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虽然在三国当中最“低调”,但国中人才济济,天下闻名的谋士猛将并不在少数,常让人有种“锦绣文章之乡,亦有如斯虎将”的感慨。在这些威名赫赫的猛将当中,甘宁算是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那么,甘宁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甘宁出身于水贼,经常以抢劫商船为生
甘宁字兴霸,汉末巴郡临江(今重庆市忠县)人,年轻时是一位作恶多端、为害地方的小霸王,专在江面上做抢劫商船的“无本买卖”。据正史记载,甘宁经常聚集一帮无赖少年,整日价携弓带箭,在江面上四处游荡,抢劫来往的商船。由于甘宁这帮人衣饰华丽、身佩铃铛,行事张扬跋扈,所以被当地人厌恶地称呼为“锦帆贼”。
少有气力,好游侠,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渠帅;群聚相随,挟持弓弩,负毦带铃,民闻铃声,即知是宁。见《三国志·卷五十五·吴书十·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
甘宁一度投奔刘表,但并不受其重用
甘宁为患地方多年,直到二十出头才改邪归正、折节读书,开始钻研诸子百家学说,立志成为一代王佐之才。学有小成之后,甘宁投奔益州牧刘璋,但因刘璋不懂识才用人,于是又率党羽八百余人投靠荆州牧刘表,想在这位大名士兼军阀的阵营中获取重用。然而令甘宁失望的是,刘表只是个“绣花枕头”,根本没有匡扶天下、拯焚救溺的能力和志向,所以甘宁为他效力没多久,便心生悔意。
此时孙权在江东迅速崛起,且求贤如渴、锐意进取,令甘宁产生投效之心。然而甘宁在率众东进途中却遭遇江夏太守黄祖的阻拦,无奈之下只好屈居于他的帐下,但依旧难以获得重用。甘宁在愁苦无计之余,幸得同事苏飞的帮助,才得以脱离黄祖的控制,最终率众投奔江东,时在建安八年(公元203年)之后。
甘宁投靠孙权,极受其重用
甘宁在投靠孙权后,以江夏控遏中游、形势重要为由,劝说孙权攻伐黄祖,最终获得胜利,甘宁也由此获得孙权的赏识。赤壁之战中,甘宁跟随周瑜在乌林大破曹操,在战后又与周瑜一起攻取南郡,迫使曹军大将曹仁北撤,使得孙权占据大半个荆州。周瑜去世后,甘宁又跟随鲁肃对抗关羽,因防守有功,被孙权任命为西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太守。
作为有勇有谋的名将,甘宁最出彩的一幕,还是出现在濡须口(今安徽省巢县南)防卫战中。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率大军四十万攻打濡须口,而孙权只能以七万人迎敌。孙权为挫败曹操的锐气,便密令甘宁夜袭曹营,准备给对方一个“下马威”。甘宁不辱使命,竟然率百余名骑兵,在酒足饭饱之后,趁夜半时分偷袭曹营,在拔掉阵前的鹿角后,斩杀数十人而还,着实令曹军慌乱好长一段时间。
甘宁率百余人夜袭曹营,令曹军慌乱不已
甘宁偷袭曹营获得胜利,让孙权异常兴奋,笑着对他讲:“这也够把老头子(指曹操)吓一跳了吧?”此次夜袭曹营事件令江东的士气更盛,在僵持月余之后,曹操自知无法战胜孙权,于是在发表一番“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慨后撤军北返。从此,孙权对甘宁更为器重,曾屡次对部下们讲:“曹孟德有名将张辽,孤有甘兴霸,算是打个平手了。”
曹公出濡须,号步骑四十万,临江饮马。权率众七万应之,使宁领三千人为前部督。权密敕宁,使夜入魏军。宁乃选手下健儿百馀人,径诣曹公营下,使拔鹿角,逾垒入营,斩得数十级。北军惊骇鼓噪,举火如星,宁已还入营,作鼓吹,称万岁。因夜见权,权喜曰:“足以惊骇老子否?聊以观卿胆耳。”即赐绢千疋,刀百口。权曰:“孟德有张辽,孤有兴霸,足相敌也。”停住月馀,北军便退。见《三国志》注引《江表传》。
甘宁墓地与雕像
此后,甘宁便一直活跃在西北战场(江东的西北战场在今安徽省境内,即合肥一带),曾率军强攻皖城并俘获曹操的庐江太守朱光,又曾在逍遥津之战中舍命护卫孙权,屡立奇功。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甘宁病逝,享年不详(演义中是被蛮王沙摩柯射死)。甘宁死后,孙权极为痛惜,哀叹自己丧失股肱心腹(“宁卒,权痛惜之。”见《三国志·卷五十五·吴书十·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