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就会了然——
多半曾有帝王或者王爷居于此。
北京有王府井,
沈阳有十王府胡同,
咱们南京,则有王府大街。
据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载,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做藩王时曾住在这里。据史料记载,这位元朝皇帝虽然不善治国,却很热爱汉文化。不但善于吟诗作画,还喜欢下围棋。
元文宗做藩王时住于此
南京地名专家薛光接受采访时介绍:
王府大街位于新街口西南,朝天宫东北。南起建邺路,北至汉中路。原为大王府巷、三茅宫、铁管巷。1997年,三巷拓并而成一条大街。以大王府巷名中“王府”二字命大街名。
大王府巷位于朝天宫东侧,即今王府大街南段。南起建邺路,北至原三茅宫。
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载:“旧名皇甫巷,南唐皇甫晖居此得名。后元文宗藩邸,故曰王府矣。”《明代南京城图》中则称此处为王府巷。
元文宗由于自幼在汉地长大,以及年轻时流落南方的经历,他在汉文化造诣方面超过过往任何一位元朝皇帝。元朝的统治者,从小说的都是蒙古语,不是汉语。元朝的汉族大臣们,为了向皇帝传播儒家的传统思想文化,不得不将书上的汉语,翻译成蒙文,再说给他们听。
但是这个朝代,也有少数的皇帝,看汉书不需要翻译成蒙古语,就可以直接阅读。这样的人,一个是忽必烈的太子真金,但是他在即位之前就病死了。另外一个就是元文宗。
据《元史》中记载,文宗擅长诗文,书法“落笔过人,得唐太宗晋祠碑风,遂益超旨”。
元文宗所作诗文中,就有描写集庆路(今南京)的《自集庆路入正大统途中偶吟》,“穿了氁衫便着鞭,一钩残月柳梢边。二三点露滴如雨,六七个星犹在天。犬吠竹篱人过语,鸡鸣茅店客惊眠。须臾捧出扶桑日,七十二峰都在前。”
此外,他还擅长作画,所绘万岁山,“意匠、经营、格法,虽积学专工,所莫能及”。在2010年北京九歌拍卖现场,由元文宗和元朝画家房大年共同创作的《万岁山图稿本》,以3.348亿元成交。文宗皇帝还特别喜欢下围棋。在他看来,下围棋是有用处的,可以活动脑子,而且能培养人专心做事情的习惯。也因为他有这样的爱好,身边聚集了很多爱好下围棋的大臣。在他的带领下,宫里面有许多的人都喜欢下围棋。
大王府巷里藏着小王府巷
《明代南京城图》中的王府巷,到了清代,分大王府巷、小王府巷。大王府巷又曾改称龙翔寺,巷侧有冶城山馆。后来,太平天国割据政权“翼王”石达开又成了小王府巷新的主人。
小王府巷位于王府大街的南端,走进这条不起眼的小巷子,右手边的灰墙上写着小王府巷的来源。王安石的《乙巳九月登冶城作》也被写在了墙上。
南京最早出现“城”这一字眼,是从吴王夫差筑冶城开始的。南京的冶城遗址,地处莫愁路东、文津桥畔,也就是在小王府巷的西面,朝天宫的位置。冶城虽是南京最早的土城,但只是一座大规模的冶炼作坊,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军事防守性质的城池。所以,冶城还不是南京“城”的雏形,而只是南京“城”的胚胎。顺着墙上一首首诗作,渐入小巷深处。上一秒还身处新街口的高楼大厦之中,下一秒跳入眼帘的则是一排青砖小瓦、飞檐翘角的清代建筑。斑驳的灰墙上挂着“不可移动文物”的牌子,向每一位来访者展示着它的百年沧桑。
留下美食回忆的老街
王府大街是一条拥有着无限生活气息的老街,也是一条伴随很多人成长,从而留下美食回忆的老街。王府大街上的芳婆糕团店被誉为南京最好吃的早点之一,每天一大早门前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始建于1920年的清真馆子安乐园,百年老店成为老南京口中“我小时候的味道”。
上世纪90年代,王府大街被打造成“美食一条街”,是南京重要的集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商业街区。
身处居民楼一层的蓝鸟大酒店,对于很多外地人来说,只是擦肩而过的普通馆子。“30年前,蓝鸟可是南京私人餐饮较早走高端路线的馆子。”市民邢文告诉紫君,“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郑和公园对面开过餐馆,名字叫太平酒家,餐馆大概能容纳十桌人吧,当时在南京属于中档餐馆,三个人点一个火锅,三个菜,100元不到,但是当时三个人要到蓝鸟去吃,没有200元下不来,所以那个时候,能在蓝鸟请客吃饭,还是挺有面子的。”
在蓝鸟大酒店左手边的毛家饭店,也是上世纪90年代开的一家餐馆,至今约莫也有30个年头了。毛家饭店主打正宗的湖南菜。湘菜最出名的莫过于红烧肉、小炒肉和剁椒鱼头了。当时,南京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店远不及如今。所以,毛家饭店的生意也是非常红火。
随着市面上餐饮店的数量越来越多,大家的选择性更广,年轻人更是习惯于在商业综合体里吃喝玩一条龙。一些念旧的人还会去大街上寻觅过去的味道,王府大街昔日的繁华景象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