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善长,朱元璋说是大明之萧何,但为何最后两人的结果却截然相反

李善长,朱元璋说是大明之萧何,但为何最后两人的结果却截然相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705 更新时间:2023/12/31 5:55:06

萧何剧照

萧何是汉朝的开国第一功臣,作为西汉开国的第一功臣,萧何帮助刘邦管理了大后方,让刘邦上前线没有后顾之忧,为汉朝开国举贤荐能,从不避讳,为汉朝的建立添砖加瓦,从不邀功,建国后刘邦说:"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我不比萧何"这是刘邦对萧何的最高评价,从这句话里也足以说明萧何对于刘邦和汉朝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李善长剧照

同样是被封为相国,朱元璋对于李善长的评价其实也不低。

朱元璋曾经这样说:"朕起自草莽间,提三尺剑,率众数千,在群雄的夹缝中奋斗,此时李善长来谒军门,倾心协谋,一齐渡过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间,练兵数十万,东征西伐,善长留守国中,转运粮储,供给器械,从未缺乏。又治理后方,和睦军民,使上下相安。这是上天将此人授朕。他的功劳,朕独知之, 其他人未必尽知。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 "

可见朱元璋对于李善长还是很倚重和信任的,也可以说明李善长对于明朝的建立起到了多大的作用。特别是这句"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为什么最后会被满门抄斩呢?

这就要说说两个人物所面对的人和事,还有就是这两个人的人生处世的态度。

刘邦剧照

首先,两人所面对的人。

萧何面对的是一个领导型的人物,这样的人物,能指挥,能判断,能容忍。而李善长面对的是一个霸道型的人物,这样的人物,要的是领导力,权力,和敬重态度。

从这个方面的对比,两个人所面对的人物给人的一种心理感受不同,领导型的刘邦,对于萧何是敬重的,只要萧何老老实实的就没有事情,总是在刘邦面前装傻充楞。对比着萧何,李善长就差劲多了,他想要的是权力,虽然没有迹象表明李善长要篡权夺位,但是李善长那种相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欲望还是很强烈的,因此对朱元璋从没有一点发自内心的敬重之态。这一点朱元璋心知肚明,只是看在李善长的功劳上一直没有发作而已。

朱元璋剧照

其次,两人面对事情不同的态度。

萧何在刘邦建立汉帝国之后,一直是兢兢业业的,干好自己本分的工作,那几个异姓王造反的时候,萧何没有参与,而是帮助刘邦完成对异姓王的铲除,这叫护主。相反再看看李善长都干了什么,在做人上,李善长和淮西勋贵们走得很近,虽然没有明目张胆的进行造反,但是李善长却默认了这行径,甚至对于自己的家人参加,采取的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朱元璋最恨的就是别人不把他放在眼里,为了控制这些人,朱元璋建立了锦衣卫制度,把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下来。李善长的这些行动难道还能逃得过朱元璋的眼睛吗?翻车那是迟早的事情。

李善长被诛剧照

最后,就是他们处世的态度。

萧何的处世态度,就是能够保全性命,甘心自辱,也要获得刘邦的信任,保全了性命,也保全了家人。可见认怂,让皇帝相信自己,不好面子是多么的重要。李善长则恰恰相反,自己对于权力的追逐从来不曾淡过,对于皇帝的恩典,从来不曾谢过,没有感恩过,这才是最让朱元璋最记恨的地方。

从两人的处事态度和结果来看,同样一件事,不同的态度,带来的结果就截然相反,如果说李善长能够约束好自己的家人和部下,如果能把朱元璋当做是最忠诚的主子来对待,或许李善长就不是这个结果了。

参考资料《明史》

参考资料《史记》

更多文章

  • 朱高炽对朱棣说两段话就解决了问题,朱棣就是想拒绝都没有理由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高炽为啥否定朱棣的下西洋国策,朱高炽怼朱棣完整版,朱棣临死前和朱高炽说的话

    话说明仁宗朱高炽在面对自己的父亲朱棣的时候,总是唯唯诺诺的样子,看上去没有做皇帝的样子,可是有一次朱高炽突然变了一个态度,对朱棣没有恭敬如斯,而是甩脸子,这一次真算是破天荒了。朱棣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个胖儿子居然敢这样跟他讲话,于是耐心地听完了朱高炽的讲话。朱高炽面对着自己的父亲虽然很气愤但是却不敢抬头

  • 朱高炽和杨士奇解释自己独断的原因,是何原因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杨士奇活到几岁,杨士奇朱瞻基夜谈,朱棣临终对话杨士奇

    明仁宗朱高炽在接到一封八百里加急的奏疏后,对杨士奇说:“把当地的税粮免除一半。”杨士奇赶紧答道:“这个还是跟户部和工部说一下吧?”我就在想,这个杨士奇竟然拿皇帝的话不当事,还提出来对下属说一下的建议,不禁想问,这个大明朝到底是谁说了算的?但是如果真的了解明朝的内阁制度的话,就会打消这个疑问的,原因其

  • 朱元璋要杀外甥,马皇后穿着补丁衣服前来,朱元璋:罢了,不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可是,朱元璋为了实行中央集权,在后期大肆清除开国功臣的做法,也让他背负了许多骂名。在朱元璋晚年,当初与他共同开创大明朝的“兄弟们”已经十不足一,甚至连他的亲外甥都险些被他斩杀,所幸被马皇后穿一件破衣所救。朱元璋为何要对自己的亲外甥下手?马皇后这件衣服又有何特殊之处,能够左右朱元璋的决定?故事还要从头

  • 宋朝粮食陈化的原因有哪些?政府采取了哪些解决措施?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宋朝产量最高的粮食是什么,宋朝粮食储备方法,宋朝的粮食是什么

    由于宋朝是在战乱之中建立的,所以宋朝时期的农业发展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再加上古代社会对于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非常的差,所以宋朝时期人民的吃饭问题就更加的迫切,面对粮食陈化就更加的重视,宋太宗曾经就说过“国家大本,食足为先。”为了防止粮食因为陈化而浪费宋朝政府推出了非常多的解决措施。一、天灾导致的粮食

  • 明朝建国,衍圣公左右逢源,朱元璋鄙夷道:你家都当几十代汉奸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朱元璋如何对待衍圣公,衍圣公现在叫什么,衍圣公孔令怀

    每个朝代开国,紧要之事就是要找到孔氏后裔,并加以封爵、进官,以笼络天下士人。在宋、金对峙时期,甚至同时出现过两个衍圣公。可见孔氏后人这块金字招牌,对封建王朝的重要性。公元1267年,忽必烈入主中原,建立大元。忽必烈也在第一时间按前朝惯例,册封孔子后裔为衍圣公。鉴于孔氏子孙左右逢源,金来降金,蒙来降蒙

  • 明代底层宗室的艰辛:三十未婚,乞讨他乡,甚至不惜勾结蒙古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同时规定后世子孙们不能从事“士农工商”,只能在封地安享一生。没成想这些宗室日后却成为朝廷极大的负担,地方上为祸一方,财政上吃垮了国家经济。朱元璋剧照明代中后期,宗室人口急速膨胀,导致一省之粮“犹不足以供禄米之半”。没有禄米怎么办?拖欠呗!越欠越多,越欠越久,长者多数年。又不能从事其他工作,只能

  • 文臣上位,武者没落?浅析宋朝初期的“文武之策”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宋朝所有文臣排行,宋朝文臣的地位,宋朝的重文抑武政策

    可并不是所有的朝代都实行这样的政策,在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社会动荡不安,皇权也更替频繁,相比较政治而言,武装力量才是皇权的根本,拥有军权也就拥有了皇权。当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对整个国家的统治政策区别于任何一个朝代,直接导致了宋朝的历史地位也颇受争议。一、黄袍加身,对武人的警惕1.多次见证禁军拥立唐朝

  • 探析范仲淹在北宋中期儒学复兴中所起到的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范仲淹北宋前期还是后期,北宋范仲淹的一生,北宋时期范仲淹做了什么贡献

    上行下效,在这种政策的影响下,北宋官场逐渐形成了不知变通、因循守旧的风气,对于统治者而言,这样的官僚体系有好有坏。好处自然就是官员都满足于现状,没有人会想着造反,但坏处就是这样的官僚体系并不能做多少实事,社会矛盾逐渐加深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范仲淹就是北宋中期思想和政治变革的先驱者之一。北宋统治者自身

  • 张居正身后事:死后险遭刨棺戮尸,长子被逼自尽,家人饿死十余口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自明神宗登基后,在神宗母子的支持下,张居正强力推行改革新政,为大明延长国祚数十年。凭此不世之功,张居正生前也被赐予无以复加的恩宠。但是张居正的结局并不完美,在他死后不久便遭到朝臣倾轧,皇帝的反噬。倾巢之下焉有完卵,张居正死后,张氏一族受尽屈辱,兄弟、诸子被流放。可怜张居正一代名臣,最终却落得如此下场

  • 朱元璋批奏折到深夜,宫女懂事端来热粥,朱元璋:粥留下,人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元璋为啥要斩送粥的宫女,朱元璋一生批了多少奏折,朱元璋连夜批奏折

    朱元璋的人生可谓是非常的励志,要知道,许多能够成为皇帝的人,是因为出生于皇室,所以才有资格去与自己的兄弟进行竞争,夺取最终的皇位继承权。但是,朱元璋就并没有这样的命运,他出生于贫寒人家,但是却用自己的力量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朱元璋是一个非常勤勉的皇帝,他常常批奏折到深夜,但是有一天却不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