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代底层宗室的艰辛:三十未婚,乞讨他乡,甚至不惜勾结蒙古造反

明代底层宗室的艰辛:三十未婚,乞讨他乡,甚至不惜勾结蒙古造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778 更新时间:2024/1/5 6:29:51

朱元璋同时规定后世子孙们不能从事“士农工商”,只能在封地安享一生。没成想这些宗室日后却成为朝廷极大的负担,地方上为祸一方,财政上吃垮了国家经济。

朱元璋剧照

明代中后期,宗室人口急速膨胀,导致一省之粮“犹不足以供禄米之半”。没有禄米怎么办?拖欠呗!越欠越多,越欠越久,长者多数年。又不能从事其他工作,只能死等朝廷的禄米。底层宗室又不像一些老牌的亲、郡王,都积攒了上百年的财富,有御赐的庄田、房产。

明世宗嘉靖四十年,代王府宗室奉国将军朱聪浚,上疏道出了底层宗室的艰辛:有些宗室三十好几还没有结婚,有些宗室死了十几年因贫穷无法安葬。为了吃口饭不得不乞讨他乡,饿死半路的,比比皆是。

臣数日一食,艰难万状。有年逾三十不婚,暴露十年不葬。或行乞市井,或佣作民间,或流移他乡,或饥死道路。名虽宗室,苦甚穷民。——《明世宗实录》

甚至有些宗室,宁愿犯罪发配凤阳高墙,最起码有口饭吃,不至于被饿死。嘉靖时,周王府宗室镇国中尉朱勤熨,因为上言谈论时政,被明世宗夺爵发配凤阳。一家老小没有禄米,怎么生活?

有人就出馊主意给朱勤熨的儿子:不如你也故意上言得罪皇帝,最多发配凤阳,坐牢总比饿死强吧?果然这傻小子上疏“中兴四策”,被愤怒的明世宗发配凤阳,得偿所愿吃上了牢饭。

画者曰:王子建言法不过废锢,废锢乃更得衣食,县官是汝父。以虗名得罪,而实受赐也......陈中兴四事,果得禁锢,其辅导等官俱下御史治罪。——《明世宗实录》

朱元璋的政策直接害了这些“皇子皇孙”们,不农、不工、不商、不士,导致这些子孙们只能坐吃等死,没有丝毫自力更生的能力。碰到禄米一断,只能以这种方式讨生活,这就是明代中后期底层宗室的无奈。

这些还算是比较理智的宗室,极端的一点,围攻当地府县衙门索要禄米,甚至不惜勾结外族蒙古造反。明世宗嘉靖年间,就发生一起宗室因禄米问题而谋反的案件—代王府奉国将军朱充灼谋反案。

明代代王府

朱充灼其人

朱充灼是首封代王朱桂的六世孙,和川郡王府下的宗室,爵位是第五等奉国将军。

严格来说这个朱充灼并不算好人,还是得怪朱元璋的“养猪”政策,这些宗室不劳不作,坐等朝廷禄米生活。人一闲就容易惹事,朱充灼纠集一群代藩底层宗室,在大同结识不少地痞流氓。再加上明代中后期,朝廷禄米都不能准时发放,宗室们只能走些偏门养家了。

朱充灼伙同代藩奉国将军俊桐、俊榄、俊棠、俊槂,镇国中尉俊振,奉国中尉充瞅、充琰,以及结识的大同地痞流氓张文博、李钦等人,仗着宗室身份,在大同做些鸡鸣狗盗之事。

最后胆子也越来越大,竟然把主意打到了官府头上了,公然抢劫大同知府刘永。大同是边关重镇,远非普通内地知府可比。刘永遭到抢劫后,报告给了代王朱充燿、大同巡抚詹荣。二人先后进折给明世宗。

打劫知府放在普通人身上与谋反无异,肯定难逃一死。明世宗收到奏章后,也没有过多惩罚,因为宗室犯法实在见得太多了,只把朱充灼等人罚奉一年作为惩罚。

没成想“罚奉一年”成为了朱充灼等人谋反的最后一根稻草。前面说了,禄米是这群底层宗室唯一的生活来源。比如朱充灼,第五等的爵位奉国将军,按照明初的规定年奉是六百石。最低等奉国中尉是二百石。

古代奉银

放在常平时,二百石足够一家人生活得非常滋润。可是发俸的形式是以“米钞中支兼半”来发,一半发粮,一半发大明宝钞。大明宝钞在明朝前期还能跟粮食、银子对等挂钩,到中后期几乎形同废纸,擦屁股都嫌硬。

一半就一半吧,二百石剩一半还有一百石呢,也够生活了。可是宗室也是分三六九等的,等级不同,发放俸禄的形式也是不同。根据《大明会典》记载,亲王、郡王的俸禄是直接从粮仓领取,将军以下是由地方官员发放。

本来禄米就不够,别说没有,就算有也要优先亲王、郡王。再加上地方官员与宗室之间本来就冲突不断,故意拖延个一年半载的又能如何?

郡王禄米俱於亲王府仓上纳,听令按季支用。镇国将军以下禄米、於有司官仓收贮,二次支给。其收粮之际,布按二司、各委府县正佐官、公同长史等官监督收受。——《大明会典》

综上可知,朱充灼愤怒是有原因的。一是怨恨代王朱充灼不向朝廷求情,反而跟巡抚詹容告黑状。二是罚奉一年是彻底断了这群宗室的生计。一群小杂鱼怒极生恨,萌生了谋反的念头。

明代大同王府

一场搞笑的叛乱

嘉靖二十四年三月某日,朱充灼邀请被罚奉的宗室,以及地痞流氓张博文等人前来聚酒议事。一群臭味相投的人,果然一拍即合,摩拳擦掌准备起事。一是联合国内的白莲教,二是勾结关外的蒙古人。

充灼邀各宗室及文博等饮,充灼曰:我等夺禄代王又为理,柰何困死?若引虏围大同城,我等内应开门纳之,杀代王及镇抚大吏举事,则不忧不富贵矣!——《明世宗实录》

朱充灼手下有一叫张淮的人,身份颇为复杂,不光是大同本地的地痞流氓,还是白莲教的教众。听闻朱充灼即将起事,秘密联系他的好友次仲太。次仲太的师傅罗廷玺应该还是白莲教的高级成员。经过彼此引荐,朱充灼与罗廷玺会面,达成一致,密谋起事计划。

由朱充灼派遣手下人前往蒙古联络小王子(鞑靼首领)。罗廷玺秘密派遣白莲教徒潜入大同。里应外合,兵分三路,直扑大同。攻陷大同后,以大同为礼物送给小王子,借他的蒙古兵挥师南下。先夺雁门关,再以山西平阳府的内应,拿下平阳,在此称帝。

而后回师大同,设计杀害小王子。以大同、平阳为据点,逐步南下,一统江山。真是做得一手好梦!

你还别说,还真让朱充灼联系上了小王子。朱充灼手下有一个叫卫奉的地痞流氓,粗通蒙古语,经常跟关外的蒙古人打交道。朱充灼派遣卫奉去寻找小王子,双方好巧不巧在威宁海相遇。

听闻朱充灼的计划,小王子顿时来了兴趣,他当然乐于看到明廷内部狗咬狗。三方就这样达成了共识,相约共同起事。

朱充灼的想法是先焚毁大同等处边境草场,让附近官军无骑兵可用。由朱充灼、小王子两方同时出动,焚毁草场。

可惜这个拙劣的计划,坏就坏在焚烧草场,在第一步就被宣告失败。总归是这群小杂鱼太小看大同守军的警觉,也小看了朝廷。

朱充灼忽悠两个不知情的宗室,奉国将军朱俊弃、朱俊掖帮他们制作放火的火箭。这两个哥们后面因此无辜被牵连,双双发配凤阳高墙禁锢。

明代大同代王府

看起来事情异常顺利,朱充灼与蒙古人也确实在两日内接连烧毁了山西六处的草场。

草场是骑兵的命脉,两日内六处草场被焚毁,迅速引起宣大总督翁万达的警觉。他判断这应该不是巧合,而是处心积虑的阴谋。翁万达知道事态严重,迅速报告给朝廷,朝廷派遣科道官员李文进前往大同调查。

先是太原府边关巡逻士兵在长城胡裕口,抓获了一名叫王义的蒙古奸细。在他的行囊中发现了点火的器具,一番审问下才知道,这个王义是蒙古小王子派遣前来焚烧草场的。

蒙古骑兵

无独有偶,同一时间和川郡王府发生一起严重的盗窃案,因为案件人员涉及到谋反的一个奉国中尉。办案人员提审了他的家仆,盗窃案没破,却意外收获到朱充灼的同伙门四,曾受命去焚毁大同的草场。想想都可笑,这种谋反大事竟然被府中的普通家奴知晓。

另一边的大同总兵,名将周尚文也有收获。周尚文派遣哨兵出巡,听闻有四个怪人出城,匆忙的打着雨伞而去。北方的九月天并不炎热,又没有下雨,这也引起哨兵的注意。周尚文命人追捕,果然,这四人竟是朱充灼派遣秘密联络小王子的卫奉等四人。行囊中都是大逆不道的书信文件,约定起事的旗帜等东西。

也就是说,这群人处心积虑的反叛,瞬息之间就被明廷侦查到了,简直是个大笑话。无论太原抓获的王义、抓盗窃案意外牵连出来的同谋门四、周尚文抓获的卫奉四人。这三条,任何一条都能确定朱充灼谋反之事。

随便一审,翁万达便查出朱充灼等人的谋反事,因为事涉宗室,翁万达秘密报告代王朱充燿。三人紧急商议一番,立马对涉案人员进行抓捕。

翁万达像

同谋党羽被尽数擒获,朱充灼等涉案十余名宗室,被秘密关押。白莲教高层罗廷玺自知难逃一死,烧毁叛党名册,喝毒药自杀。

这起荒唐的谋反案,旋即告破。朱充灼等宗室全部被械送京城送审。明世宗下令司礼监、五军都督府、宗室驸马、六部九卿、科道言官、锦衣卫,多方会审。

首恶朱充灼,从恶朱俊桐、朱充瞅、朱充睒、朱俊榄、朱俊棠、朱俊槂、朱俊振,为保全宗室颜面,八人“俱令自尽,仍焚弃其尸”。朱俊弃、朱俊掖虽然不知道谋反之事,但是亲造火箭,违反禁令,二人被夺爵,发配凤阳高墙。

参与谋反的同党,地痞流氓张文博等三十多人,全部被枭首示边。连带代王府长史孙质等王府属官,也被下狱论死。

张文博等三十人,俱依谋反律,弃市枭首于边。代府长史孙质等论死系狱,余悉如议。——《明世宗实录》

明世宗剧照

后记:朱充灼案—促进宗室改革

针对朱充灼案,宣大总督翁万达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上疏道:大同土地贫瘠,俸禄无法及时发放,且宗室子孙繁衍越来越多。大同又是边境,容易滋生反叛之心。应该把边境的宗室迁内地,杜绝此类事情发生。

大同土产狭瘠,禄饷不支,代宗胤育日繁众,聚而贫,且地边胡虏易生反侧。——《明世宗实录》

朝廷虽然同意了翁万达的建议,但也只是针对大同的宗室,那其他地方的宗室呢?归根下来还是太祖朱元璋迂腐的制度,后世皇帝又不懂的变通。

当务之急应该是彻底解决底层宗室的现状。不少底层宗室也纷纷上奏,“欲请田自给,欲试官自效”。表示愿意下地种田,也愿意入仕,为国效力。一是对出于对宗室的防备,二是文官们恪守这迂腐的祖制。宗室改革处处受到掣肘。

终于在嘉靖四十四年,由李春芳主导之下,出台了《宗藩条例》。制定许多针对宗室的制度,如:限制宗室妻妾人数以控制宗室人口增长,减少固定禄米,严格审查宗室承袭等。

但也只是治标不治本而已,并不能再根本上解决这日益庞大的宗室人口问题。比如固定禄米减少,以前俸禄米钞兼半,现在变成四米六钞,二米八钞,反而加剧了底层宗室困难程度。底层宗室爆发是迟早的事情。

果然《宗藩条例》制度颁发后,还是无法解决宗室的根本问题。因禄米而围攻府衙的事件,也没有减少。终嘉靖一朝,宗室因禄米与地方官的冲突,仅在陕西一省就发生多达百起。更何况其它藩王较多的河南、湖广、山西等省份。

直到万历年间,明神宗才下令开放宗室可自谋生计,可种田、可经商、可入仕、可为工。可惜为时已晚了,此时的大明已经没几年的已经活头了。倘若在嘉靖时便抛开这迂腐的祖训,明末财政又如何会被宗室俸禄给拖垮?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文臣上位,武者没落?浅析宋朝初期的“文武之策”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宋朝所有文臣排行,宋朝文臣的地位,宋朝的重文抑武政策

    可并不是所有的朝代都实行这样的政策,在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社会动荡不安,皇权也更替频繁,相比较政治而言,武装力量才是皇权的根本,拥有军权也就拥有了皇权。当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对整个国家的统治政策区别于任何一个朝代,直接导致了宋朝的历史地位也颇受争议。一、黄袍加身,对武人的警惕1.多次见证禁军拥立唐朝

  • 探析范仲淹在北宋中期儒学复兴中所起到的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范仲淹北宋前期还是后期,北宋范仲淹的一生,北宋时期范仲淹做了什么贡献

    上行下效,在这种政策的影响下,北宋官场逐渐形成了不知变通、因循守旧的风气,对于统治者而言,这样的官僚体系有好有坏。好处自然就是官员都满足于现状,没有人会想着造反,但坏处就是这样的官僚体系并不能做多少实事,社会矛盾逐渐加深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范仲淹就是北宋中期思想和政治变革的先驱者之一。北宋统治者自身

  • 张居正身后事:死后险遭刨棺戮尸,长子被逼自尽,家人饿死十余口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自明神宗登基后,在神宗母子的支持下,张居正强力推行改革新政,为大明延长国祚数十年。凭此不世之功,张居正生前也被赐予无以复加的恩宠。但是张居正的结局并不完美,在他死后不久便遭到朝臣倾轧,皇帝的反噬。倾巢之下焉有完卵,张居正死后,张氏一族受尽屈辱,兄弟、诸子被流放。可怜张居正一代名臣,最终却落得如此下场

  • 朱元璋批奏折到深夜,宫女懂事端来热粥,朱元璋:粥留下,人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元璋为啥要斩送粥的宫女,朱元璋一生批了多少奏折,朱元璋连夜批奏折

    朱元璋的人生可谓是非常的励志,要知道,许多能够成为皇帝的人,是因为出生于皇室,所以才有资格去与自己的兄弟进行竞争,夺取最终的皇位继承权。但是,朱元璋就并没有这样的命运,他出生于贫寒人家,但是却用自己的力量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朱元璋是一个非常勤勉的皇帝,他常常批奏折到深夜,但是有一天却不同于

  • 圣人王阳明百年之后的家族丑闻:子孙为争袭爵位,相争二十余年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四大圣人王阳明,为啥说王阳明是千古第一圣人,王阳明的家族史

    直到隆庆二年十月,王守仁嫡子王正亿袭新建伯爵位。断承四十年的新建伯爵又回到了王守仁子孙手中。王守仁家训,图侵删关于“新建伯”爵位坎坷的封爵始末。波折诡谲的王守仁“新建伯”之封!历经三位帝王五十余年争袭事件的爆发万历五年,第二代新建伯王正亿卒,有二子,长子承勋,次子承恩。王正亿嫡长子王承勋袭爵,如此传

  • 圣人王阳明生前最后一次平叛:“断藤峡”攻心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王阳明大藤峡平叛经过,王阳明走出逆境,王阳明最强攻心术

    王阳明像,图侵删王阳明出征两广思恩府岑氏,是从北宋仁宗皇祐年间就开始世袭思恩知州。正德元年,朝廷开始对思恩府推行“改土归流”,以朝廷流官,取代岑氏的世袭官制。世袭了四百五十多年的岑氏子孙,当然不满朝廷此的举动。由此引发了岑氏后代一系列的反叛行动。其中岑孟在嘉靖五年反叛明廷,史称“岑猛之乱”。由都御史

  • 北宋宰相晏殊,抛去诗词不说,他对北宋的政治贡献高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北宋晏殊最经典的词,晏殊北宋宰相,北宋 晏殊之前还有哪些词人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天涯地角有时尽,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是才子,但他也是政客,并且不是什么无名小卒,而是一位有作为的宰相。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就已经很难了,但晏殊无论是文学还是官场都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了极致,他还是个“教书先生”,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这三个名字耳熟吗?随便拿出来

  • 从范仲淹的交游,浅析宋朝的朋党之争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北宋的朋党之争,朋党之祸,南宋范仲淹

    范公所效力的宋仁宗,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仁慈著称的皇帝,但他也有自己的逆鳞,那就是臣子绝不可结交朋党。因为仁慈,宋仁宗不会对结交朋党的臣子赶尽杀绝,但也绝不会允许他们继续处在高位干预朝政,所以范公再也没能回到北宋政治的核心。宋仁宗之所以对朋党如此在意警惕,大概是东汉的“党锢之祸”和唐代的“牛李党争

  • 从《御制文集》,看朱元璋的文学水平,草莽出身的帝王没那么不堪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从平天下,到治天下都展现出非凡的能力。平天下时,深谙兵法,虽未亲自上阵御兵,却是战略大方向的制定者。治天下时,明代许多制度均出自他手,影响明清两代近六百年,甚至当下。而且朱元璋一生勤奋好学,广泛涉略经史子集,各种历史典故信手拈来。朱元璋本人也颇热衷于舞文弄墨,一生留下不少著作。朱元璋亲自撰写了

  • 一国之君朱元璋,为何容不下首富沈万三,马皇后在中间做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元璋与沈万三关系,朱元璋坑沈万三一文钱,朱元璋为何要杀江南首富沈万三

    明朝时期的首富沈万三,坐拥着万贯家财。而倾其家财资助朱元璋、为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资金支持的他,最终却仍被朱元璋所猜忌,没有逃过鸟尽弓藏的结局。沈万三其人沈万三出生于元代末年,原名沈富,其父沈祐也是当时富甲一方之人。据说沈家之所以能够拥有富庶的生活,皆是因为他们家有着一个家传的“聚宝盆”,其间宝物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