后为何要急不可耐收养朱见潾呢?《明史·李贤传》中的一段记载,也许可以回答我们的疑问。
帝不豫,卧文华殿。会有间东宫于帝者,帝颇惑之,密告贤。贤顿首伏地曰:“此大事,愿陛下三思。”帝曰:“然则必传位太子乎?”贤又顿首曰:“宗社幸甚。”帝起,立召太子至。贤扶太子令谢。太子谢,抱帝足泣,帝亦泣,谗竟不行。—《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
原来一切的铺垫,都是为了换太子!而在文官集团的强力反对之下,朱祁镇和钱皇后的计划没有实现。朱见深和周贵妃固然要说一声侥幸,帝后二人却陷入了尴尬之中。一旦朱祁镇驾崩,周贵妃一定会对钱皇后展开清算。说不定到时候周贵妃大闹灵堂,逼钱皇后自尽殉葬也未可知。
最终朱祁镇在临终前除了废除殉葬以外,还对朱见深提了两个要求:其一
“皇后钱氏名位素定,当尽孝养以终天年”
。意思就是我知道皇后对不起你,但是看在你亲爹的份上,不要追究她。其二
“德王等王俱与善地俾之国”
。意思就是你弟弟是无辜的,看在你们从小一起长大的份上,不要亏待他。
汪皇后剧照
结语:
朱祁镇真的是一个好人吗?当初他政变之后把弟弟朱祁钰废为郕王,更在他死后赐以恶谥:戾,并下旨让其所有妃嫔全部殉葬。我们要注意一点,当年因为反对易储而被废黜的朱祁钰原配汪氏,也在这份殉葬名单之中。这实在是丧心病狂,令人发指,幸亏大学士李贤出面阻止,才保下了汪氏的性命。这样的人是一个好人?
景帝崩,英宗以其后宫唐氏等殉,议及后。李贤曰:”妃已幽废,况两女幼,尤可悯。”帝乃已。—《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
朱祁镇当年在瓦剌做留学生的时候,寒冬腊月冷得难以入睡,锦衣卫校尉袁彬解开衣服,将太上皇帝冻僵的双脚裹入怀中取暖。可是当日后朱祁镇的新欢门达迫害袁彬之时,皇帝却只说了句
“任汝往治”
。这样的人是一个好人吗?
朱祁镇不是一个好人,也不是一个好皇帝,他只是一个自私到极点的人。这位皇帝之所以废除殉葬,甚至都称不上是为了保护钱皇后。朱祁镇只是不想太子和周贵妃在他死后大举报复皇后,让他本就不佳的名声更加雪上加霜,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