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邦能屈能伸、性格坚韧故能在楚汉之争中获得最终胜利

刘邦能屈能伸、性格坚韧故能在楚汉之争中获得最终胜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38 更新时间:2024/2/22 12:13:27

刘邦绝非游手好闲,乃是素怀大志之人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刘邦完全就是一个游手好闲,整天不顾家,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的浪荡子,即使成家后也是如此,以至于其父、其兄嫂对其多有怨言,事实果真如此吗?

《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有载,“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可见,刘邦早年便与张耳极为熟稔,张耳早年曾为信陵君门客,也是魏地有名的名士,秦始皇灭魏之后甚至对其悬赏捉拿,可见其影响力,刘邦能够与其交厚,刘邦又岂能是个无所事事的浪荡子。

刘邦

刘邦返乡之后曾为泗水亭长,虽说整天不顾家,但也绝非无所事事,否则其又凭什么与萧何、曹参这些人交上朋友,又凭什么拥有了樊哙、卢绾等一众生死兄弟?又凭什么在沛县发动起义后,能够迅速拉起一支队伍,并被推举为首领?

彼时,所有人都认为刘邦胸无大志,事实上并非如此,否则他也不会见到秦始皇的出巡车队而发出“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感叹了。相较于项羽的锋芒毕露,刘邦反而更懂得隐忍,即使素怀大志,但在时机未到的情况下,却始终能够做到引而不发。

刘邦善于捕捉机会,因势而动、敢下决断

在秦末天下大乱的大势之中,相较于其他各路群雄,刘邦既没有刘国贵族后裔那庞大的号召力,也没有那些能征善战、善谋能断之士的超人能力,其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完全得益于其善于捕捉机会。

正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刘邦起兵后的发展其实并不顺利,又遭遇雍齿背叛,刘邦于是干脆转投了实力更强的项梁,并很快成为其麾下大将。后项梁战死定陶,楚怀王熊心为摆脱傀儡身份,开始对项羽等人进行打压,重用宋义等人。

“巨鹿之战”前夕,面对赵王赵歇的求援,楚怀王答应援赵,同时意图派出一军西进分散秦军力量,向西毕竟越来越接近秦国腹地,因此众将都不愿意前往,这时刘邦却看准时机,站出来表示愿意率兵西进。

刘邦

在率军西进之前,刘邦始终引而不发,托庇于项氏之下默默发展,而在众人都不看好西进的情况下,他却看出此时西部由于义军已经被清剿一空,而秦军主力又在巨鹿战场,乃是难得的真空期,因此当机立断率兵西进。而正是这次西进,使得刘邦势力得以迅速发展,待到项羽进入关中之时,刘邦已经成为了拥兵十万的一方强大诸侯。

刘邦颇有自知之明,善于识人用人、收拢人心

正如后世对刘邦的评价,刘邦是个典型的政治家,在收拢人心方面,刘邦的表现极为出色。与此同时,在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中,刘邦的能力或许并不强,但在识人用人方面,绝对算得上名列前茅。

刘邦西入关中之前,秦二世已经搞得关中百姓怨声载道,这些秦国百姓对朝廷的不满早已积蓄到了极点,而章邯司马欣董翳等人则因巨鹿战败,项羽也因火烧咸阳而没能俘获关中民心,只有进入关中之后的刘邦,凭借“约法三章”便迅速收拢了关中民心,而此后刘邦之所以能够赢得“楚汉争霸”,关中地区源源不断的补给便是重要原因之一。

郦食其

此外,刘邦在识人用人方面也有独到之处,虽说刘邦也曾干出拿儒生帽子当夜壶之事,但那针对的是那些酸腐文人,对待真正的有识之士,刘邦的态度那可是相当好的,例如郦食其、英布。刘邦可以说极为重视人才选拔,西行至砀郡高阳后,便开始访求贤士,正是由于他的知人善任,从而招揽了大量人才。

与项羽的刚愎自用不同,刘邦深知自己能力的不足,因此用人可谓不拘一格,例如将韩信从无名小卒提拔为大将。而且,刘邦极善纳谏,这在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例如采纳韩信建议开辟北方战场,又如采纳陈平建议离间项羽阵营,再如听从张良建议策反英布。

刘邦性格极为坚韧,能屈能伸、不受束缚

这恐怕也是刘邦被诟病的一个原因,但这恰恰是刘邦的一个可取之处,尤其是在“楚汉争霸”过程中,刘邦虽然屡战屡败,但却始终没有放弃,为了逃亡和取胜几乎可以说是不顾一切、用尽一切手段,直到最终取得胜利。

首次进入关中之时,刘邦因在函谷关放置守军而触怒项羽,面对项羽的威胁,刘邦虽然拥兵十万,但还是选择了认怂,从而成功在鸿门宴上逃过一劫。而在重返关中之后,刘邦虽然已经重夺三秦之地,但还是低声下气的写信给项羽,从而使其放松了戒心,获得了难得的发展空间。

彭城之战中,刘邦虽然遭遇惨败,在项羽的追杀下仓皇逃命,为此甚至不惜将一双儿女赶下逃亡的马车,但刘邦并未一味逃命,而是于途中布置了诸多后手,也正因此,刘邦不仅成功止住了溃败之势,而且开国功臣一百四十余人全部成功撤回,就连已经六十多岁的郦食其也都毫发无损地撤回了荥阳。

刘邦

正是由于性格坚韧、能屈能伸,刘邦才能在正面不敌项羽的情况下,逐渐挽回颓势,并通过开辟其他战场,成功扭转战局,对项羽形成战略包围,直到最终取胜。

综上所述,刘邦其实是个性格特点极为鲜明的帝王,他的个人能力或许不够出色,也存在各种各样的缺点,但毫无疑问却是一位极为成功的政治家,他懂得利用自己优势,也很明白自己的缺点,抛开其身上的缺点,其身上的闪光点同样不少,历史选择刘邦其实并非没有道理。

更多文章

  • 刘邦与刘彻在对匈战争的目的上的区别决定二者结果的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刘彻和刘邦啥关系,刘邦到刘彻隔了几代,刘邦 刘彻

    刘邦对匈奴的战争如果不是韩王信投降匈奴,刘邦也不会对匈奴动武,原因很简单,他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刘邦称帝后,面临的最大的威胁并不是边患,而是内忧。因为他在打江山的过程中画出了许多张大饼,后为兑现承诺,封韩信为楚王(原齐王)、张敖为赵王(承袭父国)、彭越为梁王、臧荼为燕王、英布为淮南王、吴芮为长沙

  • 刘备数次投奔他人却未被视作反叛小人表明其威望已得到认可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正史上刘备投奔过谁,刘备先后投奔了谁,刘备曾经两次投奔谁

    刘备是涿郡涿县人(今河北涿州),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 他祖父刘雄曾任东郡范县(今河南范县)县令。其父也做过州郡小官。到刘备父亲时,因相隔年代太久远,支族疏离,一代不如一代,家道早已中落, 已经穷困潦倒了。由于刘父死的早,幼年的刘备只好与寡母相依为命,靠编织草席、贩卖草鞋为生。刘备15岁时

  • 刘备力劝孙权迁都建业是使其放弃长江中游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刘备为什么打不过孙权,孙权建业,孙权迁都南京的原因

    纵观三国历史,魏吴蜀三国各具特色,各有长短,从理论上说,曹魏、孙吴、刘蜀(汉)都具有问鼎中原的可能。综合实力最强大的曹魏自不必说。假设关羽没有失荆州,再假设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时能够采纳魏延兵出子午谷、直捣长安的作战计划,那么历史的天枰或许会倾向于相对弱小的蜀汉。那么,雄踞江东的孙吴是否也具有统一天

  • 刘备出身并非最差,而孙坚祖上只是瓜农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备投靠过孙坚吗,刘备孙坚哪个当主将,刘备孙坚许褚搭配

    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不管这个是真是假,至少当时刘备作为汉朝宗室的身份是得到天下人认同的)中山靖王刘胜生育能力强大,有一百多个儿子,其中刘贞就是刘备的先祖。虽然这一支后来逐渐没落,但那是相对于其他显赫宗室和世家大族而言的,“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

  • 刘备入川后虽铸造大钱却并没有导致经济崩溃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备入川时间表,刘备入川为什么要严刑峻法,刘备入川多久称王

    曹操发展事业靠盗墓,孙策发展事业靠抢掠。刘备既要发展事业,又不敢盗掘汉朝祖先们的墓,更不可能为了发财,破坏他收买人心的策略。这可为难了!好在这个时候,刘备遇到了三国著名的财会专家刘巴。刘巴的招数很简单,那就是铸钱,而且是铸大钱!啥是大钱?也就是面值比较大的钱,比如说过去只有10块20块面值的钱,现在

  • 刘备以帮刘璋对抗张鲁名义入川,广树恩义,最终与刘璋开战夺取川蜀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刘备帮刘璋抗张鲁,刘璋张鲁结局,刘备打败刘璋全过程

    早在张松邀请刘备入川前,孙权就派人找过刘备,谈瓜分益州事宜。结果刘备采纳主簿殷观建议,拒绝了孙权。《三国志》记载:“权遣使云欲共取蜀,或以为宜报听许,吴终不能越荆有蜀,蜀地可为己有。荆州主簿殷观进曰:‘若为吴先驱,进未能克蜀,退为吴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赞其伐蜀,而自说新据诸郡,未可兴动,吴必不敢

  • 淮南王刘安出身不如汉武帝,其虽未放弃谋反但始终未真正动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汉武帝灭淮南王刘安,淮南王刘安谋反了吗,淮南王刘安谋反怎么失败的

    从祖上说,刘安的出身不能望汉武帝项背汉武帝的父是汉景帝,汉景帝的父亲是汉文帝,汉文帝的父亲是刘邦,所以汉武帝走的是“帝王路线”,可谓一脉相承。反观刘安,父亲淮南王刘长是刘邦的七子,只是个诸侯王的身份。最重要的是,刘长于汉文帝六年(前174年)谋反,死于流放途中。汉文帝出于怜悯,将刘长的四个幼子封侯,

  • 此人让曹操怕的要死,关羽承认打不过,张飞差点死于他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曹操关羽打得过张飞吗,曹操关羽张飞,曹操与关羽关于张飞的一段对话

    历史上有一个极其动乱的时期,英雄辈出,政权更替。那就是三分天下的三国时期。这其中最响当当的名称自然是刘备、曹操、孙权。但在他们之下也有一众文武百官,可谓各有各的本事,在历史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按理说,曹操在三权鼎立中占据了更强大的地位,他的综合实力很强,又“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刘备、孙权也是结为同

  • 李陵投降匈奴后全家被杀,汉昭帝时虽欲请其归汉但其仍未归国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陵投降匈奴后的下场,汉武大帝李陵投降匈奴,李陵投降匈奴犯法么

    司马迁替李陵说话,是因为司马迁认可李陵的人品。但需要强调的是,司马迁和李陵其实并不认识。他只是听说李陵的人品好,所以才替李陵说话。其实,司马迁在李陵问题上是偏心的。他因为认可李广,所以在主观上便认可李陵。或者可以这么说,司马迁对整个李广一族都抱有很深的同情心。在这种同情心的驱使下,他为李陵说情,根本

  • 刘备一生错过5位上将,2位顶级谋士,注定难以得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备错过的十大猛将,刘备错过的顶级谋士,刘备的十二位谋士

    自公元184年到公元219年,刘备是结识了天下众多英雄,大将,谋士,最终才能占据三分天下。遗憾的是,在刘备一生之中错过了5位上将,2位顶级谋士,注定无法一统天下。否则,刘备匡扶汉室的梦想,实现起来就非常容易。那么,刘备到底错过了哪些人呢?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看刘备错过了哪5位上将?第一位:张任张任乃是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