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府大街:住过元朝最会吟诗作画的皇帝

王府大街:住过元朝最会吟诗作画的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038 更新时间:2024/2/17 5:15:24

人们就会了然——

多半曾有帝王或者王爷居于此。

北京有王府井,

沈阳有十王府胡同,

咱们南京,则有王府大街。

据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载,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做藩王时曾住在这里。据史料记载,这位元朝皇帝虽然不善治国,却很热爱汉文化。不但善于吟诗作画,还喜欢下围棋。

元文宗做藩王时住于此

南京地名专家薛光接受采访时介绍:

王府大街位于新街口西南,朝天宫东北。南起建邺路,北至汉中路。原为大王府巷、三茅宫、铁管巷。1997年,三巷拓并而成一条大街。以大王府巷名中“王府”二字命大街名。

大王府巷位于朝天宫东侧,即今王府大街南段。南起建邺路,北至原三茅宫。

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载:“旧名皇甫巷,南唐皇甫晖居此得名。后元文宗藩邸,故曰王府矣。”《明代南京城图》中则称此处为王府巷。

元文宗由于自幼在汉地长大,以及年轻时流落南方的经历,他在汉文化造诣方面超过过往任何一位元朝皇帝。元朝的统治者,从小说的都是蒙古语,不是汉语。元朝的汉族大臣们,为了向皇帝传播儒家的传统思想文化,不得不将书上的汉语,翻译成蒙文,再说给他们听。

但是这个朝代,也有少数的皇帝,看汉书不需要翻译成蒙古语,就可以直接阅读。这样的人,一个是忽必烈的太子真金,但是他在即位之前就病死了。另外一个就是元文宗。

据《元史》中记载,文宗擅长诗文,书法“落笔过人,得唐太宗晋祠碑风,遂益超旨”。

元文宗所作诗文中,就有描写集庆路(今南京)的《自集庆路入正大统途中偶吟》,“穿了氁衫便着鞭,一钩残月柳梢边。二三点露滴如雨,六七个星犹在天。犬吠竹篱人过语,鸡鸣茅店客惊眠。须臾捧出扶桑日,七十二峰都在前。”

此外,他还擅长作画,所绘万岁山,“意匠、经营、格法,虽积学专工,所莫能及”。在2010年北京九歌拍卖现场,由元文宗和元朝画家房大年共同创作的《万岁山图稿本》,以3.348亿元成交。文宗皇帝还特别喜欢下围棋。在他看来,下围棋是有用处的,可以活动脑子,而且能培养人专心做事情的习惯。也因为他有这样的爱好,身边聚集了很多爱好下围棋的大臣。在他的带领下,宫里面有许多的人都喜欢下围棋。

大王府巷里藏着小王府巷

《明代南京城图》中的王府巷,到了清代,分大王府巷、小王府巷。大王府巷又曾改称龙翔寺,巷侧有冶城山馆。后来,太平天国割据政权“翼王”石达开又成了小王府巷新的主人。

小王府巷位于王府大街的南端,走进这条不起眼的小巷子,右手边的灰墙上写着小王府巷的来源。王安石的《乙巳九月登冶城作》也被写在了墙上。

南京最早出现“城”这一字眼,是从吴王夫差筑冶城开始的。南京的冶城遗址,地处莫愁路东、文津桥畔,也就是在小王府巷的西面,朝天宫的位置。冶城虽是南京最早的土城,但只是一座大规模的冶炼作坊,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军事防守性质的城池。所以,冶城还不是南京“城”的雏形,而只是南京“城”的胚胎。顺着墙上一首首诗作,渐入小巷深处。上一秒还身处新街口的高楼大厦之中,下一秒跳入眼帘的则是一排青砖小瓦、飞檐翘角的清代建筑。斑驳的灰墙上挂着“不可移动文物”的牌子,向每一位来访者展示着它的百年沧桑。

留下美食回忆的老街

王府大街是一条拥有着无限生活气息的老街,也是一条伴随很多人成长,从而留下美食回忆的老街。王府大街上的芳婆糕团店被誉为南京最好吃的早点之一,每天一大早门前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始建于1920年的清真馆子安乐园,百年老店成为老南京口中“我小时候的味道”。

上世纪90年代,王府大街被打造成“美食一条街”,是南京重要的集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商业街区。

身处居民楼一层的蓝鸟大酒店,对于很多外地人来说,只是擦肩而过的普通馆子。“30年前,蓝鸟可是南京私人餐饮较早走高端路线的馆子。”市民邢文告诉紫君,“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郑和公园对面开过餐馆,名字叫太平酒家,餐馆大概能容纳十桌人吧,当时在南京属于中档餐馆,三个人点一个火锅,三个菜,100元不到,但是当时三个人要到蓝鸟去吃,没有200元下不来,所以那个时候,能在蓝鸟请客吃饭,还是挺有面子的。”

在蓝鸟大酒店左手边的毛家饭店,也是上世纪90年代开的一家餐馆,至今约莫也有30个年头了。毛家饭店主打正宗的湖南菜。湘菜最出名的莫过于红烧肉、小炒肉和剁椒鱼头了。当时,南京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店远不及如今。所以,毛家饭店的生意也是非常红火。

随着市面上餐饮店的数量越来越多,大家的选择性更广,年轻人更是习惯于在商业综合体里吃喝玩一条龙。一些念旧的人还会去大街上寻觅过去的味道,王府大街昔日的繁华景象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忽必烈2次东征日本为何失败?3个字就能解释清楚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忽必烈兵败日本之谜,忽必烈最后打到哪里,忽必烈三次东征日本

    忽必烈即位后,顺利解决了高丽问题,随后他按照中华传统和惯例,从1266年至1273年,8年间共派出5批使臣,赴日本招抚,要求对方纳贡称臣,结果都没有得到日本的肯定答复。恼怒的忽必烈,于1274年下令第一次东征日本。当时的日本正处于镰仓幕府时代,闻报后在沿海岸口布设军队,在如今的日本九州福冈博多湾等地

  • 崇祯是一个亡国之君,他凭什么敢在遗书里大放豪言,称臣子无能?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昔日庄严肃穆的北京城一片混乱,崇祯皇帝朱由检见大明大势已去,于是安排好了身后事,前往煤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了,身边仅有提督太监王承恩陪同。崇祯帝吊死前咬破手指,以指代笔在蓝色袍服上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

  • 朱棣比朱允炆更适合,为何朱元璋宁愿杀功臣,也不传位给朱棣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元璋传位朱允炆朱棣,朱棣和朱允炆谁的能力强,朱允炆为何不杀掉朱棣

    关于朱元璋屠杀功臣,有多种说法,比较可信的一种是,他屠杀功臣,是为了孙子朱允炆。朱允炆性格温厚软弱,他怕朱允炆做上皇帝后,驾驭不住这些功臣,于是在自己还健在的时候,对功臣展开了清洗,帮助朱允炆清除威胁。读明史我们能发现,朱元璋并非一上台,就对功臣展开了杀戮。即使在朱元璋当皇帝的前期,有一些功臣被朱元

  • 南宋中兴十三战之赵撙复蔡州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蔡州是现在什么地方,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赵昺跑到诏安,平蔡州三首

    上次,咱们讲了茨湖之战,在完颜亮策划的这次大规模南侵之战中,四路大军的西线、中线都属于牵制,可即便如此,南宋方面也不能不管,毕竟人家大军压境。中线战场,吴拱出场,在茨湖水战中,宋军冒出了不要命的史俊,一通大砍大杀,直接击溃了刘萼的水军前锋。而这刘萼也是个怂货,眼看吴拱不好惹,干脆退回了蔡州,当初在完

  • 忽必烈本来与王位隔得很远,他找到一条怎样的路,最终曲折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忽必烈怎样继承王位,忽必烈传奇1-52集,铁木真和忽必烈

    (忽必烈)建功立业的思想,在蒙古帝国的黄金家族中是非常明显的,这也是支撑蒙古帝国能够横扫欧亚,建立超级大版图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同时,成为蒙古草原上的“王”,对于每一个黄金家族的子弟来说,都是他们的终极梦想。忽必烈作为一个野心勃勃的人,这样的梦想当然也是有的。但是,忽必烈想要成为蒙古大汗,其实是相当

  • 妲己背了千年“黑锅”?一件殷商文物出土,揭开了真实的妲己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妲己历史面貌,揭秘妲己的真实面目,历史上的妲己是白色狐狸吗

    我们从一件出土的商朝文物中可以看出,苏妲己并非是史料中记载的祸国殃民的女子,我们不能说商纣王因为非常喜欢苏妲己,就将商朝灭亡的原因归结在她身上。根据这些印刷出土的甲骨文描述:商纣王曾经平定了一个苏氏部落,当时苏妲己就是纣王从中得到的战利品之一,也就是说苏妲己也只是一个受害者,姬昌即位后,西伯侯迅速强

  • 武王灭商,为何不对纣王斩草除根,却为三监之乱埋下隐患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武王灭商的重要证据,纣王为什么要杀武王,武王灭商的真实事件

    《史记》关于周武王姬发灭亡殷商以后,是这样记载的:武王把殷朝的遗民封给商纣的儿子禄父。又命令他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辅佐禄父治理殷国。从这段记载里说得就很清楚了,武王灭商,只是把纣王帝辛打败并逼迫他自杀了,按史书上的记载,武王除了首先安排殷朝的遗民外,还让召公把箕子从牢里放了出来,又让毕公释放了被囚禁

  • 为何长平之战赵国被坑杀四十万人后,却在第二年击败秦国三十万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长平战后赵国女人,赵国派谁镇守长平三年,赵国长平大败秦军

    [var1]事实上,并不是秦国没有发动攻赵之战,而是在发动攻赵之战时,被赵国击败了。那为何赵国在第一年损失四十万青壮后,在第二年还能击败强秦,并造成秦国三十万人的损失?长平之战后第二年,秦国即发动攻赵之战,但与长平之战所不同的是,这次领军的不再是白起。而赵国在长平之战后,举国上下同仇敌忾,于是邯郸之

  • 重耳作为晋国继承者,为何要把王位让给他人?原来这是个坑!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晋国重耳简介,重耳是怎样登上晋国王位的,重耳会回晋国当国君吗

    [var1]在晋国献公去世之后,晋国就发生了一场权力的斗争。晋国的中大大夫里克为掌控晋国大权,就进行政变杀害了献公宠妃骊姬以及她的儿子晋国公子奚齐。之后,晋国的几位君王有相继被害;导致晋国各个势力开始为晋国王位进行较量,晋国的混乱也就由此展开。这其中较量的各势力相互纠葛,复杂程度可谓是难以难以想象。

  • 太平天国坚持抗清的14年中,为何始终缺少战略家?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太平天国背后的血泪史,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及教训,太平天国为何能坚持十几年

    历史上的太平天国运动,可以说自开始的时候,便有着一个致命的缺憾,那便是,从始至终都缺少战略家。这中间的洪秀全、杨秀清显然,缺少明确的战略眼光。要不也不会在建都之初,便置江南、江北两座大营而不顾,选择同时进行北伐与西征。这样的表现,所映照的则是太平天国缺少一个固定的战略。当然,太平天国并不缺少将才,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