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粮田》热播中,其实不止是清代,我国自古对于粮食生产就十分重视,对于良田管理的各种规定也有不少!黄山脚下的郭村,古名谷城,村史可追溯至三千年前商纣时期。相传郭村林姓系殷商纣王之叔比干的后裔,周武王因其生于长林遂赐以林姓。林姓原籍福建莆田,后迁居江西婺源,为躲避战乱,南宋宝佑年间又由婺源迁居于此繁衍生息。鼎盛时期街道纵横,千灶万丁,拥有三十六眼水井七十二口池塘一百零八条巷弄,分前中后街三条街道,中街与后街均有渠水环绕,水入村庄。太平天国时期毁于战火,重建后保持原貌。
郭村里保存着一些古碑,其中有河道修建功德碑、好人好事功德碑等,反映出古村的悠久文化及古徽州的传统美德。
其中有一块“禁碑”,碑文醒目:“稻麦两季,永禁烟酒粿糖僧道游唱等项下田”。意思是农民播种收获农忙时,一些和尚道士,说唱艺人,卖小商品的小贩严禁到田间地头,以免干扰。可见政府对农田农忙时的重视。
此碑刻于明朝弘治年间。弘治(1488-1505)是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孝宗是明代中叶最为励精图治的贤君,在生活上也能注意节俭,不近声色。孝宗一生只有张皇后一位妻子,不曾有其他妃嫔。这在历代实属罕见。明孝宗在内政治道上最主要的措施是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繁荣经济。1492年,苏松河道淤塞,泛滥成灾。明孝宗命工部侍郎徐贯主持治理,历时近三年方告完成。从此,苏松消除了水患,再度成为鱼米之乡。
由于明孝宗励精图治,使明朝再度中兴盛世,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富裕、天下小康,是明代历史上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之一。所以后世史学家称其为弘治中兴。
稻麦两季、永禁烟酒”奉宪示禁碑禁令碑文,既维护了社会治安,保障了农民的赋、食成果,又禁止了误工与烟火天灾之忧。因事出章,其法可取,历史上曾经遍布,可见当时的保护粮田措施。说起这块保护粮田的“禁碑”,郭村周书记滔滔不绝,他当时虽然脚受伤,行动不便,仍拄着拐杖带我们参观古村,体验民俗,令人感动。
恒水从村头沿村旁淌至村中突然注入村庄绕桥阁坦流出S形之后,钻入弦歌里廊桥西奔而去,并与桥阁坦构成阴阳八卦图案,暗道教玄机。桥阁坦跨河而建的弦歌里廊桥为谷城文化地标,其建制风格江南仅有郭村与福建两处,极有研究与保护价值。村里名胜古迹甚多,道德庵、双龙庵、腾翠庵、凌云庵、文畅庵、五谷庙,此起彼伏,香客络绎不绝。周王庙庙会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孝敬文化的推崇,护佑着郭村民众幸福安康。
郭村村口“谷城”边围墙上“备战备荒为人民”题字仍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