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在对待历史人物的问题上,常常会将一个人分为忠臣或者奸臣,而常常会有一些人物因为其资料不齐全等理由遭到人们的误解,例如蒋公一无是处、秦始皇是一个大恶之人等,在这其中,还有一个人,常常被人们称之为奸臣。他是宋朝名将,并非大奸大恶,为什么会被后世丑化成奸臣?
这个人就是北宋时期的开国名将潘美,我国有许多人喜欢通过戏剧表演来了解历史,然而戏剧当中对于历史人物的刻画,有些过于美化,而有些则故意丑化。在《杨家将》中,潘美常常以潘仁美或者潘洪的形象出现,而且是一代奸臣的形象,他常常做着卖国求荣,污蔑忠良等勾当,处处与杨家将作对,还与敌人勾结,危害了大宋的江山社稷,是十足的大奸大恶之人。
但世人都认为是奸臣的潘美却被明太祖朱元璋称之为义薄云天,兼善始终,甚至可以为他立庙。要知道朱元璋可是十分苛刻的人,从其登基之后杀害功臣便可以看出,但他确认为潘美确实是一个忠义之人,这其中有什么人们所不了解的?
潘美原是后周柴荣的手下,九五五年三月,北汉与辽国趁着柴荣刚刚继位,根基不稳,联合进攻后周。面对这样的情况,柴荣选择御驾亲征,并在高平大败敌方联军,而其中功劳最大的当属潘美,正是他率领了数千骑兵成功在江渚岭顶住了北汉援军的进攻,才使得柴荣赢得了这场高平之战。
在战争结束之后,潘美因为战功成功升职成为陕西监军,同时,柴荣准备对陇蜀二地作战,潘美也为此积极准备,但遗憾的是柴荣仅仅在位六年就已经驾崩,年仅三十九岁,继承者是七岁的柴宗训,在五代十国这样的乱世当中,后周必然风雨飘摇。虽然对于北周十分忠心,但七岁孩子的领导令潘美产生了怀疑。正在这个时候,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的政权,成功建立了大宋王朝。
而在王朝建立之后,与赵匡胤私交甚好的潘美自然选择了投归其帐下,也因为赵匡胤的信赖,潘美的能力得到了发挥。在李重进叛乱的时候,赵匡胤选择御驾亲征,在平定叛乱之后,平叛有功的潘美成为了泰州团练使,在三年之后,为了安抚湖南民心,潘美被任命为潭州防御使。
七年之后,潘美受命讨伐南汉,几乎是以势如破竹的方式兵临南汉都城广州,在兵临广州之后,潘美只用了几天就将这座数一数二的大城市攻破,生擒南汉皇帝。随后潘美又平定了岭南,跟随曹彬讨伐南唐,在这场灭南唐的决定性一战中,潘美大败南唐水军、陆军共计十万人,为这场战役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潘美愈加受到重用,先后平北汉,征辽国,为大宋不断出功出力,最后官至忠武军节度使,爵位韩国公。这时的潘美如果选择闲赋在家,不再征战,则会在我国的历史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光辉事迹,但正是因为另一场战役,导致潘美被千夫所指。
九百八十六年,潘美奉命北伐,收取燕云十六州,但由于主力部队曹彬失利,潘美只能选择回撤接应,正是在回撤的时候,潘美没有选择听从杨业的建议,而是选择相信监军王侁,这个举动导致了杨业战死沙场。虽然杨业的战死与潘美没有多大的关系,责任大部分应该归结于王侁的盲目自大,在关键时刻擅自撤退,才导致杨业无人接应战死沙场。但潘美身为主帅,理应对此负责,于是在战后官职被连削三级,成为检校太保。
后世诋毁潘美,大多都是因为这件事情,人们将杨业的死归结到潘美的身上,其实是一种不了解历史的行为。而对于大宋来说,潘美是真正和杨业一样的忠臣良将,特别是在北伐辽国的战事当中,其他兄弟部队几乎没有取得战果,潘美却连下四洲,这也从侧面表现出了他的军事实力。
如果想要了解一个历史人物,切忌不要单方面去了解,而是要通过全面的资料收集,从他的生平以及所做出的的贡献进行判断,仅仅靠着一些单一的书籍是无法将一个人了解透彻的。而在历史上,潘美并非是一个奸臣,而是忠臣的代表人物之一。
参考资料:
《离思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