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特地称呼这个家伙为壮士,并且还特地下令赐予他生猪肉吃,这个樊哙呢,他也没有客气,抓着生猪肉就用随身携带的刀具切下来就往嘴里一顿啃,完全是一个猛汉形象。
抛却鸿门宴上樊哙拯救刘邦的这个恩情不讲,单单就聊聊这个猛汉跟刘邦的交情,这哥俩的感情非常好,樊哙这样的猛人他属于那种从沛县时代就一直跟随着刘邦的元勋故旧,按照道理来讲,这种人在建国之后,应该是荣华富贵享之不尽的,怎么反而在题目中出现了,刘邦临死前下令让陈平将这个对自己有恩,又是自己发小的一个元勋故旧给处死了,难道刘邦在晚年时候,就真如题目所说,已经年老糊涂到这种程度了吗?
很明显,刘邦晚年并不是很糊涂,因为他就在临死前的一年,还能够有着准确的判断以及良好的军事素质,在他临终前的一年发生了一场叛乱,那是一场来自英布的叛乱,在当时刘邦已经病得很重了,他本身是不希望自己御驾亲征的。
当时他的长子刘盈实际上是个合适的人选,刘邦本来确实有这方面的想法。可是他很快就把这个想法给摒弃掉了,因为吕后以后天天在他身边哭哭啼啼的,也因为他亲眼看到他这个长子有多懦弱,于是刘邦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如果让自己的长子去攻击这个叛乱的英布,那么结果必然是非常惨淡的...于是上了年纪的刘邦骂骂咧咧(我就知道长子这厮不行,一点都比不上老子,整天躲在老子背后)的选择了御驾亲征,去消灭了自己这位曾经的猛将英布,整个平叛过程非常顺利,这一过程其实可以佐证刘邦晚年并不像大多数的统治者变得昏庸无能,反而比较而言保持的之前的水准。
那么既然不是刘邦老糊涂了,为什么刘邦非要把樊哙干掉呢?我们都知道樊哙和刘邦他们的老婆是姐妹,换句话说,他们俩属于连襟。一定有人觉得疑问。说那么都说他们是亲戚关系了,又是发小又曾经对刘邦有救命之恩,而刘邦又确实没有年老糊涂,那为什么还要想办法干掉樊哙呢?
实际上樊哙该死就该死在这一点上,正是因为樊哙的特殊身份才使得刘邦一定要想办法把这个樊哙干掉,就如同上文为了佐证刘邦晚年没有糊涂的这个例子,汉高祖刘邦在晚年对长子刘盈这家伙的耐心是一点一点的被耗光了,他对这个嫡长子非常非常的失望...不止一次动过想要把这个废物给废掉的念头,但是由于吕后背后与沛县功臣集团的利益牵扯过多,几次废太子的念头都被吕后想方设法的给解决掉了。
刘邦晚年敏锐的感受到了,整个朝堂日益受到吕氏一族的控制,对此他试图扶持以戚夫人为首的新势力来保持平衡,同时又由于其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如意非常像刘邦。
汉高祖刘邦很喜欢这个小孩子,不止一次动过把这个儿子立为太子的念头...但是刘邦在整个朝堂和吕后干预下,无法将已经羽翼丰满的太子一党进行铲除,那么退而求其次,寄希望于整个朝堂里的力量来与吕后背后势力保持一个平衡,尽可能保持赵王如意日后不能被吕后害死,正是在这种理论基础上对于像樊哙这样和吕家关系密切的元勋故旧以及朝廷重臣,刘邦才会动了杀心。