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弱小,为什么还能抗过三百年的王朝大限?一个制度作用很大

宋朝弱小,为什么还能抗过三百年的王朝大限?一个制度作用很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285 更新时间:2023/12/28 22:25:12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根据《避暑录话》的记载:赵匡胤在建国之后,非常神秘地在太庙中树立了一座石碑,并将其称为“誓碑”。赵匡胤立下祖制,每逢新君即位,皇帝必须前往太庙祭拜先祖,随后,带着一个不识字的小太监阅读石碑的内容,“瞻默诵讫”。因为,太庙是皇家禁地,连侍奉在皇帝身边的内臣都无权进入太庙,而唯一能陪着皇帝进太庙的小太监还不识字。

所以,这个石碑的内容,一度成了宋朝内廷的谜团。除了历代赵氏皇帝外,其他人始终无缘一窥石碑的内容。直到靖康之耻发生后,金兵涌入开封,霸占了北宋皇宫,这才使石碑的秘密公诸于众。原来,石碑上刻着两条“禁令”:

一是:赵氏皇帝不得加害柴氏子孙,柴氏子孙犯了罪不得以刑律处罚,就算他们要谋反,也只能赐其自尽,不能将柴氏当街问斩;

二是:所有赵氏皇帝不得迫害士大夫以及言官。

在这两条禁令下,还有一行小字:“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第一条禁令很好理解,赵家的江山是从柴氏手中夺来的,若无后周柴氏对赵匡胤的恩宠,赵氏根本没机会成为皇族。出于报恩的心态,赵匡胤必须优待前朝柴氏皇族。第二条禁令则完全是赵匡胤的个人胸怀了,从古至今,只有赵匡胤通过这样的方式督促子孙善待士大夫和言官。

太祖誓碑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应不朽的名言,这是在人治独裁制度下所能达到的最好的、最开明的、也是最有效的制度安排。难能可贵的是,宋代历朝皇帝都还算听话,让太祖的这几条中国历史上迄今最为开明的政策,得到切实的执行了三百年之久。

可以说,这是有宋一朝三百多年的大宪章,也是同时代世界各国中最开明的大宪章,它从根本的制度上确保了宋朝能成为中国文明的最高峰。

从宋朝后来的皇帝来看,大多数赵氏皇帝都是比较乖巧的,无人敢违背老祖宗定下的禁令。毕竟,在每个皇帝继承大统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太庙中起誓,倘若违背了石碑上的祖训,“天必殛之”可不是闹着玩的。

也正是因为宋朝皇帝对士大夫和言官展现了宽宏大量的胸襟,所以,宋朝时期的文士是非常幸福的,不论他们选择登科入仕还是在民间从事文学研究,都会受到朝廷的善待。正式因为赵皇帝们给予言官这一“高危职业”生存的保障,所以,宋朝敢于直谏的言官屡见不鲜。

我们经常调侃山西同胞为“老西儿”,究其渊源,离不开老百姓对寇准这位宋朝明相的尊敬与爱戴。

就是这位寇老西儿,真可谓是胆大包天,《宋史》中收录了这样一则故事:

寇老西儿觐见太宗,打算与太宗商量军国大事,谁知两人话不投机,吵了起来。太宗恼羞成怒,从龙椅上站起身来指着寇老西儿的鼻子大骂,寇老西儿也不甘示弱,扯着皇帝的龙袍,让他重新坐回龙椅,继续与太宗讲道理。

最终,太宗选择了妥协,劝服太宗的寇老西儿这才退下。

寇老西儿的运气不错,后来,太宗在回忆起这件事时,非但没有丝毫责怪,反而,对其倍加赞誉,说他是当朝的魏征。但是,冒死直谏触怒龙颜,还扯着皇帝的衣服讲道理,这种行为若赶上其他朝代的皇帝,估计寇老西儿早就人头落地了。

我国封建史上首个以“仁”为谥号的皇帝,就是宋朝的赵祯。赵祯在位整整四十二年,在此期间赵祯知人善用,善于纳谏,做出了不少实绩。被老百姓誉为官场清流的包拯,就是仁宗一朝的大臣。包拯这个人并不完美,他最大的缺点就是情商低。

若要让包青天填一份现代的情商问卷,恐怕他连及格线都达不到。根据史料记载,老包为人处事过于直率,在人情世故方面非常欠缺。这样的人虽然是办实事的一把好手,但是,在朝廷里却没什么朋友。包拯对皇帝说话时不留丝毫情面,心直口快,没少触怒龙颜。

在他担任言官期间,经常与仁宗在朝堂上争得脸红脖子粗,搞得双方都下不来台。仁宗宠爱张贵妃,张贵妃恃宠而骄,打算替她的伯父谋个要职,仁宗爱屋及乌,答应了爱妃的请求。自古以来,外戚掌权是国家大忌,包拯对皇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谁知,仁宗却不以为然。

包拯的倔脾气一上来,言辞愈发激烈,连吐沫星子都喷到了皇帝的脸上,令仁宗神色不悦。幸亏仁宗比较有涵养,否则,早让左右将包拯推出去砍了。而仁宗宽以待人的根源,自然出自赵匡胤当年立下的规矩。

赵祯一边用衣袖擦着脸上的口水,一边哭丧着脸听从包拯的建议,这样的皇帝不愧被冠以“仁”的称号。换成是普通人,面对一个咄咄逼人满嘴唾沫星子的家伙,也很难有这份涵养。经历了这件事,包拯的政治生涯不但没有断送,还成就了流芳千古的美名。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包拯的美名是仁宗成全的。

仁宗驾崩时,满朝文武无不当庭嚎哭,举国百姓涕泪满襟。这个消息传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连辽人都为仁宗的离世感到伤心。此时的北宋已与辽国结为兄弟之国,听说赵祯兄弟与世长辞,耶律洪基悲痛莫名,感慨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

的确,在赵祯即位后,两个剑拔弩张的国家,竟持续四十二年未动刀兵。所以,为了纪念赵祯,耶律洪基竟在辽国境内为仁宗修建了衣冠冢,并命子孙“奉其御容如祖宗”。由此可见,仁宗的政治魅力已经跨越了国界,足以与圣人先贤的作风比肩。

宋神宗虽然被后人揶揄为宋朝统治者中的“愤青”,但是,他推行改革的初衷是值得肯定的。除了太祖与太宗之外,宋神宗算是最有理想有抱负的皇帝,他的目标非常远大,所以,才会力排众议,不顾一切反对任用了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

那么,皇帝该如何解决朝中对立的两派呢?

朱元璋告诉我们,看哪一派不顺眼,就将哪一派杀个精光。按照宋神宗的脾气,若没有赵匡胤留下的基本国策,早就对他看不顺眼的守旧派大开杀戒了。然而,宋神宗却严守祖训,并未对守旧派痛下杀手。

正因为宋神宗受到祖训的辖制,所以,守旧派的老臣们,肆无忌惮地为难宋神宗的新政。宋神宗在朝堂上屡屡受挫,被以文彦博为首的一众老臣们压制,宋神宗只能屈服于保守派的势力。终有一日,宋神宗忍无可忍,打算杀掉一个渎职的保守派大臣。

然而,此时文臣和蔡确章惇却站出来,极力阻止皇上对文臣挥动屠刀。蔡确说道:“自太祖以来,历代先帝从未诛杀士大夫,臣不希望看到陛下破例。”神宗听完这句话,心里的怒火已经消缺了七八分。倘若为了除掉一个不顺眼的大臣,背负这样的罪名,未免有些不值当。

但是,大臣渎职在先,若不严加惩罚恐怕难以服众。神宗左思右想,最终决定,将该大臣刺面发配边关。

谁知,章惇却说道:“如果将士大夫的脸上刺字,还不如将他杀掉。”神宗追问道:“为什么?”章惇答曰:“士可杀,不可辱。”神宗恼羞成怒,吼道:“为什么我连一件快意的事都做不成!”章惇毫不留情地讽刺道:“如果这就是陛下眼里的快意事,那还是不做为妙。”

相同的情况,王安石也遇到过数次。

不过,王安石的立场与守旧派截然不同。我们知道,神宗一朝的变法是由王安石发动的,但是,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王安石及改革派受到了守旧派的排挤,情况一度陷入僵局。

某次,改革派召开秘密会议,几名为首的大臣向王安石提议:“既然青苗法无法实行,不如杀掉几个守旧的大臣,以儆效尤。只需除掉其中一两个‘刺头’,既可震慑所有守旧派。如果能够达成目的,使用些雷霆手段又有何妨呢?”

王安石的大儿子也随声附和道:“是啊,将韩琦富弼的脑袋挂在闹市中,看谁还敢与我们作对。”王安石听完这些话后,神色大变,说道:“你们全都错了,太祖遗训不杀士大夫。倘若,我们开了这个先河,朝廷就会变成屠场。”

可以说,宋朝之所以走向繁荣,正是因为历代皇帝恪守祖训,这才给士大夫们营造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保证了国家政治的清明。正如美国人墨菲所说:“从很多方面来看,宋朝算得上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

然而,这个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都离不开宋朝皇帝广开言路、善于纳谏的政治作风。但朝夕之间,大宋文明却在蒙古铁蹄的践踏下荡然无存,令人扼腕叹息。纵观历代王朝,在王朝末期,都是天下大乱各地起义风起云涌。

如:秦朝末年,东汉末年,隋唐之际,五代十国,都是由于内部不稳定才导致国家灭亡,但是,宋朝却在亡国之时,还有十余万军民愿意一起跳海赴死,所以,说宋朝还是很得人心的。其实,这些都跟太祖赵匡胤在祖庙立下的两条规矩有关。

士人都爱宋朝,愿意为其赴汤蹈火,可以说,若不是外族入侵,宋朝国祚起止是三百多年。总的来说,这个开明、包容的赵宋之世,承载了文人与士大夫们的所有希望和梦想,所以,才会如此辉煌和美好,才会让后人无限的神往怀念。

参考资料:

【《宋史》、《避暑录话》、《勒石三戒》】

更多文章

  • 袁崇焕斩杀毛文龙到底是对还是错?对明朝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袁崇焕怎么杀的毛文龙,明末袁崇焕杀毛文龙视频,袁崇焕杀毛文龙的原因是什么

    话说,在崇祯二年六月,蓟辽督师袁崇焕在双岛斩杀了东江总兵毛文龙。事件发生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年之后,袁崇焕也被崇祯以九条罪状磔死,也就是凌迟。四百多年来,学者们围绕着袁崇焕和毛文龙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有人力挺毛文龙,认为:袁崇焕妒贤嫉能,与后金联手杀了毛文龙;也有人对此不屑一顾,认为:毛文龙是罪

  • 岳飞虽死,后代却是一代比一代牛,二十一世孙战功不输他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岳飞的五个儿子后代谁最厉害,甘肃秦安岳飞后代,岳飞的23世孙

    从古至今,英雄层出不穷,他们以傲人的气势和英勇的事迹闻名千古。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仅仅古代的英雄就数不胜数,刘备、项羽、蒙恬、霍去病等。无数的英雄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让后人铭记与仰望。但是要说哪位历史上的英雄最让人敬仰,那必然是岳飞。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代名将,一生金戈铁马,战功赫赫。岳飞从二十岁就

  • 宋朝那些有趣的人和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宋朝历史绝对很有趣,宋朝最有趣的人和事,宋朝那些有趣的人和事音频

    范仲淹求学时读书非常刻苦,且抱负不凡。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真宗率百官去亳州朝拜太清宫,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时,学子们争先恐后地去看,唯独范仲淹不受其扰,仍旧闭门读书。同学跑来叫他,说你怎么不去看呀?范仲淹笑着说:“将来再见也不晚。” 换玉带丁谓随真宗出游,真宗下诏,赐给随从众臣每人一条玉带

  • 宋辽签订澶渊之盟,除了实在打不过之外,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辽澶渊之战兵力对比,宋辽澶渊之战历程,澶渊之盟对辽宋的影响

    燕云十六州:指的是现在的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四省市的大部分地区。这块区域有着温暖湿润的气候,较为充足的降水,所以,适合发展农业。经过历代人的辛勤开发,这块区域已是当时全国人口、经济位居前列的地区了。再加之,这块区域因为自己的地理条件,是历代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因此,北宋初期的几十年

  • 李自成身边最重要的人是谁?若没有他,李自成根本当不了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自成为什么只当了18天皇帝,李自成当了皇帝后干了哪些事视频,李自成为什么只做了42天的帝王

    可以说,李岩作为李自成身边最具谋略的人,是他最早提出了“迎闯王,不纳粮”的方针,为起义部队赢得了广泛的人民群众的拥戴。可以说,若没有他,李自成根本当不了皇帝。然而,往往就是这样的功臣,最后,却是不得善终。据《绥寇纪略》记载,定州失败之后,有人传来河南所有起义军向明军投降的消息。李自成听闻此消息后,火

  • 汤和年过70,却娶妻妾过百、花天酒地,朱元璋赏他子孙249年富贵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汤和被朱元璋降为征南将军,汤和与朱元璋谁大,1388年汤和向朱元璋提出辞职

    这是明史通俗读本《明朝那些事》所记载的一段辛酸故事,而汤和也就是我们今天故事所要讲的主人公。那么汤和是谁呢?他是明朝开国大将,与朱元璋是同乡,乃是布衣之交,也是明朝开国六大公爵之一,在明朝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他,也是少数躲过朱元璋屠刀的功勋大臣。那么位高权重的他,到底是如何善始善终的呢?汤和是濠人

  • 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是谁?崇祯皇帝吗?其实,是他的爷爷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万历年少时,很是“嘴甜”,每次去探望后宫陈皇后时,说话很是乖巧,极得皇后欢心。即使皇后身体不适,也不会拒绝见他。朱翊钧登基后的9年时间中,对首辅大臣张居正极为尊敬,跟随其读书时态度恭敬有加,几乎每年都会重重赏赐其父母。张居正一次腹痛,他亲自下厨做面。张居正身体痊愈后,朱翊钧很是高兴,拉着对方的手,连

  • 朱元璋当皇帝要为父母迁坟,刘伯温一看:这座祖坟一动就会坏大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伯温朱元璋坟墓,朱元璋哭被刘伯温看见,刘伯温死后朱元璋什么反应

    但凡是事业有成者,必然都经历过一般人无法想象的过程,这一点已经成为从古至今的定律,何况是像朱元璋那样一朝成帝王的人,过往的经历更是让很多人瞠目结舌,根本无从想象。朱元璋从小的生长的环境并不是很好,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之中,因为在家族兄弟中排行老八,所以,又有一个别名朱重八。当时因为家庭条件特别不

  • 朱元璋请名师教子,名师反问:不听话能打吗?朱元璋只说了4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元璋给后辈立下的规矩,朱元璋的三个绝招,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子为何无法严厉

    自然是要请一个名师来教导,找来找去之下,他找到了宋濂。此人1310年出生,从小十分聪明,记忆力很强,有神童之称。闻人梦吉、吴莱等人是他的师傅,宋濂尤其精通五经,在学识上就连刘基也夸赞不已。早年元朝就听说过他的名声,邀请他去担任翰林编修,但宋濂拒绝了。他的心里只有著书,他在那个年代也可以说是学富五车的

  • 真有“穿越者”吗?河南出土一明朝石碑,碑上:扯淡再也不来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明朝石碑现在现状,河南发现明朝石碑吗,明朝石碑真实历史

    历史在不断变迁,前人为后人留下无数瑰宝,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实力强大,吞并周边小国扩张自己的势力,而大将白起在南征时期,无意间在敌国城池土壤下,发现了一块青铜文物,上面记载了商朝时期历史,为人们研究商朝带了巨大突破。中华历史长河,流淌了五千年从未间断,河水也孕育了无数历史瑰宝。每一个时代内,都有着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