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建国,衍圣公左右逢源,朱元璋鄙夷道:你家都当几十代汉奸了

明朝建国,衍圣公左右逢源,朱元璋鄙夷道:你家都当几十代汉奸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693 更新时间:2024/1/22 0:48:35

每个朝代开国,紧要之事就是要找到孔氏后裔,并加以封爵、进官,以笼络天下士人。在宋、金对峙时期,甚至同时出现过两个衍圣公。可见孔氏后人这块金字招牌,对封建王朝的重要性。

公元1267年,忽必烈入主中原,建立大元。忽必烈也在第一时间按前朝惯例,册封孔子后裔为衍圣公。

鉴于孔氏子孙左右逢源,金来降金,蒙来降蒙,明来降明这种做法,也被世人称为“墙头草”家族。

碰到别的皇帝或许会欣然接受,但是明太祖朱元璋,对于孔氏后裔左右逢源是相当鄙夷的。元朝最后一任衍圣公孔克坚,就试图再次首鼠两端,朱元璋着实狠狠羞辱了一番。

孔子剧照

左右逢源的孔克坚

孔克坚,孔子第五十五代孙,袭封衍圣公是在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孔克坚虽是汉人,却备受蒙古贵族、官僚的赏识,除了袭封祖上的衍圣公爵位外。还多次担任元廷的重要官职,最高做到了礼部尚书的职务。

孔克坚袭爵时,已经是元末了,天下农民起义四起。孔府所在的山东更是元廷与红巾军的争夺战场,孔克坚发挥先祖们左右逢源的本事。红巾军攻入山东时,便坚决辞去元廷的职务,潜逃京城避难。

到了京城又接受元廷委以的官职,还积极为元廷出谋划策。元至正十七年,红巾军龙凤政权悍将毛贵,从山东北上京城,已经进入河北,都城岌岌可危。元廷君臣如临大敌,正在紧急商议迁都之事。

孔克坚力排众议,“天子当与社稷、宗庙俱为存亡,焉可弃而他之?今勤王之兵颇众,与之决战,盗可平也。”也亏得孔克坚等少数人的坚持,后来果然大败毛贵。要不然可能没有朱元璋什么事了,龙凤政权早就占据元大都了。

时毛贵据山东,明年,由河间入寇,官军屡败,渐逼京都。中外大骇,廷廷议迁都以避之,和者如出一口。——《元史.贺太平传》

曲阜孔府

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已经平定张士诚陈友谅等劲敌,半壁江山已被朱元璋所掌握。也正是在这一年开始命大将军徐达北伐。北伐的第一阶段就是攻克山东,转战河南,占据潼关。

该年十二月,徐达大军到达山东,麾下将领张兴祖攻克孔府老巢曲阜。孔克坚再次发挥左右逢源的伎俩,此时元朝还占据北方江山,双方鹿死谁手尤未可知。

孔克坚既不想得罪元朝,也避免背上不忠不义的骂名,毕竟元朝待他不薄。也不想得罪明军,这群南方的军队,兵锋太盛。当张兴祖进入曲阜后,孔克坚本人坚决不跟明军接触,让儿子孔希学,侄子曲阜县令孔希章迎接明军。实在是高明!

孔子五十六世孙,孔希学闻大军至。率曲阜县尹孔希章、邹县主簿孟思谅等,迎见兴祖于军门。兴祖礼之,于是兖州以东州县皆来降。——《明太祖实录》

次年,朱元璋建都金陵(南京),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朱元璋为了笼络天下士子,也不得不跟前朝一样,祭祀孔子,拉拢孔氏后人。

洪武元年二月(公元1368年),徐达已经攻克山东全境。在收到朱元璋的指示后,徐达亲自前往曲阜拜访孔克坚,并且邀请他前往金陵见驾,表明立场。

孔克坚心理依然犹豫,明军虽然攻克了山东。但是河南、关中地区依然在元朝的掌握中,元大都也安然无恙。万一元军又跟当时毛贵一样又反攻回来,那不是得罪了元朝?

面对徐达的邀请,孔克坚称病不去,再次派遣自己的儿子孔希学前往金陵见驾。徐达无奈,只能派人护卫孔希学前往金陵。

大将军徐达等至济宁,孔希学来见达送之京师。——《明太祖实录》

孔克坚也没想到,这招无往不利的左右逢源之策,招致了朱元璋的雷霆怒火。备受历朝优渥的孔圣人后裔,竟然被朱元璋羞辱的无地自容。

曲阜孔府

朱元璋的雷霆之怒

洪武元年四月(公元1368年),孔希学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金陵。面对朱元璋的质问,为什么孔克坚没来时,孔希学只能战战兢兢回答:家父卧病在床。

朱元璋又何尝不知道孔克坚的想法,盛怒之下发了一份诏书给孔克坚。这份诏书可谓严厉,当场撕破孔氏后裔的脸面。大意如下:朕听说孔子万世师表,垂教万世,子孙也不是常人。你们孔家都当了几十代的汉奸了,代代都是帝王的座上之宾,唯独不愿接纳朕的大明朝?

朕闻尔祖孔子垂教于世,扶植纲常,子孙非常人等也。故历数十代,往往作宾王家,岂独今日哉?胡元入主中国,蔑弃礼教。彝伦攸斁,天实厌之,以丧其师。朕率中土之士,奉天逐胡,以安中夏,以复先王之旧。虽起自布衣,实承古先帝王之统,且古人起布衣而称帝者,汉之高祖也。天命所在,人孰违之?——《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也下了最后的通牒,如果是真病则罢了,如果是装病据不朝见,要你好看。(闻尔抱风疾,果然否,若无疾而称疾,则不可,谕至思之。)

可是这封诏书,并没有到达山东,孔克坚就火急火燎的赶往金陵了。因为短短几个月时间,徐达的大军不光巩固了山东,河南、关中也尽在明军之手,就差北进大都了。

曲阜孔府

孔克坚就算在如何不懂军事,也知道元朝要完了,马上就要达成围攻大都之势。这不由的让他心惊胆战,后悔自己没有亲自前往金陵,也不由暗骂元朝军队太过草包,阻挡明军一二都无法做到。他也应该庆幸此时做了这个决定,因为在过三四个月,北伐大军已经进入了大都。

孔克坚只好赶去金陵,正经由淮安前往金陵的路上,碰到送诏书的使臣。看到朱元璋申斥诏书,孔克坚更是吓得魂飞魄散,恨不得马上飞去金陵。

到达金陵后,孔克坚与朱元璋在谨身店进行了一次对话。这次对话除了记录的在明实录中,也被以白话的形式刻录在孔府之内,现今依然存在,被后世史学家称为《朱元璋与孔克坚、孔希学对话碑》。内容如下:

圣旨:“老秀才,近前来。你多少年纪也?”

对曰:“臣五十三岁也。”

上曰:“我看你是有福快活的人,不委付你勾当。你常常写书与你的孩儿,我看资质也温厚,是成家的人。你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你家里不读书,是不守你祖宗法度,如何中?你老也常写书教训者,休怠惰了。于我朝代里,你家里再出一个好人呵不好?”

这对话看似平和,拉家常似的聊天。实则是咄咄逼人,带着教训的口气跟孔克坚对话的。一是,“不委付你任何勾当”,表示衍圣公再也不能入朝做官,只能守着衍圣公的爵位(明之前衍圣公可以入朝为官)。二是,孔圣人留下的三纲五常,你并没有读会,你为什么要入仕胡元呢?三是,“于我朝代出个好人”,意思是为什么不好好效忠我大明呢?

这番对话孔克坚从头到尾都是唯唯诺诺,只有一句“臣五十三也”。事实上也轮不到他说话,朱元璋的口气是毋庸置疑的。笔者相信,孔克坚敢说个不字,朱元璋并不介意当第一个斩杀衍圣公的皇帝。

孔克坚当然不可能选择为元朝殉道,终究还是屈服在朱元璋的淫威之下。

曲阜孔府

尽管经过一番波折,朱元璋出于统治需要,还是要册封衍圣公。但是人选不是孔克坚,朱元璋对孔克坚之前不来朝见,始终心有芥蒂,而是选择让他的儿子孔希学袭爵。

甲辰,以孔子五十六世孙希学袭封衍圣公,希大为曲阜世袭知县。——《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虽然断绝了衍圣公政治上的可能性,在其他方面对衍圣公还是没得说的,优渥程度仅次于之后的清朝。秩正二品,朝会列丞相之后,位列第二,废除丞相制度后为文官之首。

孔氏子孙违法犯罪也多有宽宥,从不责罚。成化年间,衍圣公孔弘绪滥杀人命四条,奸污妇女四十多人,也仅仅是被革职为民。

衍圣公也并没有对得住朱明王朝的厚恩,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京师,明思宗朱由检上吊自杀,衍圣公孔胤植先是投诚李自成大顺政权。清军入主京城,多尔衮攻克山东后,孔胤植又迫不及待地上《初进表文》。多尔衮欣然接受,清廷照例册封孔胤植为衍圣公。

先圣孔子为万世道统之宗。本朝开国之初,一代纲常培植于此,礼应敕官崇祀,复衍圣公并四氏学博等之封,可卜国脉灵长,人文蔚起。——《孔府档案》

顺治二年六月,清廷下剃发令。孔胤植召集衍圣公府属官,庙佃户人,恭设香案,宣读圣谕,带头剃发。剃发完成,还不忘上一道《剃头奏折》,向清廷汇报。

万圣师表孔子纵然值得让人尊敬,他的儒家学说影响东方文化圈千年之年,自然有其独到之处。至于孔子后人嘛,呵呵!

更多文章

  • 明代底层宗室的艰辛:三十未婚,乞讨他乡,甚至不惜勾结蒙古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同时规定后世子孙们不能从事“士农工商”,只能在封地安享一生。没成想这些宗室日后却成为朝廷极大的负担,地方上为祸一方,财政上吃垮了国家经济。朱元璋剧照明代中后期,宗室人口急速膨胀,导致一省之粮“犹不足以供禄米之半”。没有禄米怎么办?拖欠呗!越欠越多,越欠越久,长者多数年。又不能从事其他工作,只能

  • 文臣上位,武者没落?浅析宋朝初期的“文武之策”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宋朝所有文臣排行,宋朝文臣的地位,宋朝的重文抑武政策

    可并不是所有的朝代都实行这样的政策,在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社会动荡不安,皇权也更替频繁,相比较政治而言,武装力量才是皇权的根本,拥有军权也就拥有了皇权。当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对整个国家的统治政策区别于任何一个朝代,直接导致了宋朝的历史地位也颇受争议。一、黄袍加身,对武人的警惕1.多次见证禁军拥立唐朝

  • 探析范仲淹在北宋中期儒学复兴中所起到的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范仲淹北宋前期还是后期,北宋范仲淹的一生,北宋时期范仲淹做了什么贡献

    上行下效,在这种政策的影响下,北宋官场逐渐形成了不知变通、因循守旧的风气,对于统治者而言,这样的官僚体系有好有坏。好处自然就是官员都满足于现状,没有人会想着造反,但坏处就是这样的官僚体系并不能做多少实事,社会矛盾逐渐加深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范仲淹就是北宋中期思想和政治变革的先驱者之一。北宋统治者自身

  • 张居正身后事:死后险遭刨棺戮尸,长子被逼自尽,家人饿死十余口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自明神宗登基后,在神宗母子的支持下,张居正强力推行改革新政,为大明延长国祚数十年。凭此不世之功,张居正生前也被赐予无以复加的恩宠。但是张居正的结局并不完美,在他死后不久便遭到朝臣倾轧,皇帝的反噬。倾巢之下焉有完卵,张居正死后,张氏一族受尽屈辱,兄弟、诸子被流放。可怜张居正一代名臣,最终却落得如此下场

  • 朱元璋批奏折到深夜,宫女懂事端来热粥,朱元璋:粥留下,人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元璋为啥要斩送粥的宫女,朱元璋一生批了多少奏折,朱元璋连夜批奏折

    朱元璋的人生可谓是非常的励志,要知道,许多能够成为皇帝的人,是因为出生于皇室,所以才有资格去与自己的兄弟进行竞争,夺取最终的皇位继承权。但是,朱元璋就并没有这样的命运,他出生于贫寒人家,但是却用自己的力量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朱元璋是一个非常勤勉的皇帝,他常常批奏折到深夜,但是有一天却不同于

  • 圣人王阳明百年之后的家族丑闻:子孙为争袭爵位,相争二十余年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四大圣人王阳明,为啥说王阳明是千古第一圣人,王阳明的家族史

    直到隆庆二年十月,王守仁嫡子王正亿袭新建伯爵位。断承四十年的新建伯爵又回到了王守仁子孙手中。王守仁家训,图侵删关于“新建伯”爵位坎坷的封爵始末。波折诡谲的王守仁“新建伯”之封!历经三位帝王五十余年争袭事件的爆发万历五年,第二代新建伯王正亿卒,有二子,长子承勋,次子承恩。王正亿嫡长子王承勋袭爵,如此传

  • 圣人王阳明生前最后一次平叛:“断藤峡”攻心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王阳明大藤峡平叛经过,王阳明走出逆境,王阳明最强攻心术

    王阳明像,图侵删王阳明出征两广思恩府岑氏,是从北宋仁宗皇祐年间就开始世袭思恩知州。正德元年,朝廷开始对思恩府推行“改土归流”,以朝廷流官,取代岑氏的世袭官制。世袭了四百五十多年的岑氏子孙,当然不满朝廷此的举动。由此引发了岑氏后代一系列的反叛行动。其中岑孟在嘉靖五年反叛明廷,史称“岑猛之乱”。由都御史

  • 北宋宰相晏殊,抛去诗词不说,他对北宋的政治贡献高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北宋晏殊最经典的词,晏殊北宋宰相,北宋 晏殊之前还有哪些词人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天涯地角有时尽,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是才子,但他也是政客,并且不是什么无名小卒,而是一位有作为的宰相。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就已经很难了,但晏殊无论是文学还是官场都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了极致,他还是个“教书先生”,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这三个名字耳熟吗?随便拿出来

  • 从范仲淹的交游,浅析宋朝的朋党之争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北宋的朋党之争,朋党之祸,南宋范仲淹

    范公所效力的宋仁宗,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仁慈著称的皇帝,但他也有自己的逆鳞,那就是臣子绝不可结交朋党。因为仁慈,宋仁宗不会对结交朋党的臣子赶尽杀绝,但也绝不会允许他们继续处在高位干预朝政,所以范公再也没能回到北宋政治的核心。宋仁宗之所以对朋党如此在意警惕,大概是东汉的“党锢之祸”和唐代的“牛李党争

  • 从《御制文集》,看朱元璋的文学水平,草莽出身的帝王没那么不堪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从平天下,到治天下都展现出非凡的能力。平天下时,深谙兵法,虽未亲自上阵御兵,却是战略大方向的制定者。治天下时,明代许多制度均出自他手,影响明清两代近六百年,甚至当下。而且朱元璋一生勤奋好学,广泛涉略经史子集,各种历史典故信手拈来。朱元璋本人也颇热衷于舞文弄墨,一生留下不少著作。朱元璋亲自撰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