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4年时间里,西楚霸王项羽之所以能由天下共主沦落到兵败自杀的结局,究其原因,是他犯下太多的错误,行为过于愚蠢。其中,最为致命的5个错误,跟项羽对待5个关键人物的态度不同有关:
错杀韩生。项羽攻破函谷关、夺取关中后,儒士韩生便向他指出关中地形险要、土壤肥沃,如果在此地建都称王的话,那么可以东向制约诸侯的生死,永远做天下的霸主。然而项羽却因为咸阳此时已被焚毁,而将士们又都怀念家乡,所以并未听从韩生的建议。不仅如此,项羽还颇有感触的说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
项羽画像
韩生对项羽的短视非常失望,因而私下里对他人讲道:“人们常说楚地的人像猴子,虽然也穿衣戴帽,但终究不是真人。”项羽听后大怒,立刻将韩生抓捕后处死。事后,项羽率军东归,但仅过了1年时间关中便被刘邦重新占据。此后4年间,刘邦以关中为根据地跟项羽争夺天下,并笑到了最后。试想一下,如果项羽能够听从韩生的建议,刘邦能否还有机会跨出僻远的汉中半步?
错杀义帝。不管项羽如何不情愿接受义帝熊心的领导,但后者作为他权势、地位合法性的来源,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项羽足够明智的话,采取当初齐桓公、晋文公的做法,在尊奉义帝的名义下号令天下诸侯,完全可以建立梦寐以求的霸业,而又不需要付出沉重的政治、军事代价。
义帝熊心
可惜项羽非常短视,他非但完全无视义帝的权威,而且还把他流放到僻远的郴县,并指使九江王英布在途中将他其死,由此犯下弑君重罪。项羽弑杀义帝行为让天下人切齿,也给刘邦起兵提供了绝佳的借口,后者正是在讨伐“逆贼”的名义下占领道义高地,并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持。从这点来看,项羽此举无异于替刘邦“助攻”,实在是生平最愚蠢的举动。
错逐范增。作为楚军中头号谋士,范增在项梁起兵之初便来投靠,力劝后者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然后纠合其他诸侯共同伐秦,从而为项梁叔侄指明前进的方向。正因如此,在项梁兵败被杀后,项羽照旧尊敬、信任范增,并把他尊为“亚父”。然而自从鸿门宴后,项羽跟范增之间却产生隔阂,从而损害了双方之间的亲密合作关系。
范增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项羽能够明智的话,应该放下身段,虚心采纳范增的合理建议,或许还可以挽回局面。可惜项羽刚愎自用、猜忌心极重,最终中了陈平的反间计,竟把范增赶回老家。范增被驱逐后,项羽手下再没有可以信赖的谋士,以至于最终走向覆亡。刘邦消灭项羽后,曾一针见血的评论道:“项羽连一个范增都不能信用,凭什么跟我夺天下?”可谓一语中的。
错放刘邦。刘邦起兵之初追随楚将项梁,并在名义上奉熊心为主公。等到项梁被秦将章邯击杀后,刘邦又与项梁的侄儿项羽一起并肩作战,并曾结为异姓兄弟。为了尽快完成西行灭秦的大业,熊心派项羽、刘邦兵分两路攻略关中,并约定先入关灭秦者,可以在关中称王。结果,刘邦避开秦军主力,从南线攻入关中,从而灭亡秦朝。
汉高祖刘邦
对于想做天下霸主的项羽来讲,先行入关灭秦的刘邦,无疑是他最大的敌人。所以为了铲除心腹大患,项羽便听从范增的建议,准备利用在鸿门宴请刘邦的机会将他杀死。然而项羽有妇人之仁,在宴席上竟然听从张良和项伯的劝谏,因不愿背负“滥杀功臣”的罪名,由此将刘邦释放。项羽的举动无异于“放虎归山”,4年后他被刘邦击灭,最终落得乌江自刎的结局。
错放韩信。项梁起兵并渡过淮河时,名将韩信离开老家淮阴县前来投靠,但一直得不到赏识,在军中默默无闻。项梁战死后,韩信转而侍奉项羽,并担任郎中的职务。利用近距离接触项羽的机会,韩信曾多次献上计策,但均被前者无视。韩信郁郁不得志,最后离开项羽、投奔刘邦。
韩信
韩信离楚归汉,在相国萧何、大将夏侯婴的大力荐举下,得以出任大将军。此后4年间,韩信作为汉军主帅,帮助刘邦消灭或征服西魏、代、赵、燕、齐等国,并率军大败项羽于垓下,迫使后者自刎于乌江。项羽自杀后,刘邦建立汉朝,而首功之臣非韩信莫属。如果当初项羽能够听从韩信的建议并重用他,那么最终夺取天下的,极有可能是他。
史料来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